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雍正的寵臣為什麼只有李衛得以善終呢?

用戶63911218379


雍正的四大寵臣,為什麼只有李衛善終?

“雍正的四大寵臣”不知道是怎麼定義的。雍正本人的用人態度倒確實是十分地黑白分明。對於官吏任用,雍正看作第一要務。曾經說過“治天下惟以用人為本,其餘皆枝葉事耳。”

雍正用人比神,微員驟升、大吏被逐的事屢見不鮮。用他自己的話說“朕用人原只論才技,從不拘限成例”。基本可以總結為:用幹才去庸才;一定程度重新科甲、門第但極反對朋黨;貪婪酷劣、老病無能之輩無情清除。

其實基本上可以說,雍正是個太有主見的領導,他只需要和他一心的幹才能員去堅決執行他的決策。如果是一心為了鞏固朝廷及他的統治,既便和他有不同見解主張他也能容納。如果是反對他的重大改革,他堅決不會容忍。由此也能看出來為什麼年、隆失勢。

雍正寵信的大臣很多,絕不只四個。除了早期的年、隆之外,允祥、允祿、允禮、福彭、馬爾賽、張廷玉、朱軾、蔣廷錫、鄂爾泰、嶽鍾琪、田文鏡、李衛、高其倬、楊文乾、蔡珽、李紱等寵眷優渥。這些人裡除了年、隆不說,剩下的人只有馬爾賽被斬,蔡珽斬監候,算是下場不好。李紱雖也被誣陷查抄,但後來也起復了。剩下的人都是善終,有好幾個一直活到乾隆年間。這些人裡最受寵信的是:允祥、鄂爾泰、張廷玉、田文鏡、李衛。

允祥是雍正親賜“忠敬誠直勤慎廉明”的第一寵臣,最受寵信。雍正說他公而忘私、表裡如一、清潔之操一塵不染。允祥是雍正八年病死的,他死後雍正說他“自古以來,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順便說一句,從對待兄弟的角度來說,除了允祥,雍正對允祿、允禮還有幾個最小的弟弟都不錯。

鄂爾泰是典型的大器晚成。遇到雍正之前自作詩感嘆“看來四十猶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後來受雍正簡拔才出將入相,成為一代名臣。鄂爾泰非常有眼見、有遠見,他的功績主要體現在改土歸流上。雍正對鄂爾泰其實比較肉麻,比如親嘗食物令寄給雲南的鄂爾泰,批人家奏摺的時候說默祝上天神明令鄂爾泰多福多壽多男子等事做了不少。鄂爾泰在雍正朝一直受寵信,乾隆十年病逝,配享太廟。

張廷玉在康熙年間就已經是吏部侍郎、翰林學士。雍正一繼位就把他升了禮部尚書,第二年就升了吏部尚書。雍正也說他辦理事務甚多,自朝至夕,無片刻之暇。可見張廷玉工作起來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了。雍正對張廷玉除了賞賜優厚還視若股肱。張廷玉一病他就說他胳膊疼,告之內侍說“大學士張廷玉患病,非朕臂病而何?”張廷玉一直活到乾隆十五年,在乾隆年間還和鄂爾泰兩黨相爭。儘管乾隆對他不滿意但最後還是遵父親雍正遺命讓張廷玉配享太廟。張廷玉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田文鏡是監生出身,康熙末年才熬到內閣侍讀學士,雍正元年就署山西布政使,同年就升到河南巡撫了。田文鏡死後雍正評價他說“老成歷練,才守兼優,自簡任督撫以來,府庫不賣了,倉儲充足,察吏安民,懲貪除弊,殫竭心志,不辭勞苦,不避嫌怨,庶務俱舉,四境肅然。”其實基本可以理解為雍正執行新政的時候田文鏡毫無遺漏地盡了最大的力量執行。所以後來有一些過失雍正也都保全了他。田文鏡是雍正十年病死的,雍正特別在自己山陵附近給他賜了葬地,還命在河南給他建了祠堂。

李衛是捐官賓部員外郎出身的,肯定不是電視劇裡演的小叫化子。李衛這個人比較有心機,表面上看起來是勇敢任事,不瞻情面。比如他曾參奏比自己地位高,比自己更受寵的鄂爾泰。但是雍正每每都欣然接受,也算是鼓勵和保護了他。也就是說,李衛其實是非常明白雍正是什麼樣的性情,沒有觸到雍正的底線。雍正和李衛奏摺往來很多,雍正對他幾乎一直是絮絮叨叨的尊尊教誨。李衛和鄂爾泰、田文鏡都是模範總督。


沅汰


向敬之

雍正的四大寵臣的說法,不知是哪裡來的,像早期的隆科多、年羹堯,督撫李衛、田文鏡,以及雍正遺詔指定為顧命大臣、死後配享太廟的張廷玉、鄂爾泰,都是著名的雍正寵臣。

雍正帝與張廷玉劇照

除了這些名臣,怡親王允祥更是雍正倚重的兄弟和寵臣。在康熙帝去世的第二天,入承皇位的雍正便任命胤祥為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同日晉升為和碩怡親王,處理重要政務,後來受命總理戶部掌管全國財政。雍正初政,胤祥迅速成為臺柱,對雍正治績助力甚大。雍正說,怡親王“贊襄於密勿之地者,八年有如一日,王之懿德美行,從不欲表著於人,而人亦無從盡知之”。雍正八年(1730)五月初四,積勞成疾地胤祥病故,令享太廟。雍正下旨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如此算來,雍正的四大寵臣之說,並不成立!

