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李世民时期哪个武将功劳最大?

娱乐最新


个人感觉是尉迟恭。

1.李世民晚年的时候,为了纪念跟自己打天下的大将,将24位功臣的样貌画在了凌烟阁中。这些画像按功劳的大小排列,武将排名最高的是尉迟恭。从凌烟阁的排位情况看,在李世民心中尉迟恭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武将。

2.尉迟恭原本是刘武周手下的武将,为什么尉迟恭能在凌烟阁中排武将第一呢?包括当时李靖、秦琼、程咬金都可是说是战功赫赫,可即使这样他们在凌烟阁的排名都在尉迟恭之后。

3.在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的时候,李世民遭到王世充部队的偷袭导致身处险境。尉迟恭不顾个人安危,一马当先救下李世民,这是尉迟恭第一功劳救主!在李世民讨伐刘黑闼时,李世民亲率部队去偷袭刘黑闼部时,刘黑闼部早就有了察觉,导致李世民身陷包围之中,情况可以说十分危机。尉迟恭带领一小部部队,进行了突围救驾,使李世民当时又逃过了一次劫难,这里尉迟恭又立下一次大功。

4.最后在李世民跟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恭也是武将的主将。当时李世民在和自己兄弟的厮杀中李世民不敌,是尉迟恭一箭射杀了李元吉,尉迟恭又一次救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尉迟恭居功至伟。

5.这就是为什么尉迟恭能排在凌烟阁武将第一的原因,李世民心中武将功劳第一的原因。三次救主,又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积极策划者,这些功劳结合在一起,是其他将领无法比拟的。


木子的人生


要说李世民朝的武将就怎么也绕不过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贞观十七年太宗遥想戎马岁月,感怀创业之艰,绘二十四功臣画像于凌烟阁,以示纪念。这其中有将领15人,分别是:鄂国公尉迟敬德、卫国公李靖、褒忠壮公段志玄、夔国公刘弘基、蒋忠公屈突通、郧节公殷开山、谯襄公柴绍、邳襄公长孙顺德、河间元王李孝恭、郧国公张亮、潞国公侯君集、郯襄公张公瑾、卢国公程知节、英国公李勣、胡国公秦琼。要讨论太宗时期哪位武将的功劳最大肯定应该从这里面产生。当然这些人都是跟随太宗南征北战、功勋卓著的铁血将军,可要说第一,就不是谁都有资格争胜负论短长的了。以下三位是个人认为最有希望的人选,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

1、鄂国公尉迟敬德

公本胡人,天生神力,勇猛善战,自归唐后,屡立殊功:征王世充伐窦建德,救太宗于危难;讨刘黑闼再救太宗性命;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元吉,逼李渊禅位,论功第一;大败突厥,解太宗初期危机。帝国时代,有四种功劳是所以臣子都憧憬、向往、渴求的:定鼎之功、从龙之功、拓土之功、灭国之功。尉迟恭定鼎、从龙四占其二,功绩不可谓不大。

2、卫国公李靖

作为大唐的一代军神,李靖自然是战功赫赫的,就连太宗都赞他:“南定荆扬,北清沙塞,皇威远畅,功业有成。”他的主要功绩有:南定吴会;平江南,擒辅公祐;北清沙塞,灭东突厥;西定吐谷浑。李靖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文韬武略都拿得出手的名将,只因在玄武门之变中态度不明,试图中立而为太宗所忌惮、不喜,致使后半生只能韬光养晦,再难有作为。

3、英国公李勣

英国公起于草莽,素以谋略闻名于世,归唐后,追随太宗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立下不朽功勋;后又在攻灭东突厥、平定薛延陀等重大战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大唐江山的巩固立下汗马功劳。李勣是儒将,讲究以智胜力,也正因为如此使他在玄武门之变中态度暧昧、立场摇摆不定,犯下了一生中最大的错误,不然他应该有更大的功绩。尽管如此,他还是凭借极高的政治智慧在太宗朝始终屹立不倒,甚至到了高宗时期还被倚为肱骨,受到重用,并且最后得以善终。

