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兴奋剂——运动员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2020年2月28日,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宣布了此前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起诉中国游泳运动员孙杨和国际泳联(FINA)一案的仲裁结果:
2月28日开始,孙杨被禁赛8年。消息一出,“孙杨遭禁赛8年”很快在全球闹得沸沸扬扬,相关“兴奋剂”的新闻再次闯入观众视野,而首个国际组织介入兴奋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多年前那个酷暑炎热的夏季。

兴奋剂——运动员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1960年8月26日,在第17届罗马奥运会上,一场100公里团体自行车赛正在罗马郊外的公路上进行激烈地角逐。

一名丹麦选手约恩·约恩森突然中暑晕倒。随后不久,又出现第二名丹麦队员不敌酷暑晕倒。更为诡异的是在距比赛终点13英里的地方,埃尼马克·詹森也突然晕厥,被紧急送医救治。2小时的抢救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这位年仅23岁,曾获得斯堪的纳维亚公路赛冠军荣耀的运动员就这样结束了他的生命。令人痛惜的是,他的检测结果显示:詹森服用了一种叫罗纳考尔的兴奋剂,毙命于酷暑和兴奋剂的综合作用。这位年轻运动员的丧命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也就是从那时起,反兴奋剂开始逐步提上议程;1968年,国际奥委会将苯丙胺等列为违禁药物,禁止运动员服用;1999年11月10日世界反兴奋剂组织在瑞士洛桑成立。从那时起,反兴奋剂的战争就算正式打响了。

兴奋剂——运动员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然而年轻运动员的亡故并没有成为有效的刹车片,违规应用兴奋剂的事件反倒在商业化、荣誉捆绑下的体育竞技赛中越演越烈。21世纪初,本国境内轰动一时的“马家军”摔下神堂的巅峰。他们曾于1993年在德国斯图加特第4届田径世锦赛上,一举斩获3枚金牌、1枚银牌和1枚铜牌,并包揽了女子3000米前3名,创造了中国运动员首次在世界田径大赛中夺冠的神话。然而,从披露的调查结果看,领队马俊仁长期强迫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甚至猖狂放言;“我这里手指头动一动,多推点少推点,你们要吃多大的亏”,此举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兴奋剂——运动员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马家军驰骋竞技赛场,横扫世锦赛。

2014年12月3日,世界体育界再次爆出惊天丑闻,俄罗斯运动员组团服用兴奋剂。德国ARD电视台播出题为《禁药密档:俄罗斯如何制造出它的冠军们》的纪录片, 引起轩然大坡,其结果直接导致100多名已获得奥运会参赛资格的俄罗斯运动员遭到禁赛。从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窥见,“兴奋剂”在创新和规避上也跃上一个高峰。

兴奋剂——运动员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一个又一个血的教训!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兴奋剂屡禁不止!!

奥运会的政治化‘功不可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每位参赛运动员代表国家队参赛的时候,各国的体育实力及荣耀就嵌在颁奖台上,挥尽运动员血泪的奖牌榜已经演变成新式的国际综合实力较量的里程碑。而高额的奖金回馈直接刺激着运动员去奋不顾身地拼搏。2016年的里约奥约会,新加坡对奥运金牌得主的奖励就高达约合530万元人民币;而当年新加坡人年均收入仅为30万人民币。而俄罗斯金牌得主不仅可获得40万人民币的奖励,还会被授予国家勋章。

兴奋剂——运动员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此外,不同获奖级别下断崖式的待遇更是间接扭曲运动员的竞技心理。从运动员品牌代言的效应看,映入大众眼帘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奥运冠军。同时,媒体、社会大众对运动冠军的大力关注以及冠军光环带来的辐射作用,会使没有夺冠的运动员在心理上产生强烈反差。而兴奋剂检测的滞后性更是让个别运动员心存侥幸,以身犯险。

兴奋剂——运动员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最后本文呼吁,让体育竞技回归本源,让我们正视全体运动员的付出和努力,同时给予最诚挚的认可和起码的信任,还运动员一个纯净的赛场。

兴奋剂——运动员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孙扬加油,我们相信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