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一位成功老股民20年血淚感悟:為什麼95%的人會死在股市裡?

利沃莫說:利潤總是能夠自己照顧自己,而虧損永遠不會自動了結,這句話非常經典,值得每一個投資者天天學習。只有遵守紀律的人才能做到讓利潤自己照顧自己,讓虧損儘快了結,這也是對紀律的最好的解釋。如果投資者能夠真正理解這句話,那麼他就已經充分意識到了交易紀律的重要性了,也就完全理解了為什麼遵守紀律在交易中重於一切了。

交易紀律可以在保護你的帳戶安全的情況下讓你的資金帳戶持續增長,因為虧損的最大根源就是不遵守紀律。你完全可以總結一下自己的交易經歷,看看情況是否如此。

沒有完美的圖表走勢,只有完美的交易

作為分析市場價格走勢的分析工具,有很多種類型,但其中較為重要的分析工具就應該是趨勢和形態分析,作為趨勢和形態分析的基礎,我們更多的是希望歷史重演,因為我們判斷未來走勢和形態的依據幾乎都是根據歷史上曾經走過的趨勢和形態特徵來推導未來的。因為未來走勢是未知的,在走勢沒有走出來之前,我們對未來走勢只能是靠推測和想象。我一般都會把現在的走勢和歷史上的走勢橫向比較,期望市場走勢象歷史上的走勢一樣,不斷重複的運行,因為我們從教科書上學到的都是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經典走勢,完美的形態,所以我們總希望今後我們遇到的也是這樣經典的完美的走勢和形態。

在實戰中經常發現我們對走勢和形態的判斷,和市場最終的走勢總會有很大的偏差,即使我們判斷對了行情走勢的方向,也很難把走勢的每一步都判斷出來。靠分析和判斷來指導我們的操作的,走勢如果和我們的判斷一致時候,我們一般可以很順利的從市場中盈利,但走勢和我們判斷不一致時候,我們很難操作,因為你不可能在一個你自己認為看不懂的圖表裡面下單操作。當然,我們認為看懂的時候也不一定我們的判斷就是對的,市場走勢經常最後和我們的判斷大相徑庭,但即使我們看錯趨勢和形態,但是是在我們認為理論上可以操作的點位上進行的合理的操作,即使止損,那也應該是符合規則的交易。

一位成功老股民20年血淚感悟:為什麼95%的人會死在股市裡?


入行十幾年,我見過無數意氣風發的投機者,也見過無數種死法。

做趨勢的人多數死在震盪裡,因為講趨勢就要講操作級別,小於5分鐘的級別容易死在震盪裡,當行情波動不大的時候,價格的變化就經常會圍繞著操作邊界線上下舞動,造成投機者止損不斷、操作頻繁、虧損累累!!!

而做盤整的人多數又會死在趨勢裡,因為震盪裡進進出出賺的小錢,一次大的反向波動就掃沒了。

做短線的人多數死在暴拉前,盈利的時候只有一點點,虧損的積累卻不少。如果沒有“做短看長”的心理準備,一旦短線走好了,投機者就很容易為了一點點眼前的盈利而放棄讓利潤奔跑的機會,這就是大多數做短線的人死的道理;

但做長線的人又往往死在週期裡,大的週期往往數年之久,投資者在堅持拿了數年後,大概率會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賣出;

沒方法的人多數死在亂做裡,新手一般完全沒有方法論,包括進場和離場都是胡亂操作以及倉位輕重的胡亂操作;

有方法的人又多數死在執行裡,不是說有了方法就能盈利,我很早就有了方法,但曾經還是虧多盈少,問題就出在不能嚴格執行上。不能嚴格執行是因為不明白舍與得之間的辯證關係,有點小利在行情回撤時不按照規則就獲利了結,如此就變成了有規則等於無規則!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原來的根深蒂固的錯誤理念怎麼也無法擺脫,再合理的方法也是等於沒有方法。簡言之,有了方法不執行,跟胡亂操作就沒有區別!

