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人間失格》,我真的不喜歡你的“喪”

我曾經不止一次的說過,我不喜歡日本文學。


首先,我記不住人物的名字,通常看著看著就會把他們四個字、三個字、五個字的完全不相干的名字混淆在一起,以至於還要翻到開頭去理清頭緒。

再有就是我在日本文學裡面看到更多的內容都是死亡與罪罰。


能讓我感覺特別溫暖日系文學的場景,恐怕只有《一碗陽春麵》裡面,母子三人頭碰頭擠在一起分享的那碗陽春麵。


為什麼呢?可能因為我讀的日本文學真的不多。這或許也是一種心理暗示,我不喜歡的,誰也無法強迫我去閱讀。我想這就是成人閱讀世界裡最愜意的事情,你可以只選自己喜歡的。

今天我問一個朋友,你讀的什麼書?她說她在讀《人間失格》。我說,為什麼讀這本書呢?我從來沒讀過。她說,因為喜歡啊!我說,為什麼喜歡這一本而不是其它的呢?喜歡一本書,總要有一個理由,就像你不喜歡一本書一樣。

所以,我決定認真的讀一讀《人間失格》。


《人間失格》,我真的不喜歡你的“喪”



《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創造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48年,是一部半自傳體小說。


《人間失格》以“我”看到葉藏的三張照片後的感想開頭,中間是葉藏的三篇手記,而三篇手記與照片對應,分別介紹了葉藏幼年、青年和壯年時代的經歷,描述了葉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喪失為人資格的道路的。



《人間失格》的作者太宰治是個孤獨精神世界的探索者,也是個讓人讀完他的作品後感到特別陰鬱的“魔幻”作家。說他魔幻,是因為讀完《人間失格》之後的我,“喪”了好幾天。隨著外來的文化浸染伴隨著網絡的迅速傳播,在 “小確幸”“正能量”“營養雞湯”這些詞彙過後,當下,“喪”似乎成了網絡新寵,縱觀各大社交媒體,“喪文化”這種反雞湯式表達,深受年輕人推崇。


然而論起這種“喪”文化的種草能手,任憑誰也敵不過太宰治。精神的束縛真的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喪”了好幾天的我,一個字也沒有寫出來,很佛系的等待靈感到來的那一瞬間可以一鍵十行,而結果並沒有。 “喪教主”太宰治僅僅是自己“喪”,文筆“喪”,靈魂“喪”,可是筆耕不輟的他執行力可是一點也不“喪”的。你以為的“喪”只是做一條“鹹魚”或者“葛優躺”嗎?很顯然,太宰治的“喪”有一點不一樣!


看《人間失格》,經常會產生莫名的共鳴,大庭葉藏或許跟我們有過相似的迷惘與恐懼,然而為了適應這個社會和世界,選擇了給自己安上各種偽裝的面具,兢兢業業的扮演者滑稽的角色。為了能夠得到某種認同,而漸漸迷失了自我。正如葉藏留下的三個手札中所陳述的那些最真實的話:“與此同時,對於同樣作為人的自己的言行,我也沒有絲毫自信。因之,我只好將自己的懊惱秘藏於胸中的小盒子中。這種抑鬱,這種神經質,我只管將其掩藏起來,同時扮出一副天真無邪的模樣,終於一點一點地把自己弄成了一個慣於耍滑稽把戲的怪胎。”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只是不忍揭穿這個拙劣的謊言,彼此相安無事的度過了。但是太宰治巧妙地通過文字向我們展現葉藏的內心,那個無法徹底融入這個社會的的“邊緣人”。大庭葉藏很喪,然而他從未停止跟自己的鬥爭,他也努力地在向死而生。那種努力過的”喪“的無力感,深深觸動麻木的面孔下最真實的感受,發人深思。


《人間失格》,我真的不喜歡你的“喪”

