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對於袁枚的《苔》,如何理解詩人的心情?

城市獨特內涵屬性


清代著名文人袁枚(1716.3.25-1798.1.3),與趙翼和蔣士銓並稱“乾隆三大家”。他為詩主張書寫性靈,直抒作者胸臆。他多才多藝,風流倜儻,雖然進過翰林院,不過仕宦不達,只做過幾任七品芝麻官,卻能名揚天下。愛好美食,會吃能寫,與蘇軾相似。他還曾招收女弟子,在中國古代能夠這樣瀟灑自若,得以善終者,著實罕見。

這般富有生活情趣的人,自然容易發現被人忽略的美來。比如五言絕句《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生活在陰暗處的苔蘚,沒有得到白日的照耀,但卻也能鬱然青青,彷彿也在迎春微笑。它的花朵兒如米粒一般微笑,竟像牡丹花一樣恣意盛放。

詩人似乎只在描述一幅畫面,一個場景,彷彿在陳述事實。苔蘚喜陰喜溼,但對陽光依舊有需求,否則難以存活。詩人卻有意無意忽略這點兒,僅言其不受陽光澤被。由苔蘚的顏色——青綠,繼而聯想到春天。進而,言苔花雖小,卻不自棄,反而如富貴的牡丹花一樣,恣意開放。這種精神,多麼感動人心啊!

然而,苔蘚實際上並不開花,無所謂苔花。詩人的眼神再好再敏銳,也無法為苔嫁接些許花蕾。故而,這首詩並非描摹具象的寫實之作,而寄予了詩人的精神。雖然沒能得到主流的認可和關注,不能得騁雄才,然而,卻不因命運欠佳而放棄自我。詩人從尋常微小的花草之中,讀出了自己的生命哲學,幫助自己超脫了現實的羈絆。

由此詩可見,袁枚是個十分樂觀的人。

苔本為微小陰暗之物,不易引人注目。詩人緣何能夠注意到晦暗之中的苔呢?現代心理學認為,人們會隨著心境的變化,關注不同的顏色。當心情愉快,情緒高漲之時,喜歡明快強烈的色彩。反之,則更易關注灰暗凝滯之物。苔蘚雖是綠色,然其多在幽暗之中,詩人注意到它們,若非賞心別具,偏愛幽靜,便是其時不甚如意,而希望靜心了。

他的天資和性情,幫助他走出了可能的陰霾。其心情,或由低沉轉向明快堅定。這首絕句,實為卑者之讚歌,處在人生低谷,或者社會底層的人們,對之的共鳴感會更強吧。就像上世紀末下崗潮來臨之際,大批下崗工人處在人生的危機之中,而劉歡的一首《重頭再來》,幫助他們找回節奏,找回自我,開啟新的人生征程。這首《苔》,也是這樣的讚歌,只是更為簡介凝練了。


更多精彩人文分析,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風雅正


《苔》是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一首詠物詩,它借苔花歌頌了默默無聞的又在努力奮鬥的普通人,就像你我這般普通。

這首詩的原文是這樣的: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作者是清代詩人,散文家,袁枚,袁枚,自號隨園主人,倉山居士,浙江杭州人。

這是一首人生激勵詩,它默默無聞了300百年,今年2月16日晚上,中央臺《經典詠流傳》節目播出了這首詩。

一夜之間,讓這首《苔》的傳播度超過了300年的總和。這個節目邀請了山村支教老師梁俊和他的學生們演唱了這首詩,《苔》被重新喚醒了,一時間大江南北都在流傳。

在貴州省石門坎山區支教的梁俊老師和他的學生們就像《苔》這首詩裡的苔花一樣,雖然渺小,但他們像牡丹那樣快樂而富有光彩地在山區綻放。

這首詩是寫給綻放在天地之間的每一個平凡而又尊貴的生命的。

苔花是那麼的渺小,默默無聞,終年在牆角里,在陰暗處,在陽光照射不到我地方生長,它們到了花期,也會像牡丹那樣開放。它們開的是那麼執著,毫不起眼,但不自慚形穢,那麼有生命力,充滿自信。


