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南潯三大藏書家

南潯三大藏書家

清末民初,吳興崛起了聞名海內的四大藏書樓,其中張均衡的“六宜閣”、蔣汝藻的“密韻樓”、劉承乾的“嘉業堂藏書樓”均在南潯。

南浔三大藏书家

張鈞衡,字石銘,號適園。張氏在南潯三家中年歲最長,生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卒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享年五十五歲。張氏祖籍安徽休寧,清康熙年間才遷至浙江南潯。張氏世代經商,後以經營絲綢業及鹽業致富。張鈞衡幼年失怙,由母親撫育成人。他曾在鄉試中為舉人,一度做過兵部車駕司郎中,但終於未能走上仕途,開始了繼承祖業,經營商業的生涯。經商之餘,張氏最大的嗜好就是收書。憑藉豐厚的經濟實力和他在南北各地的不懈搜求,不數年他便積書萬卷,蔚然成為東南一隅的大藏書家。張氏所藏大都淵源有自,其中不少善本精鈔來自吳騫“拜經樓”、顧沅“藝海樓”、汪士鍾“藝芸書舍”、朱學勤“結一廬”等藏書舊家。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張鈞衡在故鄉南潯鎮建成一處園林,取古書中“季鷹適志”的典故,名為“適園”。該園頗有池館亭臺之勝,其中的“六宜閣”、“擇是居”是張氏的藏書之所。張氏藏書後繼有人,張氏長子名乃熊,字芹伯,一作芹圃,能夠仰承先志,克繼家學。乃熊精於版本之學,善於度藏,適園藏書在他經營期間,頗有發展,故有出藍之譽。張氏三孫名珩,字蔥玉,別署希逸,室名“韞輝齋”,亦富收藏,為現代著名書畫鑑定家。新中國成立後,任職於中央文化部文物局。著作有《韞輝齋藏唐宋以來名畫集》、《怎樣鑑定書畫》、《木雁齋書畫賞鑑札記》(稿本)等。張氏一門三代風流儒雅,富收藏、精鑑別的事蹟在近代文化史上被傳為佳話。

南浔三大藏书家

適園藏書有三個特點。特點之一是宋元本既多且精。據張鈞衡民國五年(1916年)(《適園藏書志》著錄。張氏有宋本五十四部,元本五十七部。二十多年後,到民國三十年(1941年)張芹圃編《芹圃善本書目》時,所藏宋本已增至八十八部,元本七十四部。張氏所藏宋本中最佳的有《東都事略》、《北山小集》、《李賀歌詩編》等。《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乃北宋刊本,有“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許覆版”的牌記。這種刊有牌記告白的宋版書極為罕見,這是我國出版物中最早的版權頁,因而十分珍貴。此書原為清怡親王明善堂舊藏,後流落東瀛,經董康購歸,又以千元代價轉讓適園。《北山小集》、《李賀歌詩編》亦為北宋刊本,乃是用宋孝宗乾道年間的舊公文紙背面刷印而成。其中不少關防朱印、官銜、人名、賬簿冊子等等均歷歷可辨。二書現藏於臺灣中央圖書館,其中《李賀歌詩編》一書近年已由該館影印行世,人人可得而見之了。適園藏書的特點之二是特重稿本、抄本。這些稿本、抄本也都淵源有自,不少出自藏書名家吳氏“拜經樓”、張氏“小琅環福地”、頤氏“藝海樓”等。其中不乏名家精鈔之作。在張氏所藏九百多部善本中,其稿本、抄本的數量就佔了一半,可見張氏對抄本、稿本重視的程度。在張氏所藏的抄本中,最有價值的是四十四部影宋抄本,這些書下真跡一等,字體行格,一依宋本,具有很高的學術和藝術價值,足供校勘訂正明清刊本之用。適園藏書的第三個特點是所藏黃丕烈的校跋本數量最多。黃丕烈,字蕘圃,是清乾嘉以來最著名的藏書家、校勘學家。他的藏書處號“士禮居”,嘗刻有《士禮居叢書》,該叢書精校精刻、流傳稀少,後世之人皆曰為善本。“士禮居”藏書甚富,所藏宋本有二百部之多,號“百宋一廛”。同時的另一位著名藏書家、校勘學家顧廣圻曾作《百宋一廛賦》以紀其事。黃氏收藏既富,鑑別又精,故一書得黃氏校跋便身價十倍。凡經黃丕烈品題校跋過的書後世成尊為善本。黃氏跋本與顧氏批校本被後世書林稱為“顧批黃跋本”。“顧批黃跋”歷來備受人們珍視,傳至民國初年,已屬鳳毛麟角,其值幾與宋本相埒。當時藏書家如有二三十部黃跋本便足以傲視群儕了,但張氏父子經過累年辛勤搜訪,居然積黃跋本達一百零一部之多,比清末四大藏書家之一的海源閣楊氏還要多出兩部,在民國藏書家中真可謂空前絕後、首屈一指了。

