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什么电影中拿枪抵着人头还把撞针往后掰一下?

剑花烟雨风情


电影中确实常见人拿着手枪要挟时,有意将撞针往后拨一下的场面。其实对于手枪来
说,只要子弹已经上膛,不用手拨撞针,单纯扣动扳机,一样能完成子弹击发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稍微长那么一点,因为,此时扣动扳机,扳机的行程较长,扣动扳机的过程当中,首先会将撞针拨动到带击发的位置,之后继续扣动扳机,才会促使撞针复位,击发子弹出膛,完成射击过程。

对于电影中的情节来说,如果持枪者当着周围人们的面有意地拨动撞针,说明持枪者在向周围人施加心理压力,表示持枪者已经孤注一掷,随时准备开火,后果可能不堪设想,提醒周围人最好不要轻举妄动,这是戏剧表演烘托剧情气氛的手段。实际上,射击之前首先拨动撞针,此时持枪者受到环境影响,手上的动作稍微有所变形,随时会导致子弹走火,意外击发,后果确实不可预料。

在扣动扳机之前,首先向后拨动撞针,这么做当然会带来一些好处。比如,提前拨动撞针的话,只需要手指微小的力量,轻轻触动一下扳机,就会完成子弹的击发,节省的这点时间和力气,对于准确瞄准射击来说,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很多枪械运动比赛当中,参赛选手在射击之前往往都会选择首先将撞针拨到待击发的位置,然后静心凝神进行瞄准和射击的准备,对于提高比赛成绩的帮助很大。


兵工科技


巴山夜雨涮锅为您解答,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电影中拿枪抵人是把撞针扳一下,一是增加紧张气氛,二是缩短击发时间。

电影中的手枪,是通过击发子弹的底火,把子弹发射出来的。如果不把撞针先掰开,直接扣扳机,结果是撞针会自动先打开,然后击发上去。如果按电影中先用手把撞针掰开,再按扳机,结果是撞针直接从打开的位置击发上去。两者的效果差不多,区别是撞针走的路程少了一半,时间要快个零点几秒这样。

电影中枪抵住别人脑袋,还把撞针掰开,这首先是塑造一种紧张气氛,意思是老子马上就要开枪了。相比不掰撞针,等于是“老子一扣扳机,0.5秒你就脑袋开花!”和“老子一扳机,0.2秒你就脑袋开花!”的差别。显然,后者是更加令人紧张恐惧的。而且,撞针掰开还增加了“误触发”的可能,可以说轻轻在扳机上一碰,就可能触发,给敌人带来更大的压力。

同时,撞针掰开还能减少我方的反应击发时间,在遭遇突然事件时,能更快射弹出膛。用枪口抵着对方脑袋,一种情况是对方乖乖就范,另一种情况是对方负隅顽抗,鱼死网破。虽然我方扣扳机到射出子弹也只有零点几秒,但零点几秒敌人也完全可能挣脱,导致子弹射偏。提前把撞针掰开,实际上是进一步使得击发时间减半,也缩短了我方的反应时间和敌方的反抗余地。在枪顶着脑门子这种近身生死搏的瞬间,有时候短短的0.1秒会决定生死存亡的逆转。


巴山夜雨涮锅


首先,弹夹式手枪都是有双保险的。比如美国的M1911型,德国的鲁格手枪都是这种双保险手枪的代表。这些手枪除了在枪机上有特殊的保险用来卡住枪机向后运动,后部的撞针也可以起到锁住以及辅助上膛的作用,所以在电影中出现的撞针往后掰的场景考究度可以说还是很高的。

图为M1911手枪

目前,以格洛克为首的单保险手枪虽然已经取消了这种双保险的设计。然而在左轮手枪上,这种设计还是继承了下来。左轮手枪是扳机带动扭杆的特殊上弹结构,但是其转轮的复位仍需要撞针向后扳动来辅助转轮归位。所以在现代,枪机后撞针起到的已经并不是保险作用,只是用来帮助转轮复位的一种辅助方式罢了。

图为格洛克手枪

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有很多的手枪都在使用枪机后撞针用来上弹。也就是在西部牛仔相关的影视剧中出现的大口径转轮手枪。这种手枪由于转轮结构过于沉重,仅仅使用手指的力气已经很难利用扳机上挑转轮并让撞针撞击子弹尾部。所以,这些大口径左轮都通过扳动撞针来保持左轮的转动和射击。

