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學生家長的教育“焦慮症”,應當如何解決?

演盡了世間所有的繁華


您好,我是彭華勇,心理諮詢師,分享家庭教育與心理學,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現在整個社會,不少家長都非常焦慮,焦慮已經成為危害家長心理健康的重大殺手,當然,焦慮,也是導致家長家庭教育跑偏的重要原因。

我一直強調,學習家庭教育,很多家長都進去了誤區,急功近利找方法,找快速解藥,卻成天神經兮兮的,看到這個擔心,望著孩子那個又焦慮,如此心態,談何教育好孩子,只要家長的心態是焦慮擔心的,那麼,再好的方法,她也運用不了!

而且,我一直強調,擔心就是詛咒,相信就是力量。很多孩子出現厭學叛逆、抑鬱等問題,就是家長從小孩子過度擔心導致的,擔心了那麼多年,終於把孩子擔心成問題少年了!

所以家長調整自己的心態至關重要,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走勢!那麼如何調整心態呢?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時候,不自覺就會焦慮擔心?怎麼辦呢?

第一,家長要放下對孩子的高期望,放下就是成就,沒期望反而是最好的期望。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家長如果心中一直有高期望,就像一直踮起腳尖,伸直脖子,兩眼直視孩子的分數,每次考試,一上一下,都牽動著家長的心態,一驚一乍的!

而為什麼說放下就是成就呢?因為放下高期望,家長才能真正學會放手,學會放手,才能給孩子自由,有自由孩子才會有自覺!而家長如果有高期望的執念,就會容易擔心,一擔心,就焦慮恐懼,一恐懼就會控制,要求,監督,一控制監督,孩子就失去內在動力,而且必然叛逆,於是,各種問題來了?

第二,家長要覺察自己,區分界限。什麼事情是孩子的事情,吃飯,讀書,睡覺,健康,未來都是孩子自己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就要區分界限,讓面對,讓孩子承擔,即使暫時一承擔面對,就出問題,就犯錯,但是沒有嘗試,沒有犯錯,孩子怎麼會長大呢?嘗試犯錯,是孩子成長進步的階梯!

而一旦家長把孩子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自己替孩子承擔了,替孩子著急了,那麼問題就孩子。即使你再嘮叨,再說教,孩子從來不面對承擔,孩子也一點都不著急,氣得你進醫院他都會無動於衷!

第三,先敬父母,再愛伴侶,再愛孩子。這是家族的序位,不要把這個順序顛倒了,先盡心盡力孝順雙方父母,讓老人身心愉悅,感覺自己很受尊重,被重視。其次就是處好夫妻關係,彼此恩愛,其次才是愛孩子。

而很多家庭裡,老人是被忽視的,夫妻之間是冷淡的,一股腦跳進了全心全意為孩子服務的火坑。殊不知,孩子能承受起這個福報嗎,所以人都以他為中心,考慮照顧他,這樣的孩子早早地把福報享受完,那麼長大了,能不吃苦嗎,能不命苦嗎?

而事實上,家長按照家庭序位來,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做任何事情,要符合道,也就是符合規律,家族的序位規律就是如此,違背它就會出問題。

第四,每天朗誦經典,朗讀經典好處很多,可以靜心,可以提神,可以增強自身能量。越古老的文字越有能量。所以,比如儒家《論語》《大學》《中庸》《孝經》《弟子規》等,道家的《清淨經》《道德經》《莊子》《陰符經》等,釋家《心經》《金剛經》《壇經》《地藏菩薩本願經》《藥師菩薩本願經》等,這些經典,哪怕每天讀一點點,只要堅持了,對於人的心態,精神狀態,能量氣場都會非常有幫助!只是很多人不會堅持去做!

第五,每天練靜心養身的傳統功夫。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流傳下來了很多好的養生功夫。比如《八段錦》《五禽戲》《太極》《蓮花生動功》等,這些養生功不僅僅是強身健體,更多的的可以提升精氣神,讓人能量強大,心也隨之更靜!