其實,我們每一個普通的勞動者,每一個在頭條和悟空問答這個平臺上努力寫作的人,不也像苔花那樣默默無聞嗎?但是我們不氣餒,不灰心,失敗了,重新振作起來。這就是《苔》帶給我們新媒體人的自信。

《苔》其實有兩首,這是其一,另外一首是:

各有心情在,隨渠愛暖涼。

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


大智度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曾在江南地區任縣令,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於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四十歲即辭官歸隱。代表作品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等。

這首《苔》詩,是一首五言絕句。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亦學牡丹開。

詩作的大意是,苔蘚生在陰暗潮溼不見陽光的地方,卻是那樣的生機盎然,獨自開芳,一股青春的氣息,使人心恬靜氣舒暢。小米大的花開的自然自若,猶如牡丹一樣競相開放,高貴而有氣質。



白日不到處,一個不宜生命成長的地方,可是苔蘚卻長出綠意來,展現出自己的青春,而這青春從何而來?青春恰自來。自問自答,呵,她並不擇生處,沒有陽光的普照,她旺盛生命力是自己自強不息的結果!它就是憑著堅強的信念,突破陰溼不向陽的環境,煥發出青春的光采。 以小見大,讚美苔花多麼的了不起!首句“白日不到處”,“到”為仄聲,此字位出律,用“暉”字替代,就可解決出律的疵點。

開的花淡雅而宜人,花如米粒般碎小,都還勃然開放,開花結子,繁衍後代,這便是生命的力量。寫到此處,苔花,真的另人憐惜,另人感動。駐足欣賞,詩而歌之,回味無窮。苔花枝體雖微小,而向牡丹學習,既謙微,而又驕傲!與牡丹競相開放,點綴著春的天真與浪漫。

通過上面的意境分析,這首五絕短詩直鋪直敘,語言洗煉,白描裡繪製出一幅淡雅苔花詠春圖,含意豐富,如同從一沙壘塔般照析人生,感嘆大千世界。

的確,苔蘚常常生長在高寒、耐旱、陰溼、貧瘠的湖畔、澤邊、石縫、山崖上,有頑強的生命力。



從而暗喻了詩人處世思想:澹泊以明志,普善而忘憂的情懷,表達了詩人“不以小為小,不以大為大”的人生態度。欣賞一朵微小的苔花的持貧樂觀的心情,讚美小生命的善良與頑強,感悟平淡人生,對不同際遇下不同生命的同情。善者也。


大漠雄鷹51775718998


《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詩人從細微之處,領悟人生哲理,語言雖是樸實無華,卻道出大學文,人生大道,只把苔的生長狀況寫出,卻意味深長,一首好詩不在詩內,而在詩外,大到世間萬物,小到飛沙揚塵,感情表達欲露還藏若隱若現。

“白日不到處,青風恰自來。”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苔蘚卻生命頑強的生出綠意,這綠意就是青春,活在生命的陰暗處,在逆境中頑強的成長,不需要陽光的呵護也能安然無恙,也能青春洋溢,散發光芒,清風徐來。是逆境造就了苔蘚,如果苔蘚受著陽光的滋潤呵護,必會半路夭折。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苔花雖小可以為春日增光添彩,他傾盡所有把最美麗最芬芳的一面奉獻給這生機怏然的春天,牡丹有牡丹的妖嬈富貴,苔蘚有苔蘚的質樸芬芳,都在把最美麗的一面奉獻,盡情的跳舞盡情的芬芳。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麻雀不能像雄鷹展翅翱翔與藍色天際,卻可以自由飛翔點綴天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將軍,做不了將軍可以做馬前走卒。將軍可以統兵百萬,保衛國家,奉獻自我,走卒可以視死如歸奮勇殺敵報效國家,這些都是在盡其所能,傾盡所有的去報效國家,都在奉獻,“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大事見真招,小事見本色。國家安定和平年代,可以不用去出生入死,奮勇殺敵,奉獻不一定在大處,可以細微到生活。像那無私奉獻邊遠山區支教的老師,像那見義勇為的英雄,像那無私奉獻的科學家……他們把青春奉獻,他們默默無聞。他們就像苔蘚把最美麗的一面奉獻給了春天,而這牡丹興許就是那些公眾人物……



