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二戰德國和日本都被炸成灰了,但後來還成為了發達國家?

用戶4949766110


在解釋經濟奇蹟之前,我們先來簡單看一下德國、日本的戰後狀況吧。

二戰後的德國滿布瘡痍,整個國家幾乎沒有一塊完整的地方。就以昔日的經濟大城柏林為例,由於歷經了柏林會戰的洗禮,最後也變成了一座死城,城裡的基礎設施幾乎被完全破壞,搜遍全城都很難找到一間有房頂的屋子。更甚的是,1947年一場極為罕見而寒冷的寒潮席捲了整個德國,那一年,由於氣溫極低,就連平時負責煤礦開採的機構都停止了運作,整個德國一片死寂,幾乎被逼到了崩潰的邊緣。當時的德國人民,就是在如此嚴峻的環境中重建自己的家園。

圖:戰後德國景觀

日本也同樣如此,在經歷美國對日本本土的無差別轟炸後,日本大城市的房屋大多數都被燒光,物資供應達到了極為匱乏的程度,通貨膨脹也極為嚴重。而作為民生的糧食領域,地瓜取代了大米成為了當時日本人的主食,城市生活水平為戰前的35%,孩童時期經歷過戰後生活的日本人,對小時候最深的印象是抓青蛙和蚱蜢來吃。當時,一個負責民生經濟的日本官員曾在日記裡這樣寫道:“至日本投降時整個日本只剩下了兩種人——死人和瀕死的人,日本平面能吃進嘴裡的就只有子彈啦。”

但又為何,這兩個國家在戰後的重建都出現了經濟奇蹟呢?今天,協虎就帶大家來探究一下出現這一“奇蹟”的原因。

一、徳日雙方本身均具有一定的發展基礎。

作為一個戰前大國,德國無論是在科技領域還是工業等領域,都擁有很強的基礎。雖然德國大部分基礎設施都在二戰中被摧毀,但其國內仍然有著大量的技術人員、科學家以及廉價勞動力。而這些精英分子的水平,我們回看當年的V2導彈、虎式坦克以及MG42等標誌著軍工水平的武器,就可以對其略知一二。甚至有說法稱,美國在二戰後之所以能突破眾多科技“瓶頸”,成為世界一流霸主,是因為它從德國以“獲得賠償”的形式要走了眾多科學技術人員。

日本也同樣如此,儘管日本本土遭到美國大量的轟炸機轟炸,許多大城市已經滿目瘡痍,但大轟炸雖然搗毀了大量的工業設施,卻並沒有讓日本原本的技術水平“傷筋動骨”,技術科研人員也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除此之外,由於日本在戰後的賠款受到了或多或少的“稀釋”,使得它能夠抽出一定的財力外聘專家。在具備這些條件下,日本的基礎設施重建時間就大大縮短了。同時,截止到1977年,日本還從外國引進3萬項左右的技術,通過對這些技術進行再改造,日本的經濟因此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二、兩者均重視科研教育。

所謂知識就是力量,二戰後的德國深諳此道,著重發展教育科技事業,加大對實用性技能的培訓,使得當時德國的國民素質普遍較高。據統計,1959年時西德的在校大學生為10萬人,但到了1970年,德國的在校大學生已發展至41萬,這為德國在戰後的發展源源不斷地、逐年提升地輸出著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

日本的舉措也與德國如出一轍,戰後的日本政府將6%的國民生產總值用作教育經費,全力推行義務教育制度,大力發展人才培養。通過培養和鎖住人才,最終達到科技興國的目的。與此同時,戰後的日本國民明顯出現了更多前往歐美進行深造的高素質人才,而他們的歸國又將歐美的先進科技帶回國內,又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的各方發展。

三、“非軍事化”與冷戰的間接推進

二戰後,由於德國和日本在軍事領域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制約,兩國藉此削減了龐大的軍費開支,並將其補充到其它領域的發展。不過,兩國作為當時冷戰的橋頭堡(西德在西線直接站在了蘇聯的西面,而日本則站在太平洋的一端前線),為什麼兩國敢在如此複雜的形式下大規模地將財政投入到非軍事領域呢?

對於德國而言,由於其本身與周邊國傢俱有較為複雜的歷史衝突根源,因而其真正敢於放開軍事佈局的原因,還是有著以下的特殊因素:1951年,《煤鋼聯營集團條約》的簽訂讓法、德邊境的煤、鋼資源受到周邊數國共同的管理,使得德國和法國之間圍繞著煤、鋼等資源的百年衝突劃上了句號,從而為西德解決了後顧之憂。於此同時,得益於冷戰的開始,歐美大國為了抗衡蘇聯而自1950年之後不斷地增兵西德,同時還扶持建立了西德方面的國防軍隊,因而這一番軍事幹涉使得西德又消除了前線之憂。有了這些,西德政府才能夠動用戰前德國70%的設備能力和超過60%的工業產值為國家重建注入了新的活力。

對於日本而言,由於五大戰勝國自二戰後的各方緣由,日本的本土防衛在一定時期實際上是隻由美國負責。而在戰後,由於美國早有將日本打造為冷戰“橋頭堡”的意思,因此在其結束了針對二戰的打壓後,反而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對日本採取扶持的措施。最終,軍費預算的轉移加上美國的大規模經濟援助,使得日本的重建獲得了大量的資金。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使得德國、日本在二戰後迅速擺脫“戰後廢墟”的困境,並且成功創造出令世界觸目的經濟奇蹟:

在戰爭結束後的短短十年裡,德國經濟發展就進入了繁榮時期,後來在60年代更是超越英法,成為歐洲國家的“扛把子”,造就出令世界為之一震的成績。

而歷經美國狂轟濫炸後的日本,在戰後也是出現了同樣的情況:短短二十年,日本就實現了經濟飛速增長。到1970年,日本已經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強國,甚至超越了德國。


WarOH協虎


一、二戰前,日本德國已經完成工業化。

人才,科技,教育都存在,損失的只是建築和廠房機器。重建沒有技術障礙。

二,馬歇爾計劃

美國戰後為與蘇聯競爭,大量提供廉價產品和美元貸款。重建也就沒有資金障礙。

比如朝鮮戰爭中,日本企業佔據就近優勢,獲得600億美元的美國訂單。

三,戰後體系的優勢

美蘇1948年開始冷戰。美國拉攏德國日本作為抵抗蘇聯中國的主要盟友,大力解除限制,提供武裝保護。因此,日德都得到美國的技術支援,及市場準入的支持。同時,美國事實上提供保護,軍費開支得到節省。


四川達州


這個問題非常簡單,

1.這些八國聯軍早在二戰之前就已經完成了工業化轉型,整個工業化技術都已經熟練掌握了,經歷戰爭並不會遺忘工業技術,大戰破壞的是基礎設施又不是破壞技術,只要八國聯軍的人沒有死光光工業技術就還存在,所以打完仗直接就可以重操舊業。

2.俄羅斯是因為被美國軍事遏制拖垮了,不然的話俄羅斯也會成為發達國家。

3.日本和八國聯軍一樣在二戰以前也已經擁有了非常完整成熟的工業技術,所以二戰結束也可以直接重操舊業。

4.中國則完全不同,甲午戰爭以前中國就是閉關鎖國不相信任何工業技術,結果導致工業技術為零。所以二戰結束中國所有工業化要從零開始。零技術和成熟技術同時發展短期內當然是成熟技術發展快了。

5.八國聯軍因為侵略過中國所以擔心中國報復所有在關鍵技術都要卡中國脖子,所以這樣一來中國發展就會慢很多。

5.不過西方人智商遠沒有中國人高,所以中國徹底超越它們是遲早的事。


明宇智遠


有本事發動二戰,工業化水平,人口素質都是比較高的。 可以說,二戰之前他們都是比較發達的國家。而且二戰中,他們也沒有被炸成灰。雖然總體損失慘重,但是二戰之後,美國和蘇聯對峙。德國和日本都是美國重點扶持,對抗蘇聯的工具,美國的技術和市場都向這兩個國家開放。 所以,二戰之後,這兩個國家迅速崛起,成為經濟發達的大國,當然,政治和軍事上他們一直都是戰敗國的地位。


港漂漂深圳


老底還在,國家環境又好,能起來很正常


帝國曆史


被哥打敗了,然後心服口服的跟著大哥混,大哥也覺得這兩個小弟還沒那麼壞,打了一頓教訓一頓就夠了,於是大哥幫助小弟恢復重建,時間不長,兩個小弟都成了發達的,富裕的國家。所以說跟對大哥很重要!


雨夜的發一條


都是為了平衡世界格局,不能一家獨大,互相牽制。各種援助,就讓這些被炸成灰燼的國家重新活過來了又。日本,德國,本來都灰飛煙滅了,還不是美國英國這些帝國主義國家的鈔票,黃金,重新變成發達國家的。


好睏君


德國

1、自身的強大,基礎的存在。德國在開戰前完成了工業化建設,雖然晚於英法,希特勒上臺後,帶領德國走上飛速的發展,也在1938年前後基本完成,成為歐洲的工業強國,擺脫了經濟危機,戰後德國強大的工業雖然元氣大傷,但是基礎還在。


2、戰後西方國家的援助,在攻入德國時,盟軍的飛機轟炸的工業基本以軍工為主,其他工業相對破壞較輕,修復後幾個月內就可以恢復生產。為了對抗蘇聯,西方國家對民主德國進行了大量的經濟援助,使得德國在戰後國內經濟飛速恢復和發展。

3、德國勞動人民,嚴謹、認真、勤勞的做事態度,使得戰後德國迅速發展起來。

日本

1、日本經過明治維新的改革,在二戰前就已進入世界列強的陣營,國內經濟在1940年時達到200多億美元的GDP,同時世界各地的學習先進技術,進入了發達國家的陣列。

2、戰後美國的扶植,戰後美國在日本設立軍事基地。為了對抗蘇聯和新中國,美國加大對日本的扶植,進行經濟援助和技術的輸出,特別是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美國給日本帶去了大量的訂單,大發戰爭財,日本迅速發展起來,成為亞洲的四小龍之一。

3、戰爭賠款賠的少,比如當年老蔣就放棄了日本對中國的戰爭賠款。


小小羅羅蛛


德國和日本儘管被炸成一片廢墟,但是在此前就已經完成工業化,工業化的基礎並沒有被破壞,各種人才和思想觀念並不會因為轟炸而消失。

戰後只要環境合適,就會很快成長為新的發達國家。

要想徹底消滅一個發達國家,只要讓其去工業化,或者雖然不去除工業其工業能力,但是將其限制在世界市場之外才能辦到。世界歷史上似乎還沒有一個大國被成功去工業化的,歐美經濟金融和科技化後,傳統工業能力被降低,但是並沒有消失,俄羅斯因為種種原因有被去工業化的可能,但是隻要環境適當,再次工業化相對簡單很多。被限制在國際市場之外的情況是有的,比如朝鮮、比如伊朗,就成功地被限制在國際經濟體系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