張鈞衡不僅熱衷於藏書,而且還樂於刻書。早在清宣統三年(1911年),張氏就以“國學扶輪社”的名義,排印了《張氏適園叢書初集》七種,皆清人罕傳之作。後來,他得到清末著名版本日錄學家繆荃孫的指導,刻印了《適園叢書》和《擇是居叢書》。《適園叢書》刊刻於民國二年(1913年)至民國六年(1917年),共十二集,七十四種。所收的書大多為張氏自藏的稿本和抄本,其中很多是未刊稿本和流佈不廣的抄本,因而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適園叢書》中有關金石書畫、書目題跋類的書籍為數不少,這當然與刊刻者的志趣不無關係。其中有《珊瑚木難》、《珊瑚網法書題跋》、《珊瑚網名畫題跋》、《廣川書跋》、《廣川畫跋》、《古泉山館金石題跋》、《求是齋碑錄》、《百宋一廛書錄》、《千頃堂書目》等等。《適園叢書》版片至今保存完好,近年來,文物出版社曾據舊版刷印了一部分。《擇是居叢書》共計19種,民國十五年(1926年)序刊本,大多是摹刻宋元舊本。其中有《尚書註疏》、《樂書正誤》、《唐書藝文志》、《吳郡志》、《寒山詩集》、《詩品》等。這些書都摹刻精善,紙佳墨好,至今已難得一見了。

蔣汝藻,字元採,號孟蘋,別號樂庵。生於光緒三年(1877年),卒於1954年,享年七十七歲。蔣氏為浙江吳興南潯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舉人,辛亥革命以後,歷任浙江軍政府鹽政局長、浙江鐵路公司董事等職,是浙江頗有影響的實業家。蔣氏世代嗜書,其祖父、叔祖、父親等都曾是名噪一時的藏書家。蔣氏藏書一度達數十萬卷,中經戰亂散失不少。蔣汝藻繼承先人之志,自弱冠之年即大舉購藏古籍。隨著他經營的實業不斷髮達,經濟實力日增,收藏之興愈濃。在上海期間,他又得到繆荃孫、沈曾植、朱祖謀等前輩學者的指教和幫助,終於成為民國初年聲名鵲起的藏書家。

南浔三大藏书家

蔣氏藏書如同張鈞衡一樣,也有三個特點。一是有眾多的宋元刊本。蔣氏藏宋本八十八部、元本一百零五部,其中不乏珍籍善本,例如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年)序刊的《吳郡圖經續記》三卷,是我國現存最古的一部方誌。又臺宋刊孤本《草窗韻語》六卷,是宋代著名詩人周密的詩集。此書數百年來鮮為人知,從未見於著錄。《草窗韻語》一書乃依周密手跡摹寫上版,刊刻精雅,紙潤墨香。一出世便被時人呼為“妖書”、“尤物”,葉昌熾稱其為“紙墨鮮明,刻畫奇秀,出匣如奇花四照,一座盡驚……觸手古香,令人著錄為希有奇珍也。”蔣汝藻得此寶書,興奮不已。遂將原來的藏書處“傳書堂”,改名為“密韻樓”,以示寶愛之意。此書羅振玉、董康等人先後有影印本行世。蔣氏自己也曾影刻流傳。其中初刷的紅印本、藍印本尤為受到人們的珍愛。二是名家抄校本。在蔣氏所藏的抄校本中,較大宗的是孔子後裔曲阜孔繼涵“微波榭”的抄本三十多部;其次是黃丕烈“士禮居”的批校題跋本,也有44部之多;再其次是陸心源“十萬卷樓”進呈國子監的抄本二十多部以及明寫本《永樂大典》四冊。《永樂大典》雖然冊數不多,但它是有關《水經注》部分,史料價值甚高,備受學者矚目。蔣氏藏書的第三個特點是擁有明代寧波範氏“天一閣”窺諺優彩甥藐手錫彩參薩麓鉍易鹺黟牙一閣,是我國曆史最悠久的民間藏書樓,該樓自明嘉靖年間始建,到民國初年,已建樓四百多年。民國初年,天一閣藏書因故散出,蔣氏所得獨多,共計收有天一閣舊藏七百一十二部。貴陽陳田字松山,藏書處曰“聽詩齋”,為撰《明詩紀事》,陳氏收明代詩文集頗富,後藏書散出。其中一部分經羅振玉手轉而為蔣汝藻所得,共計二百三十多部,皆為明刊善本。

