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明代的倭寇之患為何能為禍四十餘年?

塗偉媛


明代的倭寇之患之所以能夠持續數十年,並非因為倭寇強大,更多的是內鬼眾多,明代明成祖朱棣以後沿海叛亂不斷,但是其中影響最為深遠,持續時間最長的便是倭寇之患。這場長達40年的禍患,當時大明幾乎所有的海疆除了京師重地之外,都有倭寇之患,深受倭寇襲擾。但是倭寇這一群體十分特殊,在早期確實是來自日本的沒落武士。

因日本內戰的爆發,而出逃海外尋求生路。但是在整個倭寇之患的過程中這些日本人並不佔據其主導地位。真正的倭寇,在當時只不過佔到20%左右,而最終大部分的倭寇之亂也就是給明朝政府和民間帶來嚴重損失的人卻是明朝人,包括明朝沿海地區的各種地痞流氓,土豪劣紳,富商巨賈,甚至官僚。

他們都為了各自的利益而與當時的明朝海盜相勾結,搶掠沿海各省。倒不是說明朝的官員支持這種做法,而是他們經常收到海盜的賄賂而且賄賂頗豐,足以使一些沒有信仰的官員神魂顛倒,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明朝政府一直認為自己是天下之中,天朝上國。也建立了自己的朝貢體系,當時明朝政府規定凡不入貢者不得貿易。確實周邊國家為了與明朝通貢發展經貿,而入貢諸多特產,而明朝政府對其賞賜頗豐。不要小看單純的進貢與賞賜,各國使團在明朝政府的許可之下,還可以在民間進行大面積的貿易往來。這使得各國獲取了大量的貿易利潤。

在這之中,由於日本深陷內亂而日本幕府的足力義滿曾受明成祖的冊封成為日本國王。所以對於明朝而言,日本獲取貿易權主要是幕府。一般日本人是不能享有這一特權的,而在日本戰國時期足力尊已經無法掌控整個局面,而明朝又只承認與其進行貿易行為,這就使得日本的很多武士包括大名心中不滿。

而沿海地區由於貿易管束比較嚴格,也使得世代從事海外經商貿易的明朝人怨聲載道。於是為禍明朝邊疆長達40多年的倭寇之患,在這兩類人的聚集之下開始。原本這兩類人的軍事作戰能力無法與明君相提並論。但是明朝發展到如此程度,其作戰能力也已經大打折扣。首先明朝的衛所制度經歷150多年的發展,早已經腐朽不堪,無法提供真正有戰鬥力的部隊。

而且有錢能使鬼推磨,當地的地主貪汙的官僚包括落魄的書生,由於對政府對社會的種種不滿很容易接受賄賂,或者給這些日本和中國的倭寇開綠燈,或者為他們想辦法出主意。在多次劫掠當中分得一杯羹,從而發家致富,獲利頗豐。再加上建國近200年的明王朝的宦官權臣以及黨爭也進入高潮和白熱化階段,也一直制約著前線將士們對倭寇的圍剿。

有功者在討伐倭寇大勝以後不僅沒有功勞而且還被貶官。中央官僚統治混亂爭風吃醋,人事任命往往夾雜著中央的政治鬥爭和地方的派系利益,東南沿海這一富庶地區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稅收銳減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明朝中央財政的窘境。

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倭寇之患並非在明朝才出現的,其實早在宋朝時期沿海地區就已經深受海盜襲擾,只是在明朝嘉靖年間於明朝內部以及地方等諸多政治和社會亂象造就了這一高潮。其中日本國內處於戰國時代諸侯割據社會矛盾尖銳沒有任何一個政治實體能夠代表整個日本。大家既然得不到明朝的官方認可,無法進行通貢,那麼私下貿易便成為唯一選擇。

而如果被明朝政府打擊,他們往往會採取喜擾邊境沿海以及偷渡貿易等方式發展對自己有益的貿易往來。而海外貿易獲利頗豐又有利於明朝的地方官員,所以這便使得沿海地區人心浮動。而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既打擊了這些日本封建主同時也打擊了地方官員和地主的財路。在中央維護帝國穩定與地方想要錢財升遷之間的矛盾變得無法調節,從而造就了明朝人打明朝人的倭寇之患。

嘉靖年間倭寇問題的爆發和開始最早可以追溯到1555年,當時50多個日本浪人登入浙江紹興,並且憑藉其強悍的作戰能力劫掠了20多個縣。這並不誇張,因為當時50多個人無法引起已經腐敗的明朝衛所的重視,而20多個縣大多生活的都是普通民眾終日耕作。面對50多個日本武藝高強的浪人,根本無法抵抗。

