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李世民時期哪個武將功勞最大?

娛樂最新


個人感覺是尉遲恭。

1.李世民晚年的時候,為了紀念跟自己打天下的大將,將24位功臣的樣貌畫在了凌煙閣中。這些畫像按功勞的大小排列,武將排名最高的是尉遲恭。從凌煙閣的排位情況看,在李世民心中尉遲恭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武將。

2.尉遲恭原本是劉武周手下的武將,為什麼尉遲恭能在凌煙閣中排武將第一呢?包括當時李靖、秦瓊、程咬金都可是說是戰功赫赫,可即使這樣他們在凌煙閣的排名都在尉遲恭之後。

3.在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的時候,李世民遭到王世充部隊的偷襲導致身處險境。尉遲恭不顧個人安危,一馬當先救下李世民,這是尉遲恭第一功勞救主!在李世民討伐劉黑闥時,李世民親率部隊去偷襲劉黑闥部時,劉黑闥部早就有了察覺,導致李世民身陷包圍之中,情況可以說十分危機。尉遲恭帶領一小部部隊,進行了突圍救駕,使李世民當時又逃過了一次劫難,這裡尉遲恭又立下一次大功。

4.最後在李世民跟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在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恭也是武將的主將。當時李世民在和自己兄弟的廝殺中李世民不敵,是尉遲恭一箭射殺了李元吉,尉遲恭又一次救了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尉遲恭居功至偉。

5.這就是為什麼尉遲恭能排在凌煙閣武將第一的原因,李世民心中武將功勞第一的原因。三次救主,又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積極策劃者,這些功勞結合在一起,是其他將領無法比擬的。


木子的人生


要說李世民朝的武將就怎麼也繞不過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貞觀十七年太宗遙想戎馬歲月,感懷創業之艱,繪二十四功臣畫像於凌煙閣,以示紀念。這其中有將領15人,分別是:鄂國公尉遲敬德、衛國公李靖、褒忠壯公段志玄、夔國公劉弘基、蔣忠公屈突通、鄖節公殷開山、譙襄公柴紹、邳襄公長孫順德、河間元王李孝恭、鄖國公張亮、潞國公侯君集、郯襄公張公瑾、盧國公程知節、英國公李勣、胡國公秦瓊。要討論太宗時期哪位武將的功勞最大肯定應該從這裡面產生。當然這些人都是跟隨太宗南征北戰、功勳卓著的鐵血將軍,可要說第一,就不是誰都有資格爭勝負論短長的了。以下三位是個人認為最有希望的人選,簡單為大家介紹一下:

1、鄂國公尉遲敬德

公本胡人,天生神力,勇猛善戰,自歸唐後,屢立殊功:徵王世充伐竇建德,救太宗於危難;討劉黑闥再救太宗性命;玄武門之變,射殺李元吉,逼李淵禪位,論功第一;大敗突厥,解太宗初期危機。帝國時代,有四種功勞是所以臣子都憧憬、嚮往、渴求的:定鼎之功、從龍之功、拓土之功、滅國之功。尉遲恭定鼎、從龍四佔其二,功績不可謂不大。

2、衛國公李靖

作為大唐的一代軍神,李靖自然是戰功赫赫的,就連太宗都贊他:“南定荊揚,北清沙塞,皇威遠暢,功業有成。”他的主要功績有:南定吳會;平江南,擒輔公祐;北清沙塞,滅東突厥;西定吐谷渾。李靖是我國曆史上少見的文韜武略都拿得出手的名將,只因在玄武門之變中態度不明,試圖中立而為太宗所忌憚、不喜,致使後半生只能韜光養晦,再難有作為。

3、英國公李勣

英國公起於草莽,素以謀略聞名於世,歸唐後,追隨太宗平王世充、滅竇建德、伐劉黑闥,立下不朽功勳;後又在攻滅東突厥、平定薛延陀等重大戰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貢獻,為大唐江山的鞏固立下汗馬功勞。李勣是儒將,講究以智勝力,也正因為如此使他在玄武門之變中態度曖昧、立場搖擺不定,犯下了一生中最大的錯誤,不然他應該有更大的功績。儘管如此,他還是憑藉極高的政治智慧在太宗朝始終屹立不倒,甚至到了高宗時期還被倚為肱骨,受到重用,並且最後得以善終。

