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興奮劑——運動員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2020年2月28日,國際體育仲裁法庭(CAS)宣佈了此前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起訴中國游泳運動員孫楊和國際泳聯(FINA)一案的仲裁結果:
2月28日開始,孫楊被禁賽8年。消息一出,“孫楊遭禁賽8年”很快在全球鬧得沸沸揚揚,相關“興奮劑”的新聞再次闖入觀眾視野,而首個國際組織介入興奮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多年前那個酷暑炎熱的夏季。

興奮劑——運動員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1960年8月26日,在第17屆羅馬奧運會上,一場100公里團體自行車賽正在羅馬郊外的公路上進行激烈地角逐。

一名丹麥選手約恩·約恩森突然中暑暈倒。隨後不久,又出現第二名丹麥隊員不敵酷暑暈倒。更為詭異的是在距比賽終點13英里的地方,埃尼馬克·詹森也突然暈厥,被緊急送醫救治。2小時的搶救也沒能挽救他的生命。這位年僅23歲,曾獲得斯堪的納維亞公路賽冠軍榮耀的運動員就這樣結束了他的生命。令人痛惜的是,他的檢測結果顯示:詹森服用了一種叫羅納考爾的興奮劑,斃命於酷暑和興奮劑的綜合作用。這位年輕運動員的喪命引起了國際上的關注,也就是從那時起,反興奮劑開始逐步提上議程;1968年,國際奧委會將苯丙胺等列為違禁藥物,禁止運動員服用;1999年11月10日世界反興奮劑組織在瑞士洛桑成立。從那時起,反興奮劑的戰爭就算正式打響了。

興奮劑——運動員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然而年輕運動員的亡故並沒有成為有效的剎車片,違規應用興奮劑的事件反倒在商業化、榮譽捆綁下的體育競技賽中越演越烈。21世紀初,本國境內轟動一時的“馬家軍”摔下神堂的巔峰。他們曾於1993年在德國斯圖加特第4屆田徑世錦賽上,一舉斬獲3枚金牌、1枚銀牌和1枚銅牌,幷包攬了女子3000米前3名,創造了中國運動員首次在世界田徑大賽中奪冠的神話。然而,從披露的調查結果看,領隊馬俊仁長期強迫運動員服用興奮劑,甚至猖狂放言;“我這裡手指頭動一動,多推點少推點,你們要吃多大的虧”,此舉更是令人瞠目結舌。

興奮劑——運動員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馬家軍馳騁競技賽場,橫掃世錦賽。

2014年12月3日,世界體育界再次爆出驚天醜聞,俄羅斯運動員組團服用興奮劑。德國ARD電視臺播出題為《禁藥密檔:俄羅斯如何製造出它的冠軍們》的紀錄片, 引起軒然大坡,其結果直接導致100多名已獲得奧運會參賽資格的俄羅斯運動員遭到禁賽。從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窺見,“興奮劑”在創新和規避上也躍上一個高峰。

興奮劑——運動員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一個又一個血的教訓!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興奮劑屢禁不止!!

奧運會的政治化‘功不可沒’,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當每位參賽運動員代表國家隊參賽的時候,各國的體育實力及榮耀就嵌在頒獎臺上,揮盡運動員血淚的獎牌榜已經演變成新式的國際綜合實力較量的里程碑。而高額的獎金回饋直接刺激著運動員去奮不顧身地拼搏。2016年的里約奧約會,新加坡對奧運金牌得主的獎勵就高達約合530萬元人民幣;而當年新加坡人年均收入僅為30萬人民幣。而俄羅斯金牌得主不僅可獲得40萬人民幣的獎勵,還會被授予國家勳章。

興奮劑——運動員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此外,不同獲獎級別下斷崖式的待遇更是間接扭曲運動員的競技心理。從運動員品牌代言的效應看,映入大眾眼簾的幾乎是清一色的奧運冠軍。同時,媒體、社會大眾對運動冠軍的大力關注以及冠軍光環帶來的輻射作用,會使沒有奪冠的運動員在心理上產生強烈反差。而興奮劑檢測的滯後性更是讓個別運動員心存僥倖,以身犯險。

興奮劑——運動員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最後本文呼籲,讓體育競技迴歸本源,讓我們正視全體運動員的付出和努力,同時給予最誠摯的認可和起碼的信任,還運動員一個純淨的賽場。

興奮劑——運動員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孫揚加油,我們相信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