雖然最終這夥倭寇被明朝政府鎮壓,但是明朝的軍隊和社會包括民眾所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而說到明朝嘉靖年間的倭寇之患,我們不得不說的便是倭寇頭子,汪直,他是在當時勢力伸向整個東亞沿海地區的大海盜是,一個海上商人,曾經幫助明朝政府剿滅海盜。所以地方官員也給了他走私商品的特權。用老鼠捉老鼠結果餵養出一隻大老鼠。汪直慢慢成為海上霸主。但是即便汪直髮展迅速,他依然無法保證周邊的其他海盜勢力擾明朝沿海。而由於中央和地方之間內部派系的鬥爭汪直也很難做到三全其美。

明朝最終決定拋棄汪直,並轉頭剿滅汪直,他也因此落草為寇,跑到日本找到自己的根據地。並在日本發家召集了日本浪人巔峰時期高達3000多人,比日本戰國時期近一半的地方封建主的實力都強大。但是汪直自己作為一個海上商人,雖然有自己的武裝,但他並非想要成為一個海盜,所以也一直想要被招安,當時處置東南沿海軍務的胡宗憲上臺以後,也確實知道汪直的難處。畢竟明朝內鬥兩黨之爭,每一次輸贏勝負都必須有人背鍋和付出代價,然而汪氏終究沒有得到明朝政府的認可,而是被以溝通倭寇的罪名處死。

當然,這一罪名也使得我們出現了疑問,汪直明明是當時的大海盜倭寇頭子,但是他的罪名卻是溝通倭寇,這也造成了後世對於倭寇的誤解,認為其只是日本浪人。而汪直死後,海盜們群龍無首導致大規模的沿海倭寇之亂降臨。汪直在當時既然有被招降之意,那麼明朝政府最應當做的就是收買他,雙方繼續合作,貿然處死他對明朝政府而言是非常不值得的,但是民間百姓不知道這層關係,只知道海盜頭子死了,歡欣雀躍,但造成了整個局面的失控。

沿海居民付出了更慘痛的代價,雖然誕生了戚繼光等抗倭英雄。但對於當時的民眾而言,我們寧願不需要這樣的英雄,畢竟每一個英雄都是有民眾和敵方的鮮血鑄就的。既然有常規解決問題的方法,又何必非要造成更大的敵我傷亡以後由英雄的解決呢?


世界史圖鑑


明代自明成祖以後,即時有變亂,其中規模最大、曠日持久者是“倭寇”(1523—1564),前後持續四十一年。中國北起遼東,南至閩粵,均受到倭寇騷擾。倭寇是介乎內亂與外患之間的變亂,因為真正的倭人不過十之二三,大多數倭寇為中國人,其中包括地痞流氓、土豪劣紳、富商大賈、官僚地主等各色人等,他們各為自身利害而與倭人勾串,騷擾劫掠沿海各省。

按明廷規定,不入貢者不得貿易。各國利之所在,趨之若鶩,因入貢土產,賞賜豐厚;既可貿易,兼可走私夾帶,何樂而不為?這是日本幕府足利義滿受明成祖冊封為日本國王的原因,其目的在於取得貿易權。明廷允其十年一貢,“使額勿過二百,船止二艘”。此項“貿易權”所獲利益,均為貴胄及特權者所獨佔,一般日本人並不能享有,於是日本人與中國商人合作走私,舟山群島中的雙嶼島遂成為走私的大本營,大約自明初起即是如此。此時日本內部分裂,諸侯林立,明世宗二年(1523)遂發生“爭貢”事件。兩批日本貢使在寧波因驗貨之先後及宴席座次之高低大打出手。其中一位貢使“毀嘉賓館,劫東庫”,並殺明朝將官多人,“浙中大震”。朝廷乃下令禁止倭人通商,從此倭寇興起,蹂躪海疆,以南直隸、浙江兩省受禍最嚴重。倭寇氣焰囂張之原因有三:

一、明代的衛所制的“軍戶”經一百五十餘年之腐蝕已毫無戰鬥力,所謂“官軍素愞怯,所至崩潰”是也。

二、“奸民”太多。奸民包括好亂的平民、不得志的書生,他們均受利誘而為嚮導,故倭寇盡知官兵虛實。這類人中,以汪直最著名,其“攻城掠邑,莫敢誰何”。

三、宦官、權臣弄權。如討倭寇名將俞大猷討寇大捷之後,不僅不被敘功,反被謫。倭寇終為俞大猷與戚繼光所募之“兵”(有別於衛所之“軍”)平定,但四十一年的勞師糜餉,東南沿海富饒之區的破壞,稅收銳減,是明廷財政陷入窘境的主因之一。


華章同人


  明朝也不是一直有倭寇,明朝的倭寇之亂就兩個時期:開國時期和嘉靖時期。

  ◆朱元璋開國時期的倭寇是怎麼來的?

  當時日本內戰,大量戰敗方的狼人、武士外逃做了海盜。而明朝之邊,張士誠、方國珍等勢力失敗後,也跑出去做了海盜。

  兩方海盜一勾結,靠近日本的島嶼為基地,就大肆劫掠明朝和朝鮮沿海。這一次倭寇規模並不是很大,從朱元璋時期持續到朱棣初期。隨著日本的足利義滿執掌幕府,跟明朝建立朝貢貿易,雙方共同打擊下,倭寇基本絕跡了一百多年。

  ◆明朝中期大規模倭寇是怎麼來的?