《人間失格》中的葉藏


  • 看到葉藏在逃避中不斷沉淪,掙扎,痛苦煎熬卻無能為力去改變現狀。那些恐懼真實細密地扎進骨血裡,纏繞在骨骼間,難以驅逐。
  • 故事的結尾,當葉藏住進療養院時,明白自己是一個“清醒的瘋子”,一分一秒都未曾發瘋,他徹底明白,不僅僅是罪人,他已經被打上了廢人的烙印,失去做人的資格。

“如今,我已徹底不是一個人了。”

  • 這是葉藏沉淪後的最後話語。


《人間失格》,我真的不喜歡你的“喪”

太宰治


而太宰治筆下的葉藏,更多的是自己。或許只有幾近瘋狂的人才會真正毫無保留的剖開自己的內心,撕裂自己的靈魂,把無處安放的慌亂揉捏的更加亂七八糟。透過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可以說太宰治巧妙地將自己一生的經歷與思想表達出來,並藉此提出身為人最真切的痛苦問題。從顛倒夢想的文中更可體會其內心深切的苦楚,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後,太宰治終歸還是選擇了投水的方式,為他自己劃下最後的句點。因此,這大約是太宰治半自傳性的一篇小說。


一輩子都在自殺的日本作家太宰治,好像是個並不合群的人,也是一個不能讓讀者開心快活的作家,他的一生都充滿頹廢陰暗與消極的暗色調。他和他的自傳性小說《人間失格》很大程度上都反應了當今世界很多青年身上的消極面“喪”。有人會問,你不是在說《人間失格》嗎,可是你一直在說作者太宰治啊。某種意義上來說,太宰治就是大庭葉藏,而大庭葉藏也就是太宰治。只有讀懂太宰治的“喪”之始末,才能理解大庭葉藏的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絕望。


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太宰治對人性的醜陋有著極大的恐懼感,他像是站在遙遠的世界觀看自己的生活,極具諷刺卻沒有悲傷與自憐。他的一生一直都充滿了絕望的意味,從本該奮發向上的青壯年時代就流露出對幸福很絕望,對愛情很絕望,對友情很絕望。這些“喪”的背後,他似乎才得到了最大的安全感,因為他相信這是這個世界,人類該有的卑鄙與下流。


於是,他安排大庭葉藏開始一次次的想殺死不喜歡的那個真實的自己,一如現實生活中真正的自己。

  • 20歲,第一次自殺。在家中服下大量安眠藥,後因為藥劑量不夠,自殺未遂。
  • 21歲,第二次自殺。與相識不久的女招待相約殉情,同是服用安眠藥,情人死了,太宰治被救過來。
  • 26歲,第三次自殺。因生活學業不順,跑到山中上吊自盡。但繩子斷了,悻悻而歸。
  • 28歲,第四次自殺。因妻子與旁人有染,攜妻子赴溫泉自盡,因劑量不足自殺未遂。
  • 最後一次,就是寫完《人間失格》後不久,與情人山崎富榮投水自殺,享年39歲。


大庭葉藏和太宰治唯一不同的結局就是太宰治終於成功地殺死了自己。


雖然太宰治只活了39歲,但這短短的一生中就有五次自殺的經歷,是什麼使這個滿腹才華的作家對人間如此絕望。是什麼樣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折斷了他的天使之翼呢? 《人間失格》是太宰治的最後一部作品,留下了那句生まれて、すみません(“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喪”到了極致的話語。


日本評論家平野謙曾說:“太宰的死,可說是歷史的傷痕造成的”。但是除了歷史原因外,他極其短暫的三十九歲的人生的經歷也是他這種喪意識產生的重要原因。


時代背景催促太宰“喪”的意識產生


  • 太宰治出生在“養鬼養魂不養人”的昭和時代。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鋪天蓋地、根深蒂固的日式教科書洗腦的風潮裡,他很幸運又非常不幸地保留了一份難能可貴的清醒。然而已被洗腦的國民思想對清醒意識主體的自我認知產生了非常可怕的誤導。為了在特定的昭和時代換取認同感,就只能拋開清醒。
  • 而人都是群體動物,無論太宰治如何“不合群”,終究會為黑白顛倒的世道感到頭暈目眩。因此,在太宰治的創作後期,也是他生命的後期,那種想不顧一切擺脫群體,保持理智清醒的願望就更加呼之欲出。人不能保持絕對的孤獨,不受外界任何干擾,除非與這個世界做個徹底的了斷。

