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李世民最信任谁?为什么?

娱乐最新


我先来排个坐次: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其余都较这四位次之。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依次是:赵国公长孙无忌、河间王李孝恭、莱国公杜如晦、郑国公魏征、梁国公房玄龄、申国公高士廉、鄂国公尉迟敬德、卫国公李靖、宋国公萧禹、褒国公段志玄、夔国公刘弘基、蒋国公屈突通、勋国公殷开山、谯国公柴绍、邳国公长孙顺德、郧国公张亮、陈国公侯君集、郯国公张公瑾、鲁国公程咬金、永兴公虞世南、邢国公刘政会、莒国公唐俭、英国公李绩、胡国公秦叔宝。

凌烟阁的排名是根据功劳来排的,不是信任度,比如说,排名第二的李孝恭虽然战功显著,但是因为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太宗继位之后逐渐远离权力中心。

玄武门之变是一个最重要的参考因素,参加的人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咬金、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

长孙无忌,毫无疑问是排在第一的。既是李世民的大舅哥又和李世民一起东征西讨,并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是过命的交情。

房玄龄,之所以将他排第二,是因为他跟随李世民较早,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又推荐了杜如晦,并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智囊团之一。

杜如晦,经由房玄龄推荐进入秦王府,世称“房谋杜断”,是李世民智囊团之一,并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我估计,他能够凌烟阁排第三,说明他的智谋还在房玄龄之上。

尉迟敬德,虽然是一名武将,但是对李世民可以说是推心置腹,没有被李建成收买,更在玄武门之变中救过李世民一命,杀死齐王李元吉。军功+忠心+救命之恩+没有心计,他不入选谁入选。

至于说魏征,虽然治国有功,但毕竟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我觉得李世民对他的信任是比不上以上几位的。


管中窥古今


Hello!大家好,我是(历史的尘埃HISTORY)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我是自小喜欢历史文化的人,喜欢古代、现代历史,爸妈都是历史老师,从小受到家里熏陶的我,对历史格外感兴趣,对于笔友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各种资料,就让我为大家解答下:

我认为李世民最信任的人是温柔贤淑的长孙皇后,因为长孙皇后13岁时就嫁给了李世民,等到李世民登基做了皇帝之后,立马册封其为皇后,母仪天下。长孙皇后虽然只活了三十五岁,却为李生下7个孩子,其中第四子李治后来做了皇帝。

并且每当李世民在朝堂上对于大臣们的谏言、任免以及其他一些犹豫不决或处理不得当的事情,回到后宫说与长孙皇后听,她都能够给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使李世明都能接受其建议,比如魏征冒死谏太宗春季不要打猎、马夫因将李心爱的马养死而差点被杀以及多次规劝李不要重用娘家长孙家族的人为高官等等。足以说明李世民对其之宠爱,信任。


历史的尘埃HISTORY


李世民最信任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文德皇后同母兄,唐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烟阁来陈列由阎立本所画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即为《二十四功臣图》,比例为真人大小,面北而立,以示尊皇,并时常前往怀旧。长孙无忌名列凌烟阁第一,就是李世民最信任他的最有力佐证。