  1467年,成化時期(明憲宗朱見深),日本進入戰國時代的混戰。多方日本大名角逐,誰來代表日本進行朝貢貿易,就成為大問題。

  【這裡說下明朝朝貢貿易】明朝推行的“朝貢”,就是別國作為藩屬國承認明朝是宗主國,對明朝進貢。藩屬國對明朝進貢,明朝那是相當大方,不但賞賜好幾倍價值的購物,還允許順便進行貿易活動。

  別國使者朝貢貿易來了,白吃白喝白住,還能得到鉅額利潤,各國都搶瘋了。不過,朝貢貿易卻給明朝政府和地方造成巨大花費。

  日本本來規定兩三年來一次朝貢,朝鮮本來一年一次。但是為了賺取利潤,日本、朝鮮一年要來幾次甚至幾十次。在明朝初期,為了表示天朝上國的大度,人家帶著恭敬的姿態,不遠千萬裡來了,也就來者不拒了。

  ◆嘉靖嚴厲海禁

  直到後來,嘉靖就受不了了。藩屬國這傢伙們朝貢是假,藉口來賺大明的銀子是真,況且明朝財政也實在有點不太好看。正好日本兩方勢力為了爭搶朝貢貿易資格,在明朝寧波互相砍殺,還殺了明朝官員,搶了一把當地居民。

  嘉靖就以此藉口,直接斷了日本的朝貢貿易。日本要跟明朝貿易,只有私人走私這條路了。嘉靖又下令加強海禁,重申“片板不得入海”。得嘞,這加強了海禁,不僅要斷了日本薩摩藩的活路,也要斷了東南沿海明朝海商的活路。

  ◆海盜為啥鋌而走險?

  當時,日本內戰,商品奇缺,明朝的東西販運到日本,少則升值幾倍,多則升值幾十倍。按馬克思《資本論》說,資本超過100%的利潤就敢鋌而走險,200%的利潤就敢冒絞首的風險。當時中日走私貿易那可是幾倍幾十倍的超額利潤,海商們能不紅了眼?

  明朝關閉了正常貿易渠道,中日雙方海商只能化身亦商亦寇的海盜集團。隨著明朝嘉靖海禁力度加大,倭寇之亂迎來了最高潮的幾十年。跟明代初期的倭寇不一樣,嘉靖時期的倭寇,很多人都考證過,帶頭的都是明朝海商。

  ◆倭寇的本質

  他們以日本薩摩藩為基地,開展明、日、西方(西班牙、葡萄牙)三方貿易,他們的訴求很明確“要挾官府,開港通市”。

  大海商王直為了乞求朝廷開放海禁,甚至幫助明朝剿滅那些作惡多端的海盜、倭寇。明朝官員假裝同意開放海禁,勾引王直前來商談,卻是誘捕殺害。王直臨死前就說了“死吾一人,恐苦兩浙百姓”。

  果不其然,明朝頑固不化,反而激發了海商、走私犯的激烈反彈,出現“倭寇越剿越嚴重”的奇觀。嘉靖朝的“倭寇之亂”貌似政治軍事問題,實際是經濟政策引發的社會問題。

  無獨有偶,嘉靖時期邊防危機的“南倭北虜”,北邊蒙古俺答屢屢進犯中原,也是因為嘉靖斷絕了蒙古人的朝貢貿易和邊境馬市引起的。


爾朱少帥


其實日本人到中國沿海混飯吃,是從朱元璋時代就開始了,但兩百多年來,你爭我搶的也沒鬧出多大的么蛾子。嘉靖年間倭寇變得很龐大,並開始真正的為禍東南沿海百姓。

為什麼在嘉靖年間倭寇真正為患呢,我覺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還是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出現,中國的手工品受到海外國家的青睞,工商城鎮興起,海禁是擋不住國人發財的慾望的。倭寇之亂的始作俑者就不是日本人,而是東南沿海的汪直,徐海之流,他們為了更好的做生意勾結日本的浪人達到謀取更多私利的目的。所謂倭寇之亂歸根結底還是中國人的內亂。

當時日本處在戰爭時代,國家比較混亂,生活水平可想而知。各路武士發揮自己的特長,為了生活走上強盜之路,然而他們發現了他們的近鄰富裕的中國人。關鍵他們自己又不識路,人生地不熟,搶劫也找不到地方。慢慢的他們勾結起了明朝本土海盜,兩方結合,各取所需,導致禍亂髮生。其實這些禍亂對強大的明朝來說並不是多大的問題,關鍵嘉靖時期嚴嵩為首輔時間最長,嘉靖又自命清高,嚴嵩摸透了嘉靖的脾氣,把持朝綱許多年,國家弄得烏煙瘴氣,所以禍亂才持續了這麼長時間。

