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25歲,嚴重社交障礙,一說話就得罪人,我該怎麼走出來?

小赤佬ff


25歲的年紀,說什麼的都有,說什麼都沒有定性,得罪人是肯定的,好多人都有這種情況。覺得得罪人,就戴上口罩,不說或者少說唄,有神馬大不了的。。。不愛聽的他就以後不聽你說話了,離你遠些,其實也沒有神馬大不了的,離你遠就遠吧,等你說話他喜歡聽了,就又近了,真的沒有神馬大不了的。。。人生嘛,生來就是體驗成長的,有的人長的快點,說話隨人緣,有人愛聽,有的人長的慢點,一時說話不忌口,不管別人怎麼想,自顧自就說,說就說唄,有神馬大不了噠。。。如果想著說話招人愛聽,就得收斂約束一下自己的嘴巴啦,想一想,我要跟他說什麼?怎麼說他喜歡聽,想不出來怎麼說就先別說,先問問父母問問親友好友自己怎麼說他們愛聽,再去問別人。你會覺得怎麼說個話還這麼麻煩呢?對了,說話也是對自己和別人的尊重,尊重自己內心的想法,尊重別人的感受,說話是讓自己滿意讓別人舒服的享受過程。你看見春天盛開的花兒是什麼感覺,你看見楊柳依依小橋流水是什麼感覺,你和別人說話就是什麼感覺。。。





愛己至愛人


說白了就是不會說話唄?害怕交流唄?

如果我上面說的兩點你也有的話,那你和我以前差不多。

我是怎麼走出來的呢?是我老婆幫我走出來的。我老婆是做幼兒教育的,她基本上每天下午都會讓我去和孩子們交流去玩。每次,小孩問我奇怪的問題我就煩,但是,我老婆就在旁邊看著我。她說,你一出現這樣情況的時候,你就把孩子們想象成你,而你就是我。反正我理解就是跟精神分裂似的,不過角色慢慢一改變,就感覺對面的說話怎麼那麼不著調啊!

而且,我老婆還讓我把問題記下來,並且回家之後對著這些問題寫答案。經過這件事,我明白了不是自己說話得罪人,和社交恐懼。而是自己從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說自己想說的話,而且從來不對事。


糖果兮一大峻


人有千萬種,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嘴巴說出來的意思不同,有輕有重有諷刺。有可能是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吧!本人我是很重要的事到我嘴說出來就無關事事,所以我做不了帶頭人,說出的話別人不願意聽,沒有份量。聚會時我只好聽別人說在旁邊打圓場罷了。我一度想改變 無奈天生的這就是我的性格。


八姑20


根據你的描述,如果你只是一說話就得罪人,那我認為這不算是嚴重的社交障礙。一般社交障礙分為社交心理障礙、社會功能障礙、社會焦慮症障礙。事實上,大多數人的社交障礙都屬於社交心理學障礙。而常見的社會心理障礙有恐懼、自卑、孤僻、害羞、封閉、自傲、敵意、干涉,其中最嚴重的社交障礙就是在與他人交往中對他人懷有敵意,甚至陷害和暗算他人。

一說話就得罪人,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高情商就是會說話。

一說話就得罪人可能是你情商比較低,不會好好說話。語言是一門藝術,同樣的一個意思,情商高的人表達出來大家都喜歡聽。

第二,性格不僅決定命運,性格也會影響你的社交能力。

一說話就得罪人可能是因為你是個標準的直男,說話直來直去由著自己的性子來,有什麼說什麼。雖然你也知道那樣說可能會得罪人,但是還是管不住嘴,要“做自己,說自己想說的話。”

第三,在與人交往中,經常對他人壞有敵意。

可能經常會說一些嘲諷、挖苦、看不起對方的話,從而得罪對方。

我們清楚了一說話就得罪人的原因,下來我們就對症下藥,談一下怎麼從這種狀態下走出來。

第一,多看一些提高情商的書,多向情商高的人學習。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情商低的人並不是自己本身懷有惡意,只是不懂得如果好好的說話。只要堅持學習,很快你就會變得自信和會說話。


第二,每種性格都有自己的好處和壞處,直性格當然也不例外,一方面勇於表達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會因此而得罪一些人。對於直性子的人,儘量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少說話,多傾聽。

第三,相信世界上還是好人多,別用把人想的很壞。對別人多一些善意和包容,你會發現其實身邊大多都還不錯,沒必要對人冷言冷語,惡語相向,心存善意可以減少說話就得罪人的情況。

大家有什麼不同的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也可以給我私信,感謝大家的點贊和關注!


