03.01 西域三十六国前世今生之前世:史前异人

我们再来看看在西域古国的土地上今天的考古情况吧,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西域三十六国。

西域三十六国的疆域基本都在今天的新疆。新疆这片地方,有沙漠、戈壁、雪山、草原,地形复杂,环境恶劣,稍不注意就会吞噬人的生命。据说,张骞出使西域,因为第一次走,找不到路线,就是顺着前人的遗骨前行的,可见在这路上有过多少人倒毙荒野。就是今天,一些山峰也还没有人敢于涉足,塔克拉玛干沙漠还被称为“死亡之海”,神秘莫测的罗布泊还吞没了科学家彭加木、户外专家余纯顺等人。固然古今生存条件有所不同,但是相差也不会太大,这是由新疆地区的经度和纬度条件决定的,也是由它远离大海的地理条件决定的。按道理,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原始人是不能在这里生存的,但是,考古科学家们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原始人生存的证据,说明在远古时代人们就敢于冒着年温差60—80度的气候生活在这里。

西域三十六国前世今生之前世:史前异人


而且,新疆的考古活动发现在这片土地上有过很多稀奇古怪的现象。

新疆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大概要数阿图什博孜博塔格山的阿其克村古人类了,这是1983年发现的。当时考古学家们捡到了五块头盖骨化石,额鼻眼部骨一块和少量动物骨骼。经过碳14测定,头盖骨的年代距今17000年左右。虽然和元谋人、北京人相比,已经落后了很长时间,但在新疆也算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古老的人类了。考古学家门把头盖骨复原之后发现,这个人是男性,18岁左右,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年轻就死去了,不过他的死因并不是最大的谜团;他的长相具有欧罗巴人地中海类型特征。欧罗巴人地中海类型,是欧罗巴人种中的地中海亚种,简单地说就是今天的中亚、西亚人种类型,再具体一点说就以是阿拉伯人为代表的人种,迄今为止发现的他们最早活动的地域是地中海附近,所以叫做地中海类型。考古学家们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解开这个谜,阿图什和地中海相隔数千公里,为什么他们的长相相同呢?是一种偶然还是它们具有种族上的近亲关系呢?要说具有近亲关系的话几乎不可思议,那么远的距离,还隔着当时几乎不可逾越的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地中海人凭借什么交通工具突破这些千难万阻来到新疆的呢?他们又为什么从气候温暖的地方来到这气候恶劣的地方呢?

金字塔是怎么建成的?僰人悬棺是怎么放上去的?这些问题没有答案,因为它们的形成都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能力范围,以至于人们只能用外星人、特异功能等看起来荒诞不经的幻想来解释了。不知道有没有人给阿图什人幻想过外星人的能耐,如果有的话,那故事就还需要添加一些内容。因为人们发现,不只是阿图什人,还有罗布泊人也和欧洲人血缘很相近。在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土地上,棕红色头发的欧罗巴人并不少见。

罗布泊在历史上曾经非常宽广,烟波浩渺,它哺育了周边的古人们。在这里,后世的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令人惊奇的古代文明遗迹,其中以小河墓地、楼兰美女等为代表。小河墓地在一处干涸的河床内,墓地沙山上密密麻麻矗立着140多根多棱形、圆形、桨形的胡杨木桩,都是4米多高,很粗壮,多被砍削成7棱体到11棱体。这些树木成为小河墓地的独有标志,看起来感觉庄严而且神秘,还有些阴森恐怖。人们从中发掘出了4000年以前的木乃伊,保存非常完好,使得今天的人们可以和4000年以前的人们面对面,只是对方不会说话。当然,要是对方会说话,一定会吓死几个考古学家。在古楼兰的一座墓地里,出土有一具中年女性干尸,她体肤指甲保存完好,有一张瘦削的脸庞,尖尖的鼻子,深凹的眼眶,褐色的头发披肩。她身上裹一块羊皮,毛织的毯子,胸前毯边用削尖的树枝别住,下身裹一块羊皮,脚上穿一双翻皮毛制的鞋子,头上戴毡帽,帽上还插了两支雁翎。装饰是非常庄重的,说明当时的丧葬文化已经很发达了,当然,同时也说明这个妇女非富即贵,一般人恐怕享受不起如此庄重的下葬。这具干尸被世人称为“楼兰美女”。经用她身上的羊皮残片做碳14鉴定,表明这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尸。

包括以上提到的,还有罗布泊周边的其他一些发现,让考古学家都惊呆了:不管从长相还是从生产生活用具来说,新疆的古代居民很多具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让考古学家们最为纠结的是一种柳叶形石矛,外形似柳树叶或桂叶形,镞面通体呈鱼鳞状,制作极其精致,这类石镞和欧洲旧石器晚期克鲁马农人使用的桂叶形石镞几乎完全一致。他们原本就是一群人呢,或者只是精确度非常高的巧合?

