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鍾南山團隊發表最新論文:潛伏期中位數為4天,最小最大值容易被誤讀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圖/廣州醫科大學

2月29日,廣州醫科大學發佈消息稱,鍾南山院士等多名專家聯合完成的論文“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 China(中國2019年冠狀病毒臨床特點)”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The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線發表。

截至2020年1月29日,研究團隊從31個省、市的552家醫院中提取了1099例經實驗室確認的,由2019-nCoV引發的急性呼吸道疾病(ARD)患者數據。

該研究分析了患者各年齡段人群分佈特徵、感染者症狀、病毒傳播途徑、防護方法、治療方法、病死率等。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關偉傑、梁文華、何建行教授和通訊作者鍾南山教授解答了讀者對該研究結果提出的關鍵疑問,並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中文平臺《NEJM醫學前沿》發表全文翻譯。

鍾南山團隊發表最新論文:潛伏期中位數為4天,最小最大值容易被誤讀

72.3%患者曾在近2周接觸過武漢地區人員

據悉,本研究首次收集全國範圍的新冠患者,通過分析大樣本量數據,明確了本研究所確定的病死率(1.4%),與國家衛健委官方報道數據更為貼近。研究發現了僅有1.9%的患者有直接接觸過野生動物的病史,生活在武漢以外的居民中有31.3%的患者在近2周曾到過武漢,72.3%患者曾在近2周接觸過武漢地區人員。

研究指出,近一半的新冠患者在入院時可能尚未出現發熱,但隨著疾病進展,將近90%的患者出現發熱。研究明確了消化道症狀較為少見,但是也指出了新冠病毒通過消化道傳播的證據(在糞便、胃腸道破損粘膜、出血處分離出病毒),提示社會各界需要注意預防糞口傳播。

研究還指出,確實存在部分核酸檢測陽性、有臨床症狀但是在入院時無任何影像學異常表現的新冠患者,而且非重度患者中這類患者的比例遠高於重度新冠感染患者。

研究首次明確,重度新冠患者入住ICU、進行有創機械通氣、死亡的風險為非重度患者的9倍。

潛伏期最長達24天,最新的潛伏期中位數為4天

據瞭解,潛伏期主要根據患者上報最近一次接觸傳染源(疫區人員、野生動物)的時間以及首次出現症狀(含疲乏、咳嗽、發熱等)的時間確定。整個人群的潛伏期各異,研究者使用了中位數以及最小、最大值以呈現潛伏期的集中、分散分佈趨勢。

該研究發現,重度、非重度組新冠患者各有一例患者的潛伏期達24天。然而,仔細查閱整個人群的潛伏期分佈規律,研究者發現潛伏期大於14天的共13例(12.7%),而潛伏期大於18天的僅有8例(7.3%)。單純根據最小、最大值評估人群的潛伏期容易引起誤讀。

此外,長期居住在武漢或者與武漢地區人員接觸的患者,其潛伏期多為0天(接觸時間按照最後一天計算);研究者在剔除這些不合理數據後重新計算,得出最新的潛伏期中位數為4天。因此,為更好地表示人群的離散趨勢,研究者確定了潛伏期的四分位間距為5天(2天-7天)。

當前工作重點:構建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的智能預測模型

研究者還指出,其研究結果與中國官方統計數據更為相似,後者表明截至2020年2月16日,51857例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為3.2%。由於輕症患者和未就醫患者並未納入該研究,因此真實世界的病死率可能更低。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可能共同發揮作用,降低了廣東的Covid-19死亡率。

研究者進一步提出了今後的研究方向——目前亟待明確病毒傳播的動力特徵、傳播途徑、病毒對人體組織的嗜性(tropism)。既往已有研究用於預測我國新冠疫情的變化趨勢,然而其並未適當納入政府近期對各地採取的強有力干預措施、全國復工、武漢與黃岡等地封城對人群疫情變化趨勢的影響。因此,對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的智能預測模型構建與驗證也是當前的工作重點。

該研究指出,嚴格、及時地採取流行病學措施,對遏制疫情迅速蔓延至關重要,對於疾病的有效治療方法仍需持續不斷努力探索。廣州醫科大學表示,論文通過大樣本的研究揭示新冠肺炎的臨床特徵,研究結果對該疾病的臨床診療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