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北洋海軍定遠艦建造時是世界的主流水準,但因這個變化迅速落伍

定遠級鐵甲艦是清帝國委託德國伏爾鏗造船廠(Stettiner Vulcan AG)製造的7000噸級的鐵甲艦(Ironclad)。1880年,李鴻章派徐建寅、李鳳苞到英國及德國,考察海軍以及購艦。兩人在德國參觀伏爾鏗(Vulcan)造船廠及其製造的薩克森級(Sachsen class)鐵甲艦,與及克虜伯公司(Krupp)及其火炮。在英國,二人則參觀阿姆斯特朗及其最新之“不屈”號(HMS Inflexible,也就是“英弗來息白”)鐵甲艦。最後決定由位於德國坦特伯雷度(Stettin)的伏爾鏗建造兩艘集“薩克森”級及“不屈”之長處的鐵甲艦,艦上採用克虜伯火炮。

北洋海軍定遠艦建造時是世界的主流水準,但因這個變化迅速落伍

薩克森級(Sachsen class)鐵甲艦

北洋海軍定遠艦建造時是世界的主流水準,但因這個變化迅速落伍

“不屈”號(HMS Inflexible)

北洋海軍定遠艦建造時是世界的主流水準,但因這個變化迅速落伍

1881年的“不屈”號

定遠艦長93.9米,寬18.3米,吃水6.1米,排水量為7793噸。動力上,定遠使用了8臺圓柱形鍋爐,配備2臺三氣缸往復式蒸汽機,輸出功率4500千瓦(6000馬力),最高航速為14.5節,10節的航速下續航能力為4500海里。在防護上,定遠採用的是當時世界上先進的“鐵甲堡”防禦樣式,即重點防禦樣式,在艦體舯部(包含彈藥庫以及輪機等要害部位),用12-14英寸(305-356毫米)的豎甲圍出一個長43.5米,寬18米的裝甲堡壘。在艦體其他部位則只採用水平、但低於水線3英寸厚的裝甲甲板,以減輕裝甲總重量,如甲板裝甲厚度為76毫米。另外,司令塔的裝甲厚度為203毫米,而305毫米炮座的裝甲罩厚度也達到305毫米(黃海海戰時拆掉了)。在火力上,定遠主要武器為4門305毫米克努伯後裝架退式火炮,以對角斜軸線佈局於兩舷。在艦艏和艦艉各佈置1門150毫米後裝炮,另外還配備6門37毫米炮和3具魚雷發射管。由於德國當時軍艦製造業剛剛進入主流,為了與英國和法國競爭,在定遠級的建造過程中頗為用心,質量是不錯的。

北洋海軍定遠艦建造時是世界的主流水準,但因這個變化迅速落伍

定遠級設計圖

如果把這些數據拿來對比同時期的英國“不屈”號鐵甲艦,“不屈”號比定遠早了3年服役,但規格比定遠大了一圈(10880噸標準排水量對7793噸)。“不屈”號航速與定遠艦相當,但裝甲防護要厚的多(610毫米水線裝甲對356毫米),主炮口徑更大(406毫米對305毫米),但是射速不如定遠的克努伯。整體上看,“不屈”號的戰鬥力顯著強於定遠,但主要優勢在於更大噸位帶來的更好的防護,而不是主炮口徑問題。在19世紀下半葉,火控技術仍然很差,不論是射擊方還是目標往往都無法在遠距離擊中對手。理論上主炮有8000碼的射程,但實際可能只能射擊2-3次就接近到鐵甲艦二級火力的射程中,主炮的射程當時多還是個概念問題,並不具備特別明顯的意義。所以我們看黃海海戰中日本海軍裝備320毫米炮的三景艦之一“松島”,實戰中表現就很糟糕。

北洋海軍定遠艦建造時是世界的主流水準,但因這個變化迅速落伍

“不屈”號的406毫米主炮

要理解“定遠”級的設計,我們需要看1850-1890年之間的海軍技術革命。首先自不必說是鐵甲艦開始大範圍取代木質戰艦,鐵甲艦在美國內戰中的表現已經證明了,當時的穿甲彈技術無法貫穿鐵甲。這並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對於艦艇而言無法殺傷對方艦艇海戰就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因此,如何摧毀對手就成了一個難題。一種古老的裝備,撞角(ram)重出江湖,甚至引發了歐洲各個海軍強國的追捧(Ram craze)。由於預測穿甲彈技術無法迅速突破現有的鐵甲,撞角被安裝於1870-1880年代建造的鐵甲艦上,定遠號也不例外。


