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電影中拿槍抵著人頭還把撞針往後掰一下?

劍花煙雨風情


電影中確實常見人拿著手槍要挾時,有意將撞針往後撥一下的場面。其實對於手槍來
說,只要子彈已經上膛,不用手撥撞針,單純扣動扳機,一樣能完成子彈擊發的過程,只不過,這個過程稍微長那麼一點,因為,此時扣動扳機,扳機的行程較長,扣動扳機的過程當中,首先會將撞針撥動到帶擊發的位置,之後繼續扣動扳機,才會促使撞針復位,擊發子彈出膛,完成射擊過程。

對於電影中的情節來說,如果持槍者當著周圍人們的面有意地撥動撞針,說明持槍者在向周圍人施加心理壓力,表示持槍者已經孤注一擲,隨時準備開火,後果可能不堪設想,提醒周圍人最好不要輕舉妄動,這是戲劇表演烘托劇情氣氛的手段。實際上,射擊之前首先撥動撞針,此時持槍者受到環境影響,手上的動作稍微有所變形,隨時會導致子彈走火,意外擊發,後果確實不可預料。

在扣動扳機之前,首先向後撥動撞針,這麼做當然會帶來一些好處。比如,提前撥動撞針的話,只需要手指微小的力量,輕輕觸動一下扳機,就會完成子彈的擊發,節省的這點時間和力氣,對於準確瞄準射擊來說,作用還是比較明顯的,很多槍械運動比賽當中,參賽選手在射擊之前往往都會選擇首先將撞針撥到待擊發的位置,然後靜心凝神進行瞄準和射擊的準備,對於提高比賽成績的幫助很大。


兵工科技


巴山夜雨涮鍋為您解答,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電影中拿槍抵人是把撞針扳一下,一是增加緊張氣氛,二是縮短擊發時間。

電影中的手槍,是通過擊發子彈的底火,把子彈發射出來的。如果不把撞針先掰開,直接扣扳機,結果是撞針會自動先打開,然後擊發上去。如果按電影中先用手把撞針掰開,再按扳機,結果是撞針直接從打開的位置擊發上去。兩者的效果差不多,區別是撞針走的路程少了一半,時間要快個零點幾秒這樣。

電影中槍抵住別人腦袋,還把撞針掰開,這首先是塑造一種緊張氣氛,意思是老子馬上就要開槍了。相比不掰撞針,等於是“老子一扣扳機,0.5秒你就腦袋開花!”和“老子一扳機,0.2秒你就腦袋開花!”的差別。顯然,後者是更加令人緊張恐懼的。而且,撞針掰開還增加了“誤觸發”的可能,可以說輕輕在扳機上一碰,就可能觸發,給敵人帶來更大的壓力。

同時,撞針掰開還能減少我方的反應擊發時間,在遭遇突然事件時,能更快射彈出膛。用槍口抵著對方腦袋,一種情況是對方乖乖就範,另一種情況是對方負隅頑抗,魚死網破。雖然我方扣扳機到射出子彈也只有零點幾秒,但零點幾秒敵人也完全可能掙脫,導致子彈射偏。提前把撞針掰開,實際上是進一步使得擊發時間減半,也縮短了我方的反應時間和敵方的反抗餘地。在槍頂著腦門子這種近身生死搏的瞬間,有時候短短的0.1秒會決定生死存亡的逆轉。


巴山夜雨涮鍋


首先,彈夾式手槍都是有雙保險的。比如美國的M1911型,德國的魯格手槍都是這種雙保險手槍的代表。這些手槍除了在槍機上有特殊的保險用來卡住槍機向後運動,後部的撞針也可以起到鎖住以及輔助上膛的作用,所以在電影中出現的撞針往後掰的場景考究度可以說還是很高的。

圖為M1911手槍

目前,以格洛克為首的單保險手槍雖然已經取消了這種雙保險的設計。然而在左輪手槍上,這種設計還是繼承了下來。左輪手槍是扳機帶動扭杆的特殊上彈結構,但是其轉輪的復位仍需要撞針向後扳動來輔助轉輪歸位。所以在現代,槍機後撞針起到的已經並不是保險作用,只是用來幫助轉輪復位的一種輔助方式罷了。

圖為格洛克手槍

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有很多的手槍都在使用槍機後撞針用來上彈。也就是在西部牛仔相關的影視劇中出現的大口徑轉輪手槍。這種手槍由於轉輪結構過於沉重,僅僅使用手指的力氣已經很難利用扳機上挑轉輪並讓撞針撞擊子彈尾部。所以,這些大口徑左輪都通過扳動撞針來保持左輪的轉動和射擊。

