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对于袁枚的《苔》,如何理解诗人的心情?

城市独特内涵属性


清代著名文人袁枚(1716.3.25-1798.1.3),与赵翼和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他为诗主张书写性灵,直抒作者胸臆。他多才多艺,风流倜傥,虽然进过翰林院,不过仕宦不达,只做过几任七品芝麻官,却能名扬天下。爱好美食,会吃能写,与苏轼相似。他还曾招收女弟子,在中国古代能够这样潇洒自若,得以善终者,着实罕见。

这般富有生活情趣的人,自然容易发现被人忽略的美来。比如五言绝句《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生活在阴暗处的苔藓,没有得到白日的照耀,但却也能郁然青青,仿佛也在迎春微笑。它的花朵儿如米粒一般微笑,竟像牡丹花一样恣意盛放。

诗人似乎只在描述一幅画面,一个场景,仿佛在陈述事实。苔藓喜阴喜湿,但对阳光依旧有需求,否则难以存活。诗人却有意无意忽略这点儿,仅言其不受阳光泽被。由苔藓的颜色——青绿,继而联想到春天。进而,言苔花虽小,却不自弃,反而如富贵的牡丹花一样,恣意开放。这种精神,多么感动人心啊!

然而,苔藓实际上并不开花,无所谓苔花。诗人的眼神再好再敏锐,也无法为苔嫁接些许花蕾。故而,这首诗并非描摹具象的写实之作,而寄予了诗人的精神。虽然没能得到主流的认可和关注,不能得骋雄才,然而,却不因命运欠佳而放弃自我。诗人从寻常微小的花草之中,读出了自己的生命哲学,帮助自己超脱了现实的羁绊。

由此诗可见,袁枚是个十分乐观的人。

苔本为微小阴暗之物,不易引人注目。诗人缘何能够注意到晦暗之中的苔呢?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们会随着心境的变化,关注不同的颜色。当心情愉快,情绪高涨之时,喜欢明快强烈的色彩。反之,则更易关注灰暗凝滞之物。苔藓虽是绿色,然其多在幽暗之中,诗人注意到它们,若非赏心别具,偏爱幽静,便是其时不甚如意,而希望静心了。

他的天资和性情,帮助他走出了可能的阴霾。其心情,或由低沉转向明快坚定。这首绝句,实为卑者之赞歌,处在人生低谷,或者社会底层的人们,对之的共鸣感会更强吧。就像上世纪末下岗潮来临之际,大批下岗工人处在人生的危机之中,而刘欢的一首《重头再来》,帮助他们找回节奏,找回自我,开启新的人生征程。这首《苔》,也是这样的赞歌,只是更为简介凝练了。


更多精彩人文分析,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风雅正


《苔》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咏物诗,它借苔花歌颂了默默无闻的又在努力奋斗的普通人,就像你我这般普通。

这首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作者是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袁枚,自号随园主人,仓山居士,浙江杭州人。

这是一首人生激励诗,它默默无闻了300百年,今年2月16日晚上,中央台《经典咏流传》节目播出了这首诗。

一夜之间,让这首《苔》的传播度超过了300年的总和。这个节目邀请了山村支教老师梁俊和他的学生们演唱了这首诗,《苔》被重新唤醒了,一时间大江南北都在流传。

在贵州省石门坎山区支教的梁俊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就像《苔》这首诗里的苔花一样,虽然渺小,但他们像牡丹那样快乐而富有光彩地在山区绽放。

这首诗是写给绽放在天地之间的每一个平凡而又尊贵的生命的。

苔花是那么的渺小,默默无闻,终年在墙角里,在阴暗处,在阳光照射不到我地方生长,它们到了花期,也会像牡丹那样开放。它们开的是那么执着,毫不起眼,但不自惭形秽,那么有生命力,充满自信。


其实,我们每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每一个在头条和悟空问答这个平台上努力写作的人,不也像苔花那样默默无闻吗?但是我们不气馁,不灰心,失败了,重新振作起来。这就是《苔》带给我们新媒体人的自信。

《苔》其实有两首,这是其一,另外一首是: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大智度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曾在江南地区任县令,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四十岁即辞官归隐。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这首《苔》诗,是一首五言绝句。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诗作的大意是,苔藓生在阴暗潮湿不见阳光的地方,却是那样的生机盎然,独自开芳,一股青春的气息,使人心恬静气舒畅。小米大的花开的自然自若,犹如牡丹一样竞相开放,高贵而有气质。



白日不到处,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青春恰自来。自问自答,呵,她并不择生处,没有阳光的普照,她旺盛生命力是自己自强不息的结果!它就是凭着坚强的信念,突破阴湿不向阳的环境,焕发出青春的光采。 以小见大,赞美苔花多么的了不起!首句“白日不到处”,“到”为仄声,此字位出律,用“晖”字替代,就可解决出律的疵点。

开的花淡雅而宜人,花如米粒般碎小,都还勃然开放,开花结子,繁衍后代,这便是生命的力量。写到此处,苔花,真的另人怜惜,另人感动。驻足欣赏,诗而歌之,回味无穷。苔花枝体虽微小,而向牡丹学习,既谦微,而又骄傲!与牡丹竞相开放,点缀着春的天真与浪漫。

