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李世民最信任誰?為什麼?

娛樂最新


我先來排個坐次: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恭。其餘都較這四位次之。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依次是:趙國公長孫無忌、河間王李孝恭、萊國公杜如晦、鄭國公魏徵、梁國公房玄齡、申國公高士廉、鄂國公尉遲敬德、衛國公李靖、宋國公蕭禹、褒國公段志玄、夔國公劉弘基、蔣國公屈突通、勳國公殷開山、譙國公柴紹、邳國公長孫順德、鄖國公張亮、陳國公侯君集、郯國公張公瑾、魯國公程咬金、永興公虞世南、邢國公劉政會、莒國公唐儉、英國公李績、胡國公秦叔寶。

凌煙閣的排名是根據功勞來排的,不是信任度,比如說,排名第二的李孝恭雖然戰功顯著,但是因為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太宗繼位之後逐漸遠離權力中心。

玄武門之變是一個最重要的參考因素,參加的人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咬金、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

長孫無忌,毫無疑問是排在第一的。既是李世民的大舅哥又和李世民一起東征西討,並參與策劃玄武門之變,是過命的交情。

房玄齡,之所以將他排第二,是因為他跟隨李世民較早,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又推薦了杜如晦,並參與策劃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的智囊團之一。

杜如晦,經由房玄齡推薦進入秦王府,世稱“房謀杜斷”,是李世民智囊團之一,並參與策劃玄武門之變,我估計,他能夠凌煙閣排第三,說明他的智謀還在房玄齡之上。

尉遲敬德,雖然是一名武將,但是對李世民可以說是推心置腹,沒有被李建成收買,更在玄武門之變中救過李世民一命,殺死齊王李元吉。軍功+忠心+救命之恩+沒有心計,他不入選誰入選。

至於說魏徵,雖然治國有功,但畢竟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我覺得李世民對他的信任是比不上以上幾位的。


管中窺古今


Hello!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塵埃HISTORY)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我是自小喜歡歷史文化的人,喜歡古代、現代歷史,爸媽都是歷史老師,從小受到家裡薰陶的我,對歷史格外感興趣,對於筆友這個問題,我查閱了各種資料,就讓我為大家解答下:

我認為李世民最信任的人是溫柔賢淑的長孫皇后,因為長孫皇后13歲時就嫁給了李世民,等到李世民登基做了皇帝之後,立馬冊封其為皇后,母儀天下。長孫皇后雖然只活了三十五歲,卻為李生下7個孩子,其中第四子李治後來做了皇帝。

並且每當李世民在朝堂上對於大臣們的諫言、任免以及其他一些猶豫不決或處理不得當的事情,回到後宮說與長孫皇后聽,她都能夠給出合理可行的建議,使李世明都能接受其建議,比如魏徵冒死諫太宗春季不要打獵、馬伕因將李心愛的馬養死而差點被殺以及多次規勸李不要重用孃家長孫家族的人為高官等等。足以說明李世民對其之寵愛,信任。


歷史的塵埃HISTORY


李世民最信任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594年-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子,文德皇后同母兄,唐初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 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煙閣來陳列由閻立本所畫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即為《二十四功臣圖》,比例為真人大小,面北而立,以示尊皇,並時常前往懷舊。長孫無忌名列凌煙閣第一,就是李世民最信任他的最有力佐證。

另列貞觀朝三事可作為李世民最信任長孫無忌的輔證。

貞觀元年(627年),長孫無忌改任吏部尚書,並被定為功臣第一,進封齊國公,食實封一千三百戶。他既是勳臣,又是國戚,深受太宗禮遇,能夠出入太宗臥室。同年七月,唐太宗又拜長孫無忌為尚書右僕射。當時,有人進密表勸諫,認為長孫無忌權寵過盛。唐太宗將密表出示給長孫無忌,以表明君臣無猜,又召集群臣,表示對無忌的信任。但長孫無忌擔心富貴至極會帶來災禍,一再懇請辭去相位,長孫皇后也為之極力勸說。唐太宗無奈,只得改任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