這就是我認為太宗時期功勞最大的三位武將,要說戰術素養,韜略武功等綜合實力,毫無疑問,當屬李靖,要單純只論功勞,個人更傾向尉遲恭。


泥腿子的陽春白雪


如果天策上將可以參選的話,就沒其他武將什麼事了。當然,李世民不能既當選手又當裁判。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三個不同方面論證。

尉遲恭功勞最大

尉遲恭早年以打鐵為生,但卻又一身好武藝。他雖然投奔李世民較晚,但卻是最忠心的一個武將。尉遲恭從劉武周集團投降李世民後,便迅速成為李世民心腹。

在與王世充對戰的過程中,尉遲恭曾把李世民從單雄信手中救下,並保護李世民逃出。而在後來的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恭更是核心人物。他力勸李世民提早動手,不然下場會很悽慘。

在發動玄武門之變的當天,李元吉在要殺害李世民的當口,尉遲恭殺到。李元吉原本武功就不如尉遲恭,驚慌失措之下,最終被尉遲恭殺掉,拿下了首級。後來,更是用語言威脅唐高祖,讓他把皇位傳給李世民。

當然,尉遲恭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的軍功自然也是極高。但最重要的,卻是兩次關鍵時刻救下李世民。如果這兩次李世民掛掉了,那便直接沒有後面的故事了,更別提什麼“貞觀之治”了。在凌煙閣中,尉遲恭位列第七。

李靖功勞最大

李靖被稱為“軍神”,自然是無數敵人的白骨把他送上了這個高位。所以,單純論軍功的話,李靖排第一自然毫無疑問。

李靖跟隨李世民,平定了王世充和竇建德。再後來,南平蕭銑和輔公祏,滅掉東突厥和吐谷渾。赫赫戰功,威名遠播,有人認為他可以和孫武、吳起相提並論,是王佐之才,曾擔任唐朝的兵部尚書,死後入武廟十哲。李靖死後,位列凌煙閣第八位。

李勣功勞最大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茂公,徐茂公的名字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後來他被賜姓李,又名李世勣。但為了避諱李世民的名字,最終改名李勣。

李勣出將入相,是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將領之一。原本出身瓦崗寨的李勣,後隨李密一同投降唐朝。在李世民平定四方的過程中,李勣往往跟隨在身旁。他曾兩擊薛延陀,大破東突厥。

在唐太宗時期,李勣跟隨李世民一同大敗高句麗。但最終因為糧草不濟,於是撤兵。等到了唐高宗時期,李勣是輔佐唐高宗的重要武將,是李世民留給自己兒子的重要遺產。原本被打敗的高句麗在此造反,李勣奉命出征,和薛仁貴一起滅掉高句麗,完成了李世民沒有完成的壯舉。

李勣死後,位列凌煙閣功臣第二十三位(最後一名是秦瓊,排第二十四位)。後來,李勣的孫子徐敬業(李敬業)謀反,兵敗後,武則天讓人把李勣掘墓砍棺,收回了原本賜予的“李”姓。等到唐中宗李顯即位後,給李勣平反,恢復了他原來的爵位,並重新安葬了他。

綜上所述,從凌煙閣的排名來說,尉遲恭的功勞最大,因為他保證了李世民的人身安全並且最忠心。如果但從軍功來說的話,則毫無疑問是李靖。李靖在大唐開疆拓土的過程中,是屬於最閃耀的那一顆將星。而李勣更是作為李世民的託孤大臣,且戰功也不遜色,完成了隋煬帝、唐太宗都沒實現的目標——滅高句麗,功勞也是極為突出。

只能說,唐太宗時期將星璀璨,每個人的能力、功勞都是極為耀眼,即使唐太宗本人也是極為突出。但如果拋開種種因素,只論功勞的話,李靖位列第一應該是合適的。


飛熊說歷史


其實這個不太好說,唐朝初期外姓大將之中功勞最大的將軍肯定是李靖,而對李世民功勞最大的卻是尉遲敬德,李唐王朝統一天下之中功勞最大的將軍是李唐宗室河間王李孝恭。

但是再看凌煙閣排名,第一是長孫無忌,實際長孫無忌並不算是武將,他只是李世民的幕僚參謀,因為他是李世民的發小外加心腹親信以及還是李世民的大舅哥,所以他排名第一,但是論對大唐建國的功勞來說長孫無忌肯定是不如排名第二的李孝恭和排名第八的李靖。