这就是我认为太宗时期功劳最大的三位武将,要说战术素养,韬略武功等综合实力,毫无疑问,当属李靖,要单纯只论功劳,个人更倾向尉迟恭。


泥腿子的阳春白雪


如果天策上将可以参选的话,就没其他武将什么事了。当然,李世民不能既当选手又当裁判。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方面论证。

尉迟恭功劳最大

尉迟恭早年以打铁为生,但却又一身好武艺。他虽然投奔李世民较晚,但却是最忠心的一个武将。尉迟恭从刘武周集团投降李世民后,便迅速成为李世民心腹。

在与王世充对战的过程中,尉迟恭曾把李世民从单雄信手中救下,并保护李世民逃出。而在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恭更是核心人物。他力劝李世民提早动手,不然下场会很凄惨。

在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当天,李元吉在要杀害李世民的当口,尉迟恭杀到。李元吉原本武功就不如尉迟恭,惊慌失措之下,最终被尉迟恭杀掉,拿下了首级。后来,更是用语言威胁唐高祖,让他把皇位传给李世民。

当然,尉迟恭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的军功自然也是极高。但最重要的,却是两次关键时刻救下李世民。如果这两次李世民挂掉了,那便直接没有后面的故事了,更别提什么“贞观之治”了。在凌烟阁中,尉迟恭位列第七。

李靖功劳最大

李靖被称为“军神”,自然是无数敌人的白骨把他送上了这个高位。所以,单纯论军功的话,李靖排第一自然毫无疑问。

李靖跟随李世民,平定了王世充和窦建德。再后来,南平萧铣和辅公祏,灭掉东突厥和吐谷浑。赫赫战功,威名远播,有人认为他可以和孙武、吴起相提并论,是王佐之才,曾担任唐朝的兵部尚书,死后入武庙十哲。李靖死后,位列凌烟阁第八位。

李勣功劳最大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茂公,徐茂公的名字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后来他被赐姓李,又名李世勣。但为了避讳李世民的名字,最终改名李勣。

李勣出将入相,是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将领之一。原本出身瓦岗寨的李勣,后随李密一同投降唐朝。在李世民平定四方的过程中,李勣往往跟随在身旁。他曾两击薛延陀,大破东突厥。

在唐太宗时期,李勣跟随李世民一同大败高句丽。但最终因为粮草不济,于是撤兵。等到了唐高宗时期,李勣是辅佐唐高宗的重要武将,是李世民留给自己儿子的重要遗产。原本被打败的高句丽在此造反,李勣奉命出征,和薛仁贵一起灭掉高句丽,完成了李世民没有完成的壮举。

李勣死后,位列凌烟阁功臣第二十三位(最后一名是秦琼,排第二十四位)。后来,李勣的孙子徐敬业(李敬业)谋反,兵败后,武则天让人把李勣掘墓砍棺,收回了原本赐予的“李”姓。等到唐中宗李显即位后,给李勣平反,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并重新安葬了他。

综上所述,从凌烟阁的排名来说,尉迟恭的功劳最大,因为他保证了李世民的人身安全并且最忠心。如果但从军功来说的话,则毫无疑问是李靖。李靖在大唐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是属于最闪耀的那一颗将星。而李勣更是作为李世民的托孤大臣,且战功也不逊色,完成了隋炀帝、唐太宗都没实现的目标——灭高句丽,功劳也是极为突出。

只能说,唐太宗时期将星璀璨,每个人的能力、功劳都是极为耀眼,即使唐太宗本人也是极为突出。但如果抛开种种因素,只论功劳的话,李靖位列第一应该是合适的。


飞熊说历史


其实这个不太好说,唐朝初期外姓大将之中功劳最大的将军肯定是李靖,而对李世民功劳最大的却是尉迟敬德,李唐王朝统一天下之中功劳最大的将军是李唐宗室河间王李孝恭。

但是再看凌烟阁排名,第一是长孙无忌,实际长孙无忌并不算是武将,他只是李世民的幕僚参谋,因为他是李世民的发小外加心腹亲信以及还是李世民的大舅哥,所以他排名第一,但是论对大唐建国的功劳来说长孙无忌肯定是不如排名第二的李孝恭和排名第八的李靖。