通过上面的意境分析,这首五绝短诗直铺直叙,语言洗炼,白描里绘制出一幅淡雅苔花咏春图,含意丰富,如同从一沙垒塔般照析人生,感叹大千世界。

的确,苔藓常常生长在高寒、耐旱、阴湿、贫瘠的湖畔、泽边、石缝、山崖上,有顽强的生命力。



从而暗喻了诗人处世思想:澹泊以明志,普善而忘忧的情怀,表达了诗人“不以小为小,不以大为大”的人生态度。欣赏一朵微小的苔花的持贫乐观的心情,赞美小生命的善良与顽强,感悟平淡人生,对不同际遇下不同生命的同情。善者也。


大漠雄鹰51775718998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诗人从细微之处,领悟人生哲理,语言虽是朴实无华,却道出大学文,人生大道,只把苔的生长状况写出,却意味深长,一首好诗不在诗内,而在诗外,大到世间万物,小到飞沙扬尘,感情表达欲露还藏若隐若现。

“白日不到处,青风恰自来。”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苔藓却生命顽强的生出绿意,这绿意就是青春,活在生命的阴暗处,在逆境中顽强的成长,不需要阳光的呵护也能安然无恙,也能青春洋溢,散发光芒,清风徐来。是逆境造就了苔藓,如果苔藓受着阳光的滋润呵护,必会半路夭折。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虽小可以为春日增光添彩,他倾尽所有把最美丽最芬芳的一面奉献给这生机怏然的春天,牡丹有牡丹的妖娆富贵,苔藓有苔藓的质朴芬芳,都在把最美丽的一面奉献,尽情的跳舞尽情的芬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麻雀不能像雄鹰展翅翱翔与蓝色天际,却可以自由飞翔点缀天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将军,做不了将军可以做马前走卒。将军可以统兵百万,保卫国家,奉献自我,走卒可以视死如归奋勇杀敌报效国家,这些都是在尽其所能,倾尽所有的去报效国家,都在奉献,“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大事见真招,小事见本色。国家安定和平年代,可以不用去出生入死,奋勇杀敌,奉献不一定在大处,可以细微到生活。像那无私奉献边远山区支教的老师,像那见义勇为的英雄,像那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他们把青春奉献,他们默默无闻。他们就像苔藓把最美丽的一面奉献给了春天,而这牡丹兴许就是那些公众人物……



西樓月滿堂


  •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
  • 我觉得这首诗和袁枚的这首有异曲同工之妙。
  • 儒家文化很讲究入世,认为人活着应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 所以做人要有担当,有抱负,积极地实现世俗价值。
  • 但是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在实现世俗价值时,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有许多人,非常有想法有才华,但是碍于各种制约,而无法彰显自己的抱负。
  • 所以儒家学者又讲究“自适”。
  • 自适的意思是能够通达的面对人生的波折,安然地接受自己的局限,并且努力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
  • 这首小诗普通平淡,在众多的诗中,不算出彩,但是它质朴简单,很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心态和状态。
  • 我们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局限和边界,我们可能对很多事都会感到无力,看到许多优秀的人,会绝望的发现别人是天国佳品,我们只是路旁小花。
  • 但是小花也要有小花的勇气,生长一世,也要能沐经风雨,盛放风中。

大象爱吃虾


300年前,袁枚将视线投向生长于潮湿阴暗处的苔花,赞赏其少人欣赏却热烈绽放的身姿。 300年后,一个名叫梁俊的支教老师读到了《苔》。

他不通乐理,却尝试着弹琴作曲,并教会贵州乌蒙山下的孩子们吟唱。 为什么教学生这首诗?梁俊自觉像难以被太阳照耀的苔——山里长大,成绩不是最好的,长相也不是最帅的,但依然能找到生命的价值——“如果被显微镜放大出来,它们(苔)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 他希望以此鼓励自己的学生,要自信、乐观。


再卑微的生命也能绽放泪目的光华,希望这些孩子们如“苔”一样,长大后绽放自己的光彩。


诗雨烟云


《苔》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非常喜欢《经典咏流传》上唱这首歌的小女孩和她的声音

浓密厚实的长在院子的板缝墙角,泱泱青色。没有阳光又如何,我眼里有阳光,心里有亮光。再微小的事物都渴望旺盛的青春,再卑微的生命都向往高洁的爱情,我身处简陋之地,也依然不会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小也无惧,丑也不怕,我的生命会像牡丹一样灼灼开花。


碎言细语


这首诗是说一个人在这世上,就如这些苔花一样,不被人们重视。苔花自开自落,没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被人随意的践踏。但是苔花自己却努力的绽放自我,不管别人如何对待她。我们大多数的人就如这些苔花,在这个缤纷的世界上不要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哪怕在不起眼也要做到不放弃、自尊自爱。


优优95


个人理解这首诗赞颂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景象。诗人细致入微,从另眼观察到那些不被重视的自然景象被诗人敏锐细腻挖掘描述,不光是娇艳无比的百花享受春光爱抚,盛开绽放,不起眼的米小花朵也同样如此。尽管贱长在脊土角落,没有阳光照射,但仍有青春焕发心愿。个人认为作者做此诗虽是对无名小草小花歌颂,但是对世态人生的一种看法,即普通人都有自己光彩的一生。


蜀云3蜀云3


苔若台,人生是一场戏,每个人是自己人生之戏的主角,即使小如苔藓,也有生命盛放的时刻,开出花,哪怕小如米粒,也是自身生命拥有的能量,为大千世界增添一份景致。人们认识了苔,它于万物中有一份自己位置,于万物中小而不馁。人生要发光,哪怕萤火,会有另一种美。人要绽放,处处是舞台,小也能发光,有彩,演好自己生命的角色。说明诗人淡泊名利心理。不望台,愿为小苔,做个平凡人。只发挥生命之彩,自身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