蔣氏藏書也堪稱後繼有人,蔣氏三子名祖詒,字谷孫。不但能恪守家藏,還精於版本目錄之學。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赴臺,任臺灣大學教授,嘗輯有《思適齋集外書跋輯存》一書行世。

南浔三大藏书家

蔣氏藏書之外,還影寫、刊刻了一些圖書。由於宋刊本原書不易獲得,歷來的藏書家就設法借來抄錄。一些精抄影寫本,無論是字體筆畫,還是行款格式,甚至收藏印記,悉照原本,絲毫不差。這種影宋抄本,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是具很高的學術價值。許多孤本、佚本賴之一脈相傳。蔣氏不僅收藏了不少影宋抄本,還身體力行,親手影抄。如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金文集》一百一十卷,就是蔣氏花了數年功夫精心影抄而成的。蔣氏從民國十二年(1923年)起,委託董康在北京刊印《密韻樓叢書》,原計劃從所藏宋本中,精心挑選二十部影刻傳世,結果只刻了七種,就因為經濟困難,不得不中止了。後人稱這七種書為“密韻樓七種”,其具體名目是宋朱長文撰《吳郡圖經續記》三卷,魏曹植撰《曹子建文集》十卷,唐李賀撰《歌詩編》四卷,宋周密撰《草窗韻語》六卷,宋宋伯仁撰《雪巖吟草甲卷忘機集》一卷,宋祁祥正撰《青山集》三十卷,唐竇常等撰、褚藏言輯《竇氏連珠集》一卷。這七種書都是北京文楷齋景宋刊本,刻工既精,紙墨又佳,堪稱民國期間雕版藝術的代表作。這些書至今已流傳稀少,被人們視為新善本了。

南浔三大藏书家

劉承幹,字貞一,號翰怡,別署求恕居士。生於清光緒七年(1881年),卒於1963年,享年八十三歲。劉氏祖籍浙江吳興南潯,民國後居上海。祖劉鏞,早年家境貧寒,曾當過學徒,後以經營絲業出口致富。其父劉錦藻,清末著名學者,光緒二十年(1894年)進士,曾編纂《國朝續文獻通考》四百卷,是研究清史的重要參考書。劉承幹是劉錦藻的長子,幼年出繼給叔父劉安瀾。劉承幹是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貢生,後因廢麼矽,荔剔瘀荔沙荔彩緦沙二緣釤次勿歷;專力從事實業。劉承幹自三十歲起,開始大批蒐購古書。由於他心既好之,又力足以應之,故書賈日日踵門求售,門庭若市。加之辛亥鼎革,社會變遷,昔日藏書大家藏品紛紛散出,給劉氏收藏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劉氏收藏,有如大海之吸納百川,短短數年,便蔚然成為藏書大家,其聲勢竟可直至陸、瞿、丁、楊清末四大藏書家了。