唐初统一全国主要是三大战役奠定了大唐一统天下的基础,这三大战役就是洛阳之战剿灭王世充和窦建德,平定梁王萧铣,平定江南,这三大战役中除了洛阳之战是李世民率军剿灭以外,李孝恭打了剩下两大战役,攻灭萧铣和平定江南剿杀了江南起义军降而复叛的辅公袥。

李孝恭不仅平定了荆襄地区和江南地区,他还平定了巴蜀地区,所以李孝恭不仅是李唐皇族的宗室亲王,还是战功赫赫的名将。但是李孝恭在李世民登基以后就黯然失色了,因为李孝恭毕竟是李唐皇室成员,在李世民登基以后多少还是受到李世民的猜忌,虽然表面上对李孝恭恩宠有加,但是实际上李孝恭在贞观年间以后就没有兵权了,更多的是一位富贵王爷。

再说李靖,其实李靖在唐朝统一天下时,他一直是和李孝恭搭档统兵平定巴蜀平定荆襄平定江南,可以说李孝恭功劳得有一半是李靖的功劳,因为李靖善于谋略,所以这些大型战役中很多谋略都是出于李靖之手。

李靖独立统军是在李孝恭打完两大战役之后被召回中央,李靖接管了李孝恭的兵权,紧接着李靖率军进入了岭南,协助已经投降的岭南总管冯盎安抚岭南獠人。

李靖军事生涯的辉煌时期主要是在贞观时期,虽然李靖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皇位之争中保持中立,但是李世民登基以后对李靖却是欣赏有加,在李世民贞观初期执掌军权的就是李靖。

李靖在贞观初期先后攻灭东突厥,征讨吐谷浑,为大唐横扫天下初期出力很大,因为李靖用兵如神,唐朝自李世民以后一直尊李靖为大唐战神。

但是李靖在凌烟阁功臣排名却在尉迟敬德之下,这主要是因为尉迟敬德多次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替李世民出生入死太多次了。

尉迟敬德在唐朝统一天下时期一直是作为李世民麾下大将为李世民冲锋陷阵,他没有独立的统军经验,他更多的是作为冲锋陷阵的猛将而已。

但是尉迟敬德对李世民个人来说功劳却是非常大的,洛阳之战时李世民轻骑窥探敌营,险些被王世充账下飞将单雄信多抓,全靠尉迟敬德拼死挡住单雄信的军队,李世民才得以脱身。

后来李建成多次拉拢尉迟敬德都被他坚决拒绝,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亲手射杀大哥李建成以后心神恍惚,险些被李元吉刺死,多亏尉迟敬德抢先从背后枪挑李元吉救下李世民性命,后来又是尉迟敬德拿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脑袋向李渊逼宫,才化解了李建成旧将薛万彻和冯立率军攻打玄武门的危机。

李世民登基以后尉迟敬德一直作为李靖的先锋跟随李靖东征西讨立功无数,但是尉迟敬德对大唐的功劳肯定没有李靖大,毕竟李靖才是主帅指挥者,可是要说对皇帝李世民个人而言,尉迟敬德的功劳确实很大。

史书曾经记载有人诬告尉迟敬德谋反,后来李世民诏尉迟敬德殿前对质,尉迟敬德啥话都没说直接把衣服脱了让李世民看他为了大唐和李世民所受到的身体伤害,身上全是刀疤战伤,李世民当场泪流满面,从此不再怀疑尉迟敬德,这也说明了尉迟敬德为了李世民和大唐付出了多少血汗。

所以唐初功劳最大的三位将军就是李孝恭和李靖以及尉迟敬德,这其中李孝恭的战功都是在李渊时期所立,所以单以李世民时期的话功劳最大的应该是李靖,毕竟李靖是李世民时代的大唐战神,但是以对李世民个人功劳来说肯定是多次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的尉迟敬德,所以说李靖对于国家功劳是最大的,尉迟敬德对于皇帝李世民个人来说功劳是最大的。


小岛知风


我觉得非李靖莫属!

