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清末时,慈禧为什么想迁都洛阳?

yutou22


在清朝时期,洛阳曾经有机会成为国都,如果洛阳真的作为大清的国都,那么现在洛阳的发展可能要比今天还要好上很多倍,可是历史不能重写,而且想要去洛阳的人是慈禧太后,一提到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件事情并不靠谱,结果也真是如此,洛阳虽然一度被看作是国都的热门之选,但是终究还是不了了之了。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洛阳曾经多次作为国都而闻名于世,例如在东周时期以及唐朝,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都是国都,即便后来的朝代没有在洛阳建都城,但是洛阳也始终是仅次于都城的重要城市之一。到了清朝末年,当时列强企图攻打京城,慈禧已经感受到了火药味,为了保命她开始计划着要迁都,在中国这么多的城市里,慈禧就相中了洛阳城。慈禧之所以看上了洛阳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继续呆在京城列强很容易就攻进来,所以考虑到避难洛阳确实是不错的选择,洛阳当地的地势更加利于防守,列强即便要强攻也要耗费很多精力和时间,这样在逃亡时更加顺利,考虑到这一点慈禧坚持要迁都洛阳。

于是慈禧就让当时的河南知府去调查洛阳的情况,河南知府在调查后给慈禧的反馈信息让她很失望,因为河南知府在经过了仔细的调查后发现,洛阳虽然地势有利于防守,可是要作为国都是不太合适的,想要在洛阳复制另外一个紫禁城那是不可能的,洛阳的地方小,宫殿的选址就成为了大难题,慈禧要迁都洛阳就没法过上这么逍遥自在的生活了。另外迁都是大事,如果朝廷真的决定要在洛阳建立都城,那么当时的百姓就要承受莫大的痛苦,不仅要开始投入到宫殿的修建工作中,也会因为朝廷的花费而增加更多剥削,这对于当地的百姓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后来河南知府为了安抚慈禧还提出了其他意见,他提出可以选择在山西省北部的大同建立行宫,虽然大同和洛阳相比经济要差一些,但是因为和京城比较近,所以来往更加便利。对于和这个提议慈禧太后自然是不会听进去的,她相中的地方是洛阳,去大同做什么呢,而且河南知府说了这么多弊端,慈禧想想迁都也确实麻烦,后来这件事情就搁置下来了,洛阳也失去了一次作为清朝国都的机会。


历史课课代表


众所周知,洛阳是十三朝古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王朝拟建都于洛阳,比如西汉、北宋等,不少对这些历史也许并不陌生。然而,如果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也曾打算迁都洛阳,你会不会觉得很吃惊呢?

话说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其来龙去脉,被记录在当时河南知府文悌的一卷文书中……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河南府治所在洛阳,知府是文悌。慈禧通过河南省长官给文悌下命令,让他在洛阳勘察地形,修建行宫,以备临幸。《拟建都洛阳知府文悌查勘经过覆禀》,就是文悌实地考察后写给省里的禀文。

在禀文的开始,文悌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在省城,宪台(地方官吏对知府以上长官的尊称)当面给了他指示,并交给他一封密函,让他“谨读诵知”。

这名宪台在京城时,曾受到朝廷五次召见,离开京城时又当面接了懿旨:“近时各国连衡谋我中国,终有难于忍让之时,京师密迩海口,诸军不敢轻言开战,彼得乘势要挟,诸多牵制碍手,近有人奏,洛阳形势完固,欲令尔等借修万寿宫为名,踏看地基,修建行宫一所,预备临幸等因当由。”

说白了,慈禧之所以想迁都,是迫于当时的形势。为了不走漏风声,她提出“借修万寿宫为名”在洛阳悄悄修建行宫,可见已经过深思熟虑。

对慈禧的想法,其实这名宪台并不支持。他说:“河南七省通衢四战之地,若迁都于彼,恐非久安万全。”言下之意,就是真要打起仗来,洛阳也不安全,还是别往那里迁都了。

听了这话,慈禧很不高兴,耐着性子解释:“非欲迁都于洛阳,不过为暂时之计,使前敌能战可和,免为京师牵制。”嗯,朝廷没有想迁都洛阳,这只是权宜之计。你作为臣子,别说那么多话,赶紧把行宫建好就行了。