圖為史密斯左輪手槍

此外,很多的復古燧發槍也保持了撞針這一結構用來點燃黑火藥。在射擊的時候,槍手需要先向槍管中填充黑火藥,然後再用鐵桿將圓形鉛彈送入其中壓實。然而,槍手在再撞針下的燧發槽內撒上火藥和易燃物,然後將撞針向後扳動並同時扳動扳機就可以讓撞針和燧發槽摩擦出火花並將彈丸發射出去。


雙馬尾班長


這是一個帶誇張式渲染的鏡頭畫面

現代的套筒式手槍基本都是雙動擊發,上膛時拉動套筒,就會將擊錘帶到準備位置,扣動扳機就可以開槍。也可以在上膛攜行狀態時,將擊錘放回原始位置,關上保險。這樣在開槍時只要打開保險直接扣動扳機就可以開槍。


提問中說到的那個零件應該就是“擊錘”。在上膛攜行的情況下,開槍前搬動擊錘,是為了降低擊發時扣動扳機的力度,進行精確射擊。如果不搬動擊錘,雙動手槍也可以直接扣動扳機擊發。區別只是扣動扳機時所用力度要大一些。影視劇中之所以經常看到搬動擊錘的動作,其實只是一種誇張式的渲染,目的是為了強化或突出戲劇效果,以提高觀眾的緊張度。如果從當時的實際距離來說,槍口抵住頭的近乎零距離射擊根本無須做這個動作。


東驤神駿


我打過54手槍和56式半自動步槍,我知道為啥!

特意找來動圖便於理解:





多看兩遍圖自然就理解了,拉了槍栓套筒後子彈上膛,彈簧擠壓變形,撞針入位,接下來摳動扳機,擊錘釋放一個擊打動作,撞針捅一下子彈底火,彈殼內一陣化學反應強大的壓力頂的彈頭出膛飛向目標。摳動扳機前拉一下擊錘是多餘動作,本身摳動扳機就會帶動擊錘動作,這在精益生產裡屬於八大浪費之一的多餘動作。打仗的時候分秒必爭是沒有人這樣搞的,除非活膩了!

但是這麼一個多餘動作,電視裡為啥反覆出現呢?

1是劇情需要!主要是浪費點時間,讓主角(不一定是拿槍的那位哦)多說幾句話,多幾個動作,磨蹭磨蹭,往往就是這幾句話的時間,劇情會有很大反轉,豬腳光環也不是鬧著玩的!

2是導演為了增加劇情緊張氣氛,一般這部分戲都是近景特寫鏡頭,槍指著頭,演員動作,表情,汗水,淚水,拉擊錘時候的金屬聲響都能極大的增加緊張效果,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而揪心,導演就成功了。

3是成就主角或配角,主角面對壞蛋或日本鬼子一拉擊錘消滅之,很有範兒很過癮。被槍指著的壞人被嚇得哆哆嗦嗦讓人大快人心。被槍指著的好人大意凌然面對擊錘被拉開面不改色心不跳多麼英勇,小小一個動作可以讓角色刻畫的躍然紙上入木三分!

好了,還小看這個“浪費”的小動作麼?

累死我的腦子了,我也編不下去了,覺得有道理用手按住代表贊👍🏻的圖標,享受下滿屏開花的快感吧!


首席閱讀官


我看別人說的挺詳細,我簡單說一下好了,不嚴謹還請諒解。

通常來說,把擊錘掰到後邊,這種待機發狀態只需要很小的力量扣動扳機就可以完成擊發。容易走火,節省時間,不影響精度。

常見的分為兩種手槍。一種是你開槍的時候,扣動扳機帶動擊錘靠後,然後擊錘再落下擊發子彈。如下圖所示。如果提前掰好擊錘,則扣扳機的時候就不用對抗後邊那個彈簧了。

另一種是擊發之前,手動或者由於上一次擊發,擊錘已經處於題主說的掰到後邊的位置了,可以很輕鬆完成下一次擊發,如下圖示。這種槍械不打的時候,需要手動把擊錘歸為,否則容易走火。

後者優勢是除了裝完子彈第一次擊發,剩下的擊發只需要很小的力量就可以扣動扳機。減少了扣扳機對精度的影響。但是電影裡不喜歡用這種手槍的鏡頭。

而前者就是電影裡常見的。總而言之,我把擊錘掰到後邊了,代表我輕輕一碰就可以完成開槍了,甚至手抖一下就可以。這種情況可以給對方非常大的心理壓力。

說道這裡,西部電影裡手動掰擊錘完成速射就不用解釋了把,午時已到。


蛋科夫斯基


往後扳倒的是擊錘,不是擊針(撞針),發射時扣動扳機、解脫擊錘、撞擊擊針、撞擊子彈底火、發射子彈。



你說的這種情況就是射手手槍子彈已經提前上膛,但是關閉了保險(也可能沒有關閉保險)、放回了擊錘,需要射擊時只需要打開保險即可射擊,需要射擊時省去了再拉套筒上膛的環節,達到節省時間的目的。這樣做可能就是為了營造緊張氣氛,告訴他我子彈已經上膛了,不是跟你開玩笑的,你到底說不說,不說我開槍了。