靠主觀的人多數死在感覺裡,靠消息的人多數死在新聞裡……

這麼多種死法,總會有一種適合你。

其實什麼思想,什麼理念,什麼哲學,說白了都只有兩個用處:一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成熟的交易者,二是評論家用於自我包裝的語錄。

普通人要想成為真正成功的交易者,先要去關心三件事,並把它們做到極致:買點、賣點、倉位。

以我在金融市場做交易的經驗來說,這三個點掌握好了,一個投機者的優勢就有雛形了。

事實上,一些知名的大家建立自己的優勢也是需要一個反覆修正的過程的。美國的韋爾德發明了一系列技術指標:相對強弱指數(RSI)、拋物線(PAR)、搖擺指數(SI)、轉向分析(DM)、動力指標(MOM)、變異率(VOL)等等。他經過多年的反省檢討,認識到每一種指標都有其缺陷與誤區,沒有任何分析工具可以絕對準確地預測市勢的趨向。

後來他領悟到“順勢而為”的重要性,深明“無招勝有招”的真諦,於1987年推出新作《亞當理論》,副題為“最重要的是賺錢”。也就是說,在歷經市場風雨大徹大悟之後,他否定了很多技術方面的東西,故而才有“無招勝有招”的感慨,這也算是“為道日損”到一定境界就無為卻無所不為吧。


把簡單做到了極致,就成了成功者

所以在我看來:一個成熟的交易員,最終必需迴歸到最簡單、最原始的幾項技術。但剛起步的人不可以追求簡單,新手一定得經歷一個修煉過程,這是成長的基礎。就像學武功,基本功和套路一個也不能少,只有把基本功歷練到了一定的厚度,你才有資格期望無招勝有招的高妙境界。

市場能夠存在並且總是交投活躍的根本原因正是價格的無法預測性,如果價格可以科學地被預測,根本就無法達成交易。既然行情基本無法預測,投機者就得注重一致性的交易規則,它會讓投機者站在這場概率遊戲的大數一邊。

交易的目的不是預判行情,而是實現價差,價差的來源主要依賴“做錯了少虧,做對了多賺”這個最基本的原則,同時還得注意自控風險。

這就是交易員和分析師的最大差別。

當然,後天的學習和鍛鍊也有可能建立自己的盈利模式。有那麼一個群體,也許先天並不吻合以上所說的十六個字,也許無法建立起大師們所說的優勢,但他們有定力,能守紀律,在操盤上堅持使用機械化交易,用海龜交易,用程序化交易來實現贏利,當然這樣做未必能成為偉大的操盤手,但至少也可以在市場上混上一混,或許會有個小成。

我的理解,投資無秘密,全在執行力。執行力達到了高妙的境界,一個投機者就擁有了自己的優勢。


如何從紛雜的表象中去掌握事物的本質呢?有沒有一些簡便易行的標準或法則能夠普遍適用於選股呢?

谷往經來在此簡要介紹一下選股的“等邊三角形法則”——估值、成長與護城河(如下圖所示),並結合具體的公司分析案例來進行闡述。

一位成功老股民20年血淚感悟:為什麼95%的人會死在股市裡?

估值:長期投資的基礎

任何不談估值的投資都是耍流氓。霍華德·馬克斯在《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中提到:“買好的不如買得好。”再優秀的公司,如果買入成本過高,也難免要忍受長時間的去泡沫過程。以A股市場上的招商銀行為例:

如下圖所示,從2007年到2016年這段時間裡,招商銀行的淨利潤水平始終呈現出良好的增長態勢,從152.43億增長到620.81億,公司年化淨利潤增長率為16.88%,經營業績非常優秀。但如果在2007年買入招商銀行的話,當時公司股價為21.70元(2007年收盤價),截止到2016年公司收盤價為17.60元,長期投資招商銀行的投資者不僅沒有得到任何收益,反而仍然處於被套的尷尬局面。解釋這種股價和業績長期背離的秘密在於公司的估值。

一位成功老股民20年血淚感悟:為什麼95%的人會死在股市裡?

如下圖所示,2007年招商銀行市盈率達到20.86倍(以當年收盤價除以當年每股收益),此後市盈率長期處於10倍以下,甚至出現過4倍左右的極端估值。2005-2007年的牛市熱潮將招商銀行的估值抬得過高,以至於後來漫長的降估值過程抵消了公司盈利的增長,表現在股價上仍然沒有超越2007年的高點。可見公司估值的高低對中長期投資而言的意義有多麼重大。

一位成功老股民20年血淚感悟:為什麼95%的人會死在股市裡?

