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唐朝状元17岁写的一首诗,仅28字就传诵千古,感人至深



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不缺食物。每次逢年过节,自然要好吃好喝庆祝休息,于是,大家会互相调侃"每逢佳节胖三斤"

唐朝状元17岁写的一首诗,仅28字就传诵千古,感人至深

而"每逢佳节胖三斤"这个网络流行语,是从王维的著名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演化来的。创作该诗时,这位天才少年只有17岁,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尚未成年。当时他独自漂在京城长安,打拼多年以后才得以高中状元,漂泊的那段时间,怎能不想家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诗题目中的"山东"并非指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的华山东面。因为,王维的家乡是蒲州,而蒲州位于华山的东面,故而王维称亲朋好友为"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17岁的王维正在京都长安游学,尽管当时的长安再热闹、再繁华,却也无法消除这位游子的思乡之情。

唐朝状元17岁写的一首诗,仅28字就传诵千古,感人至深

关于王维的出生年份,目前至少有699年、700年、701年这三种说法,好在差距不大,无论是哪一年都不怎么影响。那么,王维作此诗的时间,应该在717年左右,这时的李白大帅哥也已经17岁了,在社会上小有名气;杜甫呢,还只是个5岁的稚童,得再过两年才能"开口咏凤凰"


"独在异乡为异客"——我独自一人在外地,在那里就成了外乡人。


"独""异""乡""客"这几个字随便怎么排列组合,都会引起游子思乡的情绪,哪怕不怎么认真品读此句,只是简单地瞄一眼,落寞念家之情也会扑面而来。比如说,李白《江行寄远》中的

"别时酒犹在,已为异乡客"之句是不是也让人愁绪满怀。

唐朝状元17岁写的一首诗,仅28字就传诵千古,感人至深

另外,这句话还使用了"反复"的修辞策略,隔用了两个"异"字,起到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这种重复,凸显了作者在异乡的强烈孤寂感,加深读者的体验印象,引起共鸣或者同理心。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就会加倍思念亲人。

唐朝状元17岁写的一首诗,仅28字就传诵千古,感人至深

王维的出身虽然不算贫寒,但是也谈不上是大富大贵,父亲爷爷基本都是五、六品左右的官,而且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王维又是家中的长子,自然担任起了振兴家族的重担。然而,独自一人在一线城市打拼,精神压力有多大,体验过的人都知道。


每当遭遇艰难阻碍,体验到世态炎凉时,就会抑制不住地"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即便距离遥远,我也能感知到兄弟们或许都在登高。


王维有四个弟弟,其中他与弟弟王缙的关系最好。据《旧唐书·王缙传》:"缙为宰相,给中书符牒,令台山僧数十人分行郡县,聚徒讲说,以求货利"可知王缙官至宰相。王维去世后,王缙还帮他编纂诗文成集。

唐朝状元17岁写的一首诗,仅28字就传诵千古,感人至深

从王维《山中寄诸弟妹》:"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可知,他至少有一个妹妹。最后,他的母亲当时也还是在世的。但是,家人中兄弟最多,因而本诗中应该是用"兄弟"概括代指他的全部家人。


"遍插茱萸少一人"——他们都头上插着茱萸,却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少的这个人当然就是王维了。中国人最讲究团圆、团聚,喜欢圆圆满满。末句只是简单铺陈事实,但是缺失感、落寞感却自然流露而出,令人无限唏嘘。

唐朝状元17岁写的一首诗,仅28字就传诵千古,感人至深

外地人在一线城市打拼的不容易,看来古今都相同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