現在的半自動手槍一般都可以單動/聯動擊發,單動擊發也就是在向後拉套筒將子彈上膛時套筒將擊錘壓倒,使擊錘處於待發狀態,扣動扳機、擊錘撞擊擊針、擊針撞擊子彈底火即可使子彈發射。單動擊發扳機行程短、力度小,比較容易控制力度,輕輕釦動扳機即可發射。套筒後座之後都是單動擊發。




聯動擊發也就是子彈上膛放回擊錘後,需要射擊時不需要扳倒擊錘,打開保險扣動扳機聯動擊錘後倒,繼續扣動扳機擊錘解脫,撞擊擊針發射子彈,只是扳機行程長、力度大、不易控槍。聯動擊發一般很少用到

所以往後扳倒擊錘是一個多餘的動作。

我是軍械官,喜歡軍事裝備知識的一起交流學習。


軍械官


電影中在一些槍戰片中往往會出現這樣那樣手槍對準人之後,用拇指把撞針往後掰一下的動作特寫,一般預示著持槍人要動真格的意思,這時候被瞄準的人就會緊張,會為了活命進行妥協。

其實這一個往後掰撞針的動作是為了渲染緊張氣氛,讓觀眾有一種緊迫感,在實際生活中,手槍基本上都已經更新到雙動擊發的型號了,也就是在上膛的時候,撞針就已經被拉到擊發的位置上去了,這個時候只需要用食指扣動扳機就好了。當然也可以先上膛後把撞針放到原始位置上去,這樣只需要關上保險,就不會打響,只有在打開保險的時候能夠扣動扳機進行射擊。

其實電影裡說的撞針並不是真的撞針,應該叫做擊錘,它的作用是用來擊打撞針尾端的,撞針其實在手槍裡面,撞針才是用來擊發彈底端的底火的,在上世紀,其實有很多需要掰動擊錘的手槍,但是現在來說,那些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了。

在電影中,掰動擊錘是為了營造一種緊張的氣氛,預示著持槍人認真起來,並提醒他人,在不妥協就可能會被擊殺,這個時候會很自然的把觀眾帶到一個緊張的氛圍裡,一般這個時候,鏡頭都會給一個特寫,來著重說明這一事件,在生活中進行最後掰動擊錘是為了提高精確度的,一般來說都不會這樣做,因為這樣會浪費時間,錯失良機。


利刃號


首先糾正一下,那個往後扳動的小手柄叫擊錘而不是撞針,撞針是裝在槍機內部的撞針銷裡的,結構非常複雜,擊錘打擊撞針尾,撞針再去撞動子彈底火,保證子彈能夠正常發火射擊。

下面開始進入正題:其實沒有什麼必要這樣做。

現代的軍用/警用半自動手槍基本上都是單動-聯動擊發模式。實彈彈匣裝入槍身後拉動手槍套筒,擊錘隨套筒向後運動並復位,此時扳機處於聯動位置,扳機行程較長,扳機力較大;而如果此時扳下擊錘至後方,那麼扳機則隨動至單動位置,此時扳機行程較短,扳機力較小。兩種發火模式都可以完成射擊,聯動射擊反應速度快(少了一個往下扳動擊錘的動作),耗費時間少,同時擊錘位於前方安全性也較高,但是扳機力大,行程長,如果腕部力量不夠的話不容易控制槍口上跳與槍身穩定;單動射擊耗費時間較長,安全性較差(擊錘張開一旦跌落容易意外發火),但是容易控制力道,精度更高,輕輕釦動扳機就能使擊錘落下,完成擊發。而不用扣動扳機先拉起擊錘,然後再落下擊錘。總的來看,兩種開火方法各有千秋,也沒有一個強制性的標準要求持槍者必須單動或者聯動射擊,根據筆者朋友的普遍做法,也是單動與聯動都有,甚至還有槍入套時就扳開擊錘,發出射擊口令後直接拉動套筒射擊這樣的兼顧型“作弊式”打法。