原生家庭家長制下成長的“喪”的意識分崩離析


  • 太宰治出生在津輕地區的大地主家庭,是家中的最小的兒子,上有五個哥哥和四個姐姐。幼年時期的太宰治缺乏父母的關愛,是由叔母和保姆撫養長大的。再加上封建家長制和長子繼承製給他造成一種多餘人的感受,舉手投足都要看父兄的臉色。加之本性生就敏感的太宰治,在這樣的富有卻少愛的家庭氛圍下成長起來的少年的他,對他人(包括本應最摯愛的父母兄姊)和整個世界只有恐懼與不安。在這種情緒的支配下,太宰治始終也在與之抗衡,極度渴望救贖之路。


《人間失格》,我真的不喜歡你的“喪”
  • 於是,青年時代的太宰治在偶然的機會參加了左翼運動,也把對自己的救贖寄託在參加社會活動之中。然而,革命到最後,他發現了一個絕望的笑話,那就是他革命的最大敵人居然應該是出身大地主家庭的自己。這就好比什麼呢?一個女朋友,發現自己的男朋友劈腿,進行了徹底的調查之後,最終發現原來她的男朋友是已婚人事,而她一直認為那個該死的小三,其實是人家的名正言順的妻子,自己才是那個破壞別人家庭的第三者,就問你還能不能再“喪”一點兒呢?


太宰治被自己的革命者和被革命者的雙重身份徹底整崩潰了,這使得他痛苦不堪,只能選擇了脫離左翼運動。作為革命者,他的軟弱性和革命不徹底性奠定了他的“喪”意識的加重。重創和分裂太宰治與大庭葉藏的最深的還是理想與現實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一心處兩端”的他們,既想迎合一切又想出離一切,精神和肉體永遠無法達成共識。那種“喪”意識就在太宰治和大庭葉藏身上暴露無遺——及時再努力又怎麼樣,結果還是不會改變什麼?而內心世界的徹底瓦解則加速了他們赴死的決心。


  • 或許在太宰治的世界裡“喪”的盡頭是一條死路,他終其一生都在苦苦追尋做人的資格,最終未果。



後記:


百度詞條裡的喪文化,指一些9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而難以自拔的活著,他們喪失心智,漫無目的,蹣跚而行,沒有情感,沒有意識,只能像行屍走肉一樣麻木地生存下去。因而衍生出一些“喪”意識的話語:“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其實並不是很想活”、“躺屍到死亡”等等。


  • 在一項對青少年進行的研究中,結果顯示約有16%的學生在近一年內有考慮過自殺。在年少時代,每個人都會經歷某個敏感抑鬱的時期。可能因為我們很簡單也很脆弱,簡單讓我們沒有選擇,脆弱讓我們輕言放棄。一個人要做到每天元氣滿滿的確是件困難的事,應該適時允許有人灰心喪氣。


  • 讀了《人間失格》,我更加不喜歡日本文學的“喪”文化。相比那些敏感傷痛毫無希望的悲傷,我更喜歡中國文學裡面永遠積極樂觀向上的導向。現代社會的生活成本日益高漲,帶給人們更多的物質享受同時也帶來更多的精神重壓。青年一代可能會覺得“鴨梨山大”,也可能會感到迷茫。接受“喪文化”,會讓你的負面情緒暫時得到宣洩,但如果一直沉浸在這種氛圍裡,就會讓人迷失在一片虛無當中,浪費大好青春年華。


《人間失格》,我真的不喜歡你的“喪”


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莫。

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生命的可貴,是一根雜草,一瓣落花都有他們存在的資格。生而為人,怎麼會沒有存在的資格呢?


生命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有一種偉大,是你經歷了人間百味,仍然選擇愛這個世界。


生活不易,不如多曬一點兒陽光,少一點兒“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