貞觀七年(633年),唐太宗冊拜長孫無忌為司空。長孫無忌上表推辭,被駁回後,又通過高士廉再次提出請求,認為以外戚擔任三公,會招致“聖主私親”的非議。唐太宗仍舊不許,表示授官是以才德為標準。長孫無忌又親自上表辭讓,唐太宗批覆道:“我為秦王時,你就是我的得力心腹,在你的輔佐下,我才得以廓清宇內,君臨天下。以你的功績、才幹、聲望,完全能勝任三公之職,你就不要再推辭了。”他特意撰寫一篇《威鳳賦》,賞賜給長孫無忌,追思自己創業之艱與無忌的佐命之功。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於行宮翠微宮,遺命長孫無忌與褚遂良輔政。太子李治悲痛欲絕,抱著長孫無忌的脖子痛哭。長孫無忌請李治處理政事以安內外,李治仍哀哭不止。無忌道:“陛下將宗廟社稷交付殿下,您怎能只知哭泣?”他秘不發喪,並讓李治迅速趕回長安。六月,太子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長孫無忌進拜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仍兼任揚州都督,主持朝政。當時,長孫無忌以元舅的身份輔政。


蕭立誌


古代帝王的心最是難猜,他能從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判斷對方是忠誠還是心懷不軌,他能笑著說話,但其實心裡,已經懷疑或者是恨死了這個人,想要找個機會殺了他。比如朱元璋,在所有君王中,他最是殺伐果斷,即使是那些曾經幫助自己立國的功臣,他也能狠心除之。與他相反的是,李世民選擇嘉獎這些功臣。在他45週歲時,陪伴自己多年功勞甚大的人一個個去世,為了緬懷嘉獎這些人,他建立凌煙閣,前後封了95個官員。而他第一批封的24位官員卻格外獨特,讓人按照真人模樣做了畫像立在那裡,據說這24個人被分為了三層,那麼對於這其中的排序他是如何考量的呢?

我們可以分為理性、感性兩個角度考究,最裡面的那一層肯定是官職最高、功勞最大、最受李世民信任的人,同時也應該是關係最親的,就比如排在最裡面的一位。

這一位是陪伴李世民數十年的長孫無忌,關於朝政大多重大決策都是兩人商議定下的,就連政變也是長孫無忌使李世民下定決心的,是他最信任的朋友兼下屬,能被放在最裡層情無可厚非。還有一位是李孝恭,他的功勞也很大,多次立戰功,在這24人中他是地位最高的,身後有郡王爵位,但是他並沒有支持李世民繼位,能排第二已經很不錯了。三是杜如晦,他是李世民極為看重的一個幕僚,玄武門之變時他是主謀,正是有他在背後出計策,李世民才能成功。四是魏徵。他極為忠誠,以敢於進諫聞名,李世民極為信任他,雖然對他有些不滿,但他知道這個人很重要。因此在排名的時候,才會念在他功勞的份上排在前面吧!五是房玄齡,這也是李世民極為寵信的人,他推薦了許多人才給李世民,立下大功卻不居功自傲,甚至將自己的功績歸到李世民身上,對於他的付出,想必李世民一定很感動吧。

而中間和外圍的19人應該是站在朝堂的角度考量的。比如中間的十位官員,官職有從一品、從三品,官職不等,卻都有功。尉遲敬德用刀逼迫李淵退位,他的這一行為對政變成功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排在第八的李靖雖然後來被貶職了,但他以前是宰相,地位和功勞都不可忽視。屈突通和殷開在開國時立下大功,被追封為宰相,能被放在中間一層也可以理解。外圍的九位官員則大多是為了穩定各方勢力所定下的。比如最裡面也有從二品的官員,排位完全不按官職高低。這些人中有的是立下大功,如張亮、侯君集等人,也有的是並沒有立大功,但在文化建設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虞世南。


歷史的波瀾壯闊


牛進達是唐朝的一名將領,身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心腹,這個名字卻鮮為人知。

歷史記載中,並沒有描述牛進達的童年。史上關於牛進達最早的記載,已是他和秦叔寶、程知節等將軍,在瓦崗軍失敗後,跟著王世充的事情了。王世充待這些將軍雖是不薄,但是他自身為人比較狡詐,於是再後來有了機會,這些將軍就投奔李世民去了。當然,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他們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們逐漸取得了李世民的信任,併成為了他的心腹將軍。