图为史密斯左轮手枪

此外,很多的复古燧发枪也保持了撞针这一结构用来点燃黑火药。在射击的时候,枪手需要先向枪管中填充黑火药,然后再用铁杆将圆形铅弹送入其中压实。然而,枪手在再撞针下的燧发槽内撒上火药和易燃物,然后将撞针向后扳动并同时扳动扳机就可以让撞针和燧发槽摩擦出火花并将弹丸发射出去。


双马尾班长


这是一个带夸张式渲染的镜头画面

现代的套筒式手枪基本都是双动击发,上膛时拉动套筒,就会将击锤带到准备位置,扣动扳机就可以开枪。也可以在上膛携行状态时,将击锤放回原始位置,关上保险。这样在开枪时只要打开保险直接扣动扳机就可以开枪。


提问中说到的那个零件应该就是“击锤”。在上膛携行的情况下,开枪前搬动击锤,是为了降低击发时扣动扳机的力度,进行精确射击。如果不搬动击锤,双动手枪也可以直接扣动扳机击发。区别只是扣动扳机时所用力度要大一些。影视剧中之所以经常看到搬动击锤的动作,其实只是一种夸张式的渲染,目的是为了强化或突出戏剧效果,以提高观众的紧张度。如果从当时的实际距离来说,枪口抵住头的近乎零距离射击根本无须做这个动作。


东骧神骏


我打过54手枪和56式半自动步枪,我知道为啥!

特意找来动图便于理解:





多看两遍图自然就理解了,拉了枪栓套筒后子弹上膛,弹簧挤压变形,撞针入位,接下来抠动扳机,击锤释放一个击打动作,撞针捅一下子弹底火,弹壳内一阵化学反应强大的压力顶的弹头出膛飞向目标。抠动扳机前拉一下击锤是多余动作,本身抠动扳机就会带动击锤动作,这在精益生产里属于八大浪费之一的多余动作。打仗的时候分秒必争是没有人这样搞的,除非活腻了!

但是这么一个多余动作,电视里为啥反复出现呢?

1是剧情需要!主要是浪费点时间,让主角(不一定是拿枪的那位哦)多说几句话,多几个动作,磨蹭磨蹭,往往就是这几句话的时间,剧情会有很大反转,猪脚光环也不是闹着玩的!

2是导演为了增加剧情紧张气氛,一般这部分戏都是近景特写镜头,枪指着头,演员动作,表情,汗水,泪水,拉击锤时候的金属声响都能极大的增加紧张效果,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揪心,导演就成功了。

3是成就主角或配角,主角面对坏蛋或日本鬼子一拉击锤消灭之,很有范儿很过瘾。被枪指着的坏人被吓得哆哆嗦嗦让人大快人心。被枪指着的好人大意凌然面对击锤被拉开面不改色心不跳多么英勇,小小一个动作可以让角色刻画的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好了,还小看这个“浪费”的小动作么?

累死我的脑子了,我也编不下去了,觉得有道理用手按住代表赞👍🏻的图标,享受下满屏开花的快感吧!


首席阅读官


我看别人说的挺详细,我简单说一下好了,不严谨还请谅解。

通常来说,把击锤掰到后边,这种待机发状态只需要很小的力量扣动扳机就可以完成击发。容易走火,节省时间,不影响精度。

常见的分为两种手枪。一种是你开枪的时候,扣动扳机带动击锤靠后,然后击锤再落下击发子弹。如下图所示。如果提前掰好击锤,则扣扳机的时候就不用对抗后边那个弹簧了。

另一种是击发之前,手动或者由于上一次击发,击锤已经处于题主说的掰到后边的位置了,可以很轻松完成下一次击发,如下图示。这种枪械不打的时候,需要手动把击锤归为,否则容易走火。