李靖是唐朝开国名将,在唐王朝建立和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出生在官宦世家自幼就文才武略颇有进取之心。

李靖善用奇兵,用兵往往出其不意但又当机立断善于把握时机。他一生征战南北,横越东西,从河川纵横的江南到广漠无垠的大漠,从水流湍急的大江到海拔四千米的青海高原,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他对唐朝影响最大的战役是:

灭东突厥之战

公元626年,唐王朝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得帝位。颉利可汗知道消息后先后率兵只差京师附近进行袭扰。此时的唐王朝处于百废待兴之时,太宗李世民只好前往长安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与便桥之下,突厥引兵退。这便是“便桥之盟”又称“渭水之盟”。

在渭水之盟三年后颉利可汗又一次发兵入侵大唐,此时的大唐相较之前国力已有所增加,而颉利可汗由于各部叛离被日益孤立,再加上霜旱之灾,东突厥已显衰败之势。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东突厥拥兵仍不下二十万骑不可小觑。李靖只率了三千骑兵在大雾的掩盖下急速进军连夜奔袭,向颉利大本营直奔而去。此时的东突厥根本没人料到会有突然而来的唐军,而令他们更加不解的是这些唐军并没有直接攻城。颉利可汗望见山上唐军的旗帜来回移动分不清虚实,李靖又令人劝降了颉利的心腹大将。此时的东突厥已经军心涣散,李靖乘势攻城大获全胜。

之后颉利假装投降求一时喘息之机,等到草青马肥之时,便能回复元气,卷土重来。李靖在唐太宗答应了突厥投降并派遣使者的情况下,仍然决意进兵。李靖挑拣精骑万人疾行,相隔十五里,突厥军发现唐军踪迹,李靖令部将苏定方以二百骑为先锋,乘雾突击其可汗牙帐,令颉利可汗惊慌下逃跑,接着李靖大军亦至,与斗志溃散的可汗亲军决战,终斩首万级,俘虏十万余人,缴获牛羊数十万只,终于生擒突厥颉利可汗,将之捉回长安跳舞。东突厥汗国就此灭亡。

此一役李靖为大唐一雪前耻,李世民听到消息后大赦天下祝酒五天。此后李靖又灭了吐谷浑汗国为大唐完全打通了河西走廊。李靖一生大器晚成,在他戎马生涯中战无不胜,为大唐的统一和巩固立下了不朽功勋。李靖病逝后被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赐谥“景武”,陪葬昭陵。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玄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



留白山水间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徐世绩、秦叔宝。

这24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始终追随李世民浴血沙场、戎马倥偬的铁杆“粉丝”;二是资历老功勋大、但与李世民关系一般的将领;三是隋室旧臣或原属其他方面起义军、后归顺李世民麾下的将领。


床头角落


苏烈,他因为之前跟随过太多的君主了,而武力胆识都超出常人,李世民是有点疑心太重的,所以虽然他有立下很多战功,但是李世民也宁愿把他放在旁边,也不愿意重用他。

苏定方投靠过几个君主,但是无奈都投靠的不好,君主都很快就落败了,他有一段时间是归隐深林的。苏定方其实是武力很强的,而且他从小就随着父亲在军中生活,这让他有了坚毅果敢的性格。所以他一直都很想带兵打仗,建立功劳,他先是跟随过窦建德,但是很快窦建德就战败了。

之后,又跟随了刘黑闼,但是谁知道,刘黑闼也很快打仗失败被杀了,两次君主的死亡,让他顿时都决定很失望和伤心,就决定归隐山林了,也不去投靠谁了。直到唐太宗时期,苏定方才重新出山,那时候其实是有被唐太宗赏识的。那时,唐朝还建立不久,百废待兴,东突厥不断地扰乱边境,弄得百姓民不聊生的,唐太宗对此当然非常的生气啦,就命令李靖与苏定方率领兵马去攻打东突厥。而苏定方是非常想立战功的,就自己带领着200骑兵,直接就打到别人兵营里面去了,他的勇猛还是让人惊讶的呀。之后的苏定方犹如一匹烈马,横扫三国,让人害怕,但是这时候,李世民却开始不重用他了。

