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唐朝狀元17歲寫的一首詩,僅28字就傳誦千古,感人至深



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不缺食物。每次逢年過節,自然要好吃好喝慶祝休息,於是,大家會互相調侃"每逢佳節胖三斤"

唐朝狀元17歲寫的一首詩,僅28字就傳誦千古,感人至深

而"每逢佳節胖三斤"這個網絡流行語,是從王維的著名詩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演化來的。創作該詩時,這位天才少年只有17歲,按照現在的標準來看,尚未成年。當時他獨自漂在京城長安,打拼多年以後才得以高中狀元,漂泊的那段時間,怎能不想家呢。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詩題目中的"山東"並非指現在的山東省,而是指的華山東面。因為,王維的家鄉是蒲州,而蒲州位於華山的東面,故而王維稱親朋好友為"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17歲的王維正在京都長安遊學,儘管當時的長安再熱鬧、再繁華,卻也無法消除這位遊子的思鄉之情。

唐朝狀元17歲寫的一首詩,僅28字就傳誦千古,感人至深

關於王維的出生年份,目前至少有699年、700年、701年這三種說法,好在差距不大,無論是哪一年都不怎麼影響。那麼,王維作此詩的時間,應該在717年左右,這時的李白大帥哥也已經17歲了,在社會上小有名氣;杜甫呢,還只是個5歲的稚童,得再過兩年才能"開口詠鳳凰"


"獨在異鄉為異客"——我獨自一人在外地,在那裡就成了外鄉人。


"獨""異""鄉""客"這幾個字隨便怎麼排列組合,都會引起遊子思鄉的情緒,哪怕不怎麼認真品讀此句,只是簡單地瞄一眼,落寞念家之情也會撲面而來。比如說,李白《江行寄遠》中的

"別時酒猶在,已為異鄉客"之句是不是也讓人愁緒滿懷。

唐朝狀元17歲寫的一首詩,僅28字就傳誦千古,感人至深

另外,這句話還使用了"反覆"的修辭策略,隔用了兩個"異"字,起到了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這種重複,凸顯了作者在異鄉的強烈孤寂感,加深讀者的體驗印象,引起共鳴或者同理心。


"每逢佳節倍思親"——每逢佳節就會加倍思念親人。

唐朝狀元17歲寫的一首詩,僅28字就傳誦千古,感人至深

王維的出身雖然不算貧寒,但是也談不上是大富大貴,父親爺爺基本都是五、六品左右的官,而且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王維又是家中的長子,自然擔任起了振興家族的重擔。然而,獨自一人在一線城市打拼,精神壓力有多大,體驗過的人都知道。


每當遭遇艱難阻礙,體驗到世態炎涼時,就會抑制不住地"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即便距離遙遠,我也能感知到兄弟們或許都在登高。


王維有四個弟弟,其中他與弟弟王縉的關係最好。據《舊唐書·王縉傳》:"縉為宰相,給中書符牒,令台山僧數十人分行郡縣,聚徒講說,以求貨利"可知王縉官至宰相。王維去世後,王縉還幫他編纂詩文成集。

唐朝狀元17歲寫的一首詩,僅28字就傳誦千古,感人至深

從王維《山中寄諸弟妹》:"山中多法侶,禪誦自為群。城郭遙相望,唯應見白雲"可知,他至少有一個妹妹。最後,他的母親當時也還是在世的。但是,家人中兄弟最多,因而本詩中應該是用"兄弟"概括代指他的全部家人。


"遍插茱萸少一人"——他們都頭上插著茱萸,卻唯獨缺少我一個人。


少的這個人當然就是王維了。中國人最講究團圓、團聚,喜歡圓圓滿滿。末句只是簡單鋪陳事實,但是缺失感、落寞感卻自然流露而出,令人無限唏噓。

唐朝狀元17歲寫的一首詩,僅28字就傳誦千古,感人至深

外地人在一線城市打拼的不容易,看來古今都相同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