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第二次鴉片戰爭八里橋戰役為何失敗?

品物不窮


蒙古騎兵13世紀由成吉思汗創建,戰術靈活、智勇兼備,橫掃亞歐大陸。到了清朝,蒙古騎兵助力清朝打天下,仍然是不容小覷的隊伍,然而有一場戰爭,被稱作是蒙古騎兵的悲壯輓歌,這就是著名的通州八里橋之戰。

通州八里橋之戰,發生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蒙古騎兵對陣英法聯軍。

當是清兵帶頭兒的是博多勒噶臺親王僧格林沁,他是成吉思汗的昆弟哈布圖哈斯爾的後裔,是當時叱吒風雲的名將。1860年8月天津大沽失陷,僧格林沁統率蒙古部隊從天津撤防退到通州八里橋一帶,準備與英法聯軍激戰一場。

開戰前,清兵人數三萬九千多人,其中包括蒙古馬隊一萬人,而英法聯軍有一萬八千多人。單單從數字比較,明顯是清軍佔據優勢,然而這場大戰的特殊之處,在於這是冷兵器部隊與火器部隊的較量。

1860年9月,雙方在八里橋開戰,其中彪悍的蒙古馬隊以及不怕死的蒙古勇士們,向敵陣勇猛衝鋒。但是他們面對不是13世紀的歐洲人,而是殺傷性極強的新式槍炮。以血肉這軀去迎戰鐵鑄的大炮,結果可想而知,三萬九千人的清軍傷亡過半,伏屍遍野。僧格林沁的皇家大旗,也落入了勝利者的手中。

再看英法聯軍這裡的傷亡人數,竟然僅有10人左右。

這場戰爭讓英法聯軍很是得意,還有個法國人寫了一本書,名為《中國遠征記》,遠征遠征,話裡話外均透著得意,似在宣告這不是打仗,而是武裝遊行。

雖然有些得意忘形,但是這個法國人對於蒙古騎兵的勇敢,也如實作了記錄:“炮彈和子彈無法徹底消滅他們,騎兵們似乎是從灰燼中重生。他們如此頑強,以至於一時間會拼命地衝到距大炮只有30米遠的地方。我們大炮持續和反覆地排射,炮彈於他們的左右飛馳,他們在炮火中倒下了。”

在戰爭開始時,清軍的確靠著騎兵的勇敢突破了防線,但英法聯軍立即改變了策略,不僅用上了開花彈,而且還讓步兵呈現出空心方陣,據說這是經歷拿破崙戰爭總結而改造的方陣列隊,專門用來對抗騎兵。

法國德里松伯爵在他的書《翻譯官手記》中記錄:“我們的炮彈造成了成批的殺傷。死神一刻也沒有歇手,卻並沒有嚇倒這些不靈活卻勇敢的鬥士,他們寸步不退。”

通州八里橋之戰中,英法聯軍作為工業革命後的現代軍隊,從歐洲火藥桶以及一系列殖民地戰爭中錘鍊出來,從戰術組織、訓練水平、武器裝備等方面,對於冷兵器軍隊是一種全方位碾壓,這是兩個時代的戰爭,而蒙古騎兵最後的英勇,也成為戰爭史上最為悲壯的輓歌。


地圖帝



對戰雙方的實力對比

英法聯軍8000人左右,清軍將近30000人。清軍的騎兵最多,將近兩萬人,步兵將近一萬,火炮一百餘門,炮兵2000人左右,配備大量火槍熱兵器,騎兵以冷兵器為主;英法聯軍6千步兵,1500騎兵,炮兵1000,火炮60餘門。

戰爭結束後,聯軍繳獲清軍大量槍支和二十多門大炮,其中一門炮是荷蘭生產的。

因為失敗而改革的世界騎兵

僧格林沁的騎兵慘敗不是特例,五年前,英國人的騎兵就有過前車之鑑,巴拉克拉瓦戰役中面對俄國人,英國人的騎兵死傷慘重,在炮火的轟擊下戰馬驚慌失措,血肉橫飛——這是打得英國騎兵哭爹喊孃的一戰,也是打得英國人民痛心不已的一戰。


清軍的騎兵打側翼戰果如何呢?聯軍騎兵為了保護側翼主動攻擊了想要襲擊側翼的清軍,這個死傷比例如下:聯軍2死29傷,清軍140死傷者不詳,其餘兩千多人四散逃亡。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滿洲人的騎兵不是很厲害嗎?一說是當時召集的騎兵其實是農民,英法聯軍說打他們跟玩一樣;另一種說法,是當時歐洲騎兵早已拋棄了清軍般的騎兵和戰術,面對著槍騎兵的出現,以及火槍火炮愈發先進,早期騎兵在歐洲不斷升級更新換代,但清朝的騎兵一百年內沒遇到什麼對手,所以連騎兵也遠遠落後了。

僧格林沁的戰術有問題嗎?

我覺得沒有錯誤,因為僧格林沁掌管過火器營,也打贏過英法戰艦,怎麼可能不熟悉火器呢?問題在於,他不清楚當時新出現的米涅彈和隨之而來的新型步槍,這批步槍不但發射頻率遠非過去燧發槍可比——燧發槍射擊距離和精度極差,而且真正使得步槍的作用在戰場上超過了火炮。加上新的刺刀白刃戰技術和排射、輪流射擊戰術的運用——不清楚的打次《全面戰爭》系列遊戲就知道多可怕了。

按照清朝早先遇到的準噶爾部隊沒升級的西洋步槍和西洋火炮來看,僧格林沁是必勝無疑的,但對於最先進武器認識的缺失(即使是現代社會,一些新型武器也不是說你想要就能有的,包括外文譯介,這都需要大量人才去做這些工作),導致了僧格林沁的失敗。英法聯軍裝備的“前裝滑膛炮”和“阿姆斯特朗炮”能使用開花彈,不知道威力的可以體驗下《全面戰爭》系列遊戲,清軍的馬就是被它們嚇跑而無法控制的,殺人也是一流。

用炮兵轟擊,再用騎兵突擊,清軍這次火炮沒發揮任何作用就敢騎兵突擊,也是因為不瞭解武器的突變所致。

最大的問題

這一點大家都清楚,就不說了。


肥嘟嘟的小不理


八里橋之戰後英法聯軍清點戰場,清軍屍體一共一千多,剩下的都逃了,並不存在數萬人傷亡過半甚至全軍覆滅的神話。

兩次鴉片戰爭清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近戰能力,遠程射擊清軍還能忍受,能衝到離英法聯軍五十米處徘徊射箭放槍,對方一旦肉搏突擊清軍立馬崩潰。滿蒙軍隊一代不如一代,弓箭拉力只有當初進關時期八旗兵的幾分之一,而且還射不準,傷害極小,許多人放棄弓箭用火繩槍,在馬上更加打不準,騎馬墜馬不稀奇。滿蒙騎兵被英國訓練的印度騎兵驅散,肉搏根本打不過。而西方國家由於火器的射速問題,特別重視肉搏。

相比英國入侵阿富汗,被當地武裝打得全軍覆滅,武器差距比滿清還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