彼得·林奇曾經說過:“如果關於市盈率你只記得一條,那麼就是永遠不買市盈率過高的股票。”這一原則放諸四海而皆準。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漂亮50”行情,一度將麥當勞、雅芳和寶麗來等藍籌股的估值抬高到50倍-70倍,在隨後的熊市裡股價暴跌了65%以上,並不是說麥當勞等公司本身的經營出現了大問題,純粹是過高的估值難以維持。

成長:既要談增速也要看估值

成長是資本市場追逐的永恆主題,有不少投資者為了追求成長而放棄估值,他們當中有的人成功了,但大多數人還是失敗了,因為成長屬於未來的範疇,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例如上世紀90年代的四川長虹,2007年的蘇寧雲商,以及2012年的洋河股份,這些股一度都被認為是成長的典範,能夠永遠保持一定的前進速度。但在洋品牌、電商崛起和行業產能過剩的衝擊下,公司的成長性被市場證偽,那些買在最高點的投資者至今難以解套。

不談估值只談成長無異於耍流氓。 成長是未來的,難以把握。如果要在估值和成長之間進行選擇, 寧願首先選擇估值,低估值、高股息的公司本身就像一張債券,而且這張債券的收益率更高,天生附有看多期權。前些年被市場認為是成長典範的樂視網、網宿科技紛紛倒下,當成長性不再,高估值股將面臨慘烈的戴維斯雙殺。在保證估值的基礎上,然後追求適當的、確定性的成長才是具有安全邊際的做法。

護城河:動態的變化

除估值和成長以外,護城河才是重點要說的。

有一派投資者非常機械地套用彼得·林奇的PEG理論,也即淨利潤增長速度大於市盈率的,他們便認為估值較低或合理,值得買進。比如一家公司的市盈率是30倍,而過去三年淨利增速平均為40%,便稱之為低估值、高成長。用這種方法進行選股的人,本質上是成長型投資,但他們只注意到過去的增速,而沒有注意到未來增長速度的保證。一家企業如何才能保證未來成長的確定性呢?如果未來的成長無法保證,過去的輝煌只能代表過去,不構成任何的當下買進理由。答案在於護城河(或壁壘)。

沒有護城河(壁壘)的成長同樣是在耍流氓。例如當年的光伏產業,起初整個行業增長非常快速,但隨著行業蛋糕越來越大,進入該行業的競爭者也越來越多,產能從供不應求發展到供大於求,導致企業之間打起了價格戰,最終每家企業分到的蛋糕都比過去小得多。手遊行業也同樣如此,儘管手遊行業的總體增長非常快,但市面上有上萬個手遊app,許多手遊企業都處於無利可圖的境地。

以國內CDN業務曾經的寡頭網宿科技為例:如下圖所示,國內CDN業務市場規模快速增長,從2010年以來保持50%左右的增長速度,行業發展勢頭非常良好。作為曾經的CDN業務寡頭,網宿科技從上市以來就受到投資者追捧,被認為是創業板的成長標杆。大幅增長的公司利潤攤低了估值水平,表面上看29倍的市盈率,結合過去三年74%的年化複合增長,簡直是最優秀的成長股。事實上不少的投資者都把網宿科技當成是低估值、高成長的典範。

一位成功老股民20年血淚感悟:為什麼95%的人會死在股市裡?

但是公司發佈了一份令人失望的2017年一季度業績預告:一季度盈利1.69億元至2.42億元,同比下滑0%-30%,終結了此前淨利潤持續攀升的態勢。公司對此解釋的主要原因是:國內CDN市場競爭激烈,市場價格明顯下降,從而導致公司毛利率下降。與此同時,公司股價從去年7月的高點76.50元一路下跌至45.57元,投資者愁雲慘淡。

確實,單純從估值和成長來看,公司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標的,但投資者在此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因素:護城河(壁壘)。公司CDN業務的護城河(壁壘)何在?公司如何保證未來持續優秀的成長性?事實上,在互聯網領域是典型的“贏者通吃”,國內幾大互聯網巨頭,例如BAT等等早在2014年便已進軍CDN業務,依靠其綜合的技術優勢、強大的降價能力和廣泛的市場基礎,其他互聯網企業都面臨逐漸萎縮的市場份額。2015年5月,阿里雲高調宣佈“腰斬”CDN市場價格,殺傳統CDN廠商一個措手不及。此後,騰訊、百度以及一眾中小CDN企業紛紛跟進“降價”營銷,但作為行業龍頭的網宿並未跟進降價。

2016年,CDN市場出現普遍降價潮,過去一年裡阿里雲曾17次下調價格,核心雲產品最高降幅達50%;騰訊雲CDN降價25%,樂視雲直接推出CDN免費服務等。在阿里雲挑起的價格戰中,網宿科技所倚重的CDN業務蛋糕因為互聯網巨頭的介入而被分食搶奪,失去了護城河的網宿科技猶如一座毫無防守的空城,這才是導致股價暴跌的根本原因。

如下圖所示,事實上從2014年以後,網宿科技的增長速度明顯放緩,但市場主流觀點依然認為能保持30%以上的增長,結果一份利潤下滑的業績預告猶如一錘砸懵了投資者。對於這樣一個競爭加劇、沒有護城河的行業,公司的成長是很難有保證的,正如彼得·林奇所言,他更青睞於穩定增長甚至是零增長行業中的成長股。很多人只簡單的學會了PEG,學會了低估值+高成長這樣一種粗放的數學比較,但忽視了從行業及企業的基本面出發,審度公司經營的護城河及壁壘。

一位成功老股民20年血淚感悟:為什麼95%的人會死在股市裡?