比如,我自己,就經常練習站樁,混元樁,以及《蓮花生動功》,堅持了不到半年,身體精氣神好多,堅持一年,走路感覺好輕鬆,全身很有勁,而人的能量提升了,心態也自然容易平和寧靜。傳統是個寶,可惜很多人還不知道,需要我們多多弘揚!

第六,禪修打坐,內觀自己。人之所以有很多的煩惱,痛苦,其實是因為自己雜念太多,慾望太多,而禪修,就是很好的覺察,覺察自己的念頭,自己的心,起心動念,從而能夠很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

第七,豐富自己的生活。很多家長全職媽媽,陪讀,那麼很容易就為孩子而活,家長要想愛孩子,先愛自己。所以家長需要豐富自己的生活,自己有朋友圈,多參加一些活動,讓自己身心愉悅,這也是給孩子做榜樣。

需要說明的是,分享的這些方法非常有有價值,只是很多家長不一定懂價值,所以很多人只是看一看,那麼幫助就有限;如果真的懂價值的,就會發現,這一節分享的價值太太,如果看懂了的,去行動了,甚過你在外面參加很多數萬元的課程!因為這些都是我諮詢實踐證實很有效果的!

總而言之,心態對於家長來說非常重要,學方法之前調整自己的心態,擔心就是詛咒,相信就是力量,心態好了,感覺就好,感覺好,離目標更近,吸引來的都是美好的事情!

我是彭華勇老師,心理諮詢師,專注教育問題、心理問題的諮詢解決


彭華勇家庭教育


我們這一代的家長似乎是最為焦慮的一代父母,主要一方面的原因是受大環境的影響。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互聯網高度發達,世界瞬息萬變,今天築起的高樓,明天破滅的夢想。

“高校畢業生新增25萬,就業形勢嚴峻複雜”“學校畢業率90%,學生畢業就失業”...大量這種新聞奔湧在我們眼前,難免不會產生焦慮的情緒,緊迫的生存壓力。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才能很好的適應這個社會?我們心理都是沒底的。

上推二三十年,那個年代的父母,對自己孩子的人生軌跡大約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輪廓,知道人生大致的走法。

我們這一代父母,總在不停地鑽研更好的學校,研究各種特長班,補習機構。刷著孩子的學校群信息,看看老師都在表揚誰,哪個孩子的成績又進前十了。

這種緊張與焦慮的情緒,無形間傳遞給了孩子,讓孩子在本可以有創造力的年紀,被硬框在一個數據分析圖裡。家長總在比對,學校總在考核,然而能進行衡量的只是有型的指標。

孩子的軟實力,比如說,交朋友的能力,遇事處理問題的能力,情緒控制的能力,這些對於人生來說至關重要的能力,卻是無法衡量的,也最很容易被家長忽略。

首先說明一點,焦慮是可以傳遞的。

1,祖國形勢一片大好,但是掙錢難度加大,購房難度加大,醫療難度加大,進入好學校接受基礎教育的難度加大,這些都會變成父母們日夜不聽地焦慮。這個巨大的焦慮洪流又轉變為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擔心和焦慮,進而就表現為對當下自己孩子教育問題的焦慮。

2,孩子入不了好學校焦慮,考不好焦慮,沒有一技之長焦慮,考不上好大學焦慮,沒有好專業焦慮,這種種的表象背後是對自己未來和對孩子未來能否幸福深深地焦慮。

3。祖國形勢一片大好,但是大部分國人卻有普遍焦慮的趨向,最後變為對教育的焦慮。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父母們,要求越來越低,眼光越來越長遠,只要孩子能好,我們這一代努力點,苦點,犧牲點不算什麼。