这种制作精致、打磨锋利、功能齐全的石矛的出现,意味着一种新文化的诞生,这在专业著作上叫做新石器,它突破了原始的粗制武器形式,可以大大改善猎人的武器装备。它借助木头作支撑,给石矛装上手柄,用尖锐的石矛,可以更有效地狩猎和抵御各种野兽的袭击。这种桂叶形石镞在吐鲁番阿斯塔那晚期出土的细石器中也有发现,同时出土的细石器还有锯齿刮削器、切割器、镰形器,以及打制而成的大型的敲砸器、马鞍形磨盘,石球和穿孔器等。这些文物在新疆各地博物馆都有陈列。因此,有人认为新疆古代居民是从欧洲迁移过来的,到达新疆后,继续按照以往的经验制作工具,并在发展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不过具体有些什么创新看不出来,据理推测而已,相同点倒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在以吐鲁番为中心的地区,南到塔里木盆地,东到哈密七角井,西到柴窝堡湖一带,有着十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至中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新疆地区迄今为止在三个地点发现了旧石器遗迹:一是乌鲁木齐柴窝堡东侧旧石器遗址;二是塔什库尔干吉日尕勒旧石器遗址,在这高寒而且路途艰险的帕米尔高原上居然也有古人类,是更令人不解的;三是交河旧石器遗址。在三处旧石器遗址中交河的旧石器种类最完全,材料最丰富,称得上是新疆旧石器之冠。交河旧石器遗存点在距吐鲁番市约10千米的雅尔乃孜沟和伊什郭勒沟间的窄长台地上。台地高出沟底河床30多米。考古工作者在台地距地表10米的剖面上采集到一件手镐和一件石片,近地表采集580件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由国际普遍公认的石叶端利器:其中包括端刃削器、刃刮削器、圆盘状刮削器、圆盘状石刃、石核刮削器、锯齿状器、尖状器、钻器、雕刻器等,以及大量在打制石器过程中出现的不规则形状的石片,石叶和十分细小的碎石残片和多角状碎石块等副产品。部分石片上还有使用痕迹。交河故城沟西台地的石器,多为加工程度不高,粗工打制而成的石器,应属于旧石器晚期产物。

人们自然习惯于将漫长而单调乏味的旧石器时代划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旧石器时代早期跨度为100万年,中期为4万年,而晚期则不到3万年。这是比较普遍的看法,当然每个考古学家可能有自己不同的意见,这也说明旧石器考古学还没有形成一门精密科学。当然,这是当今世界的主流看法,也有人认为人类的发展不一定经过石器时代的,这话在这里不多说。交河台地旧石器,据考古学家研究,大约属于2万年前。在哈密七角井遗址,大量细石器的发现,说明吐鲁番已全面进入中石器时代,遗址内有相当典型的细石器,石片用直接打击法,细石叶采用间接打击法,并采用了先进的双面压琢技术,遗址中还发现一件束腰带尖的石斧,形状硕大,长达31厘米,石斧两侧边经两面修整,中部打出凹腰,可当手斧使用。细石叶七角井遗址中发现的船底形石核,极具中石器时代典型特征,是中国细石器传统中较为早期的代表。在七角井地表,还相当广泛地保留了烧火遗迹,说明七角井人已会使用和保留火种。乌鲁木齐柴窝堡细石器遗址,表现了鲜明的以细石器为特征的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在柴窝堡湖畔采集到细石器标本251件,其中包括加工出三个刃以上的复刃刮削器,梳状双刃口刃锋利的石刀,可作箭使用的石镞和可以把握的矩形砍砸器。

从公元前10000年前后开始,一直到距今4000年前,新疆处于中石器时代,这是一个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大量细石器的出现,例如七角井遗址,尚未出现磨制石器和陶器,经济形态是采集和狩猎,其地址时代已进入全新世。在四千年前,中原地区属于夏朝,已经是高度发达的奴隶社会了,“楼兰美女”所处的环境也是原始社会了,会制作皮毛的衣服,昆冈巨人已经能制作棺材和麻布衣服,但在这些地方还属于石器时代,这说明人类的不同分支文明发展程度很不一样。

在新疆地区主要河流的两岸发现了许多细石器遗存,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40多处,吐鲁番盆地发现细石器遗存点8处,约占全疆细石器遗存点数量的五分之一,比较重要的有交河沟西、迪坎儿和阿斯塔那等处。在吐鲁番盆地发现大量中石器时代的细石器现象,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远古时代吐鲁番先民们生活劳作的场景,他们熟练地制作各种细石器,用大型石器砍伐树木,用箭头和尖状石矛扑杀野兽和河马,用石片宰割兽肉和刮削皮革,将细石叶镶嵌在木柄或骨柄上做割锯之用,凭借着这些精心制作的石器过着丰富多彩的采集狩猎生活,生气勃勃地活动在河谷丛林之间,创下了吐鲁番绿洲先驱开发者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伟大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开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出现磨制石器、陶器和纺织。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改变了过去人类在旧石器和中石器时代只能“靠天吃饭”,依赖大自然赏赐的被动局面,而变为掌握自己命运主动进行生产经济的新人。在我国的黄河流域、东北、内蒙、青海、甘肃和西藏都有细石器的考古发现,它们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中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前后。经与黄河流域等地出土的细石器对比,发现黄河流域和新疆出土的细石器的共同特征是以大量的细长条形的石叶石器为主要器形,说明它们与黄河流域等地的细石器文化属于同一系统。在距今约四五千年,新疆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在一些古代遗址中,除发现了大量细石器外,还发现了“前所未有”的磨制石器,形形色色的陶器也有模有样地登上历史舞台。在阿斯塔那新石器遗址中,所采集的陶器(片)虽然与石器相比数量不多,器形也仅为为筒形杯、缽、壶、平底碗碟,以及大型的缸和瓮之类的陶器,但仍让人有眼清目亮之感,大型琢磨玉器、磨盘、石球等,也让人不能小视。一件用砂岩砾岩两对对钻的石坠,说明我们吐鲁番先民中的女性已经开始打扮和追求完美。有意思的是从苏格兰到好望角沿岸,从大西洋到印度的温迪亚山,远至中国的吐鲁番和蒙古沙漠,装饰品随处可见,行程万里,看来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关于这点,中国古人归纳了一句凝练而形象的话:女为悦己者容。

就这样,生产工具不断精细化,不断发展,才有了以后的塞种人时代、三十六国时代、西辽时代、喀喇汗王朝等。

西域三十六国前世今生之前世:史前异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