貞觀七年,僚人組織隊伍,聚集兵力,在現在的四川一塊開始叛亂造反,李世民派將軍牛進達前去處理,他率領戍守在那邊的軍隊前去鎮壓,成功平定了叛亂。

牛進達威武英勇的能力與作用,不僅體現在了平定國內叛亂這一方面,在唐朝與吐蕃的建交關係中,牛進達也功不可沒。

當時,吐蕃贊普想迎娶唐朝的公主,便派人前來談判,但是,唐太宗李世民一開始並沒有答應,這贊普就不高興了,為什麼能允許公主嫁去突厥和吐谷渾,就不能允許公主嫁來吐蕃?使者告訴贊普,他們是因為遭到了吐谷渾王的挑撥離間,贊普一怒之下派兵對他們發起了攻擊。

此事之後,吐蕃還派出了號稱是20萬大軍,前來唐朝迎娶公主,唐朝見勢,哪能如此強娶?便派兵抵抗回擊,牛進達率前鋒突擊,憑藉著他的軍事才能,制定了夜襲的計劃,並且完美地一舉擊潰了敵營。

吐蕃第一次與唐朝進行大規模的交戰,就被打得如此不堪,贊普聽聞此事後,更是大驚失色,但是對牛進達的智勇雙全又不得不服。蕃贊普於是下令撤軍,派出大使向唐太宗李世民謝罪,再次請求通婚一事,希望能得到李世民的支持,李世民同意了,讓文成公主嫁去吐蕃,贊普喜出望外,也是待她極好。此後的許多年,唐朝和吐蕃的關係一直很和睦。

後來,在唐太宗李世民征討高昌、征討高麗等戰局中,牛進達也都有隨之出戰,起到了不小的影響,不管是大戰役還是小戰局,牛進達出馬,戰無不勝,李世民對他也是喜愛有加。在牛進達去世後,追贈為左驍衛大將軍。

而這樣一名優秀的將軍,歷史上為何記載如此之少,有人猜測可能是牛進達得罪了文人筆客,但是具體原因究竟是什麼,也無從考證了。


蒙森的生活記


唐太宗李世民此時已經登基十七個年頭。他少年時就征戰四方,帶領文臣武將屢戰屢勝,為李唐的建立創下不朽之功。而這時的李世民已經超過了四十五歲,他懷念起當初跟隨自己功臣們,許多人都已經離世了,他決定將臣子們的功績形象束之高閣永久流傳,於是建立了二十四功臣凌煙閣。而在凌煙閣排名第一的既不是秦瓊、尉遲恭、李靖等蓋世名將,也並非房玄齡、杜如晦等謀臣,而是他最信任的趙國公長孫無忌。



小濤影視片段


有人把房玄齡和魏徵做過這樣形象地對比,魏徵是唐太宗的一面鏡子,房玄齡則是唐太宗的一條臂膀。是啊,離開了鏡子,人照常生活,而缺少了肩膀,人卻無法正常生存。

房玄齡是這樣發揮肩膀的作用的。據統計,貞觀時代,朝廷的全部官員加在一起也只有643人,官員少而精。這就要求每一個官員都能獨當一面,因此,貞觀時代的官員每個人都各有所長,每個人似乎都在忘我的工作著。但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沒有一個人比房玄齡更累。在22年的宰相生涯中,他夜以繼日地工作著,事無鉅細,事必躬親,全無一點大國宰相的風範。更多的時候,他像一個管家,在為他的主人打理著一切。有時,他的瑣碎很讓人崩潰,堂堂大唐帝國的宰相,他居然肯屈尊兼做 “度支郎中”。所謂的“度支郎中”,就是專司財政預算和賬目的事務官員,職能近似於後世的會計。他的忙碌和抓大不放小,讓李世民都有些受不了。李世民曾當面勸解他,不要總是這樣把自己弄得很疲憊!但你有千條計,我有老主意。房玄齡根本不為所動。

