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北京有哪些傳統糕點?

偽文藝小短腿


作為元明清時期的帝京,這裡曾彙集各地貴宦顯爵、臣商大賈,加上皇親國戚,吃喝玩樂的講究一直得以延續。北京糕點中經常出現的是“八大件”、“八小件”。所謂八大件是油糕、蓼花、大自來紅、自來白(月餅)等;八小件事雞油餅、卷酥、佛手酥、菊花酥、綠豆糕、糟糕之類。

正宗的京味兒糕點是以正明齋最為著名,其中有奶皮餅、乾菜月餅、薩其瑪、蜂蜜蛋糕、黃酥月餅、玫瑰月餅、雞油餅很受歡迎,名人吃過的不少,滿蒙賓客喜愛的奶油薩其瑪和杏仁乾糧,京城名淨郝壽臣最喜愛食用雞油餅,張學良在京時喜愛定做玫瑰花餅。

玫瑰花餅

雞油餅

以前的點心鋪叫餑餑鋪,餑餑就是當時對點心的總稱。民國時期的北京,許多面點店面都掛著“滿漢細點”的木牌,專賣滿族和漢族點心:有滿族特色薩其瑪;北京特產蜂糕,用糯米調製蒸成,質地鬆軟;花糕,夾雜棗泥、胡桃、紅棗、松子、葡萄乾餡兒;薄脆;茯苓餅北京特產;艾窩窩,中間裹著糖餡兒,如元宵大小;藤蘿餅、玫瑰餅是餑餑鋪中的特色。

芸豆卷、豌豆黃、千層糕都是從清宮裡流傳出來的,現在仍舊是北京特色點心。油炸麵點“焦圈”,俗稱手鐲,也是清宮出,是用面和上明礬、鹼面及鹽,做成圈狀經油炸,酥焦香脆。還有脆麻花、蜜麻花、炸三角、炸回頭,中間空心的馬蹄燒餅這些油炸小吃。

焦圈


京味兒十足的好吃糕點數不勝數,很多店鋪年代挺久,非常不錯的,除了招牌稻香村,正明齋啊,中關村、桂香村、大順齋、新晉的富華餑餑鋪都可以去試試!


GSN


亞洲食學論壇


說到老北京的糕點,有很多種,比如栗子糕、豆麵糕,還有豌豆糕、豆豉糕,還有扒糕、黏糕呢。

栗子糕什麼樣呢,它就是先把栗子煮熟,然後搗碎過羅,再把它揉勻成泥,最後做成糕狀。這種糕點的中間,還會夾有澄沙餡或者金糕片,再在上面覆上一層青梅、瓜子仁、金糕條裝飾成的圖案。因而,北京的栗子糕看起來就很誘人。也因為製作這麼講究,這個栗子糕做成後,上下共分為五層,上中下為黃色栗子泥,中間則是紅褐兩色(紅色金糕和褐色澄沙),色彩豔麗,適合秋冬季節食用。

再說豌豆糕,顧名思義,豌豆糕是用豌豆麵做的。先把豌豆麵蒸熟,然後撒上白糖,要麼澆些糖稀,這就成了。其實,如今叫的豌豆麵,並不是真的豌豆麵,而用的是白芸豆麵。以前,在什剎海荷花市場有位姓王的師傅,經常用白芸豆麵做成北京傳統的“小八件兒”,用的是芝麻白糖餡兒。吃起來別有風味。

另外,老北京還有一種豆豉糕,這東西用的原料有好幾種,分別是江米、黃黏米、豆沙、白雲豆豉。它是用一層江米,跟一層黃黏米麵,然後在中間夾著一層豆餡,再在上面弄一層白雲豆豉兒。然後放在蒸籠裡蒸熟。熟了之後撒上白糖,跟豌豆糕相似,但沒有豌豆糕那麼華麗。

總之,老北京的糕點種類繁多,有特色的,有名氣的也不少。有些是北京傳統風味,有些則是從外地或者其他民族傳來的,然後經過北京人的改進後,從而形成了北京當地的特色小吃。


京蜜


驢打滾

豆麵糕又稱驢打滾,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麵加水蒸熟,和麵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後,軋成粉面。製作時將蒸熟發黃米麵外面沾上黃豆粉面擀成片,然後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捲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製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奶油炸糕

它是最有營養價值的北京小吃,用上好麵粉為原料,先燒適量開水,水開後,改用小火,將麵粉倒入鍋內,迅速攪拌直到麵糰由白變成灰白色,不粘手時,取出稍晾成燙麵。白糖用水化開,香草粉用水化開,適量雞蛋液在碗內攪勻,分幾次加入燙麵中,最後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勻。

豌豆黃


是北京傳統小吃。按北京習俗,農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因此每當春季豌豆黃就上市,一直供應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豌豆以張家口出產的花豌豆最好。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同芸豆卷一起傳入清宮。

京八件

京八件分為酥皮大八件、奶皮小八件、酒皮細八件三種。它們都是有餡的點心,區別主要在於皮:酥八件是酥皮類的點心,兩次和麵,層面層酥;酒皮和奶皮八件是硬皮類的點心,一次和麵,分別加入適量的黃酒、白蘭地或鮮牛奶,素以具有酒香和奶香。此外,它們的形狀略小於大八件,花樣也少一些。

來自網絡


千招百計


看著就不對驢打滾餡顏色不對,老北京人不吃這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