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清太祖名字應為“努爾哈齊”

清太祖名字應為“努爾哈齊”

摘要:清太祖的名字來自滿語,羅馬轉寫為“nurhaci”。漢譯名“弩兒哈奇”,最早見之於《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乾隆初,清朝編纂《清太祖高皇帝實錄》時,潤色為“弩爾哈齊”。民國時期出版的《清史稿》,進一步潤色為“努爾哈齊”。而清太祖漢譯名“努爾哈赤”,最早來源於《明實錄》中的“奴兒哈赤”,是明朝人對少數民族的醜化用詞。筆者認為:本著名從主人、尊重歷史以及與時俱進的原則,清太祖名應寫為“努爾哈齊”。

關鍵詞:漢譯名;清代文獻;弩爾哈齊;明代文獻;奴兒哈赤

在目前公開出版的中國通史或清史著作中,幾乎都將清太祖的漢譯名寫為“努爾哈赤”。例如,1961年確定為“高校文科中國通史教材之用”的《中國史綱要》:“到了努爾哈赤時期,建州部的勢力日益強大,先後合併了女真部的其他各部落。”(1)再如,十卷本《清代全史》:“金國的締造者、清朝的第一代皇帝努爾哈赤的姓氏和家世,是一個仍需考究的問題。”(2)筆者認為,除了清太祖的“姓氏和家世”之外,他的漢譯名同樣存在“仍需考究的問題”。因為在民族史和滿文翻譯領域中,又都將清太祖的漢譯名寫為“努爾哈齊”。中央民族大學王鍾翰教授於1957年出版的《清史雜考》論文集中,有一篇論文題目即為“滿族在努爾哈齊時代的社會經濟形態”(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編的《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譯編說明》中說:“女真族貝勒努爾哈齊令儒臣額爾德尼等借用蒙文字母,拼寫女真語,創造了無圈點滿文。”(4)根據筆者對清太祖漢譯名的梳理,將清太祖名寫為“努爾哈赤”,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日本學者稻葉君山1914年出版的《清朝全史》之影響。時下國家正在組織編纂大型清史,清太祖的漢譯名應當寫為“努爾哈赤”還是“努爾哈齊”,顯然是一個必須面對而且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筆者認為:本著名從主人、尊重歷史以及與時俱進的原則,清太祖名應寫為“努爾哈齊”。

一、清代文獻中的“弩爾哈齊”

清太祖名字的漢譯問題,正如《清朝興起史》一書的作者所說:“關於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祖先,《武皇帝實錄》等文獻,有一段十分生動的記述。”“據可靠的文獻記載,努爾哈赤的先祖,有籍可查的,當上溯到元末明初的建州女真一個部落的頭人猛哥帖木爾,這就是《武皇帝實錄》載述的努爾哈赤的六世祖都督孟特木,後來追尊為‘肇祖原皇帝’。”(5)由此可知,要想弄清楚清太祖的漢譯名是“努爾哈赤”還是“努爾哈齊”,有一部非常“可靠的文獻”叫做“《武皇帝實錄》”。這部清代官修史書簡稱為《太祖武皇帝實錄》,今人通稱《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常見的有1932年北平故宮博物院印本和1984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印本。

清太祖之名,最早見於清朝官方文獻記載的就是《太祖武皇帝實錄》。具體文字如下:

覺常剛第四子塔石嫡夫人,乃阿姑都督長女,姓奚塔喇,名厄墨氣,生三子:長名弩兒哈奇(即太祖,原注),號淑勒貝勒(淑勒貝勒,華言聰睿王也,原注);次名黍兒哈奇,號打喇漢把土魯;三名牙兒哈奇。(6)

這部研究清朝早期歷史的“可靠的文獻”,凡是研究清史的學者都應當閱讀過,對清太祖的家世和名字寫得非常清楚,“覺常剛第四子塔石”之長子,“名弩兒哈奇”。

《太祖武皇帝實錄》成書於皇太極改元稱帝之後,是清朝在關外時期編纂的第一部清太祖實錄,該書的纂修情況,《清太宗實錄》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崇德元年(1636)十一月乙卯:“《太祖武皇帝實錄》告成,進呈。設大駕鹵簿,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文武各官左右序立。上(皇太極)御崇政殿,內國史院大學士剛林捧滿字,希福捧蒙古字、羅繡錦捧漢字,率修纂滿洲、蒙古、漢人筆帖式等,上表進呈,禮部官受表文於御前跪讀。表雲:內國史院大學士希福、剛林,率內院滿洲、蒙古、漢人官員稽首頓首,謹奏於寬溫仁聖皇帝陛下。臣等欽奉上諭纂修《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極立極仁孝武皇帝實錄》謹以滿洲、蒙古、漢字編譯成書,繇此豐功懋績,彪柄丹青,懿行嘉謨,昭垂奕葉,仰慰繼述之思,大啟纂承之烈。臣等不勝歡忭,恭進以聞。”(7)