【總結】

細心的朋友不難發現,上圖的等邊三角形以“護城河”為頂,似乎高高在上,比估值和成長更重要。誰說不是呢?估值也好,成長也罷,都能從過去的數據中挖掘出來,但唯有護城河這一項,卻需要深刻的基本面分析和敏銳的商業洞察能力。

當一個行業沒有進入壁壘(護城河)的時候,新進入行業的掘金者就會蠶食原有廠商的市場份額。改變行業的供求結構,最終影響到每一家企業的市場空間和成長能力,也難怪巴菲特將護城河看得如此重要。


什麼是交易系統?

很多投資者說到交易系統可能很快便會想到在哪裡買入,在哪裡賣出,這其實就是前面談到的技術信號,及入市和離市信號,將交易系統和技術信號進行了混淆。

而真正的交易系統應包括三個部分:行情研判、資金管理、交易策略,這三者應是有機結合的整體,缺一不可。很多投資者正是因為沒有一套完善的交易系統,不知道如何進行資金管理,採用何種策略,只注重買點和賣點,即使這種買賣信號成功率較高,最終還是無法擺脫虧損的結局。

(A)行情研判

它是為交易策略和資金管理服務的,拋開了這一點,任何行情研判都沒了目標,都無法設立標準,也沒有了實際意義。筆者強調的是行情研判,研判包含了預測,但不僅僅是建倉前預測,還包括建倉後的跟蹤評判,筆者甚至認為這一點的重要性要高於建倉前的預測。

行情研判需要回答三個問題:

1、什麼樣的情況下進場交易?答案必須是清晰明確的,可以是一個精確價位,也可以是一個明確的區間。一般來說,不管投資者採用的是什麼分析方法,其進場信號的類型大概可以分為兩種:1)順勢交易型,這一類投資者選擇的最初的進場信號是區間或高低點的突破。口頭禪:順勢而為。2)逆勢交易型,這一類投資者的最主要的進場信號是行情末端的拐點,或者是經過測算的目標點位。口頭禪:低吸高拋。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分析研判思路,採用哪一種都可以,但最好不要在交易中來回切換思路!

2、什麼樣的情況下離場?離場包含了三層意思:1)離場是因為行情的發展變化不符合投資者的持倉標準;2)離場是為了止損和止盈;3)離場的動作應該是積極主動的。行情研判必須清晰明確回答這個問題,相對於第一個問題來說,這個問題容易被忽視,也正因為如此,這個問題更重要。什麼樣的情況下進場,是由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離場決定的。

3、能否給資金管理提供唯一的、明確的、可執行的依據?

(B)資金管理

資金管理的意義:

1、是為了在市場上生存下來,且生存得足夠久。為了生存,我們必須將虧損限於小額。這個“小”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雖然每個人理解不同,但應該是我們在交易過程中的絕對的追求,因為我們無法預料會連續出現幾次虧損,我們只能控制每一次虧損都是小額。

2、獲利是交易的最終的追求,只有獲利才能彌補止損,才能最終獲得利潤。套用投資大師的話:將虧損限於小額,讓利潤奔跑。正是這個要求,決定了行情研判需要回答的第三個問題:行情研判必須可以測算出盈虧比例,否則說明行情研判有缺陷。

需要強調的是,由於我們不知道自己會連續虧損幾次,所以一旦持有的頭寸開始盈利要積極持有。這包含兩方面的含義:

1、我們無法知道當下是不是已經獲得最大盈利,只有盈利開始出現回撤,我們才可以知道哪個位置是最大盈利點位,即便是一個精於測算量幅的投資者。因為有些行情的變化是會跨越時間級別的,比如日線級別的行情演化成了周線級別的行情,所以有了盈利。只要我們的持倉標準還在,不妨持倉更堅決一些,切不可無原則地“見利就跑”。

