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劉慈欣:我對人類的未來,並不太懂

2015年8月,第73屆雨果獎在美國揭曉。這被譽為“科幻界的諾貝爾獎”首次將最佳長篇小說獎項頒給了一名亞洲人。更確切地說,是一名中國人。

《三體》,劉慈欣。短短五個字,讓全世界科幻迷都為之炸裂。國內的記者們開始到處託人,期待能立刻採訪到這“第一人”。有人則迅速買來《三體》全集,囫圇吞棗般看完,然後噼裡啪啦敲下“為什麼《三體》能拿下雨果獎”的標題。

熱鬧之外的劉慈欣,很是平靜。接起電話,哦,得獎了。然後淡定地繼續開車,尾後揚起一陣陣塵土。只有當他後來在網上得知是由美國航天局宇航員Kjell Lindgren 從國際空間站宣佈獎項得主時,懊悔了許久。


《流浪地球》劉慈欣:我對人類的未來,並不太懂

劉慈欣,來自網絡

《三體》走紅後,關於地球和人類未來的走向,成了熱談話題。身為作者的劉慈欣,不止一次被媒體問到,您怎麼看待人類的未來?他很無奈,作為一個科幻作家,這個問題他答不出來。他只是把想象中的可能性寫出來,至於這個問題最終的答案,應該是學者們的事情。

剛剛過去的春節檔,由劉慈欣的作品改編而來的《流浪地球》上映之初,便拿下8.4的高分。此後,票房一路走高,已突破38億大關。知乎上關於“地球是否能被推動”的問題,始終佔據在熱榜前幾位。

關於這些問題的解讀,大眾已有諸多猜想和討論。但身為原作者的劉慈欣,從未出面解讀。


《流浪地球》劉慈欣:我對人類的未來,並不太懂

上映一週後,《流浪地球》的評分已降為7.9分。

理工科出身的劉慈欣,謹慎,務實,把真實和想象分得極為清楚。其實他完全可以按照大眾的解讀去迎合需求,但他總是選擇實話實話。這讓前去採訪他的記者們,倍感頭痛。因為他的每個答案,幾乎都站在人們期望值的反面。且言辭精煉,很多時候,他只用“有”或者“沒有”,就足以答完記者們準備了許久的問題。

宇宙社會學,黑暗森林,降維攻擊……這些由劉慈欣創造的名詞,在互聯網圈裡大放光彩。雷軍、馬化騰、李彥宏等一眾大佬從這套書裡讀懂了商業社會最核心的運行法則。他們和參加互聯網大會的劉慈欣熱切地討論起這些理論和互聯網生態的相似之處,而作為創作者的劉慈欣,則只尷尬地跟著嘿嘿笑。因為“關於互聯網,一句話都聽不懂,只能不懂裝懂”。

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在於,在劉慈欣的信念中,一個作家不應該對他已經寫出來的作品做過多的詮釋,因為這會堵死讀者想象的道路。


《流浪地球》劉慈欣:我對人類的未來,並不太懂

《三體》封面,來自網絡

怎樣講好一個故事”,是他在創作時唯一關心的問題。那些過分解讀的哲學意義、人文情懷,反而會讓他心生恐慌和詫異。

所有的人都忽略了科幻作家其實只是個作家,只是一個大眾文學寫手,而人們卻期望著從他這裡得到關於未來的答案。


劉慈欣總說自己是一個沒有家鄉的人。

北京出生,祖籍河南,小學初中在山西陽泉長大。工作後,又一直待在山西娘子關電廠擔任計算機工程師,每年到外地出差三四個月,這讓他對任何地方都毫無歸屬感。至於居住了多年的娘子關,於他來說不過只是個生活的地方罷了。

在劉慈欣拿獎後,娘子關這個本不為人熟知的地方,被人們的好奇一路簇擁到了前臺,甚至奉為科幻聖地。

著名科幻作家韓松曾在博客裡寫過一篇《路過科幻聖地娘子關》:此一帶,天空灰翳,陽光絕難透入,多黃土丘陵,諸多山崖似寸草不生,難以稼檣,樹上連鳥巢亦無,建築多土磚屋,多煤廠及火力發電廠,黑煙滾滾,空氣中飽含煤渣味,沿途皆是運貨大車,不乏運煤的,運易燃爆化工用品的,如史前巨獸紛紛奔過。哦,劉慈欣就是“藏”在這樣一個地方,寫出了他那些驚天地泣鬼神的文字,令人感慨不已,不服不行。

他感慨:“過娘子關的一剎那,我終於明白了,幻想發生於貧瘠、創痛和追趕。


《流浪地球》劉慈欣:我對人類的未來,並不太懂

但實際上,這個充斥著煤炭,黑煙的地方,並沒有外人想象的那麼落後。作為中央企業,這裡自成一體,KTV,電影院,餐館,生活娛樂需要的一切,應有盡有。

在互聯網不甚發達的年代,劉慈欣曾為了查閱資料,千里迢迢跑到北京的圖書館。而當“地球村”已經不是夢想,即便居於交通不便利的娘子關,並不妨礙他接觸這個世界上最優秀,最新的科幻小說。

在《新週刊》的採訪中,對於韓松的感慨,劉慈欣引用了王爾德的一句話,“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總得有人仰望天空。”


