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帶您遊覽曾經西北五省最高學府所在地——書院門


從西安鐘樓南行,將至南門往東拐,便是書院門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突兀而起、古韻十足的高大牌樓,牌樓上方是"書院門"三個金燦燦的顏體大字,兩旁是"碑林藏國寶,書院育人傑"的醒目對聯,從這副對聯就可以嗅出西安的文化重量,附近有碑林博物館;有教書育人的"關中書院"。

街道兩旁是青一色仿古建築,街道為青石鋪砌。千古茁壯著的碑林,既有古意又有詩意,碑石就像古琴上的弦撐。上邊鏤刻的很有講究的碑文,就像古琴上洋溢出來的音子。

走在書院門,彷彿走近山水,與市囂遠;與異石古木近,與塵埃紛擾遠;與鐘鼎彝器書畫古玩近,與世俗玩好遠。

這個方城的風流儒雅,博物好古之士往往留戀於此。書院門全稱是仿古一條街,儘管有傷痕,但在今日之市井中,也算卓然不群了。

從南大街走到這條街上,忽然好像一下子安靜了下來。路兩邊,高大的槐樹後面,紅漆格子門半開著,大大小小的湖筆從門簷上面垂下來,後面是一張怡然自得的臉,表情似曾相識。青石板的路面緊貼著鞋底,鬆動的地方發出清脆的烏烏聲。潑墨山水掛在城牆的青磚牆上,斑駁的陽光灑在上面,隨風輕輕抖動。

這就是我們熟悉的,也是外地遊人絡繹不絕的書院門。這裡有古韻悠悠的各式牌匾楹聯,琳琅滿目的書畫墨跡,規格齊全的文房四寶及品種繁多的民間工藝,書院門就這樣飄散著歷史文化的醇香。

西安人通常所說的"書院門",指的是從碑林到關中書院門口的一條步行街,書院門的地名起源於在它裡面的關中書院。書院門位於南門內東側,東至安居巷接三學街。

書院門口有一座古塔——寶慶寺塔,它位於今西安南門內書院門北側,寶慶寺修建於隋文帝仁壽(601-604)年間,原址在隋大興城安仁坊。

明萬曆二十年間(1592),學者馮從吾,今長安縣人,因與閹黨鬥爭失利,辭官歸裡,在寶慶寺講學。后辟新址,在街北側建立關中書院,學生常至千人,為著名學府。後為閹黨所迫,書院毀馮從吾在此坐兩百日而死。

康熙3年,關中書院重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關中書院改建為陝西省師範大學堂,當時成為西北五省的最高學府。民國時改為省立師範學校,直至解放,為西安師範學校及附小。關中地區明代以後的歷屆科舉考試都在這裡進行,應試者就在這條街上食宿,溫習功課。

解放前,書院門經過幾百年的風霜雨雪,兩旁的酒肆、茶房、店鋪已蕩然無存。房屋破敗、街容陳舊,與近在咫尺的碑林博物館極不相稱。

1990年8月,政府開始對書院門進行大規模改造。1991年6月,書院門主體工程基本完成。當年十月,這條古文化街舊貌換新顏。

過去的關中書院如今是"西安文理學院",當年的莘莘學子為了金榜題名,而不異在此挑燭功讀,孜孜發奮。他們留下了書齋、留下了學堂、留下了功名,也留下了勤奮刻苦的求學精神。

漫步在這條藝術的長街,面對著對仗奇巧、妥貼正穩、言簡意深的楹聯,面對文房四寶散發的墨香,我們感嘆老街的變化,我們感嘆智慧的西安人,修復了一段傳奇,也修復了一道風景。

曾經榮耀著的長安城悄然遠去,只在這裡留下了一個沉默的背影。書院門靜靜的、凝固在冬天的午後,獨立於這個城市的喧囂之外,悠然守候著老去的時間、地點和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