这一次,宪台明白慈禧心意已决,只好遵命。他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河南知府文悌。

文悌心里也明白,自己遇到了麻烦事儿。

文悌何许人也?简单地说吧,因为质疑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文悌被贴上了“保守派”的标签,并被视为慈禧的心腹。

根据《拟建都洛阳知府文悌查勘经过覆禀》中的记载,宪台让文悌悉心勘察,弄清六大问题:何处地基可建行宫?四境之外有何险要之地可以据守?本地储蓄若干?何路可通饷运?修工木石材料由何方取用?如何筹款修建?等这些问题都议妥了,再向朝廷奏明。

文悌知道这活儿不好干,也不想担责,就提出让朝廷“派督工大员来豫兴修”。结果朝廷谕旨“兴此大工,若一播扬,恐敌人先我而至,必须慎之又慎,密之又密”。意思是此事不宜张扬,免得敌人知道,你也别往外推了,赶紧好好干吧。

“文悌推辞不掉,只得选派人员,按要求开展勘察工作。这些人员包括嵩县知县郭建皋、洛阳举人张青莲、汜水县贡生牛春龄,还有河南营恭将黄正臣、河南府幕友分省候补知县徐炳麟、监生何墉基等。”吕土旺说,与此同时,文悌还打着续修《河南府志》的旗号,让各县学教官选拔熟悉当地情况的生童(指生员和童生),交给他们具体的踏勘项目,让他们收集相关材料。

文悌是个聪明人,其间有人问他,朝廷是不是有迁都之意,他都瞒了过去。

众人报上来的材料,文悌会一一过目,亲自审核。他还派人到周家口、正阳关、淅川丹江、茅津渡、沁河等地勘察水路情况,这样经过数月,终于完成任务。

最后,文悌将勘察的“府境形势险要大略,绘画成图六幅,另缮写图说一扣”呈报上去,在禀文最后所附的《河南府属舆地全图说》中,文悌简要介绍了河南府及其所属洛阳、偃师、孟津、巩县、新安、渑池、永宁、宜阳、登封、嵩县十县的情况,签署日期为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这么说吧,可以把这看成一份迁都洛阳的“可行性报告”。这份报告中,文悌从建材、钱、粮、工匠、地理位置、工期、物资转运等方面一一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总体来看,文悌是不赞成迁都的。这不仅因为修建行宫难度太大,更因为“我能往寇亦能往”,为避乱而迁都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产生极大危害。

比如,文悌就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朝廷让河南省筹款修建,文悌根据当年乾隆重修中岳庙的花费,算出需要白银120万两。只有将本省每年上解户部的“漕折、漕项、京饷”等截留三年,将每年解往山东的“船料银”、解往山西潼关的“仓银”截留十年,才能筹得这笔款项。

(芋头)


洛阳晚报


众所周知,河南省省会是在郑州。而河南两座著名的古都洛阳和开封,则变得“落寞”起来。实际上,在距今并不算太遥远的清朝末年,开封和洛阳各有一次成为河南中心城市的机会。结果都因各种原因失之交臂。开封是五代、北宋、金的故都,大名鼎鼎的东京汴梁。明朝和清朝,都是雷打不动的河南省会,是河南的“南波万”。

到了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89年),湖广总督(管辖湖北、湖南)张之洞给朝廷上了折子,请朝廷修建芦汉铁路。这条铁路起于北京的芦沟桥(卢沟桥),止于湖广总督驻地武汉的汉口。朝廷同意了,但铁路在河南境内遇到了一个难题——省会开封附近的黄河河段不适宜建造铁路大桥。

技术人员发现开封的黄河河段水位高,就在几十年前(1889年之前几十年)的咸丰朝,开封的黄河段还决过两次堤。如果铁路桥建在开封河段,万一再决河怎么办?对从来不把老百姓当回事的清朝来说,损失几十万的百姓清廷不心疼,但损失几十万两白银,无法孝敬洋大人,清廷是舍不得的。

张之洞提出一个建议。距离开封以西不远的郑县,其黄河河段的土质非常坚硬,少有决河,是合适的建桥地点。最终朝廷同意了张之洞的建议,把芦汉铁路的黄河大桥建在了郑县,省会开封与芦汉铁路无缘相会。