這條史料告訴我們,崇德元年成書的《太祖武皇帝實錄》總共有三種文本,分別是由剛林主持纂修的滿文本,希福主持纂修的蒙古文本,羅繡錦主持纂修的漢文本。萬曆二十七年(1599),清太祖命令額爾德尼和噶蓋兩人創制滿文,因無圈點,稱為老滿文,後經達海改進加上圈點,稱為新滿文。《太祖武皇帝實錄》的滿文本,是用新滿文撰寫的。在知識分子人數甚少的清政權中,剛林、希福、羅繡錦三人,稱得上極盡一時之選。

內國史院大學士剛林,“姓瓜爾佳氏,世居蘇完。初隸滿洲正藍旗。為筆帖式,掌翻譯漢文。天聰八年,以漢文考試,中式舉人,命直文館。”(8)剛林不僅擅長滿、漢文翻譯,尤其精通漢文,才能以“漢文考試”中舉人,成為滿族知識分子中第一批通過漢文科舉考試的人才。清政權入關之初,剛林多次擔任會試主考官,因此獲得“巴克什”(滿語“大儒”之意)賜號。他還充當纂修《太宗文皇帝實錄》總裁官,參與編修《明史》,在清初的文化事業中地位突出。

內國史院大學士希福,姓赫舍里氏,“世居都英額,再遷哈達。太祖高皇帝既滅哈達,希福從其兄碩色率所屬來歸。以通滿、漢、蒙古文字,召直文館。屢奉使諸蒙古部,賜號‘巴克什’,文字之任,一以委之。”(9)希福“精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因此獲得“巴克什”賜號,說明他當時的文化水平要超過“筆帖式”剛林。從希福多次出使蒙古諸部的經歷來看,他是主持纂修蒙古文本的最佳人選。

內國史院學士羅繡錦,遼陽人,後隸鑲藍旗漢軍,“太宗文皇帝天聰五年,始設六部,繡錦由諸生授工部啟心郎。八年,命禮部試滿洲、漢人通文藝者為舉人,繡錦與選,賜衣一襲,免四丁。尋授國史院學士,纂修《太祖高皇帝實錄》,書成,得優賚。”(10)皇太極設立六部時,為了解決滿、漢官員的語言隔閡,每部設啟心郎一員充當翻譯,生員出身的羅繡錦被任命為工部啟心郎,表明他精通滿語。不僅如此,天聰八年(1634),後金首次開科取士,羅繡錦又考中“通文藝”的舉人。由於他熟諳滿語又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因此主持《太祖武皇帝實錄》漢文本的纂修任務,並且受到了朝廷的表彰。

通過剛林、希福和羅繡錦的文化背景可知,清太祖名滿文本漢譯為“弩兒哈奇”,是他們三人通力合作,“以滿洲、蒙古、漢字編譯成書”的結果,因而經受了歷史的檢驗。

清政權入關後,《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歷經順治、康熙、雍正朝的多次修訂,到乾隆四年(1739),最後定本為《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兩者相比較,不僅卷數由四卷擴充為八卷,文字重新進行了潤色,內容也有了比較大的改動。以追溯滿洲源流的“朱果發祥”傳說為例,《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如下:

滿洲源流:滿洲原起於長白山之東北布庫裡山下一泊,名布兒瑚裡。初,天降三仙女浴於泊,長名恩古倫,次名正古倫,三名佛古倫,浴畢上岸,有神鵲銜一朱果,置佛古倫衣上,色甚鮮妍。佛古倫愛之,不忍釋手,遂銜口中,甫著衣,其果入腹中,即感而成孕,告二姊曰:“吾覺腹重,不能同升,奈何?”二姊曰:“吾等曾服丹藥,諒無死理,此乃天意,俟爾身輕,上升未晚。”遂別去。佛古倫後生一男,生而能言,倏爾長成。母告子曰:“天生汝,實令汝為夷國主,可往彼處。”將所生緣由一一詳說,乃與一舟,順水去即其地也。言訖,忽不見。其子乘舟順流而下,至於人居之處……答曰:“我乃天女佛古倫所生,姓愛新(華言金也,原注)覺羅(姓也,原注),名布庫裡英雄。天降我定汝等之亂。”因將母所囑之言詳告之,眾皆驚異,曰:“此人不可使之徒行。”遂相插手為輿,擁捧而回。三酋長息爭,共奉布庫裡英雄為主,以百里女妻之,其國定號“滿洲”,乃其始祖也(南朝誤名建州,原注)(11)。

《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對“滿洲源流”的描述如下:

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極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姓愛新覺羅氏,諱弩爾哈齊,先世發祥於長白山……山之東有布庫裡山,山下有池曰“布爾湖裡”。相傳有天女三,曰“恩古倫,次正古倫,次佛庫倫”,浴於池。浴畢,有神鵲銜朱果置季女衣,季女愛之,不忍置諸地,含口中,甫被衣,忽已入腹,遂有身,告二姊曰:“吾身重,不能飛昇,奈何?”二姊曰:“吾等列仙籍,無他虞也,此天授爾娠,俟免身來未晚。”言已別去。佛庫倫尋產一男,生而能言,體貌奇異。及長,母告以吞朱果有身之故,因命之曰:“汝以愛新覺羅為姓,名布庫裡雍順,天生汝,以定亂國,其往治之,汝順流而往,即其地也。”與小舠乘之,母遂凌空去。子乘舠順流而下,至河步登岸……答曰:“我天女佛庫倫所生,姓愛新覺羅氏,名布庫裡雍順,天生我以定汝等之亂者。”眾驚曰:“此天生聖人也,不可使之徒行。”遂交手為舁,迎至家。三姓者議曰:“我等盍息爭,推此人為國主,以女百里妻之。”遂定議,妻以百里,奉為貝勒,其亂乃定。於是布庫裡雍順居長白山東俄漠惠之野俄朵裡城,國號曰“滿洲”,是為滿洲開基之始也(12)。

將上述兩種文獻對照就會發現,除了對“朱果發祥”傳說進行重新敘述之外,整個故事的主題發生了變化。在《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以下簡稱《武錄》)中,這個故事的主題是“滿洲源流”;而在《清太祖高皇帝實錄》(以下簡稱《高錄》)中,主題變成了“弩爾哈齊”先世。圍繞主題的變化,其他重要改動有以下六處。

其一,布庫裡山之方位,由《武錄》中的“長白山之東北”,改為《高錄》中的“長白山之東”。

其二,三仙女的名字,由《武錄》中的“佛古倫”,改為《高錄》中的“佛庫倫”。

其三,佛古倫所生兒子名,由《武錄》中的“布庫裡英雄”,改為《高錄》中的“布庫裡雍順”。

其四,布庫裡英雄出生的原因,在《武錄》中,佛古倫告訴其子:“天生汝,實令汝為夷國主”,到《高錄》中改為“天生汝,以定亂國”。

其五,布庫裡英雄的妻子,由《武錄》中的“共奉布庫裡英雄為主,以百里女妻之”,改為《高錄》中的“推此人為國主,以女百里妻之”。

其六,布庫裡英雄所建國家的名字,由《武錄》中的“其國定號滿洲,乃其始祖也,南朝誤名建州”,改為《高錄》中的“國號曰滿洲,是為滿洲開基之始也。”

上述六處改動的主要原因,以往學者已經指出:目的是為了隱晦滿族先世與明朝政權的隸屬關係。例如,將“夷國主”改為“定亂國”,甚至乾脆刪除“南朝誤名建州”的字樣。這種認識無疑是正確的。兩個重要人物的名字進行了修訂,三仙女漢譯名由“佛古倫”改為“佛庫倫”(f e k u l e n)在譯音上更加準確了,滿州國主由“布庫裡英雄”改為“布庫裡雍順”(bukū riyongun),看起來更像一個滿族人的名字。