另列贞观朝三事可作为李世民最信任长孙无忌的辅证。

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他既是勋臣,又是国戚,深受太宗礼遇,能够出入太宗卧室。同年七月,唐太宗又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当时,有人进密表劝谏,认为长孙无忌权宠过盛。唐太宗将密表出示给长孙无忌,以表明君臣无猜,又召集群臣,表示对无忌的信任。但长孙无忌担心富贵至极会带来灾祸,一再恳请辞去相位,长孙皇后也为之极力劝说。唐太宗无奈,只得改任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长孙无忌上表推辞,被驳回后,又通过高士廉再次提出请求,认为以外戚担任三公,会招致“圣主私亲”的非议。唐太宗仍旧不许,表示授官是以才德为标准。长孙无忌又亲自上表辞让,唐太宗批复道:“我为秦王时,你就是我的得力心腹,在你的辅佐下,我才得以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你的功绩、才干、声望,完全能胜任三公之职,你就不要再推辞了。”他特意撰写一篇《威凤赋》,赏赐给长孙无忌,追思自己创业之艰与无忌的佐命之功。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于行宫翠微宫,遗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太子李治悲痛欲绝,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痛哭。长孙无忌请李治处理政事以安内外,李治仍哀哭不止。无忌道:“陛下将宗庙社稷交付殿下,您怎能只知哭泣?”他秘不发丧,并让李治迅速赶回长安。六月,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长孙无忌进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仍兼任扬州都督,主持朝政。当时,长孙无忌以元舅的身份辅政。


萧立誌


古代帝王的心最是难猜,他能从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判断对方是忠诚还是心怀不轨,他能笑着说话,但其实心里,已经怀疑或者是恨死了这个人,想要找个机会杀了他。比如朱元璋,在所有君王中,他最是杀伐果断,即使是那些曾经帮助自己立国的功臣,他也能狠心除之。与他相反的是,李世民选择嘉奖这些功臣。在他45周岁时,陪伴自己多年功劳甚大的人一个个去世,为了缅怀嘉奖这些人,他建立凌烟阁,前后封了95个官员。而他第一批封的24位官员却格外独特,让人按照真人模样做了画像立在那里,据说这24个人被分为了三层,那么对于这其中的排序他是如何考量的呢?

我们可以分为理性、感性两个角度考究,最里面的那一层肯定是官职最高、功劳最大、最受李世民信任的人,同时也应该是关系最亲的,就比如排在最里面的一位。

这一位是陪伴李世民数十年的长孙无忌,关于朝政大多重大决策都是两人商议定下的,就连政变也是长孙无忌使李世民下定决心的,是他最信任的朋友兼下属,能被放在最里层情无可厚非。还有一位是李孝恭,他的功劳也很大,多次立战功,在这24人中他是地位最高的,身后有郡王爵位,但是他并没有支持李世民继位,能排第二已经很不错了。三是杜如晦,他是李世民极为看重的一个幕僚,玄武门之变时他是主谋,正是有他在背后出计策,李世民才能成功。四是魏征。他极为忠诚,以敢于进谏闻名,李世民极为信任他,虽然对他有些不满,但他知道这个人很重要。因此在排名的时候,才会念在他功劳的份上排在前面吧!五是房玄龄,这也是李世民极为宠信的人,他推荐了许多人才给李世民,立下大功却不居功自傲,甚至将自己的功绩归到李世民身上,对于他的付出,想必李世民一定很感动吧。

而中间和外围的19人应该是站在朝堂的角度考量的。比如中间的十位官员,官职有从一品、从三品,官职不等,却都有功。尉迟敬德用刀逼迫李渊退位,他的这一行为对政变成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排在第八的李靖虽然后来被贬职了,但他以前是宰相,地位和功劳都不可忽视。屈突通和殷开在开国时立下大功,被追封为宰相,能被放在中间一层也可以理解。外围的九位官员则大多是为了稳定各方势力所定下的。比如最里面也有从二品的官员,排位完全不按官职高低。这些人中有的是立下大功,如张亮、侯君集等人,也有的是并没有立大功,但在文化建设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虞世南。


历史的波澜壮阔


牛进达是唐朝的一名将领,身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心腹,这个名字却鲜为人知。

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描述牛进达的童年。史上关于牛进达最早的记载,已是他和秦叔宝、程知节等将军,在瓦岗军失败后,跟着王世充的事情了。王世充待这些将军虽是不薄,但是他自身为人比较狡诈,于是再后来有了机会,这些将军就投奔李世民去了。当然,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们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逐渐取得了李世民的信任,并成为了他的心腹将军。

