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三月初的守望:待到破“茧”成“蝶”时……

迫不及待的百花相继怒放生命,提醒我们春天已经悄然来到,犹如这炙热的阳光,也似憋了许久。站在阳光下,眯着眼睛……

三月初的守望:待到破“茧”成“蝶”时……

今年的春节因为一个“隐形”不速之客的突然降临,而有了不同的意义。我们看不到它的身影,却看到太多因为它引发的壮烈和悲苦。我们对它毫不了解,于是它肆无忌惮地跋扈在我们身边。它如同一张很大的过滤网,一边是我们的健康与生命,一边是这人间的浑浊,其状怵目,其态惊心。

身处其中,没有一个人可以独善其身。有人义无反顾奔赴前线,有人一呼百应留在后方,“留在后方”对于“奔赴前线”是一种最有力的支持。这是一场前方热血,后方看似“宁静”的战役。一瞬间,所有人都退了回去,关上自己的房门,管住自己的双腿,开始了一段注定难忘的“茧居”生活。

而这“茧居”不同于日本的“茧居族”,我更愿意认为这“茧居”二字包涵着一些让我们如何活着以及好好活着的生命答案。

这“茧”,隔离着我们和病毒,使所有人陷入生命危境,所以它包涵着

生的边界和活的底线之意;这“居”,给了我们身心安静的处所,使我们暂时从繁多的生活琐事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解脱出来,有了一段重新审视现实和自我的时光,所以它包涵着身的独处和心的自省之意

守住边界与规则,是在握住活着的机会;体会独处与自省,是在理解活下去的意义。除此之外,对疫情发生前的那些普通日子的觉察与那些无法在这个新年完成愿望的遗憾,又让我们对好好活下去有了哪些新的领悟呢

三月初的守望:待到破“茧”成“蝶”时……

01 关于安全感

斯科特.派克在其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说到: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是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稳定不害怕的感觉,是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们对可能出现的身体或心理危险的预感,以及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可控感。

不速之客的到访,打破了人们原本平静而稳定的生活,让我们感到愤怒。病毒的肆虐,裹挟着生命和健康,让我们感到恐惧。乌云密布,遮挡着缥缈的未来,让我们感到悲伤。

我们开始崩溃,开始绝望,可是你知道吗?这些都是让我们启动自我保护的信号,接纳你所有的情绪,就如该来的暴风雨,尽管让它来吧。我们需要做的是觉察内心的需求,努力寻求增援,把握当下,在不安中去体验生命的意义,在“茧居”中去理解、去创造,在一个个具体化的行为中找回内心的安稳。

安全感就是内心的平静,不论遇到什么境遇都可以泰然处之。

三月初的守望:待到破“茧”成“蝶”时……

02 关于归属感

罗伊.克里夫特在其诗《爱》中说到:

“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我爱你,不光是因为你为我而做的事,还因为,为了你,我能做成的事。”

被他人认可与接纳的感受,是归属感。

“茧居”让我们被迫中止了与外界的联系,自处或是与家人朝夕相处,如果我们难以从中寻找到新的联接,归属感就会渐渐被弱化,伴随而来的就是自我怀疑,内心难以平静,终被孤独、寂寞和哀伤所包围。所以“茧居”中的归属感,考验的就是我们的自处与和谐亲密关系的能力。

在自处中,需要寻找的是自己与自己的联接,并觉察自我怀疑中的那些不合理认知,与其辩论确立合理认知,在逐渐自我肯定的过程中重新接纳自我,获得安宁,而只有在安宁的精神世界中,我们才有机会琢磨出有趣的事情,让“茧居”因为这些有趣的事情而变得愉快,驱散着孤独和寂寞的同时,也让哀伤得以化解。

在与家人宅居在一起时,需要寻找的是自己与家中各成员间的联接,每个联接的边界是由这个联接所赋予我们的角色功能来设定,联接的途径是由“被看到”与“被理解”来实现,一起“茧居”的实质就是

