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北洋海军定远舰建造时是世界的主流水准,但因这个变化迅速落伍

定远级铁甲舰是清帝国委托德国伏尔铿造船厂(Stettiner Vulcan AG)制造的7000吨级的铁甲舰(Ironclad)。1880年,李鸿章派徐建寅、李凤苞到英国及德国,考察海军以及购舰。两人在德国参观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及其制造的萨克森级(Sachsen class)铁甲舰,与及克虏伯公司(Krupp)及其火炮。在英国,二人则参观阿姆斯特朗及其最新之“不屈”号(HMS Inflexible,也就是“英弗来息白”)铁甲舰。最后决定由位于德国坦特伯雷度(Stettin)的伏尔铿建造两艘集“萨克森”级及“不屈”之长处的铁甲舰,舰上采用克虏伯火炮。

北洋海军定远舰建造时是世界的主流水准,但因这个变化迅速落伍

萨克森级(Sachsen class)铁甲舰

北洋海军定远舰建造时是世界的主流水准,但因这个变化迅速落伍

“不屈”号(HMS Inflexible)

北洋海军定远舰建造时是世界的主流水准,但因这个变化迅速落伍

1881年的“不屈”号

定远舰长93.9米,宽18.3米,吃水6.1米,排水量为7793吨。动力上,定远使用了8台圆柱形锅炉,配备2台三气缸往复式蒸汽机,输出功率4500千瓦(6000马力),最高航速为14.5节,10节的航速下续航能力为4500海里。在防护上,定远采用的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铁甲堡”防御样式,即重点防御样式,在舰体舯部(包含弹药库以及轮机等要害部位),用12-14英寸(305-356毫米)的竖甲围出一个长43.5米,宽18米的装甲堡垒。在舰体其他部位则只采用水平、但低于水线3英寸厚的装甲甲板,以减轻装甲总重量,如甲板装甲厚度为76毫米。另外,司令塔的装甲厚度为203毫米,而305毫米炮座的装甲罩厚度也达到305毫米(黄海海战时拆掉了)。在火力上,定远主要武器为4门305毫米克努伯后装架退式火炮,以对角斜轴线布局于两舷。在舰艏和舰艉各布置1门150毫米后装炮,另外还配备6门37毫米炮和3具鱼雷发射管。由于德国当时军舰制造业刚刚进入主流,为了与英国和法国竞争,在定远级的建造过程中颇为用心,质量是不错的。

北洋海军定远舰建造时是世界的主流水准,但因这个变化迅速落伍

定远级设计图

如果把这些数据拿来对比同时期的英国“不屈”号铁甲舰,“不屈”号比定远早了3年服役,但规格比定远大了一圈(10880吨标准排水量对7793吨)。“不屈”号航速与定远舰相当,但装甲防护要厚的多(610毫米水线装甲对356毫米),主炮口径更大(406毫米对305毫米),但是射速不如定远的克努伯。整体上看,“不屈”号的战斗力显著强于定远,但主要优势在于更大吨位带来的更好的防护,而不是主炮口径问题。在19世纪下半叶,火控技术仍然很差,不论是射击方还是目标往往都无法在远距离击中对手。理论上主炮有8000码的射程,但实际可能只能射击2-3次就接近到铁甲舰二级火力的射程中,主炮的射程当时多还是个概念问题,并不具备特别明显的意义。所以我们看黄海海战中日本海军装备320毫米炮的三景舰之一“松岛”,实战中表现就很糟糕。

北洋海军定远舰建造时是世界的主流水准,但因这个变化迅速落伍

“不屈”号的406毫米主炮

要理解“定远”级的设计,我们需要看1850-1890年之间的海军技术革命。首先自不必说是铁甲舰开始大范围取代木质战舰,铁甲舰在美国内战中的表现已经证明了,当时的穿甲弹技术无法贯穿铁甲。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对于舰艇而言无法杀伤对方舰艇海战就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因此,如何摧毁对手就成了一个难题。一种古老的装备,撞角(ram)重出江湖,甚至引发了欧洲各个海军强国的追捧(Ram craze)。由于预测穿甲弹技术无法迅速突破现有的铁甲,撞角被安装于1870-1880年代建造的铁甲舰上,定远号也不例外。