情感心理學


題主前面說嚴重社交障礙,後面又說一說話就得罪人,推斷其義,社交障礙是自己認識而已,未必是。說話得罪人是事實,看來經過了不少的案例情節。我們先了解一下為什麼說話得罪人,簡要列舉幾條。

一般,我們認為有的人不會說話,有幾種情況:

一是話不投機。人家說東,你偏上來一句話就說西,這是典型的槓精。為啥會這樣說,因為你心裡或不願意談這個話題,或認為他們談這個話題跟他們自身風格不匹配,多種原因啦,不一一列舉。這時,你應反觀自己,首先融入,先聽明白人家在表達什麼,不要斷章取義、先有偏見。

二是不懂裝懂。談論有些專業性強的話題,這種情形,不是每個人都對話題涉及問題、道理完全瞭解,這時,不要太多表達,應該虛心聽,多聽,少發言,人家會認可。

三是面帶情緒。這種情況需要平時多看些文學類的書,書中自有顏如玉。積累多了,調節情緒能力就強了。

四是心不善。俗話說,言為心聲,事實也是這樣。我們一般認為:這個人心好,就是說話直。不然。說話是意識的外顯,一般情況下,意識是活躍的,忽而左忽而右。說話直,就是屏蔽了客觀情況,意識比較清靜,也就是不胡思亂想,這時說的話就是直的,它當然是心的反映。如果發現經常說話直,人家不愛聽,就要反觀自己了,可能認知不正確,注意力不對路。

五是邏輯關係混亂。俗話說的前言不搭後語,囉嗦,人家當然聽了會雲山霧罩的搞不明白,也就不願意聽了。當然這個還不算嚴重。

六是習慣性挖苦、挑刺兒。有的人說話,不依據事實,不是就事論事,先帶有懷疑的眼光跟別人交流,別人一聽就能明白,而自己對這個習慣性並不了知。

七是談話有指定對象。比如朋友間一起,有些情況是在眾多情況下,單獨兩個人說某一問題,這時,如果不涉及自己,就不要搶著說話,一是打亂人家,二是人家沒有預設你參與,你說了話,反而人家話題不好繼續。

以上列舉幾種常見的說話問題,其根本還在於反觀自己、瞭解自己。認識自己了,障礙就消除了,不復雜。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九諼草


朋友,你本身就沒有所謂的心理疾病,你天天想,強化它的存在,總有一天真的會把自己套進心理疾病的怪圈裡,到時你就真的痛苦了。目前的傳統心理學和精神病學對心理疾病的定義都是表面的,症狀重複交叉,混亂不堪,沒有真正抓到問題的根源,所以千萬千萬不要去查詢心理疾病的症狀,很多沒心理疾病的人天天去查症狀就把自己害了,為什麼呢?因為心理疾病的那些症狀正常人都會出現過,你說可笑不可可笑。內心負能量滿滿的人,導致思維和情緒不受自己的控制,總是往負面的消極的方向想,這才是目前所有得心理問題的根源,想徹底解決心理問題唯一的方式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正能量。目前傳統心理學和醫院精神科都無法徹底解決心理問題。 找心理諮詢師諮詢只能起到暫時緩解的作用,時間一過,症狀又來了,繼續痛苦,甚至有些人一輩子需要諮詢師陪伴,花費就像無底洞,也無法根本解決問題。如果找精神病科醫生吃藥調理,效果甚微,而且副作用非常大,吃過的人都能體會越吃身體越差,腦子像壞掉了一樣,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語言能力下降,所以這兩種方式都不可能解決問題。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超心理學--量子力學+能量狀態理論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一切心理問題,無論症狀有多麼嚴重,不用吃任何藥物,沒有任何副作用,好了以後不會再復發,徹底打破了“心理癌症、需終生服藥、不可治癒、容易復發”等這些讓人陷入絕望境地的錯誤觀念,真正能幫助患者獲得重生,過健康快樂幸福的生活。看到世界上十幾億患者到處尋醫問藥,花費很多錢財,一直找不到正確的方法,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每天過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生活,真的是不忍心。我是親身經歷者!願世界上所有心理問題的人都能早日找到正確的方法,早日擺脫困苦,獲得健康快樂幸福的人生!