然而,清太祖的漢譯名,譯音上沒有做任何改動,只是文字寫法上有所潤色。由《武錄》中的“弩兒哈奇”變為《高錄》中的“弩爾哈齊”,字變而音未變。以後的相關文獻,均將清太祖的漢譯名字寫為“弩爾哈齊”。例如,《滿洲實錄》中記述太祖先世:“覺常安第四子塔克世嫡福金,乃阿古都督長女,姓喜塔喇,名額穆齊,生三子:長名弩爾哈齊(即太祖,原注),號淑勒貝勒(淑勒貝勒,漢語聰睿王也,原注);次名舒爾哈齊,號達爾漢巴圖魯;三名雅爾哈齊。”(13)再如,偽滿時期纂修的《愛新覺羅宗譜》,開篇即為“太祖高皇帝弩爾哈齊”(14)。證明羅繡錦的清太祖漢譯名,歷經300多年的檢驗,仍然是最正確的。

二、清史研究著作中的“努爾哈赤”

1912年2月,清朝末帝溥儀宣佈退位,標誌著統治中國近300年的清朝退出歷史舞臺,從此成為學者們的研究對象。迄今為止,清史研究已經走過近百年的歷程,出版了眾多清史研究論著。一般而言,不論民國時期,還是新中國出版的有影響的著作,都將清太祖的漢譯名寫成“努爾哈赤”,甚至專門研究清太祖的傳記著作也是如此。

民國時期的蕭一山和孟森,是海內外學術界公認的清史研究大師。蕭一山於1923年出版《清代通史》上卷,以後相繼完成了該書的中卷和下卷。1963年,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清代通史》修訂本五卷,400萬字,成為他畢生研究清史的集大成之作。《清代通史》第一章題為“努兒哈赤之勃興”,第一節題為“努兒哈赤之先世及其事略”(15)。孟森生前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以考證清史重大問題為今人所推崇,著有《明元清系通紀》、《清初三大疑案考實》等學術專著作,還有《明史》、《清史》和《滿洲開國史》三種講義。近年來,孟森的著作陸續再版,他對清太祖的表述極其簡單:“太祖,名努爾哈赤,塔克世長子。”(16)這種寫法如同孟森發表的考證文章一樣,一經刊出就往往被人們視為定論。

蕭一山和孟森的學術影響實在太大了,以致於新中國出版的清史著作,幾乎都將清太祖漢譯名寫成“努爾哈赤”。例如,1980年出版的《清史簡編》有一小標題,即為“女真貴族努爾哈赤建立‘大金’政權”,正文是:“努爾哈赤是明代建州女真部的首領。明正統年間,建州女真定居在以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永陵公社)為中心的蘇子河、渾河上游一帶,它是女真族的一個支系。”(17)同年出版的《簡明清史》中,也有一標題為“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及後金的建立”,正文是:“努爾哈赤,生於一五五九年(明嘉靖三十八年),出生在建州左衛奴隸主家庭。他是建州左衛都督猛哥帖木兒的六世孫,歷代許多人受明廷冊封,擔任建州左衛指揮使、都督僉事、都督等官。努爾哈赤十歲喪母,因繼母虐待,十九歲分家自立。”(18)從這兩部著作的表述來看,清太祖就是“努爾哈赤”,似乎歷史文獻中從沒有“弩爾哈齊”這個名字。

不僅有影響的清史著作,即使以清太祖為研究專題的人物傳記也是如此。據《20世紀世界滿學著作提要》一書所載的八部清太祖傳記,無一例外地都將書名寫成“《努爾哈赤傳》”。

一是日本學者若鬆寬著《努爾哈赤傳》,東京人物往來社1967年版。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自努爾哈赤出生到建州的統一。第二章著重敘述與海西扈倫四部的戰爭。第三至五章為對明朝的戰爭。第六章敘述努爾哈赤之死和皇太極即位……本書有戰記之風格,在簡史和人物傳記類作品中堪稱優秀之作。而且敘事不拘泥於努爾哈赤和他周圍的人群,對當時的滿族社會,蒙古、漢族的狀況,也有相應的交代。”(19)

二是閻崇年著《努爾哈赤傳》,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據提要作者說:“本書是第一部關於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歷史學術傳記。分為前言、正文和年譜三部分。《前言》對清太祖的名字‘努爾哈赤’的滿文含義,首次做出考證,提出創見。正文按照傳主一生的歷程……以年為經,以事為緯,將清太祖努爾哈赤一生的事功缺失,做了全面系統的論述。”(20)