北洋海军定远舰建造时是世界的主流水准,但因这个变化迅速落伍

这幅漫画展示了“不屈”号的撞角(胸口)

与撞角热潮相对应,还有一种理论认为穿甲弹将很快取得突破,在弹药-装甲的竞赛中赢得胜利。如果这点属实,那么侧舷面对对手无疑会造成被弹面积增大,舰艇侧舷对敌很可能加快舰艇丧失战斗力。不论是撞角还是侧舷被弹,他们都形成了1860-1880年之间的海军常用战术——横队战术(line abreast)的出现。有一场海战可以证明,1866年7月20日,奥匈帝国海军与意大利海军爆发了利萨海战(Battle of Lissa),意大利12艘铁甲舰和19艘木质战舰被奥匈帝国海军7艘铁甲舰和20艘木质战舰击败,失败的原因中有一点,就是意大利海军采用了纵队(line ahead)战术,被采用横队战术的奥匈帝国海军舰艇发动了撞击战术打乱并被重创。

北洋海军定远舰建造时是世界的主流水准,但因这个变化迅速落伍

利萨海战图

北洋海军定远舰建造时是世界的主流水准,但因这个变化迅速落伍

利萨海战阵型

因此,定远的主炮布局恰恰是为适应横队战术而确立的,正如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那样,丁汝昌采用横队阵型其实最能发挥北洋舰队舰艇的效力。但是,可谓成也萧何败萧何,时代在变,1880年的战术已经被快速淘汰,世界海军回到了战列线纵队战术中。

原因在于,装甲技术的提高,VC、KC标准钢材的发明让海军舰艇重新拥有了全面防护的能力,可以在侧舷而不是装甲堡敷设更多装甲而不至于影响航速和机动性。此外,水管锅炉的出现则提高了舰艇的动力水平,这些让侧舷对敌的纵队战术重新成为主流,这样可以在得到防护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火力。大量前无畏舰开始装备中心线布局的炮塔,1892年,英国皇家海军重新将这类战舰命名为“战列舰”,就标志着战列线战术的重新复活。英国“君权”级(Royal Sovereign-class)和“庄严”级(Majestic-class)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北洋海军定远舰建造时是世界的主流水准,但因这个变化迅速落伍

“君权”级(Royal Sovereign-class)

北洋海军定远舰建造时是世界的主流水准,但因这个变化迅速落伍

“庄严”级(Majestic-class)

因此,定远舰确确实实是19世纪80年代的产品,其主要设计目标是发挥舰艏火力。然而到了1890年代,这一战术已经落伍,定远舰继续充当“亚洲第一”其实已经名不符实。而日本海军的崛起则是持续海军建设,紧跟时代潮流。事实上,日本海军以北洋舰队为假想敌进行的“清涧寺”演习就在英国教官指导下验证了纵队战术,这在后来的实战中取得了对北洋海军的压倒性优势。

北洋海军定远舰建造时是世界的主流水准,但因这个变化迅速落伍

定镇两远顶住了日军炮火,但也只能做到这样

总之,定远舰是19世纪80年代初的世界上一种战术思想产品,德国人采用“不屈”号的设计方案也是由于当时海军并非德国投入资源的主要领域,德国造船业没有自身解读的情况下就顺手照抄的结果。从建造水平上看,德国人还是比较用心的,定镇两远在实战中表现得相当可靠,但是在19世纪90年代已经被新型战术所淘汰。在19世纪末新技术方兴未艾的背景下,北洋舰队真的与这个古老的帝国一样,用一种周期性的变革-停滞-再变革来艰难回应着历史的变迁。

北洋海军定远舰建造时是世界的主流水准,但因这个变化迅速落伍

定远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