幸福人生學院覺醒


它是恐懼症中最常見的一種,是一種以過分懼怕社交活動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症。患者明知恐懼反應是不合理的但無法控制,而且伴有明顯的焦慮及自主神經症狀,並極力迴避社交活動,或帶著畏懼去忍受,影響其正常活動。

社交恐懼症的核心症狀圍繞著害怕在小團體中被人審視,一旦發現別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甚至覺得無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場合演講,集會不敢坐在前面,所以迴避社交,在極端情形下可導致社會隔離。社交恐懼常常伴有自我評價低和害怕批評等心理活動,會有臉紅、手抖、噁心或尿急等症狀。

精神分析療法:通過自由聯想和夢的解析,主要針對童年是否有創傷經歷以及創傷對您的症狀的影響,讓潛意識的東西呈現在意識裡,併發洩壓抑和累積的情緒,在潛意識層面進行疏導。



失眠焦慮抑鬱痊癒


嚴重社交障礙,一說話就得罪人

這裡給自己貼了一個標籤,“嚴重社交障礙”。“一說話就得罪人”,這可能是主要的表現?


先來看看心理學上怎麼看社交障礙。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DSM-5中有社交焦慮障礙,主要的表現是對一種或者多種社交有明顯的害怕或者焦慮;害怕自己的言行或狀態導致別人給ta負面的評價;這種害怕、焦慮和迴避是不符合常理的;害怕、迴避和焦慮的狀態持續了至少6個月,不能歸到生理原因……


所以,題主所說的是不是,不知道怎麼跟別人進行社交,每次社交時,很容易因為說的話而覺得得罪了別人,社交關係不好,或者自己覺得社交關係不好。


那麼,要怎麼樣調整這種狀態呢?

第一,先看看自己的認識是不是對的。這是一個前提。題主覺得自己社交不行,說話容易得罪人,這個是不是事實呢?不妨去找人問一下,瞭解一下別人眼中的自己是不是這樣。有的時候,有些人會習慣性地把錯誤歸到自己身上,但是事實往往不是那樣。所以先了解一下實際情況是不是這樣。


第二,如果真的是說話容易得罪人,那不妨想一想自己說的話有什麼問題,怎麼得罪了別人。比如,有沒有不小心碰到了別人的痛處?自己過於霸道,忽視了別人的感受?……情況可能比較多。不過一般來說,很可能都是說話的態度先有問題,然後內容才會有偏差。那麼,不妨考慮一下,自己說話的時候是本著什麼樣的心態和態度。情緒不好,憤怒、攻擊性強的時候,要提醒自己剋制情緒,而不是把別人當出氣筒。


第三,提高覺察,換位思考,改變說話的態度和方式。有些人習慣於給自己貼上“刀子嘴,豆腐心”的標籤,覺得只要自己是一片好意,說話的方式和內容不好聽也沒關係。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和別人說話是想和別人溝通的,很多時候更是希望別人能聽我們的意見。如果這時候,我們的話不好聽,讓別人不舒服了,那麼別人又怎麼會願意聽呢?所以,改變態度,不管自己有多好心,我們也要換位思考,從他人的角度出發,去說別人能夠接受的,也是我們真心想說的話。


說到底,最重要的就是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尤其是在說重要的話的時候,我們要從對方的角度考慮,看如何提高對方的接受度。不能只從自己的情緒、角度出發。對話永遠是雙方的,只看到自己,看不見別人,就不是真正的對話。


我是一直在學心理的漿果~

以上,祝好!


漿果學心理


25歲,嚴重社交障礙,那你就要多傾聽別人是怎麼說話的,多學習,說話是一門藝術,一門本領,會說話的人和不會說話的人的命運都會不一樣。因此,要學習說話,說好話。

說話得罪別人,該怎麼做呢?