这一事件,对开封的发展来说几乎是“灾难性”的。清末是铁路兴起的时代,铁路已成最重要和最先进的交通方式,真的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而且河南位于天下之中,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都要经过河南。谁在河南拥有铁路大桥,谁自然就能得到发展的巨大红利。

原隶属开封府的郑县修建黄河铁路大桥后,发展极为迅速。1906年,郑州被划出开封府,成立地级市的直隶州。而陇海铁路修建后,与芦汉铁路在郑州交汇,更让郑州成了天下之中的城市。最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郑州毫无争议取代了开封,成为河南省省会,堪称是一飞冲天。

有一个经济上的数据可以说明开封失去河南省会,郑州成为河南省会的发展差异。2018年,开封的GDP是2002亿元,前100名找不到开封的名字。而郑州的GDP已超过了10000亿万大关,算上四大直辖市,位于全国第17位。

开封错过河南省会非常可惜。但如果论“可惜指数”,可能洛阳的“可惜指数”更高。同样是在清末的1899年,洛阳极为遗憾地错失了国都的地位。

你没看错,这一年,洛阳就差一点成为大清帝国的国都。那个折腾一辈子的慈禧老太后,准备把国都从北京迁到洛阳。

洛阳的国都史,主要集中在东周至唐朝这一千多年。东周时,洛阳为国都五百年。当然,这五百年是春秋战国,没人把洛阳的周王当回事。东汉定都于洛阳,曹魏、西晋随之。南北朝的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隋唐两朝,洛阳又是东都(神都),地位仅次于长安。五代十国,后唐灭后梁,迁都于洛阳。篡夺后周皇位的赵匡胤曾打算迁都洛阳,因赵光义势力反对未成。不过,在北宋,洛阳是五京之一的,为西京河南府。此后,洛阳不再是国都,直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清末列强入侵,京师(以下皆指北京)在慈禧看来似乎不是那么安全。北距沙俄不远,东又有渤海湾,英国和法国的舰队可随时从天津登陆,所以慈禧打算迁都以避难。当时的河南省会在开封,郑县也修建了黄河大桥,但慈禧却对洛阳情有独钟,打算迁都洛阳。

迁都不是小事,慈禧密令河南知府(洛阳知府)文悌对洛阳的地理状况进行一次摸底。公开的理由,慈禧说要准备在洛阳为光绪皇帝修建一座行宫,以供将来巡幸之用。

文悌对洛阳进行抄底似的调查,然后上折子说:洛阳的规模太小了,京师的内城能装下九个洛阳县城,实在不知道行宫选址在哪合适。当然,文悌认为如果从防御角度,洛阳北有邙山,西有崤山,西南有熊耳山、伏牛山,东有嵩山,北有太行山、黄河,易守难攻。万一天下有变,朝廷经洛阳向西可去西安、成都,向南可去湖广、两广,战略空间较大。就是河南经济比较落后,一时很难提供那么大的开销。

文悌是反对朝廷迁都于洛阳的,认为这将对经济本就困难的洛阳是个巨大的打击,老百姓也承受不住。文悌的意见是可以考虑山西省北部的大同,因附近有五台山行宫。大同的经济未必好过洛阳,但距离京师较近,来往也方便。

文悌的意见进了宫后,慈禧还没有拿出明确的态度。大半年后,八国联军进了京师,慈禧打扮成农妇,带着傀儡一般的光绪皇帝逃到西安。迁都洛阳的事自然也就没了下文,不过,慈禧回京时,路过洛阳,在洛阳呆了七天,然后回到京师,继续作威作福去了。

假设一下,如果清朝真的迁都洛阳,对当时的洛阳来说可能是灾难,但于今天的洛阳,那可能就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去找死吧,凡是迁都洛阳的朝廷,哪个不是短命的?日本鬼子把洛阳改名为福阳,也没能改变最后失败的命运。洛阳,不仅名字不吉利,风水更差,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不信不行啊!什么十三朝古都,完全是骗人的,大小朝代就九个,大一统也就东汉、西晋两朝,而且西晋还很勉强。


汉风唐韵828


希望這类文章少写为好!说的多了人家感觉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如多干点实事,把洛阳发展大建的美以亮世人眼珠,整天把洛阳挂在咀上吹大炮另人反感!同时还给河南人带来虚伪不实的反面印象。


大眼镜小眼睛嘿嘿


为了祸害洛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