歸根結底,我覺得明朝的海禁政策是導致這一切禍端根源。


塵世迷途小書童


明代的倭寇之患實際上不止四十年。明代的倭患主要集中在兩個時期:

第一、明初洪武、永樂年間,時間為五十多年,倭患的頻率佔到明代全期的12%。

第二、嘉靖年間,時間為四十五年,倭患的頻率為80%。

其餘8%的倭患則分散到其他一百五十多年間。

當然了,嘉靖四十五年間也不是一直都有倭患的。在嘉靖三十一年以前,幾乎沒有什麼倭患。不過從嘉靖三十一年到嘉靖三十八年,這六七年間倭患頻率非常之高,佔到明朝倭患的60%以上。

為什麼明朝前期會有倭亂呢?這得從元朝說起。元世祖忽必烈在1274年和1281年對日本用兵,它建立了強大的造船工業以及培養了眾多的航海人員,這成為明朝倭亂的社會原因。因為中日之間隔著浩瀚的大海,跨越大海需要雙桅海船。由於季風的原因,前往日本需要夏季的西南季風,而從日本返回則需要清明時期的東北季風,所以中日之間的跨海帆船一年僅一次往返。日本當時航海技術並不發達,所需要的跨海帆船多是福建、廣東等地建造。

明朝初年的時候,天下大亂,當時張士誠、方國珍等人被朱元璋打敗以後,他們的殘部有一些人並不願意投降於朱元璋,而是糾集倭寇在舟山一帶繼續作亂。

嘉靖時期的倭亂和明朝初年的倭亂不一樣,其原因非常複雜,簡單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間走私貿易。十六世紀是大航海時代,當時葡萄牙人已經來到大明。不過在明朝嘉靖年間,海禁政策時松時緊。這對沿海的商人來說,是沒辦法承受的事情。所以這些商人鋌而走險的勾結葡萄牙人進行走私貿易,後來他們成為倭寇頭目。

第二、嘉靖五年日本發現了大銀礦,並大量開採,這使得白銀成為日本出口的主要商品。明朝的時候,白銀成為社會的主要貨幣,這使得社會需要大量的白銀。由於當時明朝白銀產量有限,因此需要從海外進口。這就促使海商前往日本進行白銀貿易。

第三、明朝內部社會問題。前面提到過,中日之間往返一年僅能一次,所以組織成千上萬的倭寇來大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早期的倭寇,大部分往往並不是真倭寇。因為當時大明貧富差距很大,許許多多的人活不下去,因而只能犯上作亂。嘉靖年間的兵部侍郎鄭曉就曾經這樣說過:

自壬子倭奴入黃岩, 迄今十年。閩、浙、江南北、廣東人, 皆從倭奴。大抵賊中皆華人,倭奴直十之一二。

歷史是什麼


詩曰,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此詩是明朝名將戚繼光,抗倭四十餘年的親身感受。

說起倭寇為什麼頻繁跨海來侵略中國呢?那是因為在十五世紀後期,日本當時正進入了封建割據的戰國時代。

內戰使許多潰兵敗將無處遁逃,它們和一些破產失業的遊民海匪相勾結,開始對富裕的中國進行大肆掠奪。同時也為了解決國內戰爭帶來的財政困難。當時中國是什麼情況呢?一句話,朝庭非常腐敗。以嘉靖帝為首的統治集團,整天花天酒地醉生夢死。奸相嚴嵩把持朝政,貪贓枉法賄賂公行,大小官員剋扣軍餉,防務廢弛,士兵軍紀敗壞,缺乏訓練據明史日本傳記載,叫(兵非素練,船非專業見寇舶至,輒忘風逃匿)。更可恨的是,還有一些民族敗類為倭寇通風報信,充當嚮導,大發國難財。這些傢伙相互勾結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甚至(束嬰孩竿上,沃以沸湯,視其啼號,拍手笑樂。得孕婦卜度。男女,誇視中否為勝負飲酒)。什麼意思呢?它是說把嬰兒綁在竹竿上,然後伸到滾燙的鍋裡,看著嬰兒的啼哭,拍手歡笑。抓到孕婦,就猜她肚裡懷的是男是女,猜對的人可以喝酒。你看多麼殘酷呀?這時的百姓身陷水火,生不如死……。

在這國破家亡之際,中國出了個偉大後愛國將領。戚繼光。他嘉靖七年生於山東濟寧,父親戚景通。曾官至神機營付將。1544年去世,繼光襲父武職任山東登州衛指揮僉事。不久又調去浙江做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海防白咽喉地帶,從此擔起了抗倭的重擔。

從幾次戰鬥中他認識了明軍的腐敗。當官的只知聚斂民財,升官晉級,根本不抓部隊的訓練建設,且部隊成分十分複雜。多是市井無賴和世代吃糧的兵痞。他們貪生怕死,望賊奔潰,聞風破膽。以至民間流傳說寧逢倭賊。勿遇客兵。遇倭猶可逃,遇兵不得生。面對這種情況戚繼光決心從當地貧苦農民和礦工中招募新兵。

