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清末時,慈禧為什麼想遷都洛陽?

yutou22


在清朝時期,洛陽曾經有機會成為國都,如果洛陽真的作為大清的國都,那麼現在洛陽的發展可能要比今天還要好上很多倍,可是歷史不能重寫,而且想要去洛陽的人是慈禧太后,一提到這個名字就知道這件事情並不靠譜,結果也真是如此,洛陽雖然一度被看作是國都的熱門之選,但是終究還是不了了之了。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洛陽曾經多次作為國都而聞名於世,例如在東周時期以及唐朝,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洛陽一直都是國都,即便後來的朝代沒有在洛陽建都城,但是洛陽也始終是僅次於都城的重要城市之一。到了清朝末年,當時列強企圖攻打京城,慈禧已經感受到了火藥味,為了保命她開始計劃著要遷都,在中國這麼多的城市裡,慈禧就相中了洛陽城。慈禧之所以看上了洛陽也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繼續呆在京城列強很容易就攻進來,所以考慮到避難洛陽確實是不錯的選擇,洛陽當地的地勢更加利於防守,列強即便要強攻也要耗費很多精力和時間,這樣在逃亡時更加順利,考慮到這一點慈禧堅持要遷都洛陽。

於是慈禧就讓當時的河南知府去調查洛陽的情況,河南知府在調查後給慈禧的反饋信息讓她很失望,因為河南知府在經過了仔細的調查後發現,洛陽雖然地勢有利於防守,可是要作為國都是不太合適的,想要在洛陽複製另外一個紫禁城那是不可能的,洛陽的地方小,宮殿的選址就成為了大難題,慈禧要遷都洛陽就沒法過上這麼逍遙自在的生活了。另外遷都是大事,如果朝廷真的決定要在洛陽建立都城,那麼當時的百姓就要承受莫大的痛苦,不僅要開始投入到宮殿的修建工作中,也會因為朝廷的花費而增加更多剝削,這對於當地的百姓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後來河南知府為了安撫慈禧還提出了其他意見,他提出可以選擇在山西省北部的大同建立行宮,雖然大同和洛陽相比經濟要差一些,但是因為和京城比較近,所以來往更加便利。對於和這個提議慈禧太后自然是不會聽進去的,她相中的地方是洛陽,去大同做什麼呢,而且河南知府說了這麼多弊端,慈禧想想遷都也確實麻煩,後來這件事情就擱置下來了,洛陽也失去了一次作為清朝國都的機會。


歷史課課代表


眾所周知,洛陽是十三朝古都。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王朝擬建都於洛陽,比如西漢、北宋等,不少對這些歷史也許並不陌生。然而,如果說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也曾打算遷都洛陽,你會不會覺得很吃驚呢?

話說這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其來龍去脈,被記錄在當時河南知府文悌的一卷文書中……

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河南府治所在洛陽,知府是文悌。慈禧通過河南省長官給文悌下命令,讓他在洛陽勘察地形,修建行宮,以備臨幸。《擬建都洛陽知府文悌查勘經過覆稟》,就是文悌實地考察後寫給省裡的稟文。

在稟文的開始,文悌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在省城,憲臺(地方官吏對知府以上長官的尊稱)當面給了他指示,並交給他一封密函,讓他“謹讀誦知”。

這名憲臺在京城時,曾受到朝廷五次召見,離開京城時又當面接了懿旨:“近時各國連衡謀我中國,終有難於忍讓之時,京師密邇海口,諸軍不敢輕言開戰,彼得乘勢要挾,諸多牽制礙手,近有人奏,洛陽形勢完固,欲令爾等借修萬壽宮為名,踏看地基,修建行宮一所,預備臨幸等因當由。”

說白了,慈禧之所以想遷都,是迫於當時的形勢。為了不走漏風聲,她提出“借修萬壽宮為名”在洛陽悄悄修建行宮,可見已經過深思熟慮。

對慈禧的想法,其實這名憲臺並不支持。他說:“河南七省通衢四戰之地,若遷都於彼,恐非久安萬全。”言下之意,就是真要打起仗來,洛陽也不安全,還是別往那裡遷都了。

聽了這話,慈禧很不高興,耐著性子解釋:“非欲遷都於洛陽,不過為暫時之計,使前敵能戰可和,免為京師牽制。”嗯,朝廷沒有想遷都洛陽,這只是權宜之計。你作為臣子,別說那麼多話,趕緊把行宮建好就行了。

