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讀七本書,觀三部電影,揭祕小說與影視中的丹布朗結構

我相信,大部分被丹布朗的故事迷住的讀者,閱讀的順序是這樣的:

《達芬奇密碼》、《天使與魔鬼》、《數字城堡》、《騙局》、《失落的秘符》、《地獄》、《本源》。

原因無他,只是丹布朗以《達芬奇密碼》走紅之後,人們才發現他其餘的著作也有很高的可讀性。

當時除《達芬奇密碼》外還只有《數字城堡》、《天使與魔鬼》、《騙局》三本小說。此前一連三本石沉大海,這聽起來也許是作者的悲哀。但所幸我們還是看到了他講述的故事。

讀七本書,觀三部電影,揭秘小說與影視中的丹布朗結構

然而,很多喜愛丹布朗故事的讀者一連六七本作品讀下來往往會有一種感覺,每一個故事雖然都很精彩,但卻沒有了最初讀《達芬奇密碼》時的好奇與驚歎。

故事還是有關於宗教、密碼,但這些故事卻又有著很大的相似性。書中人物的設置、故事的走向、故事的結局以及人物隱藏的身份,形成了一個隱性的模板。

我們不妨將它暫時稱作"丹布朗結構"。

讀七本書,觀三部電影,揭秘小說與影視中的丹布朗結構


“丹布朗結構”的四大特徵

01

關於人物設置,有必不可少的兩種類型。

從《數字城堡》到《失落的秘符》,主人公的名字雖然不完全相同,故事的背景也不一致,主人公的職業、性格等也都有較大差異,但每個主人公身邊必有一個女性角色輔助,並且這個女性角色都十分的睿智機敏,她的幫助對主人公是必不可少的。

人們對美好的事物有著天生的嚮往,所以“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局也足以讓讀者心裡舒坦。

很老套的愛情浪漫,也不失為優秀的結構技巧。

讀七本書,觀三部電影,揭秘小說與影視中的丹布朗結構

除此之外,必有一個十分能幹的男性角色,這個人要麼在主人公身邊輔助,要麼給予主人公很大幫助並深得主人公信任。

但最終會揭露,他才是整個陰謀的幕後主使。

這一人物的設置是為了造成反轉的故事情節,給讀者以巨大的反差,增強故事的戲劇性,所以我們會感覺丹布朗的故事很精彩、很耐讀。

你看,英雄美人與反轉背叛,再老套的結構技巧都能在優秀的故事講述者手中化腐朽為神奇。

讀七本書,觀三部電影,揭秘小說與影視中的丹布朗結構

02

關於主題,丹布朗用密碼創造了一個新奇的世界。

在當下科學不斷解密宗教非科學性的時候,丹布朗卻讓各種秘密團體、秘密教派、秘密組織逐漸"浮出水面",原來我們所敬仰的各種大師,如達芬奇、伽利略、牛頓、華盛頓等歷史名人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與"身份"。