電影中給一個扳動擊錘的特寫,在子彈上膛的情況下肯定不存在扳不開擊錘就打不響這種事情,距離那麼近都屬於抵近射擊了扳機力自然也不是什麼問題(更何況主角一般自帶光環英明神武區區扳機力算個鳥),總的來看,還是營造緊張氛圍的需要吧。

以上,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探討。如果贊同我的回答,也歡迎點擊關注我的頭條號,及時收到更多回答。


軍武次位面


這也要看是什麼電影!西部片裡就很少有類似的畫面,因為西部片裡面能開槍的從來不廢話。

而警匪或正反兩面決鬥的場景中,拔槍速度似乎就是決定生死的關鍵,但是還有一個細節才是真正的關鍵因素,那就是拔出槍的同時還要壓下槍尾的擊錘。

擊錘就是港片裡一個重要環節中必須出現的東西,也就是題主老爺說到的掰一下的東西。不管是西部片中出現的轉輪式手槍,還是戰爭片中常見的“盒子炮”和柯爾特M1911,即便是打開保險,不壓下擊錘只是扣動扳機也是無法把子彈打出去的。魯格和南部十四(也就是‘王八盒子’),則是拉動槍機柄後才能扣動扳機實現射擊。

轉輪手槍也稱為左輪手槍,是最早實現半自動射擊的手槍類型,雖然早期的轉輪手槍仍需要以純手工方式向轉輪式彈倉內裝入彈丸和黑火藥,但是已經可以實現手動控制的半自動射擊了。也就是電影中牛仔或警察一手扣動扳機射擊,另一隻手還要跟著壓下擊錘,這樣才能逐一打出裝好的彈藥。

因為僅憑手指的力度,無法讓擊錘處於完全待擊的狀態,所以必須單獨完全壓下擊錘後,扣動扳機釋放擊錘才能實現彈藥的擊發,這就叫做單動擊發。這種擊發方式的缺點很明顯,就是反應速度慢,如果沒有手動保險裝置,一旦擊錘被外力扳動到位,就很容易意外走火。

早期的半自動手槍也跟隨了這種設計,相當於用擊錘作為一道保險,像54式手槍的原型託卡列夫TT手槍就是沒有任何手動保險裝置的單動擊發手槍,缺點也是容易走火。柯爾特M1911、毛瑟C96(盒子炮)、勃朗寧大威力手槍首發都需要首先扳下擊錘。

為了提高首發的響應時間,做到拔槍就發,後來就出現了單/雙動和純雙動式手槍,轉輪手槍也出現了雙動擊發式。所謂雙動擊發,就是指扣動扳機後擊錘也會同時向後移動並處於待擊狀態,扳機扣到底後擊錘被釋放就可以實現擊發了。其優點當然是反應速度快,只要槍膛裡壓入了子彈,就可以隨時完成射擊。缺點是扳機扣壓力低,如果沒有扳機保險也容易走火,所以純雙動半自動手槍通常都設有扳機保險。

像瑞士西格紹爾的純雙動手槍,就有著可靠的三道保險,不過外凸的擊錘,在拔槍時依然是個障礙。

所以像德國HK(黑克勒和科赫)P7,奧地利格洛克系列手槍都取消了擊錘,轉而採用了釋放擊針的方式來實現擊發。格洛克系列更通過扳機上控制的擊針保險簡化了其它類型的保險機構。

所以說港片中動不動就扳下手槍的擊錘,還加特寫和減慢播放倍速無非是劇情需要,現實的交鋒中使用單動手槍的一方基本是沒有生存機會的。這也是警用手槍越來越多換裝雙動擊發形式的原因,西格紹爾P系列,HK P7,格洛克系列這些安全係數高、反應速度快、精準度高的純雙動手槍大量被警察或特種部隊採用。

只能說老套的劇本該換換了,道具槍也該換換了,抗戰神劇中手持雙盒子炮扣動扳機,洋洋灑灑狂洩當時在歐洲都是金貴物的毛瑟7.63毫米手槍彈的畫面只能是美好的願望。相比之下,《亮劍》還是嚴謹得多,起碼李團長會警告漢奸,他手裡的盒子炮大小機頭都開著,最好不要想著反抗。

這裡說的大機頭就是指擊錘,小機頭則是擊錘下方的擊錘保險,雖然是19世紀末的產物,但是安全已經受到了足夠的重視,不過首發開火的及時性也就無法保證了。

剿匪英雄楊子榮如果用得上一把擊針設計更可靠的雙動手槍,《林海雪原》這一紅色經典可能也就不存在了,作為軍用設計初衷的毛瑟C96(盒子炮),首發開火反應速度實在不是強項,作為近戰武器是不太適合的,所以後來才需要研發適於警用的專用手槍。電影就是電影,現實就是現實,現實要殘酷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