繼光把新軍帶回紹興日夜訓練。除教給戰士刺殺及功守的戰術。還針對東南沿海地區,多山多水的地理刊勢和倭寇擅長設伏,衝鋒,短兵相接的戰術,創造出一種鴛鴦陣。該陣每隊十二人為一個戰鬥單位,各種武器配合使用。人距稍遠就用火器弓弩,近了命士兵列隊衝殺。前面二人使長牌,藤牌遮擋敵人長槍重矢,再次二人執長竹做成的狼筅。狼筅杪加利刃,旁有枝梢,即能剌敵,又可遮攔刀槍,照顧牌手。再後邊的四人使長槍,這槍比倭寇槍還要長,以便先發制人,後邊二人使刀,叉,鈀等短兵器,如長槍刺不中,短兵即可上前救援,最後是火兵,用這種陣法充分發揮了武器的效用,極大的殺傷了敵人。

戚繼光又招募了許多漁戶組成水軍,(一切戰艦,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繼光傳》。方便在海上打擊敵人。繼光不僅教士兵武藝,還嚴格紀律要求,講述保家衛國的道理,強調軍隊要愛護人民,對於欺壓百姓的部下,嚴懲不貸。

嘉靖四十年,倭寇又來進犯浙江,這次倭船有幾百艘,一兩萬人。他們在臺州大舉焚掠,戚繼光聞訊,把敵人打的落花流水。狡猾的敵人探知明軍大部開赴前方,乘機偷襲台州。繼光得知後忙率軍截擊倭寇。士兵從早至午步行七十餘里,人困馬乏急於進城吃飯。守門人說,敵兵太近,城門不能開。惹的士兵鼓譟起來。這時戚繼光趕到,說這不是吵架的時候,殺敵要緊,一聲令下,士兵忍飢挨餓抖擻精神與敵開仗。勇士朱珏連斬倭寇先鋒七人。戚繼光帶頭衝鋒,親斬倭酋。部隊追敵四十餘里,逃跑的倭寇全淹死在江裡。此戰殲敵五百餘人,救出被虜男女五千餘人。而戚軍僅陣亡三人。

不久又一支兩千多人的倭寇進犯臺州,繼光身邊僅有一千五百人,卻豪不畏懼,雙方對峙了三天,倭寇見台州不易攻取,轉而進兵處州。繼光予料敵人一定要取道上峰嶺,便提前率隊做了埋伏。令士兵用松枝遮避起來,倭寇來此見滿山松濤,渺無人馬,便大膽前進。待敵進一半,隨著戚繼光一聲號令,千百健兒如神兵天降衝下山來,敵軍被截為兩段狼狽而逃。不少人掉下山澗摔死。

嘉靖四十一年,朝庭派戚繼光入閩剿倭。當時倭寇盤居在福建海邊一個叫橫嶼的小島上,因四面臨海,步兵無潔過攻,用水軍又怕退潮時兵艦擱淺。戚繼光經研究,想出一辦法。讓士兵進攻前各帶一梱草,退潮時將草舖在爛泥上,戰時踏著草鋪我的道鉻衝上去,倭寇蒼惶交戰全部被殲。收復了橫嶼島。緊接著戚繼光又一鼓做氣連克倭寇六十營,斬首數千百級。對些倭寇又恨又怕稱繼光為戚老虎。

嘉靖四十三年一月八日,兩萬倭寇圍攻福建仙遊己達五十天,倭寇架雲梯,樓車不分晝夜拼命攻打。危急關頭又是戚家軍及時趕到擊退敵兵,接著又在王倉坪和蔡陂嶺,兩次大敗倭寇,這樣福建的倭寇就全部肅清了。

戚繼光後來又被調到北方薊門駐守邊境,防備蒙古遊牧部族後侵犯,他坐鎮薊門十六年屢建戰功。使邊境農如盤石……。此文完

.


遼陽郭同建


1.當時明軍號稱擁有280萬兵員。但是這僅僅是賬面數字而已,熟悉明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土木堡之變。明英宗率領50萬大軍北征,結果被2萬多瓦剌軍隊擊敗。其實當時明軍的實際兵力連20萬都不會到,明朝軍隊的空額問題達到了一個相當嚴重的地步。雖然明軍號稱280萬,但實際的兵力最有120多萬。在軍隊中有一個潛規則,就是將來吃空額的數量。在邊關地區,一般情況下,將領會吃30%的空額,不僅戰爭要緊。但在京師和中部地區,將領吃空額的標準達到了50%。在江南地區就更為嚴重,甚至70%的士兵都是空額。而且隨著戰爭年代的遠去,士兵的戰鬥力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士兵戰鬥力不足、兵員又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能打勝仗就活見鬼了。