后者优势是除了装完子弹第一次击发,剩下的击发只需要很小的力量就可以扣动扳机。减少了扣扳机对精度的影响。但是电影里不喜欢用这种手枪的镜头。

而前者就是电影里常见的。总而言之,我把击锤掰到后边了,代表我轻轻一碰就可以完成开枪了,甚至手抖一下就可以。这种情况可以给对方非常大的心理压力。

说道这里,西部电影里手动掰击锤完成速射就不用解释了把,午时已到。


蛋科夫斯基


往后扳倒的是击锤,不是击针(撞针),发射时扣动扳机、解脱击锤、撞击击针、撞击子弹底火、发射子弹。



你说的这种情况就是射手手枪子弹已经提前上膛,但是关闭了保险(也可能没有关闭保险)、放回了击锤,需要射击时只需要打开保险即可射击,需要射击时省去了再拉套筒上膛的环节,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这样做可能就是为了营造紧张气氛,告诉他我子弹已经上膛了,不是跟你开玩笑的,你到底说不说,不说我开枪了。




现在的半自动手枪一般都可以单动/联动击发,单动击发也就是在向后拉套筒将子弹上膛时套筒将击锤压倒,使击锤处于待发状态,扣动扳机、击锤撞击击针、击针撞击子弹底火即可使子弹发射。单动击发扳机行程短、力度小,比较容易控制力度,轻轻扣动扳机即可发射。套筒后座之后都是单动击发。




联动击发也就是子弹上膛放回击锤后,需要射击时不需要扳倒击锤,打开保险扣动扳机联动击锤后倒,继续扣动扳机击锤解脱,撞击击针发射子弹,只是扳机行程长、力度大、不易控枪。联动击发一般很少用到

所以往后扳倒击锤是一个多余的动作。

我是军械官,喜欢军事装备知识的一起交流学习。


军械官


电影中在一些枪战片中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手枪对准人之后,用拇指把撞针往后掰一下的动作特写,一般预示着持枪人要动真格的意思,这时候被瞄准的人就会紧张,会为了活命进行妥协。

其实这一个往后掰撞针的动作是为了渲染紧张气氛,让观众有一种紧迫感,在实际生活中,手枪基本上都已经更新到双动击发的型号了,也就是在上膛的时候,撞针就已经被拉到击发的位置上去了,这个时候只需要用食指扣动扳机就好了。当然也可以先上膛后把撞针放到原始位置上去,这样只需要关上保险,就不会打响,只有在打开保险的时候能够扣动扳机进行射击。

其实电影里说的撞针并不是真的撞针,应该叫做击锤,它的作用是用来击打撞针尾端的,撞针其实在手枪里面,撞针才是用来击发弹底端的底火的,在上世纪,其实有很多需要掰动击锤的手枪,但是现在来说,那些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

在电影中,掰动击锤是为了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预示着持枪人认真起来,并提醒他人,在不妥协就可能会被击杀,这个时候会很自然的把观众带到一个紧张的氛围里,一般这个时候,镜头都会给一个特写,来着重说明这一事件,在生活中进行最后掰动击锤是为了提高精确度的,一般来说都不会这样做,因为这样会浪费时间,错失良机。


利刃号


首先纠正一下,那个往后扳动的小手柄叫击锤而不是撞针,撞针是装在枪机内部的撞针销里的,结构非常复杂,击锤打击撞针尾,撞针再去撞动子弹底火,保证子弹能够正常发火射击。

下面开始进入正题:其实没有什么必要这样做。

现代的军用/警用半自动手枪基本上都是单动-联动击发模式。实弹弹匣装入枪身后拉动手枪套筒,击锤随套筒向后运动并复位,此时扳机处于联动位置,扳机行程较长,扳机力较大;而如果此时扳下击锤至后方,那么扳机则随动至单动位置,此时扳机行程较短,扳机力较小。两种发火模式都可以完成射击,联动射击反应速度快(少了一个往下扳动击锤的动作),耗费时间少,同时击锤位于前方安全性也较高,但是扳机力大,行程长,如果腕部力量不够的话不容易控制枪口上跳与枪身稳定;单动射击耗费时间较长,安全性较差(击锤张开一旦跌落容易意外发火),但是容易控制力道,精度更高,轻轻扣动扳机就能使击锤落下,完成击发。而不用扣动扳机先拉起击锤,然后再落下击锤。总的来看,两种开火方法各有千秋,也没有一个强制性的标准要求持枪者必须单动或者联动射击,根据笔者朋友的普遍做法,也是单动与联动都有,甚至还有枪入套时就扳开击锤,发出射击口令后直接拉动套筒射击这样的兼顾型“作弊式”打法。

