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北京有哪些传统糕点?

伪文艺小短腿


作为元明清时期的帝京,这里曾汇集各地贵宦显爵、臣商大贾,加上皇亲国戚,吃喝玩乐的讲究一直得以延续。北京糕点中经常出现的是“八大件”、“八小件”。所谓八大件是油糕、蓼花、大自来红、自来白(月饼)等;八小件事鸡油饼、卷酥、佛手酥、菊花酥、绿豆糕、糟糕之类。

正宗的京味儿糕点是以正明斋最为著名,其中有奶皮饼、干菜月饼、萨其玛、蜂蜜蛋糕、黄酥月饼、玫瑰月饼、鸡油饼很受欢迎,名人吃过的不少,满蒙宾客喜爱的奶油萨其玛和杏仁干粮,京城名净郝寿臣最喜爱食用鸡油饼,张学良在京时喜爱定做玫瑰花饼。

玫瑰花饼

鸡油饼

以前的点心铺叫饽饽铺,饽饽就是当时对点心的总称。民国时期的北京,许多面点店面都挂着“满汉细点”的木牌,专卖满族和汉族点心:有满族特色萨其玛;北京特产蜂糕,用糯米调制蒸成,质地松软;花糕,夹杂枣泥、胡桃、红枣、松子、葡萄干馅儿;薄脆;茯苓饼北京特产;艾窝窝,中间裹着糖馅儿,如元宵大小;藤萝饼、玫瑰饼是饽饽铺中的特色。

芸豆卷、豌豆黄、千层糕都是从清宫里流传出来的,现在仍旧是北京特色点心。油炸面点“焦圈”,俗称手镯,也是清宫出,是用面和上明矾、碱面及盐,做成圈状经油炸,酥焦香脆。还有脆麻花、蜜麻花、炸三角、炸回头,中间空心的马蹄烧饼这些油炸小吃。

焦圈


京味儿十足的好吃糕点数不胜数,很多店铺年代挺久,非常不错的,除了招牌稻香村,正明斋啊,中关村、桂香村、大顺斋、新晋的富华饽饽铺都可以去试试!


GSN


亚洲食学论坛


说到老北京的糕点,有很多种,比如栗子糕、豆面糕,还有豌豆糕、豆豉糕,还有扒糕、黏糕呢。

栗子糕什么样呢,它就是先把栗子煮熟,然后捣碎过罗,再把它揉匀成泥,最后做成糕状。这种糕点的中间,还会夹有澄沙馅或者金糕片,再在上面覆上一层青梅、瓜子仁、金糕条装饰成的图案。因而,北京的栗子糕看起来就很诱人。也因为制作这么讲究,这个栗子糕做成后,上下共分为五层,上中下为黄色栗子泥,中间则是红褐两色(红色金糕和褐色澄沙),色彩艳丽,适合秋冬季节食用。

再说豌豆糕,顾名思义,豌豆糕是用豌豆面做的。先把豌豆面蒸熟,然后撒上白糖,要么浇些糖稀,这就成了。其实,如今叫的豌豆面,并不是真的豌豆面,而用的是白芸豆面。以前,在什刹海荷花市场有位姓王的师傅,经常用白芸豆面做成北京传统的“小八件儿”,用的是芝麻白糖馅儿。吃起来别有风味。

另外,老北京还有一种豆豉糕,这东西用的原料有好几种,分别是江米、黄黏米、豆沙、白云豆豉。它是用一层江米,跟一层黄黏米面,然后在中间夹着一层豆馅,再在上面弄一层白云豆豉儿。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熟。熟了之后撒上白糖,跟豌豆糕相似,但没有豌豆糕那么华丽。

总之,老北京的糕点种类繁多,有特色的,有名气的也不少。有些是北京传统风味,有些则是从外地或者其他民族传来的,然后经过北京人的改进后,从而形成了北京当地的特色小吃。


京蜜


驴打滚

豆面糕又称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奶油炸糕

它是最有营养价值的北京小吃,用上好面粉为原料,先烧适量开水,水开后,改用小火,将面粉倒入锅内,迅速搅拌直到面团由白变成灰白色,不粘手时,取出稍晾成烫面。白糖用水化开,香草粉用水化开,适量鸡蛋液在碗内搅匀,分几次加入烫面中,最后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匀。

豌豆黄


是北京传统小吃。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因此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一直供应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黄分宫廷和民间两种。豌豆以张家口出产的花豌豆最好。豌豆黄是北京传统小吃,同芸豆卷一起传入清宫。

京八件

京八件分为酥皮大八件、奶皮小八件、酒皮细八件三种。它们都是有馅的点心,区别主要在于皮:酥八件是酥皮类的点心,两次和面,层面层酥;酒皮和奶皮八件是硬皮类的点心,一次和面,分别加入适量的黄酒、白兰地或鲜牛奶,素以具有酒香和奶香。此外,它们的形状略小于大八件,花样也少一些。

来自网络


千招百计


看着就不对驴打滚馅颜色不对,老北京人不吃这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