2.嘉靖皇帝在位的中期,由於朝廷關閉海外貿易帶來了一系列影響大爆發。明朝的沿海地區出現了大規模的倭寇問題,面對數量不多但戰鬥力強悍的倭寇,明朝軍隊根本應對不及。一股70多人的倭寇一路殺人,直逼南京城下。當時南都告急,官府命令百姓上城抵禦。南直隸明軍的賬面數字是12萬,而南京城周邊就有4萬。而實際上南京城內的兵力只有1700多人,出現了大量的空額。這樣的情況不僅出現在南京,江南各地比比皆是。表面上看明軍的數量佔據絕對的優勢,但實際上不比倭寇多多少。而且戰鬥力遠遠不如倭寇,在這樣的情況下,明軍屢戰屢敗也就不奇怪了。最後直到俞大猷和戚繼光兩個大神一樣的人物出現,在基本上扭轉了局勢,但是這仍然是治標不治本。



3.為了防止海患,明朝實行海禁政策,除了政府之間可以實行朝貢交易外,不許百姓私自出海,或與外國人交易。海禁政策使沿海民眾損失慘重。甚至無以為生。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沿海漁民、商人與日本人勾結,佔據島嶼,淪為海盜。他們私下從事走私貿易,或者採用不法手段搶劫居民財物,成為邊防大患。此時的“倭寇”已不僅僅只是日本人了。嘉靖二年(1523),日本遣明船貢使為取得商業利益發生內訌,兩位貢使互證對方是假的。當時的市舶司太監收受賄賂,處理不公,致使發生“爭貢之役”。一名貢使放火搶劫後,又大肆報復中國官民,浙江都指揮劉錦在追擊戰中陣亡。第一次倭寇人侵事件就這樣發生了。以此事件為導火線,嘉靖帝斷絕了中日的朝貢關係,規定“片板不許下海”,把明帝國緊緊鎖在封閉的大陸體系之中。但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面前,民間走私貿易日益猖獗,倭寇與海盜、沿海豪族、商人,甚至是官員結合起來,形成規模龐大的走私團伙。此後的40年,是明代倭寇為害最烈的時期。



後期進入了隆慶時代。明朝政府面對倭寇之亂屢打不絕的現實,認識到福建巡撫許孚遠在奏疏中說的“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的問題,開始調整嚴禁民間私人海外貿易的政策。

如果不是隆慶開關和戚家軍,明朝就是滅亡也趕不走倭寇!隆慶開關雖趕走了倭寇,但是也讓明朝走入了滅亡。。。。。。。


家有千金K


倭寇對於中國沿海的侵襲從宋朝開始就已經興起,但直到明朝嘉靖年間才達到高潮,在明朝嘉靖年間發生了兩次破壞很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倭亂。

這其中既有因為彼時的日本正處於戰國時代,其國內諸侯割據,社會矛盾尖銳,許多戰敗的諸侯於是淪為海盜,因此開始侵襲明朝和朝鮮沿海;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彼時海上貿易的興起,讓沿海地區人心浮動。

另一方面明朝政府卻執行非常嚴厲的海禁政策,一方面是商人集團要求開關互市的需求,另一方面統治者為了穩定統治穩定,因此採取海禁。

雙方之間的矛盾得不到解決,因此走私商人和倭寇開始氾濫,讓沿海地區飽受侵襲劫掠之害。


嘉靖倭亂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53個日本浪人從浙江紹興上虞縣一代登陸上岸,憑藉著強悍的戰鬥力,這53個日本浪人竟然橫行浙江、安徽和江蘇三省,搶掠洗劫二十幾個縣。

但更誇張的是成百上千的明朝守備軍隊竟然拿這53個日本浪人毫無辦法,第一是因為這群人武藝高強,《明世宗實錄》記載這群日本浪人的戰鬥力說:

引弓射之,賊悉手接其矢,諸軍相顧愕貽,逐俱潰。

也就是說這群日本浪人武藝高超到能夠徒手接住明軍射過來的箭,不過我很懷疑這一點,究竟是明軍射箭技術太差,導致射出去的箭軟綿綿的沒有什麼殺傷力,還是這些人真的有能夠徒手接箭的能力,我認為值得揣摩。

這53個人移動到江寧鎮時,當時的江寧守備朱襄、蔣升率領的軍隊竟然被殺死300多人,“不能御,襄戰死,升被創墜馬,官兵死者三百餘人”,而在南陵縣更誇張,縣丞率領的士兵全部戰死。

所以,除了這群日本浪人戰鬥力強悍之外,我很懷疑此時的明軍戰鬥力是不是已經開始逐步下降,總之這群就像是特種兵一樣日本浪人憑藉著出色的戰鬥力,硬是在三省地界上橫衝直撞,而明軍卻毫無辦法。

《籌海圖編》因此形容說“蓋此五十三人者,滑而有謀,猛而善鬥,殆賊中之精選,非常賊也”