唐初統一全國主要是三大戰役奠定了大唐一統天下的基礎,這三大戰役就是洛陽之戰剿滅王世充和竇建德,平定梁王蕭銑,平定江南,這三大戰役中除了洛陽之戰是李世民率軍剿滅以外,李孝恭打了剩下兩大戰役,攻滅蕭銑和平定江南剿殺了江南起義軍降而復叛的輔公袥。

李孝恭不僅平定了荊襄地區和江南地區,他還平定了巴蜀地區,所以李孝恭不僅是李唐皇族的宗室親王,還是戰功赫赫的名將。但是李孝恭在李世民登基以後就黯然失色了,因為李孝恭畢竟是李唐皇室成員,在李世民登基以後多少還是受到李世民的猜忌,雖然表面上對李孝恭恩寵有加,但是實際上李孝恭在貞觀年間以後就沒有兵權了,更多的是一位富貴王爺。

再說李靖,其實李靖在唐朝統一天下時,他一直是和李孝恭搭檔統兵平定巴蜀平定荊襄平定江南,可以說李孝恭功勞得有一半是李靖的功勞,因為李靖善於謀略,所以這些大型戰役中很多謀略都是出於李靖之手。

李靖獨立統軍是在李孝恭打完兩大戰役之後被召回中央,李靖接管了李孝恭的兵權,緊接著李靖率軍進入了嶺南,協助已經投降的嶺南總管馮盎安撫嶺南獠人。

李靖軍事生涯的輝煌時期主要是在貞觀時期,雖然李靖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皇位之爭中保持中立,但是李世民登基以後對李靖卻是欣賞有加,在李世民貞觀初期執掌軍權的就是李靖。

李靖在貞觀初期先後攻滅東突厥,征討吐谷渾,為大唐橫掃天下初期出力很大,因為李靖用兵如神,唐朝自李世民以後一直尊李靖為大唐戰神。

但是李靖在凌煙閣功臣排名卻在尉遲敬德之下,這主要是因為尉遲敬德多次救李世民於危難之中,替李世民出生入死太多次了。

尉遲敬德在唐朝統一天下時期一直是作為李世民麾下大將為李世民衝鋒陷陣,他沒有獨立的統軍經驗,他更多的是作為衝鋒陷陣的猛將而已。

但是尉遲敬德對李世民個人來說功勞卻是非常大的,洛陽之戰時李世民輕騎窺探敵營,險些被王世充賬下飛將單雄信多抓,全靠尉遲敬德拼死擋住單雄信的軍隊,李世民才得以脫身。

後來李建成多次拉攏尉遲敬德都被他堅決拒絕,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親手射殺大哥李建成以後心神恍惚,險些被李元吉刺死,多虧尉遲敬德搶先從背後槍挑李元吉救下李世民性命,後來又是尉遲敬德拿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腦袋向李淵逼宮,才化解了李建成舊將薛萬徹和馮立率軍攻打玄武門的危機。

李世民登基以後尉遲敬德一直作為李靖的先鋒跟隨李靖東征西討立功無數,但是尉遲敬德對大唐的功勞肯定沒有李靖大,畢竟李靖才是主帥指揮者,可是要說對皇帝李世民個人而言,尉遲敬德的功勞確實很大。

史書曾經記載有人誣告尉遲敬德謀反,後來李世民詔尉遲敬德殿前對質,尉遲敬德啥話都沒說直接把衣服脫了讓李世民看他為了大唐和李世民所受到的身體傷害,身上全是刀疤戰傷,李世民當場淚流滿面,從此不再懷疑尉遲敬德,這也說明了尉遲敬德為了李世民和大唐付出了多少血汗。

所以唐初功勞最大的三位將軍就是李孝恭和李靖以及尉遲敬德,這其中李孝恭的戰功都是在李淵時期所立,所以單以李世民時期的話功勞最大的應該是李靖,畢竟李靖是李世民時代的大唐戰神,但是以對李世民個人功勞來說肯定是多次救李世民於危難之中的尉遲敬德,所以說李靖對於國家功勞是最大的,尉遲敬德對於皇帝李世民個人來說功勞是最大的。


小島知風


我覺得非李靖莫屬!