彼此陪伴、相互扶持,携手走过这段举步艰难的时光;在彼此给予的“看到”、“理解”与扶持中唤醒自己的存在感,在彼此的接纳与认可中重建着属于各自的归属感。

这是一段难得与自己和家人相处的岁月,也是审视彼此关系的一面透彻的大镜子,在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同时,也在与家人的互动中体验到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或错过的亲密和温暖。

三月初的守望:待到破“茧”成“蝶”时……

杨绛在《我们仨》中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漫漫人生虽然并不一帆风顺,但杨绛与丈夫、女儿一起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杨绛一家几十年和谐亲密、温馨平淡,充满琐碎的小幸福,一家人三口的故事,温暖动人。

当有人对杨绛说:你们夫妻是大学者,大作家,培养出优秀的女儿,成就够大啊!

但正如杨绛回答的:作家有多大的成就,我最大成就是我有一个好家。

是啊,和家人和谐相处,创立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才是人生的最大成就。

03 关于来日长短

阿尔贝.加缪在《鼠疫》一书中说到的:

“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茧居”是应对这场战疫的被动选择,病毒制造出的意外摧毁了我们本以为可以到来的明天。我们总挂在嘴上的来日方长,因为被困顿着的现在而变得令人越发伤感起来,幡然醒悟,原来

来日并不一定方长

在战疫过程中经历的一个个失去,让感恩与珍惜又一次成为了我们的初心,也引发了我们对这个总难守住始终的初心的反思,而保持专注力可能就是在这场反思中给予我们的最佳答案。

当将专注力投向当下,有限的来日就会因为我们的知、行、意与此时此刻的充分接触,增加了它的高度、广度和深度,这是由感恩而生的接纳行为,也是由珍惜而生的付出行为。当放下对曾经那些日子的执着、安心的活在当下时,平和就会随着未来降临到我们的身边。

记得“小哥”费玉清完成最后一场告别演唱会,正式封麦。

他在亲笔信里写道:

“这么多年来,为了达到更高的境界,我一直快步向前,却也忽略了欣赏沿途的风景。当父母亲都去世后,我顿失了人生的归属,没有了他们的关注与分享,绚丽的舞台让我感到更孤独……我知道是我该停下来的时候了,停下来我才能学习从容品味人生。”

父母的离世,让他发现自己要停下来。从17岁开始进入歌坛,直到64岁,47年的光阴里他都一直在工作,几乎没有怎么休息,甚至连阿里山都没有去玩过

他总会想起,在他父亲离世前几年,却没有放下麦克风多陪伴一下他。如今,“子欲养而亲不在”,空留余恨。

曾经,他母亲鼓励他好好唱歌,父亲让他多看看人生。有些话,可能第一次听时没有多大的感触。但总在年华老去,人走散时,才明白那些话的含量。

三月初的守望:待到破“茧”成“蝶”时……

前几天,网坛名将莎拉波娃退役,她本人透露:

“我们(我与科比)原本应该在坠机事故发生三天之后见面的,这对我的打击真的特别大。我认为,有时候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实际上,每个人都是脆弱的,当这件事发生后,我想,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去做,所以在那一刻,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很好的思考,我做出了这个决定。”

29岁的呼吸内科医生彭银华,推迟了原定正月初八的婚期,主动请缨上一线。他坚守在隔离病区近一个月,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于2月20日去世,抽屉里还留着没来得及送出的婚礼请柬…… ​​​那个女孩再也等不到她的新郎了。

来日方长,敌不过岁月苦短。

诗人北岛曾说:

“人在的时候,总以为有机会,其实人生就是减法,见一面就少一面。”

前方还未吹响战疫结束的号角,“茧居”的日子还未彻底结束。窗外的阳光尽情释放自己的热情,我们依旧在小心翼翼地试探。

在三月的第一天,守望破“茧”成“碟”之时,遥望久违的人间熙攘。


作者介绍:我是拾荒旅人,经历了职场女强人到全职妈妈所谓的“人生滑铁卢”,阅读人生,分享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