這一次,憲臺明白慈禧心意已決,只好遵命。他把這個艱鉅的任務交給了河南知府文悌。

文悌心裡也明白,自己遇到了麻煩事兒。

文悌何許人也?簡單地說吧,因為質疑康有為的變法主張,文悌被貼上了“保守派”的標籤,並被視為慈禧的心腹。

根據《擬建都洛陽知府文悌查勘經過覆稟》中的記載,憲臺讓文悌悉心勘察,弄清六大問題:何處地基可建行宮?四境之外有何險要之地可以據守?本地儲蓄若干?何路可通餉運?修工木石材料由何方取用?如何籌款修建?等這些問題都議妥了,再向朝廷奏明。

文悌知道這活兒不好乾,也不想擔責,就提出讓朝廷“派督工大員來豫興修”。結果朝廷諭旨“興此大工,若一播揚,恐敵人先我而至,必須慎之又慎,密之又密”。意思是此事不宜張揚,免得敵人知道,你也別往外推了,趕緊好好幹吧。

“文悌推辭不掉,只得選派人員,按要求開展勘察工作。這些人員包括嵩縣知縣郭建皋、洛陽舉人張青蓮、汜水縣貢生牛春齡,還有河南營恭將黃正臣、河南府幕友分省候補知縣徐炳麟、監生何墉基等。”呂土旺說,與此同時,文悌還打著續修《河南府志》的旗號,讓各縣學教官選拔熟悉當地情況的生童(指生員和童生),交給他們具體的踏勘項目,讓他們收集相關材料。

文悌是個聰明人,其間有人問他,朝廷是不是有遷都之意,他都瞞了過去。

眾人報上來的材料,文悌會一一過目,親自審核。他還派人到周家口、正陽關、淅川丹江、茅津渡、沁河等地勘察水路情況,這樣經過數月,終於完成任務。

最後,文悌將勘察的“府境形勢險要大略,繪畫成圖六幅,另繕寫圖說一扣”呈報上去,在稟文最後所附的《河南府屬輿地全圖說》中,文悌簡要介紹了河南府及其所屬洛陽、偃師、孟津、鞏縣、新安、澠池、永寧、宜陽、登封、嵩縣十縣的情況,簽署日期為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這麼說吧,可以把這看成一份遷都洛陽的“可行性報告”。這份報告中,文悌從建材、錢、糧、工匠、地理位置、工期、物資轉運等方面一一闡明瞭自己的觀點。

總體來看,文悌是不贊成遷都的。這不僅因為修建行宮難度太大,更因為“我能往寇亦能往”,為避亂而遷都解決不了問題,還會產生極大危害。

比如,文悌就算過這樣一筆賬:如果朝廷讓河南省籌款修建,文悌根據當年乾隆重修中嶽廟的花費,算出需要白銀120萬兩。只有將本省每年上解戶部的“漕折、漕項、京餉”等截留三年,將每年解往山東的“船料銀”、解往山西潼關的“倉銀”截留十年,才能籌得這筆款項。

(芋頭)


洛陽晚報


眾所周知,河南省省會是在鄭州。而河南兩座著名的古都洛陽和開封,則變得“落寞”起來。實際上,在距今並不算太遙遠的清朝末年,開封和洛陽各有一次成為河南中心城市的機會。結果都因各種原因失之交臂。開封是五代、北宋、金的故都,大名鼎鼎的東京汴梁。明朝和清朝,都是雷打不動的河南省會,是河南的“南波萬”。

到了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89年),湖廣總督(管轄湖北、湖南)張之洞給朝廷上了摺子,請朝廷修建蘆漢鐵路。這條鐵路起於北京的蘆溝橋(盧溝橋),止於湖廣總督駐地武漢的漢口。朝廷同意了,但鐵路在河南境內遇到了一個難題——省會開封附近的黃河河段不適宜建造鐵路大橋。

技術人員發現開封的黃河河段水位高,就在幾十年前(1889年之前幾十年)的咸豐朝,開封的黃河段還決過兩次堤。如果鐵路橋建在開封河段,萬一再決河怎麼辦?對從來不把老百姓當回事的清朝來說,損失幾十萬的百姓清廷不心疼,但損失幾十萬兩白銀,無法孝敬洋大人,清廷是捨不得的。

張之洞提出一個建議。距離開封以西不遠的鄭縣,其黃河河段的土質非常堅硬,少有決河,是合適的建橋地點。最終朝廷同意了張之洞的建議,把蘆漢鐵路的黃河大橋建在了鄭縣,省會開封與蘆漢鐵路無緣相會。

