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多面”劉慈欣:科學家、影評人or未來預測者?

“多面”劉慈欣:科學家、影評人or未來預測者?

劉慈欣接受記者採訪。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隨著《三體》的聲名大振,劉慈欣在別人眼中的身份越來越多了。當面對媒體拋出的各種問題時,他時而扮演科學家,時而充當影評人,而更多時候提問者似乎把他當作一個能預測未來的人。對於這些問題,劉慈欣會略帶遲疑地回應著,可一旦問題涉及科幻文學,他的語氣就變得堅定起來。

19-20日,首屆亞太科幻大會在北京舉行。一向低調的中國科幻作家、雨果獎得主、《三體》作者劉慈欣19日現身大會現場。在當晚參與這次大會頒獎環節前,他接受了媒體群訪。

“多面”刘慈欣:科学家、影评人or未来预测者?

資料圖:科幻作家、雨果獎得主劉慈欣在第七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儀式前簽名。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

科學家、影評人or未來預測者?

“您怎麼看待新能源的發展現狀?”“您如何看待漫威電影中‘滅霸’這個人物形象?”“您對人工智能未來走向是樂觀還是悲觀?”“您怎麼看區塊鏈?”

這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都是提給劉慈欣的。雖然他給出的回應並不短,有時候甚至還有點冗長,但大劉往往會在回答的內容前面加上一句說明,然後把回答引向自己擅長的科幻文學領域。

比如,在回答“新能源”問題時,他說,“我離開電力系統已經快七八年了,這幾年的電力系統,特別是能源系統的發展我不是太瞭解”。

對於“如何看待‘滅霸’”這個問題,他給出的答案是自己還沒看過《復聯3》,並順便表達了一下自己對漫威電影“流水線”氣息濃重的小小不滿——他自稱“一直不喜歡”漫威電影。“不能說討厭,但確實不喜歡看。雖然漫威電影的特效質量都很高,有龐大的宇宙體系和大量IP,但總感覺他們所有電影都是一個生產線上很標準的流程生產出來的。”

面對區塊鏈的問題,大劉顯得興味索然,只是說“這是個非常好的科幻題材”以及“剛剛遇到一個轉行做區塊鏈的科幻作家”。

而關於人工智能的未來,劉慈欣直接亮明自己科幻作家的身份——“我們寫科幻的其實不是做預測,我們是把各種可能性排列出來,我能排列的可能性無非就是最好的可能性、不好不壞的可能性和最壞的”。

這十年,劉慈欣說自己“沒有太多改變”

事實上,對於劉慈欣來說,2018年是可以被視為一個時間節點的年份——十年前,他至今最為人所熟知的科幻作品《三體》首次出版。這十年間,《三體》三部出版,作為作者的大劉也因此聲名大振。三年前,他憑藉《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為亞洲首次獲獎。

此後,劉慈欣成了科幻圈內外炙手可熱的名人,各種頭銜加在他的名字前面。圍繞《三體》打造的電影、遊戲在之後的這幾年頻頻出現在新聞報道中。

但劉慈欣自認並“沒有太多改變”。“因為我現在無論從科幻創作理念來說,還是我的生活方式來說,都沒有因此受到太大的改變。”

“我想寫的還是那個樣子的科幻小說。真要說改變,可能往後的寫作會遇到障礙比較多一些。倒不是說非要超越《三體》,而是說一個作家要想寫一本書肯定要找到一個興奮點、很讓人興奮的想法。但自從《三體》之後,這種想法是比較困難的。”他說。

而生活方面,劉慈欣說,熱鬧只是在媒體上。“我居住的地方不是大都市。我所看到的關注,都是從媒體、網絡上看到的。直接的這種關注,在我的生活中很少出現。這個對我的影響並不是太大。”

當然,這種“沒有太多改變”也是其來有自的。劉慈欣有一個很堅定的觀念——“一個作家應該遠遠地躲在你的作品後面”。

“平時我跟讀者粉絲是沒有聯繫或互動的,真正有聯繫就是在這種大會上。作為寫作者,你的作品寫出來就行了,自己走到前臺沒有意義,也沒有走到前臺的資本。我讓你認識的是我的作品,而不是我這個人。我這個人沒有什麼可認識的。至於說到交流,作為一個科幻作家我想說的都在書裡。”

他甚至認為,自己私底下和讀者交流是多餘的。“好的文學作品,包括科幻作品,很大一個特點是有一種開放性。人們能從各種角度去解讀它。如果我跟讀者交流,特別是談到我的作品,我說一句話就堵死他們一條想象的路。”他覺得,做這種事情很傻。

關於科幻文學

雖然在其他人眼中,劉慈欣的身份越來越多。但很明顯,他更願意聊的話題還是科幻文學,儘管他認為科幻文學正“處於衰落”中。

“世界科幻文學誕生了兩個世紀左右的時間,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現在的科幻離傳統意義上的科幻越來越遠,很可能有一天科幻變得和原來意義上的科幻沒有什麼關係了,僅僅名詞還叫科幻。”他說。

但劉慈欣同時堅信,不論如何科幻如何變化,所有這些科幻作品肯定都有共性。“這個共性就是它用我們對於科學的想象力,去擴展思想的空間。從這種創造想象世界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得到各種層面的滿足。比如低層面的,我們得到娛樂、得到放鬆;高層面的一點,我們可能得到更深刻的思想上的愉悅。我覺得這種追求是所有作品所共有的。”

他說,自己寫作科幻小說的目的不是讓人們逃離現實,而是讓人們更好地融入現實,更好地在現實中生活。(授權轉載)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