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很多家長對待孩子的教育非常著急,會陷入到焦慮之中呢?

小樹懶的心理樹洞


您好,我是彭華勇,心理諮詢師,分享家庭教育與心理學,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現在整個社會,不少家長都非常焦慮,焦慮已經成為危害家長心理健康的重大殺手,當然,焦慮,也是導致家長家庭教育跑偏的重要原因。

我一直強調,學習家庭教育,很多家長都進去了誤區,急功近利找方法,找快速解藥,卻成天神經兮兮的,看到這個擔心,望著孩子那個又焦慮,如此心態,談何教育好孩子,只要家長的心態是焦慮擔心的,那麼,再好的方法,她也運用不了!

而且,我一直強調,擔心就是詛咒,相信就是力量。很多孩子出現厭學叛逆、抑鬱等問題,就是家長從小孩子過度擔心導致的,擔心了那麼多年,終於把孩子擔心成問題少年了!

所以家長調整自己的心態至關重要,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走勢!那麼如何調整心態呢?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時候,不自覺就會焦慮擔心?怎麼辦呢?

第一,家長要放下對孩子的高期望,放下就是成就,沒期望反而是最好的期望。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家長如果心中一直有高期望,就像一直踮起腳尖,伸直脖子,兩眼直視孩子的分數,每次考試,一上一下,都牽動著家長的心態,一驚一乍的!

而為什麼說放下就是成就呢?因為放下高期望,家長才能真正學會放手,學會放手,才能給孩子自由,有自由孩子才會有自覺!而家長如果有高期望的執念,就會容易擔心,一擔心,就焦慮恐懼,一恐懼就會控制,要求,監督,一控制監督,孩子就失去內在動力,而且必然叛逆,於是,各種問題來了?

第二,家長要覺察自己,區分界限。什麼事情是孩子的事情,吃飯,讀書,睡覺,健康,未來都是孩子自己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就要區分界限,讓面對,讓孩子承擔,即使暫時一承擔面對,就出問題,就犯錯,但是沒有嘗試,沒有犯錯,孩子怎麼會長大呢?嘗試犯錯,是孩子成長進步的階梯!

而一旦家長把孩子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自己替孩子承擔了,替孩子著急了,那麼問題就孩子。即使你再嘮叨,再說教,孩子從來不面對承擔,孩子也一點都不著急,氣得你進醫院他都會無動於衷!

第三,先敬父母,再愛伴侶,再愛孩子。這是家族的序位,不要把這個順序顛倒了,先盡心盡力孝順雙方父母,讓老人身心愉悅,感覺自己很受尊重,被重視。其次就是處好夫妻關係,彼此恩愛,其次才是愛孩子。

而很多家庭裡,老人是被忽視的,夫妻之間是冷淡的,一股腦跳進了全心全意為孩子服務的火坑。殊不知,孩子能承受起這個福報嗎,所以人都以他為中心,考慮照顧他,這樣的孩子早早地把福報享受完,那麼長大了,能不吃苦嗎,能不命苦嗎?

而事實上,家長按照家庭序位來,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做任何事情,要符合道,也就是符合規律,家族的序位規律就是如此,違背它就會出問題。

第四,每天朗誦經典,朗讀經典好處很多,可以靜心,可以提神,可以增強自身能量。越古老的文字越有能量。所以,比如儒家《論語》《大學》《中庸》《孝經》《弟子規》等,道家的《清淨經》《道德經》《莊子》《陰符經》等,釋家《心經》《金剛經》《壇經》《地藏菩薩本願經》《藥師菩薩本願經》等,這些經典,哪怕每天讀一點點,只要堅持了,對於人的心態,精神狀態,能量氣場都會非常有幫助!只是很多人不會堅持去做!

第五,每天練靜心養身的傳統功夫。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流傳下來了很多好的養生功夫。比如《八段錦》《五禽戲》《太極》《蓮花生動功》等,這些養生功不僅僅是強身健體,更多的的可以提升精氣神,讓人能量強大,心也隨之更靜!

比如,我自己,就經常練習站樁,混元樁,以及《蓮花生動功》,堅持了不到半年,身體精氣神好多,堅持一年,走路感覺好輕鬆,全身很有勁,而人的能量提升了,心態也自然容易平和寧靜。傳統是個寶,可惜很多人還不知道,需要我們多多弘揚!

第六,禪修打坐,內觀自己。人之所以有很多的煩惱,痛苦,其實是因為自己雜念太多,慾望太多,而禪修,就是很好的覺察,覺察自己的念頭,自己的心,起心動念,從而能夠很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

第七,豐富自己的生活。很多家長全職媽媽,陪讀,那麼很容易就為孩子而活,家長要想愛孩子,先愛自己。所以家長需要豐富自己的生活,自己有朋友圈,多參加一些活動,讓自己身心愉悅,這也是給孩子做榜樣。

需要說明的是,分享的這些方法非常有有價值,只是很多家長不一定懂價值,所以很多人只是看一看,那麼幫助就有限;如果真的懂價值的,就會發現,這一節分享的價值太太,如果看懂了的,去行動了,甚過你在外面參加很多數萬元的課程!因為這些都是我諮詢實踐證實很有效果的!

總而言之,心態對於家長來說非常重要,學方法之前調整自己的心態,擔心就是詛咒,相信就是力量,心態好了,感覺就好,感覺好,離目標更近,吸引來的都是美好的事情!