三是滕紹箴著《努爾哈赤評傳》,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該書提要介紹說:“本書較詳細地敘述了傳主出身、家世,他的主要經歷和獨特的性格,以及他所代表的那個時代的生活。作者對努爾哈赤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諸方面,做了敘述和分析,實事求是地評價努爾哈赤一生的功過。”(21)

四是蔣秀松等著《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提要作者介紹:“該書是由人民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三家共同出版的《祖國叢書》的一種。是通俗讀物。全書共分十二章:女真世家,浪跡遼東,十三副鎧甲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薩爾滸大戰,乘勝攻破開原、鐵嶺,連續奪取瀋陽、遼陽和努爾哈赤之死等。”(22)

五是閻崇年著《努爾哈赤傳》(修訂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版。

六是閻崇年著《天命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該書提要作者認為:“《天命汗》與《努爾哈赤傳》有同有異。《努爾哈赤傳》出版後的十年間,作者不斷地對全書進行糾錯、修訂、增補、研究……本書較《努爾哈赤傳》新增四章,十餘萬字。文中史料的運用、史實的分析、史事的闡述有所不同。”(23)

七是日本學者松浦茂著《清太祖努爾哈赤》,東京白帝社1995年版。提要撰寫者介紹該書主要內容是:“第一章概括介紹金、元時代到明朝時期的女真(女直)部和滿族早期的狀況。第二章以下的七個章節按照時代順序介紹努爾哈赤的一生。第二章敘述他統一建州。第三章敘述他征服海西扈倫四部的經過。第四章闡述這一時期滿族的政權組織及其性質。第五章為努爾哈赤建元天命,第六章薩爾滸之戰,第七章敘述進入遼瀋的經過。最後的第八章討論上述階段的政權內部狀況、特別以繼嗣問題為中心,結束於努爾哈赤之死和皇太極即位。”(24)

八是李治亭著《努爾哈赤》,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7年版。全書分為十章,作者在《序言》中說道:“如何跳出已有的框架,寫出自己對努爾哈赤的認識和評價?我吸收了當代可取的定見,也發揮了個人的見解,在已出版的《清太宗全傳》與《明清戰爭史略》(合著)的基礎上,深入闡述個人系統的學術思想。在具體寫法上,我想努力使本書的文字生動活潑,可讀性強,儘量把語言通俗化,把引述的古文一般都譯成白話口語。”(25)

上述八部有關清太祖傳記著作中,最令人遺憾的是閻崇年相繼出版的三部《努爾哈赤傳》。他在第一部書的《前言》中,還對“清太祖的名字‘努爾哈赤’的滿文含義,首次做出考證,提出創見。”眾所周知,清太祖名滿文羅馬注音轉寫為“n u r h a c i”(26),凡是懂滿文的人都不會譯成“努爾哈赤”(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滿文部吳元豐主任近日告訴筆者,滿文“c i”的本意是“皮子”,若寫成“赤”,則失去任何意義)。可是經過“作者不斷地對全書進行糾錯、修訂”,到十年後出版《天命汗》時,書中講到“明嘉靖三十八年(1599),塔克世和額穆齊的長子努爾哈赤”出生時,特地註明其根據出自“《清太祖高皇帝實錄》、《滿洲實錄》、《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和《清皇室四譜》”(27)。而實際情況是,《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和《滿洲實錄》,將清太祖名寫為“弩爾哈齊”,《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寫為“弩兒哈奇”,根本不是“努爾哈赤”。

三、明代文獻中的“奴兒哈赤”

根據清朝官方文獻記載,清太祖的名字毫無疑問應寫作“弩兒哈齊”或者是“弩爾哈齊”。那麼,為什麼如今的清史論著都寫成了“努爾哈赤”?其實,這種寫法也是有史料依據的。因為明代文獻中多將清太祖的名字譯寫為“奴兒哈赤”,並且屢屢見之於《明實錄》記載,試引六例如下。

萬曆十五年(1587)十一月已醜,“先是遼東巡撫顧養謙疏論:開原道參政王緘剿撫無定策,反覆其詞,貽患邊疆,宜重加議處。至猛骨孛羅已叛而從逆,奴兒哈赤益驕而為患,乞行巡按查勘,相機處分。”(28)

萬曆十六年(1588)四月庚申:“兵科給事中張希皋奏:遼左猛骨、那林之剿……而建州夷奴兒哈赤及北虜恍忽太結連助逆,實煩有徒,不可一日而忘備也。”(29)