李靖是唐朝開國名將,在唐王朝建立和開疆拓土立下赫赫戰功。李靖長得儀表魁偉,由於出生在官宦世家自幼就文才武略頗有進取之心。

李靖善用奇兵,用兵往往出其不意但又當機立斷善於把握時機。他一生征戰南北,橫越東西,從河川縱橫的江南到廣漠無垠的大漠,從水流湍急的大江到海拔四千米的青海高原,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他對唐朝影響最大的戰役是:

滅東突厥之戰

公元626年,唐王朝發生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奪得帝位。頡利可汗知道消息後先後率兵只差京師附近進行襲擾。此時的唐王朝處於百廢待興之時,太宗李世民只好前往長安城西斬白馬,與頡利盟與便橋之下,突厥引兵退。這便是“便橋之盟”又稱“渭水之盟”。

在渭水之盟三年後頡利可汗又一次發兵入侵大唐,此時的大唐相較之前國力已有所增加,而頡利可汗由於各部叛離被日益孤立,再加上霜旱之災,東突厥已顯衰敗之勢。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東突厥擁兵仍不下二十萬騎不可小覷。李靖只率了三千騎兵在大霧的掩蓋下急速進軍連夜奔襲,向頡利大本營直奔而去。此時的東突厥根本沒人料到會有突然而來的唐軍,而令他們更加不解的是這些唐軍並沒有直接攻城。頡利可汗望見山上唐軍的旗幟來回移動分不清虛實,李靖又令人勸降了頡利的心腹大將。此時的東突厥已經軍心渙散,李靖乘勢攻城大獲全勝。

之後頡利假裝投降求一時喘息之機,等到草青馬肥之時,便能回覆元氣,捲土重來。李靖在唐太宗答應了突厥投降並派遣使者的情況下,仍然決意進兵。李靖挑揀精騎萬人疾行,相隔十五里,突厥軍發現唐軍蹤跡,李靖令部將蘇定方以二百騎為先鋒,乘霧突擊其可汗牙帳,令頡利可汗驚慌下逃跑,接著李靖大軍亦至,與鬥志潰散的可汗親軍決戰,終斬首萬級,俘虜十萬餘人,繳獲牛羊數十萬只,終於生擒突厥頡利可汗,將之捉回長安跳舞。東突厥汗國就此滅亡。

此一役李靖為大唐一雪前恥,李世民聽到消息後大赦天下祝酒五天。此後李靖又滅了吐谷渾汗國為大唐完全打通了河西走廊。李靖一生大器晚成,在他戎馬生涯中戰無不勝,為大唐的統一和鞏固立下了不朽功勳。李靖病逝後被冊贈司徒、幷州都督,賜諡“景武”,陪葬昭陵。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玄宗時配享武成王廟,位列十哲。



留白山水間


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瑾、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徐世績、秦叔寶。

這24人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始終追隨李世民浴血沙場、戎馬倥傯的鐵桿“粉絲”;二是資歷老功勳大、但與李世民關係一般的將領;三是隋室舊臣或原屬其他方面起義軍、後歸順李世民麾下的將領。


床頭角落


蘇烈,他因為之前跟隨過太多的君主了,而武力膽識都超出常人,李世民是有點疑心太重的,所以雖然他有立下很多戰功,但是李世民也寧願把他放在旁邊,也不願意重用他。

蘇定方投靠過幾個君主,但是無奈都投靠的不好,君主都很快就落敗了,他有一段時間是歸隱深林的。蘇定方其實是武力很強的,而且他從小就隨著父親在軍中生活,這讓他有了堅毅果敢的性格。所以他一直都很想帶兵打仗,建立功勞,他先是跟隨過竇建德,但是很快竇建德就戰敗了。

之後,又跟隨了劉黑闥,但是誰知道,劉黑闥也很快打仗失敗被殺了,兩次君主的死亡,讓他頓時都決定很失望和傷心,就決定歸隱山林了,也不去投靠誰了。直到唐太宗時期,蘇定方才重新出山,那時候其實是有被唐太宗賞識的。那時,唐朝還建立不久,百廢待興,東突厥不斷地擾亂邊境,弄得百姓民不聊生的,唐太宗對此當然非常的生氣啦,就命令李靖與蘇定方率領兵馬去攻打東突厥。而蘇定方是非常想立戰功的,就自己帶領著200騎兵,直接就打到別人兵營裡面去了,他的勇猛還是讓人驚訝的呀。之後的蘇定方猶如一匹烈馬,橫掃三國,讓人害怕,但是這時候,李世民卻開始不重用他了。