南浔三大藏书家

劉承幹藏書的總數,據統計,有一萬二千四百五十部,十六萬冊,六十萬卷以上。以數目而言,可謂民國藏書家之冠。即使與當時的國家圖書館相比,也不遑多讓,用“富可敵國”四字來形容劉氏藏書,可以說毫不誇張。劉承幹在上海的藏書處名“求恕齋”,因容納不下劇增的古書入藏,就在吳興故居南潯鎮小蓮莊旁,新建了一座藏書樓,以宣統皇帝頒賜的“欽若嘉業”匾額為由,命名為“嘉業堂”。嘉業堂中包括四史齋、詩萃室、希古樓、撫昔居等書齋,以及其他設施用房。該樓佔地二十餘畝,園內亭臺樓閣錯落,花草樹木掩映,頗具園林之勝,是民國以來規模最大的私人藏書樓。嘉業堂藏書不僅數量眾多,而且質量上佳,綜括論之,有如下特點。

一為宋元古本。劉氏嘉業堂藏有宋刊本六十五部,元刊本七十四部,宋元明三朝遞修本二十一部。這些書都是流傳有緒的善本佳刻。嘉業堂宋元古本的主要來源有莫友芝的影山草堂、繆荃孫的藝風堂以及袁克文(寒雲)、費念慈(屺懷)、郭嵩燾(筠仙)等藏書故家,劉承幹所藏宋本中最著名的當屬宋刊“前四史”。即蜀大字本(《史記》、白鷺書院本《漢書》、一經堂本《後漢書》和大字監本(《三國志》。此四部宋版史書堪稱劉氏藏書中的白眉,劉承幹特闢專室“宋四史齋”予以收藏。為廣流傳,劉氏還斥資影刊。

二是抄校本,據《嘉業藏書樓鈔本目》所載,劉氏藏抄校本近二千種。其中最著名的有明寫本《永樂大典》四十二冊,明代歷朝皇帝的實錄全部抄本五百冊,近三千卷,清代學者朱彝尊《五代史記注》稿本七十四卷等。這些抄校本主要來自盧氏抱經樓、吳氏拜經樓、顧氏藝海樓等藏書家。

三是明刊本。嘉業堂積歷年所得,共收明刊本二千多種。較重要的一部分是有關明代政治、經濟、邊防等資料的史書,另一部分則是六百多種明人別集。

四是方誌。方誌是宋代以來興起的一種史書,它薈萃地方文獻於一編,極具史料價值,是中國獨有的一類圖書。劉氏收藏的各省縣方誌極多。據《嘉業藏書樓書目》、《中國地方誌綜錄》等書記載,劉氏藏方誌總計一千多部,在國內公私藏家中名列前茅。其中有近三十種地方誌為劉氏獨有。如明成化四年浙江《四明郡志》、嘉靖三十三年的河南《滑縣誌》、萬曆六年湖北《鄖陽志》等,都堪稱人間孤本。

南浔三大藏书家

劉承幹不僅是民國以來藏書最多的人,而且也是民國期間刻書最多的幾位藏書家之一。劉承幹為刊刻好宋本前四史,特聘請著名的版本目錄學家葉昌熾主持校勘工作,請當時以刻仿宋字體最著名的刻工黃岡陶子麟進行影刊。結果從民國三年 (1914年)直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共用了十四年的時間才告完成。這部書無論從校勘之精審,還是刊刻之精工,堪稱嘉業堂刻書的白眉。

劉氏刊書大多以叢書形式,主要有:

一、《嘉業堂叢書》,共收書五十六種。這是劉氏最早刊刻的一部叢書。刊刻時間為民國二年(1913年)至民國十六年(1927年)。二、(《吳興叢書》,收書六十四種。該叢書所收全部是吳興先賢的遺著。刊刻時間從民國二年(19l 3年)到民國十七年 (1928年)。三、《求恕齋叢書》三十種,該叢書所收以清末民初文人學者的著述為主。四、《留餘草堂叢書》十種。本叢書以理學著述為主。刊刻時間從民國九年 (1920年)至民國十四年(1925年)。五、《希古樓金石叢書》五種,民國三年(1914年)刊刻。包括劉承幹自己所藏所輯的《希古樓金石萃編》。

此外,劉氏還單行刊印了一些書,如《八珍室金石補正》一百三十卷,(《舊五代史》一百五十卷、《章氏遺書》、《吳興劉氏嘉業堂善本書影》(影印本)等。其中《吳興劉氏嘉業堂善本書影》一書收劉氏所藏宋元善本一百六十二部,每書收書影一頁至數頁,對於我們瞭解研究嘉業堂劉氏藏書頗具價值。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