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資本寒冬下的投後管理:所有投資的最終目的就是退出

資本寒冬下的投後管理:所有投資的最終目的就是退出

上一期我們分析了投後管理的不同策略,錯過上次分享的朋友,可以點擊資本寒冬下的投後管理:多樣化的職能分工和工作機制

今天跟大家一起來聊一聊,為什麼說所有投資的最終目的就是退出?

資本寒冬下的投後管理:所有投資的最終目的就是退出

投後管理的四重境界


我個人認為投後管理分四重境界,不是每一個都是有高利潤的,而是說大家重視的層面不一樣。

第1類叫做監控統計類投後、第2類叫功能服務性投後、第3類叫做戰略業務服務型投後,第4類就是退出導向投後。

資本寒冬下的投後管理:所有投資的最終目的就是退出

▌監控統計類投後

主要就是掌握公司的一些情況,瞭解信息,收集報表,開會。

這個機構一般來說人員比較少,基本上是偏行政偏輔助的工作人員,對項目的瞭解也不是很深,專業能力不是特別強。

因為同時還兼著其他的工作,每個人管的實際項目比較多,對於每一個項目單獨花的時間是比較少的。

這類人員自身的職業晉升,可能會遇到一些瓶頸。

▌功能服務型投後

對於每一份工作,做得淺與深是有區別的。

比如說PR。有些投後的PR,主要幫公司發媒體內容,然後進行渠道分發。

我覺得這是最簡單最基礎的工作。

如果更深層次的話,那就涉及到投資機構與被投企業的內容策劃及撰寫。

▌戰略業務服務型投後

危機公關,指的是幫助投資機構和被投企業做危機公關。

更深一層次,就是幫助企業在營銷、品牌定位、傳播方式方面,提供一些策略指導和建議。

HR也一樣。HR做得淺一點,可能是投資公司自身的人才招聘或者是被投公司的人才招聘。

做得更深一點,幫助被投公司建立人力資源體系,幫助他建立叫招聘用人、留人考評的機制,同時關注公司股權結構、進行員工期權的設計。

每一類投後,實際上都既可以做得淺,又可以做得深。每一個人能夠發揮的主觀能動性實際上是很高的。

業務戰略性,指的是幫助被投企業的戰略發展,業務支撐,分享行業資源。

▌退出導向投後

退出方式的選擇、退出時間的確定、退出的價格、退出比例,以及如何去找潛在買家。

我曾經跟幾家投資機構的投後人員聊,他們投了一些獨角獸的項目,在A輪左右投資的。

但是現在由於風口轉換也好,這家公司自身發展的問題也好,被投公司現在遇到的市場挑戰比較大。

我問,在這個項目上有沒有做出一些退出?

他們說沒有退出。

我問,為什麼在之前市場最好的時候,不去做一些退出的安排和工作呢?

實際上他們是投後沒有這方面理念的。

而投資經理更多是一山還看一山高,今天30億美金,覺得過半年之後又變成40億美金了。

我覺得當然有這種可能,但前提是你要對時間點進行判斷。

資本寒冬下的投後管理:所有投資的最終目的就是退出

投後管理的案例

最後我想講一下,幾個投資機構的案例,就用A、B、C機構來代替。

A是我覺得在投後領域做得非常好的一家PE投資公司。

在很早之前就成立了專職的投後部門,而且他們的投後,實際上按照投後負責制的工作方式。

在過去一兩年的時間,這家機構通過投後管理,每年從出了問題的項目上(比如說回購、對賭,打官司、要清算...),一年就能夠拿回10多個億的資金。

這對於這家機構來說,已經算是很大的一筆收益。

第2家B機構也是一家國內非常知名的投資機構,投了差不多200多家項目,有專職的投後團隊,但他們是投後AB角的方式。

B機構的投後,在被投項目後續融資方面,提供了非常有深度的幫助。

包括投融資、併購、銀行借款、可轉債、發ABS,諸如此類,都能夠提供相應的服務,投後已經非常標準化和體系化了。

C機構是一家知名的VC機構,差不多投了150個項目,他們成立了一個投後管理委員會,負責所有的投後的協調。

他們把投後的服務產品化了。

比如說培訓是一個產品,人力資源招聘是一個產品,股權激勵是一個產品,諸如此類。

把投後服務產品化,從而建立了一個四橫四縱的體系。

基於我過去對於一些投資機構投後的深度溝通,發現很多投資機構的投後是一個創收部門。

投後部門三、四個人,每年能夠給這家機構拿回一兩億的資金。

對於三、四個人的人力投入來說,實際上是非常大的投資回報比例。

資本寒冬下的投後管理:所有投資的最終目的就是退出

所有投資的最終目的就是退出

最後總結一下,我覺得投資機構要建立專職的投後體系,已經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了。

對於存續期超過5年時間以上,投資了100個以上項目的投資機構來說,這個事情的必要性尤為突出。

我的建議是,在合夥人、創始合夥人層面,要對於投後有充分的重視,要達成共識,否則投後實際的很多工作是不太好開展的。

每一家投資機構的投後組織體系、人員分工都是不一樣的。

這跟每家投資機構的風格、偏好以及投資階段、投資項目的數量、所處階段,都有關係。

投後沒有一概而論的標準。

如果要問這個標準,我認為退出是衡量投後最重要的標準之一。

最近幾年,投後越來越個性化、深入化,從事投後的人,也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在未來是更重要的。

所有投資工作最終的、唯一的目的就是退出,投後工作圍繞的終點也應該是退出。

主動的投後管理,是從IRR向DPI過渡的一個必經之路。

在疫情期間,包括2020上半年,我認為被投企業尤為需要投後,投資機構尤為需要投後來輔導項目更好地發展。

當然LP也更加需要投後,更加需要通過投後管理去創造回報,創造DP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