蘇定方戰略技術高超,打的敵人害怕,63歲了,還能大破西突厥軍隊,連戰連捷,之後又平定了西域三國霍亂,生擒了那些皇室的人,真的是立下汗馬功勞了。但是,太厲害也不是一件好事,李世民開始擔心起了自己的地位和權勢了,無奈那時的蘇定方真的鋒芒畢露,所以李世民就不再重用他了。直到蘇定方死了之後,才被高宗皇帝追封左驍衛大將軍,這也許是對蘇定方最大的認可了把。我覺得,古代最恐怖的就是君主懷疑你了,這真的是一大忌呀,雖然蘇定方有跟隨過很多君主,但是他一直很忠心很用心,我為他感到惋惜呀。





京城野史


1、尉遲敬德

  鄂國公尉遲恭(585—658),字敬德,鮮卑族,朔州鄯陽(今山西朔州朔城區)人。原為劉武周部將,劉武周滅亡後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眾將信任,幾乎被處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唐鄭決戰時有單騎救主之功,得以穩固地位,此後以勇將身份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角色,親手殺死齊王李元吉,擁立之功第一。突厥傾國進犯時以騎兵迎擊取勝。天下安定後無用武之地,晚年閉門不出,最終得享天年,諡曰忠武。

  2、侯君集

  陳國公侯君集(?—643年4月29日),漢族,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土橋鎮侯家村)人,隋末被李世民引入幕府。因作戰有功,漸受重用。在玄武門之變中他為李世民出謀劃策,立下大功。貞觀年間,任左衛將軍、禮部尚書等職,先封潞國公,後封陳國公,作為唐24功臣之一,被唐太宗圖形凌煙閣。貞觀17年(643年),因依附太子李承乾謀反,事敗被誅。

3、張公瑾

  郯國襄公張公瑾,字弘慎。魏州繁水(今河北魏縣邊馬一帶)人。開始在王世充手下為官。高祖李淵建唐,張公瑾歸國,後為尉遲敬德等人薦於李世民,引入幕府。後參與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得皇位。貞觀元年,拜代州都督。後助李靖伐突厥,擒頡利,屢有戰功,封鄒國公。貞觀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632年5月2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瑾病死,時年僅三十九。諡曰襄。貞觀十三年,改封郯國公。

  4、劉師立

  襄武郡開國公劉師立,(?-640年)宋州虞城人(今河南商丘虞城縣)。劉師立本來是李世民屬下的一名親衛,在玄武門之變中他因參與誅殺李世民的政敵原太子李建成有功,加官進爵升至左驍衛將軍。党項首領拓跋赤辭,先附吐谷渾,負險自固,師立亦遣人為陳利害,赤辭遂率其種落內屬。太宗甚嘉之,拜赤辭為西戎州都督。後師立以母憂當去職,父老上表請留,詔不許赴哀,復令居任。時河西党項破刃氏常為邊患,又阻新附,師立總兵擊之。軍未至,破刃氏大懼,遁于山谷,師立追之,至恤於真山而還。吐谷渾於小莫門川擊破之,多所虜獲。尋轉始州刺史。十四年卒,諡曰肅。

  5、公孫武達

  東萊郡公公孫武達(生卒年不詳)唐初將領。京兆櫟陽(今陝西西安臨潼櫟陽鎮)人。隋末從軍,素以豪俠聞明。李淵父子兵進渭北,他前往長樂宮(在今陝西大荔縣)投奔李世民,遂為秦王李世民部將。武德初年,隨從李世民多次征戰立功,為秦王府右三軍驃騎,封清水縣公。李世民繼皇帝位,為檢校右監門將軍。貞觀初年,出任肅州刺史。突厥數千騎兵騷擾,他率精兵兩千與張掖河大敗突厥,唐太宗璽羽褒獎,遷為左監門將軍。後奉太宗命令率軍進擊靈州之突厥可邏拔扈部。以功封為東萊郡公。唐高宗永徽年中升為右衛大將軍。卒贈荊州都督,陪葬於咸陽昭陵。

  6、獨孤彥雲

  歷陽郡公獨孤彥雲武德九年,隱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將害太宗,長孫無忌請太宗先發誅之。於是奉旨密召房玄齡、杜如晦等共為籌略。六月四日,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獨孤彥雲後以功進幽州都督、歷陽郡公。獨孤彥雲後在頡利可汗與唐對峙中犧牲,唐會要卷六諸帝公主中記載安康公主下嫁獨孤謀,與新唐書記載一致,然而卷二十一關於昭陵陪葬人員又記載安康公主駙馬獨孤彥雲。