苏定方战略技术高超,打的敌人害怕,63岁了,还能大破西突厥军队,连战连捷,之后又平定了西域三国霍乱,生擒了那些皇室的人,真的是立下汗马功劳了。但是,太厉害也不是一件好事,李世民开始担心起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势了,无奈那时的苏定方真的锋芒毕露,所以李世民就不再重用他了。直到苏定方死了之后,才被高宗皇帝追封左骁卫大将军,这也许是对苏定方最大的认可了把。我觉得,古代最恐怖的就是君主怀疑你了,这真的是一大忌呀,虽然苏定方有跟随过很多君主,但是他一直很忠心很用心,我为他感到惋惜呀。





京城野史


1、尉迟敬德

  鄂国公尉迟恭(585—658),字敬德,鲜卑族,朔州鄯阳(今山西朔州朔城区)人。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李元吉,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谥曰忠武。

  2、侯君集

  陈国公侯君集(?—643年4月29日),汉族,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土桥镇侯家村)人,隋末被李世民引入幕府。因作战有功,渐受重用。在玄武门之变中他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立下大功。贞观年间,任左卫将军、礼部尚书等职,先封潞国公,后封陈国公,作为唐24功臣之一,被唐太宗图形凌烟阁。贞观17年(643年),因依附太子李承乾谋反,事败被诛。

3、张公瑾

  郯国襄公张公瑾,字弘慎。魏州繁水(今河北魏县边马一带)人。开始在王世充手下为官。高祖李渊建唐,张公瑾归国,后为尉迟敬德等人荐于李世民,引入幕府。后参与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得皇位。贞观元年,拜代州都督。后助李靖伐突厥,擒颉利,屡有战功,封邹国公。贞观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632年5月2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张公瑾病死,时年仅三十九。谥曰襄。贞观十三年,改封郯国公。

  4、刘师立

  襄武郡开国公刘师立,(?-640年)宋州虞城人(今河南商丘虞城县)。刘师立本来是李世民属下的一名亲卫,在玄武门之变中他因参与诛杀李世民的政敌原太子李建成有功,加官进爵升至左骁卫将军。党项首领拓跋赤辞,先附吐谷浑,负险自固,师立亦遣人为陈利害,赤辞遂率其种落内属。太宗甚嘉之,拜赤辞为西戎州都督。后师立以母忧当去职,父老上表请留,诏不许赴哀,复令居任。时河西党项破刃氏常为边患,又阻新附,师立总兵击之。军未至,破刃氏大惧,遁于山谷,师立追之,至恤于真山而还。吐谷浑于小莫门川击破之,多所虏获。寻转始州刺史。十四年卒,谥曰肃。

  5、公孙武达

  东莱郡公公孙武达(生卒年不详)唐初将领。京兆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栎阳镇)人。隋末从军,素以豪侠闻明。李渊父子兵进渭北,他前往长乐宫(在今陕西大荔县)投奔李世民,遂为秦王李世民部将。武德初年,随从李世民多次征战立功,为秦王府右三军骠骑,封清水县公。李世民继皇帝位,为检校右监门将军。贞观初年,出任肃州刺史。突厥数千骑兵骚扰,他率精兵两千与张掖河大败突厥,唐太宗玺羽褒奖,迁为左监门将军。后奉太宗命令率军进击灵州之突厥可逻拔扈部。以功封为东莱郡公。唐高宗永徽年中升为右卫大将军。卒赠荆州都督,陪葬于咸阳昭陵。