贞观七年,僚人组织队伍,聚集兵力,在现在的四川一块开始叛乱造反,李世民派将军牛进达前去处理,他率领戍守在那边的军队前去镇压,成功平定了叛乱。

牛进达威武英勇的能力与作用,不仅体现在了平定国内叛乱这一方面,在唐朝与吐蕃的建交关系中,牛进达也功不可没。

当时,吐蕃赞普想迎娶唐朝的公主,便派人前来谈判,但是,唐太宗李世民一开始并没有答应,这赞普就不高兴了,为什么能允许公主嫁去突厥和吐谷浑,就不能允许公主嫁来吐蕃?使者告诉赞普,他们是因为遭到了吐谷浑王的挑拨离间,赞普一怒之下派兵对他们发起了攻击。

此事之后,吐蕃还派出了号称是20万大军,前来唐朝迎娶公主,唐朝见势,哪能如此强娶?便派兵抵抗回击,牛进达率前锋突击,凭借着他的军事才能,制定了夜袭的计划,并且完美地一举击溃了敌营。

吐蕃第一次与唐朝进行大规模的交战,就被打得如此不堪,赞普听闻此事后,更是大惊失色,但是对牛进达的智勇双全又不得不服。蕃赞普于是下令撤军,派出大使向唐太宗李世民谢罪,再次请求通婚一事,希望能得到李世民的支持,李世民同意了,让文成公主嫁去吐蕃,赞普喜出望外,也是待她极好。此后的许多年,唐朝和吐蕃的关系一直很和睦。

后来,在唐太宗李世民征讨高昌、征讨高丽等战局中,牛进达也都有随之出战,起到了不小的影响,不管是大战役还是小战局,牛进达出马,战无不胜,李世民对他也是喜爱有加。在牛进达去世后,追赠为左骁卫大将军。

而这样一名优秀的将军,历史上为何记载如此之少,有人猜测可能是牛进达得罪了文人笔客,但是具体原因究竟是什么,也无从考证了。


蒙森的生活记


唐太宗李世民此时已经登基十七个年头。他少年时就征战四方,带领文臣武将屡战屡胜,为李唐的建立创下不朽之功。而这时的李世民已经超过了四十五岁,他怀念起当初跟随自己功臣们,许多人都已经离世了,他决定将臣子们的功绩形象束之高阁永久流传,于是建立了二十四功臣凌烟阁。而在凌烟阁排名第一的既不是秦琼、尉迟恭、李靖等盖世名将,也并非房玄龄、杜如晦等谋臣,而是他最信任的赵国公长孙无忌。



小涛影视片段


有人把房玄龄和魏征做过这样形象地对比,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房玄龄则是唐太宗的一条臂膀。是啊,离开了镜子,人照常生活,而缺少了肩膀,人却无法正常生存。

房玄龄是这样发挥肩膀的作用的。据统计,贞观时代,朝廷的全部官员加在一起也只有643人,官员少而精。这就要求每一个官员都能独当一面,因此,贞观时代的官员每个人都各有所长,每个人似乎都在忘我的工作着。但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没有一个人比房玄龄更累。在22年的宰相生涯中,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全无一点大国宰相的风范。更多的时候,他像一个管家,在为他的主人打理着一切。有时,他的琐碎很让人崩溃,堂堂大唐帝国的宰相,他居然肯屈尊兼做 “度支郎中”。所谓的“度支郎中”,就是专司财政预算和账目的事务官员,职能近似于后世的会计。他的忙碌和抓大不放小,让李世民都有些受不了。李世民曾当面劝解他,不要总是这样把自己弄得很疲惫!但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房玄龄根本不为所动。