Jennifer1128700


慮 :本義為擔心。
焦 :高溫幹烤到接近燃燒或炭化的程度。
焦慮:過度擔心。


表現為:擔憂、緊張、不安,恐懼,甚至心悸、手抖、出汗、尿頻等,及運動性不安。


教育“焦慮症”:簡單地說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過度擔心,而產生的焦慮現象。


1、如果已經到了”緊張擔心,坐立不安,還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症狀,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頻等,及運動性不安。“的病理性焦慮地步,那應該儘快去專業的心理機構或醫院診治。


2、如果只是”一種擔憂、緊張、不安,恐懼、不愉快等綜合情緒體驗“的焦慮情緒,則可以通過自身的心理調節等手段緩解,甚至解脫。


解決建議

家長無非是擔心教育孩子的結果不如所願,擔心孩子的學業、將來的就業工作和生活。

世間的所有事,如果你不有意識地把它引導向良性循環,那麼它將自動進入惡性循環。

心理問題,都是惡性循環,並在惡性循環中加重。

所以,要從現有的循環中跳出來看問題,徹底改變原來的思維模式,打斷原來錯誤的思維鏈接,構建全新思維模式,才能真正改變。


一、明確自己想要的教育結果是什麼?【小心:擔心什麼來什麼】


1、擔心,可能會實現

擔心是沒有用的,過度擔心不僅傷害家長自己的身心健康,還將影響家庭環境,最終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老話說”想什麼來什麼“,過度擔心是非常專心、認真地想不好的結果,而這個結果不是您想要的,但它卻很可能會來。


2、問正確的問題,做正確的思考

所以,家長應該明確自己想要的孩子教育結果,這是導向良性循環的第一步。

問對問題,才會有正確的答案。

就象用百度搜索一樣,你輸入”孩子學不好會怎樣?“和你輸入”孩子如何才能更加優秀?“搜索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3、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比如,你希望孩子身體健康、心態平衡、人格完整、尊敬師長、與人為善……做一個健康快樂、受人尊敬的人。

還是希望孩子成為考試第一名、不重視身心健康、性格怪僻、沒有朋友、只會考試的?


所以很多焦慮是家長自身的問題,是自己不夠平靜、客觀、理智的攀比,引入了岐途。


二、調整自己的不合理預期


1、別把自己的目標強加給孩子

許多家長希望孩子實現的是自己沒有實現的人生目標,而不是希望孩子去發現並努力實現他自己的人生目標。

孩子雖然是家長的後代,但卻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應當受的尊重的單獨的生命。


2、只有一時的壞,沒有一生的好

都希望孩子考第一沒不可能實現的,既然不能實現,就該當客觀對待,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每天都有進步。更重要的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這是為孩子長大成長最好的儲備,是他將來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堅實基礎。

好與壞,如陰陽一樣是運行變化的。

一時的好壞不能說明什麼,多多研究當今各領域的領導者,你會發現他們在學生時代並不是學習成績最好的。但他們更有創造力、更有擔當、更有責任,這些重要的品質不是用一個考試分數能說明的。


三、與孩子一起學習和成長


學習不只是學習的事,特別是在當今時代,活到老學到老才會不被社會淘汰。

將過度擔心【焦慮】的時間重新思考如何完善自己的人生,制定新的學習成長計劃,用自己的努力、積極、樂觀的學習,為孩子做以身作則的榜樣吧!


如果你的教育”焦慮症“已經讓孩子反感,那麼請你自己發改變。
當你真正改變開始,你會發現孩子也在變化向好,並走出你的預期!


可憐天下父母(愛子女的)心!

同樣,

也可恨天下父母(因過度愛而扭曲的)心!