  6、独孤彦云

  历阳郡公独孤彦云武德九年,隐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将害太宗,长孙无忌请太宗先发诛之。于是奉旨密召房玄龄、杜如晦等共为筹略。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独孤彦云后以功进幽州都督、历阳郡公。独孤彦云后在颉利可汗与唐对峙中牺牲,唐会要卷六诸帝公主中记载安康公主下嫁独孤谋,与新唐书记载一致,然而卷二十一关于昭陵陪葬人员又记载安康公主驸马独孤彦云。

  7、杜君绰

  怀宁郡公杜君绰,唐朝前期的人物,曾经出任荆州都督、怀宁郡公等官职,他是高宗朝官左戎卫大将军,封怀宁县公,玄武门九将(李世民进入玄武门随行九人)之一。

  8、郑仁泰

  同安郡公郑仁泰(601年-663年11月19日),名广,字仁泰,以字行,荥阳开封人。曾祖郑景,北齐金紫光禄大夫、阳平太守、荥阳郡公,追赠司州刺史。祖父郑继叔,北齐咸阳王斛律光的记事参军。父郑德通,隋眉州录事参军,唐朝追赠使持节平州诸军事、平州刺史。贞观二十一年三月,诏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卫将军李海岸副之,自莱州度海;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卫将军孙贰朗、右屯卫大将军郑仁泰副之,率营州都督兵,繇新城道以进。”

  10、李孟尝

  汉东郡开国公李孟尝(593年-666年7月7日),赵州平棘人(今河北赵县城南),字待宾,唐初功臣之一,玄武门之变参与者。隋末中原大乱,李孟尝入山为盗。大业末年,与王君廓一起归附唐朝,时年十四。武德元年李渊登基后,王君廓封彭国公,李孟尝授开府仪同,被秦王李世民招入府中为将。同年8月跟随李世民征讨薛举、薛仁杲,武德三年征讨刘武周,前后以功勋加上柱国,累功赏赐财物一千五百段。贞观四年(630年)2月,李孟尝跟随李世勣在啧北阴山大破突厥,以功赏赐奴婢一百口。贞观五年,进封食邑二千户,后改封汉东郡开国公,移食随州实封四百户。乾封元年五月三十日(666年7月7日)暴病死于长安静安坊的府第,年七十四。高宗下诏追赠使持节大都督荆、硖、岳、朗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谥曰襄公。陪葬昭陵。夫人清河崔氏,隋昌平郡公崔宝山之女。





不吃猫的鱼1128


唐太宗李世民十六岁从军,十九岁跟随父亲李渊起兵反隋,后在“玄武门之变”后夺位,创立贞观盛世,麾下收服驱使名将无数,李世民一生征战事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六岁从军至登基为帝,这一阶段中李世民常常身先士卒,亲自率军作战,第二阶段是登基为帝之后,成为皇帝的李世民不再经常亲自率军作战,而是高居长安做战略上的指导,两个阶段分别有两员大将功劳最大,分别是登基之前的尉迟敬德和登基之后的李靖。

多次挽救李世民生命的“玄武门之变”第一功臣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本是刘武周的部将,归降李世民后深得信任,在众多部下均对尉迟敬德抱有怀疑态度时,李世民却对尉迟敬德趟开胸怀,而尉迟敬德也给予李世民绝对的忠心和丰厚的回报。根据史书的记载,李世民在和王世充交战时,差点被单雄信擒拿,关键时刻,是尉迟敬德救了李世民:“世充骁将单雄信领骑直趋太宗,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贼徒稍却,敬德翼太宗以出贼围。”

“玄武门之变”前后,尉迟敬德先是经受住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不断威逼利诱,然后和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人主动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夺位,“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敬德在李世民被李元吉盯上后,再次挽救李世民:“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

李建成、李元吉死后,是尉迟敬德手持两人首级逼退攻打玄武门的太子府护卫,又率军逼迫李渊承认李世民的政变行动合法,史载:“及论功,敬德与长孙无忌为第一,各赐绢万匹;齐王府财币器物,封其全邸,尽赐敬德 ”。