2、很多行情展開初期會出現反覆,也有的行情初期直接V型反轉,也有的可能在反覆震盪後會選擇向下,這些信號都需要在後市覆盤才能看出當時的走勢,這種不確定性就對我們的實戰操作造成很多困難,所以在這種不確定的初期走勢,控制資金或許是一種折衷的無奈之舉,也是唯一的合理應對措施。

總之,“知止而後有得”,“量力而為”。資金管理不管怎麼強調都不過分,筆者認為這是成為一個合格投資者最重要的核心環節,而往往卻被普通投資者所忽視。

資金管理是所有交易環節中最個性化的一個方面,體現出了投資者自己性格的各個方面,沒有好壞區分,適用為美。下面簡單談談構建資金管理模塊的大概思路:對自己所能承受的保證金最大虧損制定一個明確的額度,結合投資週期的長短,將總的虧損額度作為最寶貴的“資源”合理分配。這麼做不僅僅是在強調將虧損額度量化,便於提高執行力,更重要的是,強化了一種理念:再多的資金如果管理不善,也會有虧完的一天!

有了上述額度的量化,投資者很容易明確在每次交易中,或者每個時間週期中可以動用的“虧損資源”。很多人將所有投資保證金比作“子彈”,我認為應該將自己的虧損額度比作“子彈”更貼切,子彈打出去是收不回來的,但是為了獲取“獵物”我們又必須打出“子彈”,虧損額度用完了,就應該停止交易。

行情研判模塊和資金管理模塊相互結合可以測算出一個合理、明確的虧損額度,這個過程有助於提高執行力。

(C)交易策略

這是最靈活的一個環節,也是最見功夫的一個環節。在此環節中,許多投資者忽視了一個問題:行情的節奏感。制定一個適當的交易策略就是為了準確地踏住行情的節奏。節奏沒塌好,指數上漲你也可能虧損,不同的人操作同一支股票,結局也可能是天壤之別,別人賺錢,你卻虧損。交易策略需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1、進場時機。在確定自己交易的時間級別之後,該怎麼看待自己的入場信號?比如:對於一個日線級別的交易者來說,在整個交易日中,如果是做突破的投資者,遇到開盤跳空突破關鍵價位時,是進場還是不進場?盤中回撤到關鍵點位以內,進場的單子該不該離場?為了避免這些問題,日線級別的交易者或許應該在快收盤的時候根據信號進場,過濾掉日內的信號。這樣做可能會錯過一些盈利空間,但是可以迴避日內波動帶來的不必要的止損動作,趨利避害。作為期貨投資者應該將避害放在前面。這裡只是舉了一個例子,並不是說這樣做是唯一的或者最好的方法,投資者應該對自己的交易進場時機有個明確的標準,以便執行。

2、如何應對行情突發事件。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對於突發事件,一定要有積極的應對措施,不管突發事件是不利的還是有利的。很多投資者認為,突發事件雖會引起行情的異常波動,可以加速一波趨勢行情,或者減緩一波趨勢行情,但大多改變不了行情的趨勢。既然是“突發”,無從預測,索性不去考慮。顯然這樣的觀點有點消極。政府一直在積極號召各行各業建立“預警機制”,期貨投資者也應該建立“預警機制”,最大程度地確保交易策略的順利實施。否則會被突發事件打亂節奏,盲目進場或被動離場。

3、加減倉位,平滑心態。我一直不相信有投資者能面對行情的漲漲跌跌、資金的盈盈虧虧,可以做到真正的心如止水。都說人性的兩大弱點——貪婪和恐懼。筆者認為,克服弱點應該從尊重弱點開始,弱點與生俱來,時時刻刻都會發揮作用,我們無法擺脫。但是我們可以制定明確的交易策略,通過加減倉位,來平滑或者衝抵盈虧波動對人性弱點的考驗。

加減倉位的大概原則:虧損頭寸只減倉,不加倉;盈利頭寸加倉要按照事先設定好的經過測算的比例執行。需要說明的是,這只是一個大概原則,不是唯一標準。

交易系統是一個整體,各個模塊是有機組合,不是簡單疊加,好的交易系統不會突出某一個模塊,而是通盤考慮、同步建立的。這很像中醫理論中強調的“中”、“和”的思想,中醫認為:人只要做到了“中”、“和”,就不會生病。好的交易系統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全息的,都可以反映出整個系統的目標、原則、技巧等等所有信息。

人最難做到的是瞭解自己,正確地評價自己。交易方法可以學,但在學習方法的同時,一定要結合對自己的分析和了解。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有可能成為最好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