1:多傾聽別人是怎麼說的,在你不怎麼會交流表達的時候,多聽聽別人是怎麼說的,不要沒等別人說完,就著急著說,等別人說完,你再慢慢說,這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也是說話的技術。

2:說話看場合看情景,說話要看場合,看人說話,不要口無遮攔的話全部說出來,心急的時候,話都不要亂說,所謂禍從口出,說話是要負責任的,不然容易說錯話,得罪人。

3:在家對著鏡子說話,進行模擬演習。當自己口才不好時,有嚴重的社交障礙,那麼你就對著鏡子中的那個你說話,說話的時候注意自己的表情,說話的語速是否快,學習慢慢的說話,自己和自己對話練習。

4:不要在意口才欠缺的能力,你是否羨慕那些在社交場合中侃侃而談的交際高手,其實他們都是在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的豐富自己的語言能力,才讓自己的口才慢慢的優秀。不要自卑,你也可以通過學習,讓自己口才能力不斷的進步。

5:多接觸正能量的人,交朋友的時候,多結識一些正能量的人,你在與他們說話的時候就不會感到緊張,而是當作是自己在練習說話,向他們學習,借鑑他們說話的經驗來用在自己身上,好的就要去學習,不好的就杜絕。

6:看書,口才不好,嚴重的社交障礙,你就要通過看書來充實自己的大腦,建議你看《演講與口才》《卡耐基口才學》《說話的魅力》《口才與人格魅力》《把話說的滴水不漏》《60天打造完美口才》。

7:寫寫作,也可以鍛鍊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把你想到的通過對話的方式寫下來,然後再檢查一遍自己寫的話,是否涉及到不好的言語,寫作能夠讓你養成愛思考的好習慣,鍛鍊你的寫作能力以及和別人說話該怎麼溝通的好思維。

8:每天堅持15分鐘聽喜馬拉雅山,想要學習說話,當眾說話不緊張可以聽喜馬拉雅山,人生是一個不斷成長蛻變的過程,你現在25歲,有社交障礙,不要焦慮,慢慢的學習,多聽多學,慢慢的就能走出來。

9:做到相信自己,首先你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勝任不會的事情,你只有對自己自信,你才能走出來,不會說話,是可以學習的,不要過於擔憂,以正常的心理去目的,你才能走出來。

總結:有社交障礙就要多學習,通過正確的途徑好好的提升自己,修煉自己,做到能夠相信自己,不要害怕,好好說話,說好話。


樂享視頻大全


這個問題問得好,很多朋友都面臨這樣的困難,要走出來。

第一點;必須要建立良好的心態,與人交流首先要真誠相待,真誠是心與心之間的橋樑,友善能化解一切的僵局,很多矛盾與不愉快往往發生在我們的語言表達上,那麼要如何才能扭轉局面呢?比如說:如果我們之間有什麼分歧,不妨做下來談談,我很想聽聽您的想法。友善的態度會讓敵人安靜,陌生變朋友。

第二點;要展現自己的價值,一件商品只有展現其內在價值,才能博得消費者喜歡,我們人也一樣,那麼我們就得像推銷商品一樣推銷自己,商品要博得消費者喜歡就要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想問題,這是一個讓別人接納我們的過程,只有放下戒備心的時候才能愉悅的交談,不要吝嗇你的讚美吧,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被人認可,適當的讚美就是開啟成功的大門。

第三點;積極的人像太陽☀️走到哪裡哪裡亮,消極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讓自己變得熱忱起來吧,熱忱會感染,充滿活力的人給別人的感覺是身心愉悅的,多微笑少皺眉。如果你烏雲密佈,我會想你的心情是糟糕的,甚至不想說話,所以慢慢的身邊的朋友同事會慢慢疏遠你。

只要我們付出真誠,與人為善,熱忱的對待每人和每件事,活力四射,精神抖擻,一切皆可平。如果覺得我的分享有用,請轉發讓更多的人知道,您幫助的人越多,您就會越成功,希望我的解答能為您燃氣星星之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