除了強悍的戰鬥力,這群倭寇的機動力也十分迅速,這也為當時的明軍圍剿提供了一定的困難,從另一方面來說,也算是明軍遲遲不能解決這夥人的原因吧。

自杭州北新關西剽淳安,突徽州歙縣,至績溪、旌德,過涇縣,趨南陵,遂達蕪湖。燒南岸,奔太平府,犯江寧鎮,徑侵南京——《明史·日本傳》

較少的人數為這群人提供了快速機動的便捷,這也讓明軍始終處於被動的位置,最後消滅這53人就花去了八十多天的時間,雖然最終全殲了這夥倭寇,但是明朝方面的損失無疑是巨大的。


大海盜汪直被處死,促進倭寇之亂的發展

汪直是一個活躍在海上的大海盜,他是中國人,起初他只是一個海上商人,而且起初還幫助明朝政府剿滅海盜,而明朝地方官員也給了走私商品的特權。

在這樣的背景下,汪直慢慢發展成為海上霸主,不過後來因為其它的海盜勢力不斷侵襲明朝沿海,這其中也包括汪直自己的一些部下,再加上汪直剿匪不力,明朝便把他拋棄了,轉過頭就攻打他。

這讓汪直最終不得不落草為寇,只好跑到日本去,把日本長崎一帶作為自己的根據地,同時隨著他的勢力越來越大,他自稱“微王”,部眾高達三千人,比日本戰國當時的許多地方大名都要強大。

但汪直始終是想要被招安的,胡宗憲上臺後就開始招撫汪直,不明所以的汪直卻最終被誘降。在嘉靖的指使下,以溝通倭寇的罪名被處死。

直背華勾夷,罪逆深重,命就彼梟示,宗滿、汝賢既稱歸順報功,姑待以不死,發邊衛永遠充軍。

汪直死後,這些海盜群龍無首,導致明朝中期的倭寇之亂再度降臨,處死汪直對於當時的明政府來說是一個非常失智的表現,汪直一死,江浙閩一帶再度陷入海盜劫掠不止的痛苦之中。


明朝的倭寇之亂實際上有一點巧合,這一時期正好日本處於戰國時代,而恰好海上貿易的興起讓商人對於“開關互市”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明朝政府選擇的“海禁”政策把這些人統統攔在了外面,這些人無法進行貿易往來,就只好依靠劫掠行為掠奪物資。

不過,這些侵襲沿海的真正來自於日本的倭寇實際上只有十分之三,其餘人基本上都是當地沿海居民,《明史·日本傳》記載說:

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倭戰則驅其所掠之人為軍鋒,法嚴,人皆致死,而官軍素懦怯,所至潰奔。

可見倭寇之亂實際上也是當時明朝內部的矛盾表現,沿海地區本就是依靠大海生活,而嘉靖一紙詔令就把這些人的生路給斷絕了,也就不難怪為什麼這些人會跑到倭寇的陣營裡。

這無疑就激化了沿海地區的矛盾,因此從根本上來說是明朝政府處理失當的結果。


圍爐談史


明朝一直都有倭寇為禍於民,其中影響最大,破壞力最強當屬明朝中期嘉靖年間的倭寇影響最深遠,倭寇在這期間為禍四十餘年,它甚至動搖了明朝的根基,其箇中緣由還得慢慢述說。

元末明初日本已經歷了一次群雄角逐的時代,日本史上也稱之為“戰國時代”。各地方諸侯和貴族們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互相討伐,年年征戰。為了解決戰爭帶來的財政困難,戰敗者們就籠絡一群以浪人和武士為主的群體性組織對中國明朝東南沿海進行搶殺掠奪,亦可稱為日本海盜,其實就是倭寇。

明朝建立且穩定後的洪武年間,出於對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的考慮,隨之制定的“海禁”政策也出臺並開始執行。海禁規定不許其明朝子民和外界經商,不許其有海上貿易往來,朝廷還在其沿海各省都住有大量的屯田軍。這樣一來,初期還是起到了控制倭寇的作用。後期弊端就開始顯現出來,由於中國明朝時期的江南沿海各省賴以生存的收入方式就是通過海上獵捕和貿易。在海禁政策的影響下,江南沿海各省,特別是江浙地區弄得是民怨沸騰,民不聊生,海禁讓他們無法生活,於是有些人便做起了海盜,幹著走私和殺人越貨的勾當。同期執行的另外一個政策,“土地兼併”在明朝中期這個政策在朝廷一些腐敗官吏的治理下越發嚴重。一些仕紳豪門通過官商勾結,兼併了老百姓的土地,還欺上瞞下的兼併了軍隊屯田,這樣就造成了海防的中斷和鬆弛,也給倭寇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機。