西樓月滿堂


  •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唐代詩人張九齡的作品。
  • 我覺得這首詩和袁枚的這首有異曲同工之妙。
  • 儒家文化很講究入世,認為人活著應該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
  • 所以做人要有擔當,有抱負,積極地實現世俗價值。
  • 但是我們所有人都知道,在實現世俗價值時,會遇到很多困難。甚至有許多人,非常有想法有才華,但是礙於各種制約,而無法彰顯自己的抱負。
  • 所以儒家學者又講究“自適”。
  • 自適的意思是能夠通達的面對人生的波折,安然地接受自己的侷限,並且努力在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
  • 這首小詩普通平淡,在眾多的詩中,不算出彩,但是它質樸簡單,很符合我們這個時代大部分人的心態和狀態。
  • 我們不斷地發現自己的侷限和邊界,我們可能對很多事都會感到無力,看到許多優秀的人,會絕望的發現別人是天國佳品,我們只是路旁小花。
  • 但是小花也要有小花的勇氣,生長一世,也要能沐經風雨,盛放風中。

大象愛吃蝦


300年前,袁枚將視線投向生長於潮溼陰暗處的苔花,讚賞其少人欣賞卻熱烈綻放的身姿。 300年後,一個名叫梁俊的支教老師讀到了《苔》。

他不通樂理,卻嘗試著彈琴作曲,並教會貴州烏蒙山下的孩子們吟唱。 為什麼教學生這首詩?梁俊自覺像難以被太陽照耀的苔——山裡長大,成績不是最好的,長相也不是最帥的,但依然能找到生命的價值——“如果被顯微鏡放大出來,它們(苔)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 他希望以此鼓勵自己的學生,要自信、樂觀。


再卑微的生命也能綻放淚目的光華,希望這些孩子們如“苔”一樣,長大後綻放自己的光彩。


詩雨煙雲


《苔》 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非常喜歡《經典詠流傳》上唱這首歌的小女孩和她的聲音

濃密厚實的長在院子的板縫牆角,泱泱青色。沒有陽光又如何,我眼裡有陽光,心裡有亮光。再微小的事物都渴望旺盛的青春,再卑微的生命都向往高潔的愛情,我身處簡陋之地,也依然不會放棄對理想的追求,小也無懼,醜也不怕,我的生命會像牡丹一樣灼灼開花。


碎言細語


這首詩是說一個人在這世上,就如這些苔花一樣,不被人們重視。苔花自開自落,沒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被人隨意的踐踏。但是苔花自己卻努力的綻放自我,不管別人如何對待她。我們大多數的人就如這些苔花,在這個繽紛的世界上不要在乎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哪怕在不起眼也要做到不放棄、自尊自愛。


優優95


個人理解這首詩讚頌春天到來,萬物復甦的景象。詩人細緻入微,從另眼觀察到那些不被重視的自然景象被詩人敏銳細膩挖掘描述,不光是嬌豔無比的百花享受春光愛撫,盛開綻放,不起眼的米小花朵也同樣如此。儘管賤長在脊土角落,沒有陽光照射,但仍有青春煥發心願。個人認為作者做此詩雖是對無名小草小花歌頌,但是對世態人生的一種看法,即普通人都有自己光彩的一生。


蜀雲3蜀雲3


苔若臺,人生是一場戲,每個人是自己人生之戲的主角,即使小如苔蘚,也有生命盛放的時刻,開出花,哪怕小如米粒,也是自身生命擁有的能量,為大千世界增添一份景緻。人們認識了苔,它於萬物中有一份自己位置,於萬物中小而不餒。人生要發光,哪怕螢火,會有另一種美。人要綻放,處處是舞臺,小也能發光,有彩,演好自己生命的角色。說明詩人淡泊名利心理。不望臺,願為小苔,做個平凡人。只發揮生命之彩,自身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