  7、杜君綽

  懷寧郡公杜君綽,唐朝前期的人物,曾經出任荊州都督、懷寧郡公等官職,他是高宗朝官左戎衛大將軍,封懷寧縣公,玄武門九將(李世民進入玄武門隨行九人)之一。

  8、鄭仁泰

  同安郡公鄭仁泰(601年-663年11月19日),名廣,字仁泰,以字行,滎陽開封人。曾祖鄭景,北齊金紫光祿大夫、陽平太守、滎陽郡公,追贈司州刺史。祖父鄭繼叔,北齊咸陽王斛律光的記事參軍。父鄭德通,隋眉州錄事參軍,唐朝追贈使持節平州諸軍事、平州刺史。貞觀二十一年三月,詔左武衛大將軍牛進達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右武衛將軍李海岸副之,自萊州度海;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右武衛將軍孫貳朗、右屯衛大將軍鄭仁泰副之,率營州都督兵,繇新城道以進。”

  10、李孟嘗

  漢東郡開國公李孟嘗(593年-666年7月7日),趙州平棘人(今河北趙縣城南),字待賓,唐初功臣之一,玄武門之變參與者。隋末中原大亂,李孟嘗入山為盜。大業末年,與王君廓一起歸附唐朝,時年十四。武德元年李淵登基後,王君廓封彭國公,李孟嘗授開府儀同,被秦王李世民招入府中為將。同年8月跟隨李世民征討薛舉、薛仁杲,武德三年征討劉武周,前後以功勳加上柱國,累功賞賜財物一千五百段。貞觀四年(630年)2月,李孟嘗跟隨李世勣在嘖北陰山大破突厥,以功賞賜奴婢一百口。貞觀五年,進封食邑二千戶,後改封漢東郡開國公,移食隨州實封四百戶。乾封元年五月三十日(666年7月7日)暴病死於長安靜安坊的府第,年七十四。高宗下詔追贈使持節大都督荊、硤、嶽、朗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諡曰襄公。陪葬昭陵。夫人清河崔氏,隋昌平郡公崔寶山之女。





不吃貓的魚1128


唐太宗李世民十六歲從軍,十九歲跟隨父親李淵起兵反隋,後在“玄武門之變”後奪位,創立貞觀盛世,麾下收服驅使名將無數,李世民一生征戰事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十六歲從軍至登基為帝,這一階段中李世民常常身先士卒,親自率軍作戰,第二階段是登基為帝之後,成為皇帝的李世民不再經常親自率軍作戰,而是高居長安做戰略上的指導,兩個階段分別有兩員大將功勞最大,分別是登基之前的尉遲敬德和登基之後的李靖。

多次挽救李世民生命的“玄武門之變”第一功臣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本是劉武周的部將,歸降李世民後深得信任,在眾多部下均對尉遲敬德抱有懷疑態度時,李世民卻對尉遲敬德趟開胸懷,而尉遲敬德也給予李世民絕對的忠心和豐厚的回報。根據史書的記載,李世民在和王世充交戰時,差點被單雄信擒拿,關鍵時刻,是尉遲敬德救了李世民:“世充驍將單雄信領騎直趨太宗,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馬。賊徒稍卻,敬德翼太宗以出賊圍。”

“玄武門之變”前後,尉遲敬德先是經受住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不斷威逼利誘,然後和長孫無忌、侯君集等人主動勸說李世民發動政變奪位,“玄武門之變”時,尉遲敬德在李世民被李元吉盯上後,再次挽救李世民:“太宗所乘馬又逸於林下,橫被所繣,墜不能興。元吉遽來奪弓,垂欲相扼,敬德躍馬叱之,於是步走,欲歸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殺之。”

李建成、李元吉死後,是尉遲敬德手持兩人首級逼退攻打玄武門的太子府護衛,又率軍逼迫李淵承認李世民的政變行動合法,史載:“及論功,敬德與長孫無忌為第一,各賜絹萬匹;齊王府財幣器物,封其全邸,盡賜敬德 ”。