這一事件,對開封的發展來說幾乎是“災難性”的。清末是鐵路興起的時代,鐵路已成最重要和最先進的交通方式,真的是“火車一響,黃金萬兩”。而且河南位於天下之中,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都要經過河南。誰在河南擁有鐵路大橋,誰自然就能得到發展的巨大紅利。

原隸屬開封府的鄭縣修建黃河鐵路大橋後,發展極為迅速。1906年,鄭州被劃出開封府,成立地級市的直隸州。而隴海鐵路修建後,與蘆漢鐵路在鄭州交匯,更讓鄭州成了天下之中的城市。最終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鄭州毫無爭議取代了開封,成為河南省省會,堪稱是一飛沖天。

有一個經濟上的數據可以說明開封失去河南省會,鄭州成為河南省會的發展差異。2018年,開封的GDP是2002億元,前100名找不到開封的名字。而鄭州的GDP已超過了10000億萬大關,算上四大直轄市,位於全國第17位。

開封錯過河南省會非常可惜。但如果論“可惜指數”,可能洛陽的“可惜指數”更高。同樣是在清末的1899年,洛陽極為遺憾地錯失了國都的地位。

你沒看錯,這一年,洛陽就差一點成為大清帝國的國都。那個折騰一輩子的慈禧老太后,準備把國都從北京遷到洛陽。

洛陽的國都史,主要集中在東周至唐朝這一千多年。東周時,洛陽為國都五百年。當然,這五百年是春秋戰國,沒人把洛陽的周王當回事。東漢定都於洛陽,曹魏、西晉隨之。南北朝的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隋唐兩朝,洛陽又是東都(神都),地位僅次於長安。五代十國,後唐滅後梁,遷都於洛陽。篡奪後周皇位的趙匡胤曾打算遷都洛陽,因趙光義勢力反對未成。不過,在北宋,洛陽是五京之一的,為西京河南府。此後,洛陽不再是國都,直至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

清末列強入侵,京師(以下皆指北京)在慈禧看來似乎不是那麼安全。北距沙俄不遠,東又有渤海灣,英國和法國的艦隊可隨時從天津登陸,所以慈禧打算遷都以避難。當時的河南省會在開封,鄭縣也修建了黃河大橋,但慈禧卻對洛陽情有獨鍾,打算遷都洛陽。

遷都不是小事,慈禧密令河南知府(洛陽知府)文悌對洛陽的地理狀況進行一次摸底。公開的理由,慈禧說要準備在洛陽為光緒皇帝修建一座行宮,以供將來巡幸之用。

文悌對洛陽進行抄底似的調查,然後上摺子說:洛陽的規模太小了,京師的內城能裝下九個洛陽縣城,實在不知道行宮選址在哪合適。當然,文悌認為如果從防禦角度,洛陽北有邙山,西有崤山,西南有熊耳山、伏牛山,東有嵩山,北有太行山、黃河,易守難攻。萬一天下有變,朝廷經洛陽向西可去西安、成都,向南可去湖廣、兩廣,戰略空間較大。就是河南經濟比較落後,一時很難提供那麼大的開銷。

文悌是反對朝廷遷都於洛陽的,認為這將對經濟本就困難的洛陽是個巨大的打擊,老百姓也承受不住。文悌的意見是可以考慮山西省北部的大同,因附近有五臺山行宮。大同的經濟未必好過洛陽,但距離京師較近,來往也方便。

文悌的意見進了宮後,慈禧還沒有拿出明確的態度。大半年後,八國聯軍進了京師,慈禧打扮成農婦,帶著傀儡一般的光緒皇帝逃到西安。遷都洛陽的事自然也就沒了下文,不過,慈禧回京時,路過洛陽,在洛陽呆了七天,然後回到京師,繼續作威作福去了。

假設一下,如果清朝真的遷都洛陽,對當時的洛陽來說可能是災難,但於今天的洛陽,那可能就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去找死吧,凡是遷都洛陽的朝廷,哪個不是短命的?日本鬼子把洛陽改名為福陽,也沒能改變最後失敗的命運。洛陽,不僅名字不吉利,風水更差,這是被歷史反覆證明了的,不信不行啊!什麼十三朝古都,完全是騙人的,大小朝代就九個,大一統也就東漢、西晉兩朝,而且西晉還很勉強。


漢風唐韻828


希望這類文章少寫為好!說的多了人家感覺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不如多幹點實事,把洛陽發展大建的美以亮世人眼珠,整天把洛陽掛在咀上吹大炮另人反感!同時還給河南人帶來虛偽不實的反面印象。


大眼鏡小眼睛嘿嘿


為了禍害洛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