在一些歷史的宣傳,總是把明朝嘉靖年間的倭患宣傳成日本對明朝的侵略戰爭,而明朝進行的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這種說法誤導了許多人,其實是錯誤的。因為明朝嘉靖年間這四十餘年,禍及沿海各省的倭寇根本就不全是日本人。他們的人員成分及其複雜,在《明史·日本傳列》中記載有真倭十之三,中國叛逆十之有七。還有一本明朝時期的專業抗倭書籍《籌海圖編》也記載有危害中國的十四股倭寇頭目,這些頭目全都是明朝人。有幸讀到現代學者陳懋恆的《明代倭寇考略》這部書中講述他彙集了數十種史料和地方日誌,對倭寇的成分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後,最終得出來結論,其實倭寇的頭目主要都是明朝人。足以證明危禍明朝的倭寇全是日本人這一說法是不成立的。


其實大家想想後就知道,倭寇來沿海各省進行搶掠,他們必須從海上來,登陸和逃走使用的都是海船,這種海船的裝載量最多隻有20到60人之間,他們遠從日本島過來,加上語言不通,地理環境不熟悉,那時的交通工具根本沒有大規模登陸的條件,只要一登陸必然被百姓和官兵發現等待他們的只有死路一條。


那麼禍害明朝嘉靖四十餘年的大規模倭寇是從何而來的呢?既然根據史料中記載的倭寇大多數是明朝人那麼明朝的將士們為什麼還是把他們稱之為倭寇呢?真正的原因有幾點:一是侵略中國的的的確是一些由日本武士和浪人組成的倭寇,他們驍勇善戰,善使用刀,而且刀法詭異,在百姓和將士們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是這些倭寇頭目的明朝人利用老百姓對倭寇的恐懼感故意扮成日本人,這樣既可以使搶奪更加方便,也讓官兵們無法分辨來達到以假亂真來掩護自己的行徑。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一些受到海禁政策影響的平民,做海盜是他們不得已而為之。他們的家人還生活在老家,如果讓官兵們認出加以排查就會連累家人,所以只有扮成日本人才不會禍及家人。



第三點就是明朝將士們慌報戰功,虛張聲勢,原因軍隊裡規定,殺死一個真正的倭寇得到的獎賞要比殺死一個本國海盜要多得多。所以官兵們為了領賞明明知他們不是真正的倭寇也要慌稱是真的,就這樣把歷史給混淆了。

就這樣,真正的倭寇是軍事素質,作戰技能都比較高的日本武士和郎人。而假倭寇則是本地熟悉地理環境和人文風情本地人,在這些假倭寇頭目的帶領下,利用地理環境和沿海老百姓對朝廷的失望雙重條件下,這些真假倭寇戰鬥力變得越加強悍,人員擴張到幾千人,並和朝廷內部勾結妄想攻陷南京城。最終在抗倭英雄戚繼光等將領的努力下全數消滅了危禍明朝中期四十餘年的倭患,還百姓餘安寧。


野木曦宸


永遠記住一點——事物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都有其內在規律,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我實在不理解馬恩讀了這麼久,居然不能把這句話活學活用。明朝花了這麼久都解決不了沿海問題,其根本的癥結在於內部。


真假倭寇

首先,我們要清楚一點,所謂“倭寇”大部分並非是日本人。他們多數都是中國人,在沿海走私。所以,如果倭寇是指代“沿海的走私商團”,那麼很可惜別說明朝,清末民初兩廣地區都深受他們之苦。今天一些越南人對中國人蔑稱是“船佬”,側面印證當年半商半盜的走私集團有多麼頑強的生命力。


當然半商半匪的走私集團是全世界的問題,但歐洲的成因與明朝有著本質不同


這些走私集團的生命力來源自何處?為什麼明清兩代耗費數百年都沒能剿滅他們?答案出在福建、廣東一帶特有的環境以及明清的政策上。當時的福建和兩廣非常貧窮,自古就是流放罪犯的地方。當地生存環境也比較惡劣,無法像北方一樣只靠種地養活自己。


偏偏明清兩朝都是典型的官商經濟。貿易只能在國家規定的地方,由官方選定的人或機構去做。私營資本想要脫引而出,無異於天方夜譚。



這種生存環境,迫使沿海漁民只能報團出海。福建。廣東不同於北方,他們有著完整的宗族社區架構,只要願意一下子就能拉起一票人。前段時間大火的《破冰行動》,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廣東地區的宗族力量可見一斑。


緩和期

不過,就像潮水有漲跌一樣。走私集團的力量,也會有漲跌。這個漲跌的幅度取決於兩點:朝廷對外貿的管制力度與福建、廣東地區的人口。明朝開一個月港,倭寇的數量便下去不少。因為,白道的生意永遠比黑道好做。



清朝相比明朝更為開明,理論上的對外口岸足足有四個。可惜,清朝人口實在太多。宗族社會又以高生育率聞名於世。僅靠福建的閩海關與廣州的粵海關根本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結果清後期海盜猖獗,仔細看他們的襲擊頻率,會發現與當地人口的增長呈現同步,


結語

總結一下,倭寇問題本質是內因。福建、兩廣地區活不下的漁民變成走私商販,就會被當局扣上“倭寇”的帽子。所以,不要奇怪為什麼一直搞不定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