《流浪地球》劉慈欣:我對人類的未來,並不太懂

《流浪地球》預告片截圖



在電影《流浪地球》裡,劉培強和劉啟的父子情,令人潸然淚下。這讓諸多原著黨不滿。因為在劉慈欣的筆下,人類間的情感似乎總是不值一提。

在《流浪地球》原著裡,有諸多超越了人類情感認知的內容。出軌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夫妻是否生小孩需要抓鬮,概率在30%左右。犧牲一部分人保全一部分人也不值得討論,至於我們最看重的親情,都變得平淡和微不足道。

在死亡的恐懼之下,除了活著,什麼都無所謂了。

在原著結尾,叛軍起義成功,支持“地球流浪計劃”的聯合政府倒臺,“氦閃是個騙局”的陰謀論獲勝。躲藏在地球駕駛臺的五千人在海面上隨著極寒慢慢失去生命,而數不清的叛軍就在海岸上靜靜地看著。

他們以為他們真的挽救了自己和全人類。但就在這一刻,太陽氦閃爆發了。

比起過去歐美大片中主角一家始終齊齊整整的災難片,這樣的設定,不由得讓人心頭為之一顫。


《流浪地球》劉慈欣:我對人類的未來,並不太懂

《流浪地球》海報

重理性而非感性

,這也正是科幻小說和普通小說的區別所在。萬物最終都會走向滅亡,這句話聽上去悲觀,但實際上卻是宇宙不變的真理。而科幻小說最殘酷的地方在於,它毫不留情地撕破了人們對於這一真理的幻想。

儘管在小說中,劉慈欣讓地球毀滅了很多次。但實際上,作為一名工程師的他,對人類的未來,卻是很有信心。

出名後,劉慈欣並沒有離開他工作的地方。而同事們,也並沒有對這位拿下國際大獎的同事另眼相看。大家討論的依然是工作,家庭,生活等普普通通的瑣事,對那個遙遠的外太空,他們並沒有表現出過分的關心。

即便是他的家人,對他寫科幻小說這件事,也沒有太過驚訝。


《流浪地球》劉慈欣:我對人類的未來,並不太懂

電影《流浪地球》中的親情。

現實生活比任何真理都要重要。這是劉慈欣始終堅持的價值觀。他在“現實”與“科幻”之間,劃下清晰的界限,互不相擾。

正是這種高度清醒的理性意識,給劉慈欣蒙上了“神秘”的標籤。他不離開自己的小城市,不怎麼接受採訪,不解讀自己作品,不出來做活動……

這些事情在劉慈欣看來,都是虛的,不切實際的,更是自己不喜歡的。

你看,他就是這樣一個好像跟世界格格不入,卻又完全泯滅於人群的普通工科男。


《流浪地球》劉慈欣:我對人類的未來,並不太懂

劉慈欣,來自網絡


在這個IP影視化的時代,很多人都在猜測,《三體》的版權一定有很多大導演來爭搶吧。劉慈欣卻直接點破了這個泡沫。“沒有,大導演們都沒啥興趣。

2015年,導演張番番宣佈要將《三體》影視化。主角已經定好,囊括了老中青三代人喜歡的明星演員,360董事長周鴻禕也要在電影裡客串一把。前浪聲勢浩大,一個個拍攝數字扔出來,吊足了胃口。但最終,這部影片在幾經跳票後,胎死腹中。

一同帶走的,還有國人對中國科幻電影的熱情。這種低迷一直持續到春節前,《流浪地球》預告片的發佈,才又引爆了新一輪的討論熱潮。

在《流浪地球》原著中,其故事背景發生在n年後的剎車時代。地球停止轉動,亞洲和美洲大陸上共安裝了12000臺直徑可達十幾公里的地球發動機,以殺住地球的自傳。

但四百年前,由天體物理學家預測的太陽氦閃即將發生,地球就要被汽化。為了保住人類,人們被迫做出逃離太陽系,向外太空移民的決策。地球,將要在茫茫宇宙中流浪。


《流浪地球》劉慈欣:我對人類的未來,並不太懂

電影《流浪地球》中的巨型發動機

這一龐大的設定讓人對其影視化的改編,有種心底裡生出的畏懼。甚至在未上映之前,就有人已經給出“爛片”的預測。最終,豆瓣7.9的評分,24億票房,讓中國的科幻影迷們安了心。

比起國外很成熟的科幻寫作環境,國內的科幻圈子顯得小眾且稚嫩。劉慈欣曾提過,科幻作家常寫作的也就二三十個人,有些新人在科幻的路上堅持不了多久就會轉而去寫別的,因為那樣書才會賣得更好,才會擁有更多的受眾。

而像劉慈欣這樣,能夠把科幻文學搬上大銀幕,並且取得還不錯成績的科幻作家,更是寥寥無幾。

《三體》短片《水滴》,大獲好評。

市場狹小,寫作人員稀少,加上內容的特殊性,導致影視改編的難度大大增加,這都是讓劉慈欣一直困惑的事情。

此外,科學的飛速發展,也讓科幻作家們的想象力大打折扣。當人們失去了對科學的好奇感,變得相信沒有什麼事不會發生,沒有什麼東西造不出來時,科幻小說能帶給讀者的樂趣也會逐漸減弱。

當人們高呼著《三體》開啟了科幻元年,《流浪地球》推動了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劉慈欣以一己之力把中國科幻產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時,一向冷靜的劉慈欣卻輕輕皺起了眉頭。

參考:

《時尚芭莎》:劉慈欣:人類有沒有未來?我答不出來

《人物》:劉慈欣:裝在格子襯衫裡的人

《新週刊》:劉慈欣: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總得有人仰望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