這位被吃醋妻子調教出來的好丈夫不僅僅是一位好大臣,他更是唐太宗的出氣筒。僅僅是皇帝的出氣筒也就罷了,他還是同僚們的出氣筒。因為脾氣過於溫柔,即使他是宰相,似乎沒有任何一個下屬怕他。據說,有一次他得了重病,病得奄奄一息,一個說話特別損的人這樣說道:“一個人應該分得清輕重緩急,譬如宰相生病這件事,在我看來就很有區別對待的必要。一般情況下,如果房玄齡生的是小病,我們絕對應該前去看望,因為這樣可以加深和宰相的情感,以後,宰相也會給我們點恩惠。如果宰相病得嚴重了,那就該當別論,因為,一旦宰相病死了,你去看望他所投的資就永遠沒有收回來的可能了。”這話夠損的吧?夠傷人的吧?如果換作你是病中的房玄齡,聽到這話估計差不多要氣死了。但是,房玄齡卻不是這樣。

第二天,發表高見的那個小官僚過來了,大家都知道了他的話已經傳到了宰相耳朵裡,因此大家都在宰相的病床前等著看好戲。誰知房玄齡見到那人之後卻滿面幸福的微笑,他輕輕地說:“謝天謝地,我知道我自己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了,因為你都來看我了!”尷尬就這樣被房玄齡給化解了。

貞觀時代是一個有個性的時代,魏徵的犯顏直諫,長孫武忌的貴族風範,徐懋功的八面玲瓏……這些人都是人中龍鳳啊,他們功勳卓著,個性張揚,而只有房玄齡不顯山不露水,儼然四平八穩,如同一個麵糰,但整個朝廷離不開他,李世民更離不開他。別的人走了朝廷可以照常運轉,而沒有了他,朝廷將立馬陷入一團混亂之中。他摸透了每一個人的脾氣,他將這些人擰成了一股繩,而正是這股繩子,拉著貞觀這駕馬車奮然前行。彷彿,他天生就是來給李世民掏力費神做宰相的。

房玄齡一個人平衡了朝野。他大音希聲,和而不同,貞觀之治的豐碑上,處處都彷彿沾染了他的氣質。


淺談部落


我認為李世民最信任的人是溫柔賢淑的長孫皇后,因為長孫皇后13歲時就嫁給了李世民,等到李世民登基做了皇帝之後,立馬冊封其為皇后,母儀天下。長孫皇后雖然只活了三十五歲,卻為李生下7個孩子,其中第四子李治後來做了皇帝。並且每當李世民在朝堂上對於大臣們的諫言、任免以及其他一些猶豫不決或處理不得當的事情,回到後宮說與長孫皇后聽,她都能夠給出合理可行的建議,使李世明都能接受其建議,比如魏徵冒死諫太宗春季不要打獵、馬伕因將李心愛的馬養死而差點被殺以及多次規勸李不要重用孃家長孫家族的人為高官等等。足以說明李世民對其之寵愛,信任


一片丹心對待善良之人


如果要說他最信任的大臣,我個人覺得應該是房玄齡

房玄齡18歲舉進士,後投靠李世民,不僅在玄武門之變中立下大公,還於貞觀十一年被封為梁國公,他一生盡心輔佐李世民,深得李世民信任。

當初的玄武門事變之中,房、杜二人相比,功勞最大的要屬房玄齡,房玄齡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可謂盡心竭力,不敢有半點懈怠。

大家都知道,一場宮廷政變,只有武將的勇猛殺敵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靠謀臣事先運籌帷幄,才能決勝千里。而房玄齡在玄武門事變中扮演的角色就像諸葛亮,就如那漢高祖劉邦帳下的張良。

由此可見,房玄齡的功勞是很大的,所以李世民才把房玄齡列入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當然僅僅靠一場政變,就把房玄齡列入二十四功臣之一,未免讓其他人不服氣。



Me兔九哥


公元64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此時已經登基十七個年頭。他少年時就征戰四方,帶領文臣武將屢戰屢勝,為李唐的建立創下不朽之功。而這時的李世民已經超過了四十五歲,他懷念起當初跟隨自己功臣們,許多人都已經離世了,他決定將臣子們的功績形象束之高閣永久流傳,於是建立了二十四功臣凌煙閣。而在凌煙閣排名第一的既不是秦瓊、尉遲恭、李靖等蓋世名將,也並非房玄齡、杜如晦等謀臣,而是他最信任的趙國公長孫無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