萬曆十六年九月戊寅:“薊鎮總督張國彥、遼東巡撫顧養謙會題……溫姐子猛骨既以母族北關,攻歹商,建州酋奴兒哈赤亦因結北關親,以歹商為事。”(30)

萬曆十七年(1589)九月乙卯:“始命建州夷酋都指揮奴兒哈赤為都督僉事”(31)。

萬曆十八年(1590)四月庚子:“建州等衛女直夷人奴兒哈赤等一百八員名進貢到京,宴賞如例。”(32)

萬曆二十年(1592)八月丁酉:“建州衛都督奴兒哈赤等奏文四道,乞升賞職銜、冠服、敕書,及奏高麗殺死所管部落五十餘名,令所司知之,並賜宴如例。”(33)

《明實錄》的作者將清太祖的女真語名(時滿文尚未出現)譯成“奴兒哈赤”,或稱為“建州夷奴兒哈赤”,反映了歷來漢族統治者對國內少數民族的歧視。其他明朝人的著述,也都將清太祖名寫作“奴兒哈赤”。試見以下五種:

瞿九思《萬曆武功錄》卷11《奴兒哈赤列傳》:“奴兒哈赤,故王臺部也。後叛走建州,帶甲數千人,雄東邊,遂為都指揮。”

苕上愚公《東夷考略》:“初奴兒哈赤祖叫場,父塔失,並從徵阿臺,為響導,死兵火。奴兒哈赤方幼,李成梁直雛視之。”

張鼐《遼夷略》:“奴之祖曰佟教場,建州衛左都督僉事也,生佟他失。有二子,曰奴兒哈赤、速兒哈赤。他失死於亂陣,而奴兒升龍虎將軍,有七子,長男曰洪把禿裡,為奴殺矣,子曰阿古。”

程開祜《東夷奴兒哈赤考》:“其一則東方諸夷,之為衛所甚眾,而建州領其名,曰建州女直,今奴兒哈赤之屬是也。”

傅國《遼廣實錄》捲上:“萬曆戊午夏四月,故龍虎將軍建酋佟奴兒哈赤初發難,襲我撫順關,陷之,以我守將李永芳去,是為奴中行說。”(34)

1915年,上海中華書局翻譯出版了日本學者稻葉君山著《清朝全史》,該書被譽為“第一部全面敘述清朝歷史的學術著作,對清朝的歷史地位作出了比較公允的評價”。書中第八章題為“奴兒哈赤勃興於建州”,完全採用了《明實錄》的寫法。作者既引用明朝文獻中的太祖世系:“奴兒哈赤為教場之孫,他失之子”;也掌握《清實錄》中的太祖世系:“喜塔喇氏生三子,長為太祖,諱弩爾哈齊,以明嘉靖三十八年生。”最後,將清太祖名寫為“奴兒哈赤”(35)。

《清朝全史》的這種寫法,給後來的清史研究著作造成極大的誤導。正如唐邦治在《清皇室四譜》中所說:“高皇帝,名努爾哈赤。明人書多譯‘努’為‘奴’,故為醜詞,不足訓。”(36)儘管稻葉氏這種“故為醜詞,不足訓”的表述方式,受到了民國和新中國出版的清史著作的抵制,將“奴兒哈赤”改寫為“努爾哈赤”,實際上仍然使用的是明代文獻的寫法。

四、結語

隨著清史研究的深入,已經有兩部較大規模的清史辭典出版。20世紀90年代出版的《中國歷史大辭典·清史卷》收有“努爾哈赤”條,釋文為:“一作努爾哈齊,弩兒哈奇,即‘清太祖’”(37)。近年出版的《清史稿詞典》有“弩爾哈齊”條,釋文為“見‘太祖’”;“太祖”條則曰:“名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一名作努爾哈齊。”(38)儘管這兩部辭典的基本傾向,都是將清太祖名確定為“努爾哈赤”,但是畢竟揭示了被許多清史著作忽視的基本事實,清太祖名還有另一種寫法是“努爾哈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名字出現於《清史稿·太祖本紀》:“姓愛新覺羅氏,諱努爾哈齊。”(39)在筆者看來,這是清太祖漢譯名最合適的表述,其理由如下。