北洋海軍定遠艦建造時是世界的主流水準,但因這個變化迅速落伍

這幅漫畫展示了“不屈”號的撞角(胸口)

與撞角熱潮相對應,還有一種理論認為穿甲彈將很快取得突破,在彈藥-裝甲的競賽中贏得勝利。如果這點屬實,那麼側舷面對對手無疑會造成被彈面積增大,艦艇側舷對敵很可能加快艦艇喪失戰鬥力。不論是撞角還是側舷被彈,他們都形成了1860-1880年之間的海軍常用戰術——橫隊戰術(line abreast)的出現。有一場海戰可以證明,1866年7月20日,奧匈帝國海軍與意大利海軍爆發了利薩海戰(Battle of Lissa),意大利12艘鐵甲艦和19艘木質戰艦被奧匈帝國海軍7艘鐵甲艦和20艘木質戰艦擊敗,失敗的原因中有一點,就是意大利海軍採用了縱隊(line ahead)戰術,被採用橫隊戰術的奧匈帝國海軍艦艇發動了撞擊戰術打亂並被重創。

北洋海軍定遠艦建造時是世界的主流水準,但因這個變化迅速落伍

利薩海戰圖

北洋海軍定遠艦建造時是世界的主流水準,但因這個變化迅速落伍

利薩海戰陣型

因此,定遠的主炮佈局恰恰是為適應橫隊戰術而確立的,正如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海戰那樣,丁汝昌採用橫隊陣型其實最能發揮北洋艦隊艦艇的效力。但是,可謂成也蕭何敗蕭何,時代在變,1880年的戰術已經被快速淘汰,世界海軍回到了戰列線縱隊戰術中。

原因在於,裝甲技術的提高,VC、KC標準鋼材的發明讓海軍艦艇重新擁有了全面防護的能力,可以在側舷而不是裝甲堡敷設更多裝甲而不至於影響航速和機動性。此外,水管鍋爐的出現則提高了艦艇的動力水平,這些讓側舷對敵的縱隊戰術重新成為主流,這樣可以在得到防護的情況下充分發揮火力。大量前無畏艦開始裝備中心線佈局的炮塔,1892年,英國皇家海軍重新將這類戰艦命名為“戰列艦”,就標誌著戰列線戰術的重新復活。英國“君權”級(Royal Sovereign-class)和“莊嚴”級(Majestic-class)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北洋海軍定遠艦建造時是世界的主流水準,但因這個變化迅速落伍

“君權”級(Royal Sovereign-class)

北洋海軍定遠艦建造時是世界的主流水準,但因這個變化迅速落伍

“莊嚴”級(Majestic-class)

因此,定遠艦確確實實是19世紀80年代的產品,其主要設計目標是發揮艦艏火力。然而到了1890年代,這一戰術已經落伍,定遠艦繼續充當“亞洲第一”其實已經名不符實。而日本海軍的崛起則是持續海軍建設,緊跟時代潮流。事實上,日本海軍以北洋艦隊為假想敵進行的“清澗寺”演習就在英國教官指導下驗證了縱隊戰術,這在後來的實戰中取得了對北洋海軍的壓倒性優勢。

北洋海軍定遠艦建造時是世界的主流水準,但因這個變化迅速落伍

定鎮兩遠頂住了日軍炮火,但也只能做到這樣

總之,定遠艦是19世紀80年代初的世界上一種戰術思想產品,德國人採用“不屈”號的設計方案也是由於當時海軍並非德國投入資源的主要領域,德國造船業沒有自身解讀的情況下就順手照抄的結果。從建造水平上看,德國人還是比較用心的,定鎮兩遠在實戰中表現得相當可靠,但是在19世紀90年代已經被新型戰術所淘汰。在19世紀末新技術方興未艾的背景下,北洋艦隊真的與這個古老的帝國一樣,用一種週期性的變革-停滯-再變革來艱難回應著歷史的變遷。

北洋海軍定遠艦建造時是世界的主流水準,但因這個變化迅速落伍

定遠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