華夏養生


焦慮的情緒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對未知的不確定性,由此產生慌恐,為了抵擋這種懼怕,人們便在心裡上不停地敦促自己一定要做些什麼。

我們這一代的家長似乎是最為焦慮的一代父母,主要一方面的原因是受大環境的影響。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互聯網高度發達,世界瞬息萬變,今天築起的高樓,明天破滅的夢想。

“高校畢業生新增25萬,就業形勢嚴峻複雜”“學校畢業率90%,學生畢業就失業”...大量這種新聞奔湧在我們眼前,難免不會產生焦慮的情緒,緊迫的生存壓力。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才能很好的適應這個社會?我們心理都是沒底的。

上推二三十年,那個年代的父母,對自己孩子的人生軌跡大約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輪廓,知道人生大致的走法。

我們這一代父母,總在不停地鑽研更好的學校,研究各種特長班,補習機構。刷著孩子的學校群信息,看看老師都在表揚誰,哪個孩子的成績又進前十了。

這種緊張與焦慮的情緒,無形間傳遞給了孩子,讓孩子在本可以有創造力的年紀,被硬框在一個數據分析圖裡。家長總在比對,學校總在考核,然而能進行衡量的只是有型的指標。

孩子的軟實力,比如說,交朋友的能力,遇事處理問題的能力,情緒控制的能力,這些對於人生來說至關重要的能力,卻是無法衡量的,也最很容易被家長忽略。

避免焦慮很重要的一點是家長要承認自己的渺小與無知。我們不能做到為孩子謀劃好一切,那些我們認為的正確,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發現並沒有預計的結果。所以,以我們的無知,為孩子硬性規定好的一切,難道不是一件很冒風險的事情嗎?

如同一個被送上戰場的士兵,他最需要的是健康的體魄,越戰越勇魄力,機敏的反應能力,而不是隻拿著一堆據說最精良的兵器。


淺悅心理


我想,家長的教育“焦慮症”主要來自於下面兩方面:


1. 期待自己的孩子實現父母未實現的理想。大部分患了教育“焦慮症”的家長,都有對自己孩子超高的期待,不僅希望孩子實現父母當年未實現的理想,還希望孩子超過那個“隔壁鄰居家的孩子”,為自己長臉,更希望孩子可以如社會宣傳的成功人士般成為人生贏家。這麼多的期待加到孩子的身上,孩子自然難以滿足家長,所以家長的教育“焦慮症”就犯了。

2. 掌控感的失去。小時候,我們習慣了被掌控,所以等到我們做父母的時候,也習慣了掌控自己孩子的一切。當父母們發現自己的孩子成績不好自己無能為力的時候,當孩子進不了理想的學校的時候,當孩子有自己的主見不聽話開始反抗家長的時候,父母的“焦慮症”就又犯了。


父母需要明白,凡事要“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我們要知道自己之所以焦慮,歸根結底還是希望孩子能擁有一個快樂幸福的人生,那麼我們就不應該焦慮,也不應該掌控他們。因為我們的焦慮會傳導給孩子。因為我們的焦慮,他們會變得更加焦慮和不自信,結果就會表現得與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馳。倘若我們放下焦慮,淡定一點,從容地接納有著各種不同特點,與隔壁鄰居家的孩子不一樣的自家的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充滿自信,就會有底氣去挑戰人生的成功。倘若我們不再試圖掌控孩子的一切,而是適當地放手,孩子就會學會對自己負責,他就會具備成功人士必備的責任心。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陽光的,而家長的焦慮,就像那層厚厚的霧霾,讓孩子看不見陽光,呼吸不暢。所以如果希望孩子擁有一個理想人生,我們需要放下焦慮,相信孩子自己的力量,培養、澆灌、扶植,等待他們長大。


如果我們養育了一個充滿自信,敢於挑戰,又有責任心的孩子,我們還會焦慮嗎?

#頭條心理學院##教育#


心理諮詢師孫暉


看到孩子的好,就能解決


祖國一份子


焦慮是源自對孩子的擔心,認為孩子沒有能力做好這件事情。

有些家長也想當然得認為孩子是我的,我要為孩子負責而孩子也會提現出我的教育成果,總體來說是為我的臉面而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