這些大部分是虛構的情節是那樣的精彩,而作者在反覆地強調這些故事都是真的。

丹布朗還好用描寫的手法,環境地理描寫細節處十分逼真,將一些新技術說得神乎其神,把一些不為人所熟悉的或虛構的機構介紹得煞有其事,這些都讓很多讀者信以為真。

半真半假的"謊言"才是最難辨識的,丹布朗看中了這一點。

讀七本書,觀三部電影,揭秘小說與影視中的丹布朗結構

而當讀者將他的故事信以為真的時候,他就像個惡作劇成功的孩子一樣,在故事的背後開心地笑著。文學的本質不就像丹布朗所完成的那樣嗎?說得和真的似的,但其實是假的。

很多讀者都感覺丹布朗對宗教題材的故事情有獨鍾,其實不然。

他的書並不是每個故事都是宗教題材,比如《數字城堡》、《騙局》、《地獄》,有一半不是宗教題材小說。

造成這種錯覺的原因,大概是因為以成名作《達芬奇密碼》為代表的"羅伯特•蘭登"系列風頭太盛,蓋過了其餘作品的光芒。

但分析一下這六個故事,雖然不都是宗教題材,但總會有密碼的元素在其中,這與丹布朗童年生活的環境有關。

讀七本書,觀三部電影,揭秘小說與影視中的丹布朗結構

其父為數學教授,其母為宗教音樂家,科學與宗教早就在丹布朗的世界裡對立與融合。丹布朗將"密碼"這一數學遊戲式的寫作題材放入了宗教秘聞、人權思考、總統競選、世界人口等不同的背景,是以同一種遊戲方式講述著相似的故事。

03

關於敘述技巧,“蒙太奇”、“最後一分鐘救贖”和反轉運用得爐火純青

對於故事的敘述和情節發展,丹布朗七本書都遵循著統一原則。借用我國古典章回小說中的一句名言:"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專業一點,我們也可以稱其為文學領域的"蒙太奇"。

就像中國傳統的說書人,丹布朗會打開兩個甚至三個場景來共同敘述,多個線索同時展開,最後編製成一個嚴密的網絡。每次到達一個場景最關鍵的時刻進行鏡頭轉換,雖然對讀者而言總會有一些不爽,但無疑是引起讀者繼續閱讀的好方法。

而正如大部分小說一樣,所有場景漸趨融合的過程,就是小說矛盾不斷激化的過程。

越接近結局,情節就會越兇險,時間就開始變得愈加緊迫。但每每到最後關頭,英雄才會出場,以其耀眼的光環化解危機,這就是影視與小說當中都經常運用的“最後一分鐘救贖”手法。

丹布朗每一本書都是這一模式結尾。

讀七本書,觀三部電影,揭秘小說與影視中的丹布朗結構

而有關情節的發展,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樣,丹布朗對反轉這一手法的運用尤其鍾愛。

七本書七個故事,在結局處都是反轉,讓沒有猜到結局的讀者由衷地喜歡上他的故事,讓隱約猜到結局的讀者露出會心一笑。

04

關於表達方式,常見的心理描寫被丹布朗創造性應用

丹布朗熱衷於心理描寫,在《失落的秘符》中更是常見。通過人物心理的刻畫,作者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讀者能更好地區分人物形象,這是心理描寫常規的作用。

而丹布朗對心理描寫卻有著創造性地應用,他在運用心理描寫刻畫人物的同時還將其用在了情節的講述上。

通過書中人物的心理活動來預示或推進著故事的發生、發展,這是很巧妙的一種方式。

讀七本書,觀三部電影,揭秘小說與影視中的丹布朗結構

在歐美文學中,米蘭•昆德拉好用大段的心理描寫來闡釋道理、發展情節,而丹布朗在文字的處理上更偏向於將現實情節與極為短小的心理描寫相交合,不至於顯得乏味枯燥,故事也就更為精彩。

江郎才盡還是破繭重生?丹布朗帶來了一個驚喜

關於讀者眼中的"丹布朗結構",作者本人似乎也有一定的認識和體會,所以在《地獄》中,作者似乎在有意打破這種傳統。

雖然又是一個"羅伯特•蘭登"的故事,但背景已從宗教中走出來,作者開始關注世界人口問題。身邊的女性角色已不再是蘭登的好幫手,而是真正的幕後主使。

在書中,作者玩了多個文字遊戲,讓自以為熟知丹布朗創作風格的讀者在看到結局的時候有點小小的窘迫感。

而最大的特色在於這是一次"失敗"的救贖。

讀七本書,觀三部電影,揭秘小說與影視中的丹布朗結構

主人公一系列的活動在最後都沒能達成最初的目的,在這一意義上是失敗的。

可巧妙的是,這次活動的失敗卻促成了矛盾雙方的互相理解,讓原本"十惡不赦"的科學怪人展現了人性的光輝,他溫和的解決人口問題的措施得到了世人的諒解與支持,這不得不說是另類的成功。