电影中给一个扳动击锤的特写,在子弹上膛的情况下肯定不存在扳不开击锤就打不响这种事情,距离那么近都属于抵近射击了扳机力自然也不是什么问题(更何况主角一般自带光环英明神武区区扳机力算个鸟),总的来看,还是营造紧张氛围的需要吧。

以上,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探讨。如果赞同我的回答,也欢迎点击关注我的头条号,及时收到更多回答。


军武次位面


这也要看是什么电影!西部片里就很少有类似的画面,因为西部片里面能开枪的从来不废话。

而警匪或正反两面决斗的场景中,拔枪速度似乎就是决定生死的关键,但是还有一个细节才是真正的关键因素,那就是拔出枪的同时还要压下枪尾的击锤。

击锤就是港片里一个重要环节中必须出现的东西,也就是题主老爷说到的掰一下的东西。不管是西部片中出现的转轮式手枪,还是战争片中常见的“盒子炮”和柯尔特M1911,即便是打开保险,不压下击锤只是扣动扳机也是无法把子弹打出去的。鲁格和南部十四(也就是‘王八盒子’),则是拉动枪机柄后才能扣动扳机实现射击。

转轮手枪也称为左轮手枪,是最早实现半自动射击的手枪类型,虽然早期的转轮手枪仍需要以纯手工方式向转轮式弹仓内装入弹丸和黑火药,但是已经可以实现手动控制的半自动射击了。也就是电影中牛仔或警察一手扣动扳机射击,另一只手还要跟着压下击锤,这样才能逐一打出装好的弹药。

因为仅凭手指的力度,无法让击锤处于完全待击的状态,所以必须单独完全压下击锤后,扣动扳机释放击锤才能实现弹药的击发,这就叫做单动击发。这种击发方式的缺点很明显,就是反应速度慢,如果没有手动保险装置,一旦击锤被外力扳动到位,就很容易意外走火。

早期的半自动手枪也跟随了这种设计,相当于用击锤作为一道保险,像54式手枪的原型托卡列夫TT手枪就是没有任何手动保险装置的单动击发手枪,缺点也是容易走火。柯尔特M1911、毛瑟C96(盒子炮)、勃朗宁大威力手枪首发都需要首先扳下击锤。

为了提高首发的响应时间,做到拔枪就发,后来就出现了单/双动和纯双动式手枪,转轮手枪也出现了双动击发式。所谓双动击发,就是指扣动扳机后击锤也会同时向后移动并处于待击状态,扳机扣到底后击锤被释放就可以实现击发了。其优点当然是反应速度快,只要枪膛里压入了子弹,就可以随时完成射击。缺点是扳机扣压力低,如果没有扳机保险也容易走火,所以纯双动半自动手枪通常都设有扳机保险。

像瑞士西格绍尔的纯双动手枪,就有着可靠的三道保险,不过外凸的击锤,在拔枪时依然是个障碍。

所以像德国HK(黑克勒和科赫)P7,奥地利格洛克系列手枪都取消了击锤,转而采用了释放击针的方式来实现击发。格洛克系列更通过扳机上控制的击针保险简化了其它类型的保险机构。

所以说港片中动不动就扳下手枪的击锤,还加特写和减慢播放倍速无非是剧情需要,现实的交锋中使用单动手枪的一方基本是没有生存机会的。这也是警用手枪越来越多换装双动击发形式的原因,西格绍尔P系列,HK P7,格洛克系列这些安全系数高、反应速度快、精准度高的纯双动手枪大量被警察或特种部队采用。

只能说老套的剧本该换换了,道具枪也该换换了,抗战神剧中手持双盒子炮扣动扳机,洋洋洒洒狂泄当时在欧洲都是金贵物的毛瑟7.63毫米手枪弹的画面只能是美好的愿望。相比之下,《亮剑》还是严谨得多,起码李团长会警告汉奸,他手里的盒子炮大小机头都开着,最好不要想着反抗。

这里说的大机头就是指击锤,小机头则是击锤下方的击锤保险,虽然是19世纪末的产物,但是安全已经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不过首发开火的及时性也就无法保证了。

剿匪英雄杨子荣如果用得上一把击针设计更可靠的双动手枪,《林海雪原》这一红色经典可能也就不存在了,作为军用设计初衷的毛瑟C96(盒子炮),首发开火反应速度实在不是强项,作为近战武器是不太适合的,所以后来才需要研发适于警用的专用手枪。电影就是电影,现实就是现实,现实要残酷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