这位被吃醋妻子调教出来的好丈夫不仅仅是一位好大臣,他更是唐太宗的出气筒。仅仅是皇帝的出气筒也就罢了,他还是同僚们的出气筒。因为脾气过于温柔,即使他是宰相,似乎没有任何一个下属怕他。据说,有一次他得了重病,病得奄奄一息,一个说话特别损的人这样说道:“一个人应该分得清轻重缓急,譬如宰相生病这件事,在我看来就很有区别对待的必要。一般情况下,如果房玄龄生的是小病,我们绝对应该前去看望,因为这样可以加深和宰相的情感,以后,宰相也会给我们点恩惠。如果宰相病得严重了,那就该当别论,因为,一旦宰相病死了,你去看望他所投的资就永远没有收回来的可能了。”这话够损的吧?够伤人的吧?如果换作你是病中的房玄龄,听到这话估计差不多要气死了。但是,房玄龄却不是这样。

第二天,发表高见的那个小官僚过来了,大家都知道了他的话已经传到了宰相耳朵里,因此大家都在宰相的病床前等着看好戏。谁知房玄龄见到那人之后却满面幸福的微笑,他轻轻地说:“谢天谢地,我知道我自己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了,因为你都来看我了!”尴尬就这样被房玄龄给化解了。

贞观时代是一个有个性的时代,魏征的犯颜直谏,长孙武忌的贵族风范,徐懋功的八面玲珑……这些人都是人中龙凤啊,他们功勋卓著,个性张扬,而只有房玄龄不显山不露水,俨然四平八稳,如同一个面团,但整个朝廷离不开他,李世民更离不开他。别的人走了朝廷可以照常运转,而没有了他,朝廷将立马陷入一团混乱之中。他摸透了每一个人的脾气,他将这些人拧成了一股绳,而正是这股绳子,拉着贞观这驾马车奋然前行。仿佛,他天生就是来给李世民掏力费神做宰相的。

房玄龄一个人平衡了朝野。他大音希声,和而不同,贞观之治的丰碑上,处处都仿佛沾染了他的气质。


浅谈部落


我认为李世民最信任的人是温柔贤淑的长孙皇后,因为长孙皇后13岁时就嫁给了李世民,等到李世民登基做了皇帝之后,立马册封其为皇后,母仪天下。长孙皇后虽然只活了三十五岁,却为李生下7个孩子,其中第四子李治后来做了皇帝。并且每当李世民在朝堂上对于大臣们的谏言、任免以及其他一些犹豫不决或处理不得当的事情,回到后宫说与长孙皇后听,她都能够给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使李世明都能接受其建议,比如魏征冒死谏太宗春季不要打猎、马夫因将李心爱的马养死而差点被杀以及多次规劝李不要重用娘家长孙家族的人为高官等等。足以说明李世民对其之宠爱,信任


一片丹心对待善良之人


如果要说他最信任的大臣,我个人觉得应该是房玄龄

房玄龄18岁举进士,后投靠李世民,不仅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公,还于贞观十一年被封为梁国公,他一生尽心辅佐李世民,深得李世民信任。

当初的玄武门事变之中,房、杜二人相比,功劳最大的要属房玄龄,房玄龄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可谓尽心竭力,不敢有半点懈怠。

大家都知道,一场宫廷政变,只有武将的勇猛杀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靠谋臣事先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而房玄龄在玄武门事变中扮演的角色就像诸葛亮,就如那汉高祖刘邦帐下的张良。

由此可见,房玄龄的功劳是很大的,所以李世民才把房玄龄列入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当然仅仅靠一场政变,就把房玄龄列入二十四功臣之一,未免让其他人不服气。



Me兔九哥


公元64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此时已经登基十七个年头。他少年时就征战四方,带领文臣武将屡战屡胜,为李唐的建立创下不朽之功。而这时的李世民已经超过了四十五岁,他怀念起当初跟随自己功臣们,许多人都已经离世了,他决定将臣子们的功绩形象束之高阁永久流传,于是建立了二十四功臣凌烟阁。而在凌烟阁排名第一的既不是秦琼、尉迟恭、李靖等盖世名将,也并非房玄龄、杜如晦等谋臣,而是他最信任的赵国公长孙无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