這本書中故事一改前五個主人公"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形象,更具有普通人的特徵。

這是作者對自身創作桎梏的一次突破,具體將如何轉變,還要期待他下一個故事。

時隔四年,丹布朗攜新書《Origin》再次回到人們視野之中,中文名暫時擬定為《本源》,丹布朗將焦點放在了當下火熱的“AI”領域,開始以文學的樣式對人工智能這一前沿的科學陣地進行思考。

讀七本書,觀三部電影,揭秘小說與影視中的丹布朗結構

雖然最初的評價並不高,但因為各種譯本出版時間稍晚,對通俗小說的評價目前受眾範圍還是太過狹小,需要更多的讀者來篩選,具體走勢目前還不好判斷。

最後說說改編成電影的丹布朗小說,同樣遵循著“丹布朗結構”

正如我們所知,即使是同一個故事,影視與小說也是不同的。

丹布朗七本書改編成電影的目前只有《天使與魔鬼》、《達芬奇密碼》、《地獄》(《但丁密碼》)三部。

改編基本尊重了原著的故事結構與情節,對一些難以表現的細節做了形象化的處理,這是大部分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都會遵從的原則,在這裡不做過多贅述。

前兩個相似的故事改編成電影也是不同的,相對來說,《達芬奇密碼》尊重原著的程度較高一點。

讀七本書,觀三部電影,揭秘小說與影視中的丹布朗結構

它也採取了雙線結構,兩條線索交替發展,劇中矛盾在最後交匯,基本是按照文學文本的樣式來演。

然而,這種表現的方式放在電影中其感染力與震撼效果並不理想,不能給人以文學文本般的轉折感和趣味性。

《天使與魔鬼》的改編要成功得多。

它基本摒棄了雙線的故事發展模式,而是偏重於主人公所在的線索作集中論述。故事的連貫性明顯增強,並更好地讓觀眾進入蘭登的角色,與主角一同冒險一同解密,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情節鋪墊工作也做得十分到位,讓觀眾第一時間明白髮生了什麼,主要角色也是一開始便登場,不用再糾結每個人的身份,能快速地進入對情節的欣賞。

當觀眾隨著蘭登一同解開謎題,瓦解危機的那一刻,影視藝術上所追求的"最後一分鐘救贖",效果也就達到了。

讀七本書,觀三部電影,揭秘小說與影視中的丹布朗結構

《但丁密碼》的拍攝對原著《地獄》進行了調整,從人物關係的設定到事件的最後結局都有了一些比較大的變動。從畫面效果與情節豐富程度的對比來說,其質量也不如《達芬奇密碼》和《天使與魔鬼》兩部影片製作精良。

文本改編成影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便是如何表現人物心理與塑造人物形象,這是評價改編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

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僅是找到一個符合書中描寫的外觀人物,也要能表現出與書中一致的氣質。這就需要對書中心理描寫作視覺的轉化。

《天使與魔鬼》的文本里關於心理描寫的段落很少,最為主要的便是主人公蘭登的幽閉恐懼症。在影視中演員面部表情的變化十分細膩、豐富,可以說將書裡描寫的形象完全呈現在了銀屏上,這也可以算作其改編成功的重要因素。

看過《天使與魔鬼》電影的人都不會忘記最後"反物質"在空中爆炸時的壯觀與絢爛,這是文本無法給觀眾的震撼。

讀七本書,觀三部電影,揭秘小說與影視中的丹布朗結構

我們總會用文本上的故事來對照銀幕上的故事,與文本有差異往往會被認為是影視上的缺陷,但我們要清楚電影與文學是兩個不同的藝術,有著不同的審美標準。

文學給讀者想象的自由,影視給觀眾畫面的震撼,不能簡單地以一種藝術的審美為標準來評價另一種藝術的好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