可以说,在李世民称帝之前,没有人能比尉迟敬德功劳更大,尉迟敬德也以寒门之身在门阀遍地的唐初,以功高居“凌烟阁功臣榜”第七位。不过在贞观时期,尉迟敬德因居功自傲,以及殴打李唐宗室李道宗被李世民敲打,后期开始炼丹修道以自保,唐高宗时期善终。

大唐军神,击垮东突厥、吐谷浑的贞观第一将李靖

前面说的尉迟敬德的功劳主要是对内,李世民时期对外功劳最大的就要属李靖了,李靖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但李世民依旧重用他。贞观四年,唐朝和东突厥的国运之战中,两军相持不下,关键时刻,受命统帅前线唐军的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奇袭定襄,一举击垮东突厥,将这个曾在渭桥羞辱唐朝和李世民的大敌彻底击败,此后又突袭阴山,活捉了东突厥的颉利可汗。

贞观九年,李靖再次出征,将挑衅唐朝的吐谷浑击败并逼降。整个贞观时期,李靖多次以主帅身份统帅唐军对外作战,李世民的“天可汗”之名全有赖于李靖的不断胜利,贞观十四年,李世民还专门将李靖未来要和妻子合葬的坟墓按照突厥和吐谷浑境内的山峦修建:“十四年,靖妻卒,有诏坟茔制度,依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铁山、吐谷浑内积石山形,以旌殊绩。”

综上所述,李世民时期功劳最大的武将就是尉迟敬德和李靖了,尉迟敬德在李世民从秦王到皇帝的道路上功劳最大,多次在关键时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武将中无人能及。而李靖在贞观时期的对外战争中,也是起到擎天之柱的作用,唐朝对外战争的赫赫威名也是自李靖击败东突厥开始,两人在凌烟阁上的排名也证明了他们的地位,凌烟阁功臣榜上的所有武将中,除皇族李孝恭外,尉迟敬德和李靖是排名最高的。


九头鸟漫谈文史


李世民生平有十大武将,先说说李世民时期的历史。

李世民时期简介: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626~649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

生平事迹:李世民聪明果断,擅长骑射。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册封敦煌郡公。善于用兵,屡建功勋。攻破长安后,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右武候大将军,册封秦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册封秦王。设立文学馆,笼络各种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隐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册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正式即位,年号贞观。 [1]  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其生平有十大武将之首:长孙无忌,这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个了,他在当时的行动中也是贡献最多,功劳最大的。在李世民即位后,长孙无忌就迅速的成为赵国公,李世民对他也是非常信任和看中。但是后来长孙无忌就没有这么顺遂了。李世民去世后,长孙无忌的地位依旧很高,甚至成为了顾命大臣,但是后来武则天紧握大权,并且想要登上李家的王位。长孙无忌极其反对,可大家也都知道,这样的反对并没有用。武则天没有明明白白的对付他,但是却有人诬陷他,他也明白自己的处境,最终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位曾经位极人臣的宰相,结局却让人唏嘘。

第二:尉迟恭,这是一位极其了得的将军,后来李世民曾经怀疑过他的忠心,但是尉迟恭直接把自己的战袍脱了下来,露出了满身伤疤,这些都是因为打仗而受的伤。李世民自此就再也没有怀疑过他了。尉迟恭在晚年就辞官了,回了老家,在那里研究丹药,享年74岁。

第三:是侯君集,这同样是一位将军,他战功赫赫,但是却非常自大,并且在后来还被李世民怀疑他联合太子一起反抗自己,最后不得善终。

  第四位是张公瑾,这位是因为身体原因,最后病逝。

第五位是刘师立,他在世的时候也为李世民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的结局也是病逝。

第六位是公孙武,他是右武卫大将军,最后得以善终。

第七位是独孤彦云,凌烟阁中就有他的画像,也是当时的53位功臣中的一位,也是老死的。

第八位是杜君绰,他的结局有些惨,是在上朝的时候突然就倒下了。

第九位是郑人泰,他因为事情没有办好,李世民夺了他的官位,但是也没有伤他的性命。

第十位是李孟尝,他的寿命在当时算是长寿了,在74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由此可见李世民还算是一位胸襟宽广的君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