首先,名從主人的原則。清太祖作為滿族的傑出英雄,他的偉大貢獻之一就是創制滿文。額爾德尼和噶蓋創制的滿文,系借用蒙古字母拼寫女真語音,因無圈點,稱為老滿文。後經達海改進,增加圈點,稱為新滿文。崇德初年編纂的《太祖武皇帝實錄》漢文本,將太祖滿文名漢譯為“弩兒哈奇”,是得到他的兒子皇太極的認可的。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最權威的史料莫過於愛新覺羅家族的《玉牒》,遼寧省檔案館現存雍正十一年(1733)和光緒三十三年(1907)的《玉牒》,清太祖名都是用繁體字寫的“弩爾哈齊”(40)。

其次,尊重歷史的原則。以《明實錄》為代表的明代文獻,故意將清太祖名譯寫為“奴兒哈赤”,不僅“奴”、“奴兒”貶斥之意甚為明顯,就是“赤”字也以貶意居多。諸如“赤膊上陣”、“赤地千里”均帶有明顯貶義,近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被國民黨反動派誣衊為“赤匪”,是人所皆知的事實。尤其應當指出的是,《太祖武皇帝實錄》最初將明人的“奴兒哈赤”譯寫為“弩兒哈奇”,還保留了“兒”字,可知在當時滿族人看來,“赤”字的貶意甚至超過“兒”字。研究清朝歷史,清太祖名當然要以清朝文獻的記載為準。根據清代文獻,太祖有兄弟四人:分別名為舒爾哈齊、雅爾哈齊、巴雅喇(稻葉氏《清朝全史》作巴雅齊)、穆爾哈齊。而《明實錄》將舒爾哈齊醜寫為“速兒哈赤”,如今的清史著作已經根據《清實錄》的記載改為“舒爾哈齊”,清太祖名也應當儘快改正。

第三,與時俱進的原則。清太祖名最早出現在《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時,譯為“弩兒哈奇”,此外,其弟名作“黍兒哈奇”和“牙兒哈奇”。隨著滿族漢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對譯名不斷進行潤色的結果,到乾隆初年的《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將清太祖名寫為“弩爾哈齊”,其弟名為“舒爾哈齊”和“雅爾哈齊”,反映了滿族文化的發展。《清史稿》的作者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譯寫為“努爾哈齊”,既保留了原始的滿語語音,又完全符合漢字的表意方式,反映了學術研究的與時俱進,應當為清史學術界共同遵守。

參考文獻

(1)翦伯贊.中國史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8-219.

(2)李洵.清代全史:第1卷(M).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5.53.

(3)王鍾翰.清史雜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譯編說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2.

(5)周遠廉.清朝開國史(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4-5.

(6)(11)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1(M).北平故宮博物院,1932.2、1.

(7)清太宗實錄:卷32(M).北京:中華書局,1986.9-10.

(8)清史列傳:卷4.剛林(M).北京:中華書局,1987.222.

(9)清史列傳:卷4.希福(M).北京:中華書局,1987.189.

(10)清史列傳:卷4.羅繡錦(M).北京:中華書局,1987.217.

(12)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卷1(M).偽滿國務院影印本,1936.1-3.

(13)滿洲實錄:卷1(M).遼寧通志館,1930.5.

(14)金松喬等,星源集慶(首頁)(M).奉天:愛新覺羅修譜處,1938年印本.

(15)蕭一山,清代通史: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1.

(16)孟森,清史講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6.11.

(17)遼寧編寫組,清史簡編(M).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0.7.

(18)戴逸.簡明清史:第一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0.

(19)(20)(21)(22)(23)(24)(25)閻崇年.20世紀滿學著作提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217、218、219、219、220、220-221、221-222.

(26)清史論文選集:第一輯,王鍾翰文(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79.150.

(27)閻崇年.天命汗(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正文第1頁下注1.

(28)明神宗實錄:卷192(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3611.

(29)明神宗實錄:卷197(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3710.

(30)明神宗實錄:卷203(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3805.

(31)明神宗實錄:卷215(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4028.

(32)明神宗實錄:卷222(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4146.

(33)明神宗實錄:卷251(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4678.

(34)清入關前史料選輯:第一輯(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32、50、102、104、138.

(35)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但燾譯)上冊(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影印本.73、81.

(36)唐邦治,清皇室四譜.卷1(M).1923年上海聚珍仿宋印書局鉛印本.1.

(37)中國歷史大辭典·清史(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262.

(38)清史稿詞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894、232.

(39)清史稿:卷1(M).北京:中華書局1977.1.

(40)遼寧省檔案館滿文部何榮偉主任為筆者代查告知,特此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