可以說,在李世民稱帝之前,沒有人能比尉遲敬德功勞更大,尉遲敬德也以寒門之身在門閥遍地的唐初,以功高居“凌煙閣功臣榜”第七位。不過在貞觀時期,尉遲敬德因居功自傲,以及毆打李唐宗室李道宗被李世民敲打,後期開始煉丹修道以自保,唐高宗時期善終。

大唐軍神,擊垮東突厥、吐谷渾的貞觀第一將李靖

前面說的尉遲敬德的功勞主要是對內,李世民時期對外功勞最大的就要屬李靖了,李靖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但李世民依舊重用他。貞觀四年,唐朝和東突厥的國運之戰中,兩軍相持不下,關鍵時刻,受命統帥前線唐軍的李靖親自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奇襲定襄,一舉擊垮東突厥,將這個曾在渭橋羞辱唐朝和李世民的大敵徹底擊敗,此後又突襲陰山,活捉了東突厥的頡利可汗。

貞觀九年,李靖再次出征,將挑釁唐朝的吐谷渾擊敗並逼降。整個貞觀時期,李靖多次以主帥身份統帥唐軍對外作戰,李世民的“天可汗”之名全有賴於李靖的不斷勝利,貞觀十四年,李世民還專門將李靖未來要和妻子合葬的墳墓按照突厥和吐谷渾境內的山巒修建:“十四年,靖妻卒,有詔墳塋制度,依漢衛、霍故事;築闕象突厥內鐵山、吐谷渾內積石山形,以旌殊績。”

綜上所述,李世民時期功勞最大的武將就是尉遲敬德和李靖了,尉遲敬德在李世民從秦王到皇帝的道路上功勞最大,多次在關鍵時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武將中無人能及。而李靖在貞觀時期的對外戰爭中,也是起到擎天之柱的作用,唐朝對外戰爭的赫赫威名也是自李靖擊敗東突厥開始,兩人在凌煙閣上的排名也證明了他們的地位,凌煙閣功臣榜上的所有武將中,除皇族李孝恭外,尉遲敬德和李靖是排名最高的。


九頭鳥漫談文史


李世民生平有十大武將,先說說李世民時期的歷史。

李世民時期簡介: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

生平事蹟:李世民聰明果斷,擅長騎射。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冊封敦煌郡公。善於用兵,屢建功勳。攻破長安後,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右武候大將軍,冊封秦國公。唐朝建立後,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將,冊封秦王。設立文學館,籠絡各種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隱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1]  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其生平有十大武將之首:長孫無忌,這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個了,他在當時的行動中也是貢獻最多,功勞最大的。在李世民即位後,長孫無忌就迅速的成為趙國公,李世民對他也是非常信任和看中。但是後來長孫無忌就沒有這麼順遂了。李世民去世後,長孫無忌的地位依舊很高,甚至成為了顧命大臣,但是後來武則天緊握大權,並且想要登上李家的王位。長孫無忌極其反對,可大家也都知道,這樣的反對並沒有用。武則天沒有明明白白的對付他,但是卻有人誣陷他,他也明白自己的處境,最終自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位曾經位極人臣的宰相,結局卻讓人唏噓。

第二:尉遲恭,這是一位極其了得的將軍,後來李世民曾經懷疑過他的忠心,但是尉遲恭直接把自己的戰袍脫了下來,露出了滿身傷疤,這些都是因為打仗而受的傷。李世民自此就再也沒有懷疑過他了。尉遲恭在晚年就辭官了,回了老家,在那裡研究丹藥,享年74歲。

第三:是侯君集,這同樣是一位將軍,他戰功赫赫,但是卻非常自大,並且在後來還被李世民懷疑他聯合太子一起反抗自己,最後不得善終。

  第四位是張公瑾,這位是因為身體原因,最後病逝。

第五位是劉師立,他在世的時候也為李世民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的結局也是病逝。

第六位是公孫武,他是右武衛大將軍,最後得以善終。

第七位是獨孤彥雲,凌煙閣中就有他的畫像,也是當時的53位功臣中的一位,也是老死的。

第八位是杜君綽,他的結局有些慘,是在上朝的時候突然就倒下了。

第九位是鄭人泰,他因為事情沒有辦好,李世民奪了他的官位,但是也沒有傷他的性命。

第十位是李孟嘗,他的壽命在當時算是長壽了,在74歲的時候在家中去世。由此可見李世民還算是一位胸襟寬廣的君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