我是彭華勇老師,心理諮詢師,專注教育問題、心理問題的諮詢解決,歡迎關注我,有問題歡迎私信諮詢。


彭華勇家庭教育


一直以來,以分數論英雄、以成績論成敗的家庭教育觀根深蒂固。很多父母為了孩子的成績可以放棄一切,從十月懷胎著手胎教,到報名各類假期學業培訓班,再到初中高中給孩子層層加碼,給孩子的多是枷鎖般的學習氛圍,讓他們沒有喘息的機會,失去了個性發展的自由,剝奪了本該屬於他們的幸福時光。

而要釋放這種教育焦慮,需要有長遠的眼光。家長要知道成績並不是孩子的全部,促進孩子的多樣發展,培養孩子遵規守紀的行為習慣,形成謙虛有禮感恩有愛的公民道德,讓孩子擁有健康、完善的心靈和人格也十分重要。


孔德淇


1、原則:育兒即育己。

你想要孩子什麼樣,就讓自己成為什麼樣,言傳身教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方式。

2、方法一:瞭解每個階段你的孩子自然的發展規律。

比如,我孩子今年3歲了。在家裡塗鴉時,老爸就盯著要按照瓶子畫瓶子,按照頭像畫頭髮。實際上,這個階段的孩子,能畫畫圈圈點點線線就很好了,最主要是聽他講故事,他想畫的是什麼故事。 3歲是接受語言正規學習的最佳時期;4歲以後能接受美術的正規訓練;5歲左右的孩子可以開始接受樂器類的學習;三年級以後才適合展開棋類的正規學習。

比如,有些家長覺得孩子在幼兒園上課坐不住,沒有專注力,沒有耐心。 我和我的三歲的孩子都非常喜歡托馬斯小火車的一系列教育衍生物,雖然不乏商業的產品,但是它將孩子的興趣延展至很多方面可以讓家長培養。它每集的時間就幾分鐘,其實孩子也就在這幾分鐘能夠集中注意力。3~4歲的孩子注意力在5分鐘左右,7歲的孩子注意力在10到15分鐘;11歲的孩子注意力在25分鐘左右;12歲孩子注意力在30分鐘左右。

所以關鍵還是要了解孩子,不僅僅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更要理解孩子在這一階段的發展特性。

2、方法二:瞭解下一個階段你的孩子預期發展或者培養的目標。

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其自己的特性,也有共同的發展目標。

比如,孩子在三歲時,自理能力已經發展的非常好了,可以自己穿衣服脫衣服,吃飯洗臉刷牙上廁所等等,那在此之前,就需要逐步發展他的自己動手能力。有比如,三歲的孩子,講話已經開始有邏輯性了,那家長在和孩子溝通,一起閱讀繪本時,就可以有意識的使用一些情景來表達邏輯關係,通過互動來鍛鍊孩子的邏輯關係表達。

3、方法三:提高陪伴的質量。

宜家有一句宣傳詞,我個人很推崇:陪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

各位家長可能有經常出差的,經常加班的。。(誰讓我們都這麼苦逼)。沒有辦法每天都抽出時間來陪著孩子,但是,要陪伴的時候就全身心的陪伴。和他一起玩,一起聊天,你能知道他想什麼,喜歡什麼,行為上有什麼需要改正的,有什麼缺點。陪伴不僅僅是你陪著孩子玩這麼淺顯,而是隨著陪伴的時間和質量提高,你和孩子有共通的背景知識,更深入的互相瞭解,也是引導孩子的最好時機。 寓教於樂嘛!


小樹懶的心理樹洞


我經常遇到這種家長,家長自身很焦慮,導致孩子也很焦慮,從而更加影響到孩子的學習,使問題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狀態。

經過總結,我發現有兩個主要理由經常出現。一個是攀比心理,一個是家長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出現這兩個原因,都是家長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遇到問題不能共情孩子的處境,導致問題越積越多,家長和孩子都會變得越來越焦慮。


笑容悠然


第一是過於急功近利,什麼都想做得最好,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第二家長本身修煉不夠,自己飛不起來卻下個蛋,拼命地希望蛋能飛起來。第三外外圍的急躁,真得會帶動內心的急躁呀。可是,焦慮沒用,越焦慮也死翹翹,所以家長首先得改變自己,多多學習,等自身修養上去了,家庭學習氛圍濃郁了,孩子耳濡目染,比你乾著急要好得多呀!


baby的童年足跡


我是新一年級小豆包的家長,我剛剛經歷了北京的幼升小。我是非京籍,這個過程充滿了惶恐不安,的確是很焦慮。豈不談上好學校,就是能不能上都是兩碼事。春節後才出臺非京籍的入學政策,各種資料也準備齊全,唯恐疏忽上不了學。直到入學通知下達才心安。有時候家長焦慮並不一定是由於自身的原因,還有來自外界環境的壓力,就算是很淡定的家長有時候因為大環境的原因也會變得不淡定了。


陸妍如


父母焦慮主要兩個原因,第一環境因素,現在每個家庭對教育是非常重視,身邊就有許多例子,四歲半就已經開始學習外語,算數,講故事,各種學,整個週末都是送孩子等孩子,看著別人家的孩子都在學習,作為家長就會比較,比較之後就會造成焦慮;第二家長自身問題,現在有許多家長都是覺得自己小時候就是因為輸在起跑線上,所以現在對孩子的要求非常高,可是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去感受孩子。造成孩子與家長溝通交流出現很大程度上問題特別是大孩子。緩解這樣的情況只能是家長自身認識到問題所在,否則焦慮心理會越來越嚴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