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成都“東進”區域新(擴)建水廠4座 主要供水廠都有第二水源

喝水放心,水景宜人,這些關乎城市發展與民生建設的重要內容都離不開給排水規劃。近日,成都商報記者從成都市水務局獲悉,成都市目前正在編制《成都市給水規劃》,同時修編《成都市排水規劃》(以下簡稱給水規劃與排水規劃)。

思路

城鄉統籌供水,分區集中供水,跨區連通互濟。

優勢

“超大規模水廠一旦出問題,影響極大。分區集中供水大大降低了這種風險。”

時間

至2035年,成都市將構建“覆蓋全域、城鄉一體”的給水體系,同時實現排水設施全覆蓋,汙水全收集、全處理,汙泥全部安全、無害化處理。

成都“东进”区域新(扩)建水厂4座 主要供水厂都有第二水源

“東進”區域新(擴)建水廠4座 主要供水廠都有第二水源

據瞭解,給水規劃的總體思路是:城鄉統籌供水,分區集中供水,跨區連通互濟。其中城鄉統籌供水,將使供水普及延伸到鄉村區域,提高鄉村居民生活水平;分區集中供水是為了避免一個超大規模水廠作為整個城市供水的風險;跨區連通互濟則將進一步完善整個供水體系的安全保障。

“超大規模水廠一旦出問題,影響極大。分區集中供水大大降低了這種風險。”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分析說,一旦出現緊急情況,跨區連通互濟則是有效的保障機制。出現安全或是缺水問題時,因為各區連通,其他區域的水能及時調配補充到問題區域。

“為使規劃設計能滿足現實的需要,我們在編制給水規劃時,按照‘一山連兩翼’的城市佈局要求,中心城區規劃主要以市自來水六廠、水七廠和金馬水廠(岷江水廠)等為主力水廠;‘東進’區域規劃,主要以空港水廠、簡陽城區第二水廠為重點新(擴)建水廠4座,日供水生產能力達160萬噸。同時採取供水管網連通互濟的方式,形成多元互補的安全供水格局,增強區域供水保障能力。”成都市水務局局長陽昌壽介紹說。

陽昌壽表示,為進一步提高飲水水源安全可靠性,本次規劃中主要供水廠都考慮了第二水源或應急備用水源。正在建設的李家巖水庫,將作為市自來水六廠、水七廠以及崇州、溫江的第二水源或應急備用水源;正在規劃論證的三壩水庫,將考慮作為大邑、邛崍的第二水源和金馬水廠(岷江水廠)的應急備用水源等。同時,在規劃水廠時,將水量保證率高、水質優良的水體作為飲用水源,並加強水源地保護,為城鄉居民提供優質安全的飲用水。

另外給水規劃將充分利用成都平原自西北向東南1-3‰的坡降這一自然地理優勢,合理佈局水源取水口和供水廠位置,依靠自然坡降實現原水和清水自流輸送,減少加壓輸水設備設施,降低能耗、物耗,節約資源。

成都“东进”区域新(扩)建水厂4座 主要供水厂都有第二水源

避免重複開挖、重複投資 排水系統與軌道交通建設同步實施

“這次修編排水規劃,涵蓋了城市汙水處理廠規劃建設和提標改造工程、城市病害汙水管網修復工程、城市汙水調配工程、再生水利用工程等內容。”陽昌壽介紹說,規劃將實現水環境治理與城市建設同步,同時強化汙泥處置,實現與汙水處理同步,避免二次汙染。

根據排水規劃,成都市將強化各排水分區之間的聯通與調配工程,切實解決個別汙水處理廠“吃不飽”,個別汙水處理廠“吃撐了”的問題。同時加快推進再生水利用,以補充景觀環境用水為主,兼顧綠化和市政雜用;提升雨水管道過流能力,提高城市排水防澇能力。

目前,正在實施的第八汙水處理廠再生水利用工程,將於今年年底前完成,處理達標的20萬噸/日的再生水將輸送至蘇坡斗渠、黃堰河、熊貓綠道補充環境用水。

對於老百姓關心的市政項目有沒有重複建設、重複投資的問題,陽昌壽表示,在排水系統規劃工程的實施中,會結合錦江綠道、錦城綠道、熊貓綠道等重點項目,實施截汙幹管、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設;結合綜合管廊規劃和設計,配套建設綜合管廊汙水壓力管道;結合軌道交通的規劃和設計,合理佈局排水管道,並與軌道交通建設同步實施,有效避免重複開挖、重複投資。

知識點擊:

你可能不知道的成都自來水歷史

清晨,當你擰開水龍頭洗去塵垢,當你端起水杯解除乾渴,你可曾想過,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自來水,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呢?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讓我們順著時間軸逆流而上,去看看成都自來水的“源頭”。

成都市使用自來水始於1946年,水廠位於青羊宮百花潭上游,送仙橋側,以磨底河、清水河為水源,日設計供水生產能力為0.5萬噸,輸水管道長度5.7公里,供水服務人口2.64萬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通過新建水廠、安裝新管線、增設售水點,才使更多老百姓用上了自來水。但由於城市輸配水管徑小、線路短、水壓低,城區內一些老街區自來水上不到三樓,老百姓形容自來水是 “一樓稀拉拉,二樓滴滴答,三樓眼巴巴”。到1975年,日設計供水生產能力6.2萬噸,輸水管道長度256公里,用水服務人口增加至86萬人。

1979年改革開放以後,成都市供水發生了巨大變化,通過新(擴)建自來水廠、加壓站等供水設施,並配套建設輸配水管線,使城區居民基本用上了自來水。到2017年底,全市縣城以上自來水廠24座,設計日供水生產能力477萬噸,輸水管道長度27304公里,2017年供水總量14.46億噸。

說完給水,再來看看對應的排水。2011年我市建立了中心城區、縣城、鄉鎮的生活汙水三級處理體系,在中西部地區率先實現了鄉鎮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到2017年底,全市建設排水管道長度共1.33萬公里,建成城鎮生活汙水處理設施242座。

其中天府新區第一汙水處理廠是四川省規模最大、成都市首座全地埋式汙水處理廠,融合了“海綿城市、智慧水務、綠色生態”理念,地面層是一個活水公園,地下是汙水處理廠,在實施汙水處理的同時,也為市民提供了可享受陽光的草坪。

成都商報記者 林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