當然,乾隆帝曾說過:“當日鄂爾泰、田文鏡、李衛皆督撫中為皇考所最稱許者。”(《蕉窗雨話》卷十),而說這話時,是田文鏡死後,乾隆帝對其不滿時所言:“其實田文鏡不及李衛,李衛又不及鄂爾泰。”

李衛和田文鏡、鄂爾泰,都得了善終。稱李衛得善終,是因為他品秩不過從一品,乾隆初登大寶,卻給了李衛四團龍補褂,以示最高恩寵。而田文鏡病逝時所得的待遇絲毫不比李衛、鄂爾泰差。

田文鏡死於雍正十年十二月,雍正帝說:田文鏡“老成歷練,才守兼優,自簡任督撫以來,府庫不虧,倉儲充足,察吏安民,懲貪除弊,殫竭心智,不辭勞苦,不避嫌怨,庶務俱舉,四境肅然”(雍正《河南通志》卷一《聖制》),賜葬泰陵附近,諡號端肅,並命河南省城為其設立專祠。

論及身後榮辱,李衛遠遠不及田文鏡。

《李衛當官》劇照

乾隆五年,新任河南巡撫雅爾圖上奏:“文鏡在豫,百姓至今怨恨,不應入豫省賢良祠。”(《清史列傳·田文鏡傳》)乾隆帝看出了雅爾圖看到他降旨將李衛入祀賢良祠,而拿李衛同鄂爾泰素來不和,來以拿掉田文鏡而諫阻李衛入祀京師賢良祠。乾隆帝沒有批准將田文鏡的牌位從河南賢良祠中拿掉。

而李衛則在死後四十二年,乾隆帝突然發飆,稱:“李衛於督撫中並非公正純臣,在浙江無功德於民,聞其仰借皇考恩眷,頗多任性驕縱之處。設使此時尚在,猶當究治其愆!”(《清史列傳·李衛傳》)因為乾隆巡幸江浙,見到杭州西湖廟裡有李衛及其妻妾的塑像,“雖有大小,面貌相仿”,且書“湖山神位”,很不高興,下令將所有的神像毀掉。


以禮觀書


從來就沒有“雍正四大寵臣”的說法,幾部電視劇的熱播,使得雍正朝的部分大臣知名度高了、紅了,但這些也並非是全部的歷史,或者說準確的歷史。

對於善終的定義是什麼?一般理解為自然死亡。以此來看看雍正朝政治舞臺上的大人物們。

雍正最信任誰?肯定不是李衛,而是十三爺胤祥。人家是兄弟,李衛只是奴才。雍正對於胤祥的“雙親王plus”的待遇,有清一代,無出其右。之前的攝政王多爾袞自己就是當家人,但死後被順治清算,直到乾隆才平反。後來的光緒帝親爹醇親王奕譞,活的戰戰兢兢,死了才被冠上個“皇帝本生考”。另一位皇帝親爹載灃,剛攝政沒幾年,大清就亡了。

雍正朝的紅人,剛開始是舅舅隆科多和撫遠大將軍年羹堯。雍正元年,這兩位被同時封了“太保”。這個三公職位,雖然也是正一品,但卻是清代大臣活著不敢想的,甚至不敢接受。這兩位太保,沒過幾年就被打倒在地了。他們都沒授過大學士,但都封了一等公爵。


雍正朝的大學士,以馬齊、鄂爾泰、張廷玉為代表,頭銜都是保和殿大學士。這個職位在乾隆朝傅恆之後,就長期空缺了。雍正朝其他大學士,如朱軾、馬爾賽、蔣廷錫、尹泰、陳元龍、嵇曾筠、查郎阿、邁柱等,只是少見於影視劇。

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設軍機處。雍正朝軍機大臣:胤祥、張廷玉、馬爾賽、蔣廷錫、鄂爾泰、哈元生、馬蘭泰、福彭、訥親、班第等。

馬齊是康熙朝元老,雍正在位十三年一直是領班大學士,屬於德高望重的老幹部。雍正剛準備繼位,就命允禩、允祥、馬齊、隆科多等為總理事務大臣。乾隆四年,馬齊病死,卒年87歲。乾隆帝對馬齊的評價:歷相三朝,年逾大耋,舉朝大臣未有及者。馬齊親弟弟的女兒,就是乾隆的孝賢純皇后。

鄂爾泰的履歷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被一部分忽略了,只給了個模範督撫的名片。雍正十年後,鄂爾泰一直在中央工作。乾隆繼位,加銜太傅。乾隆十年病死,卒年66歲。諡文端,按雍正遺命配享太廟,入祀京師賢良祠。乾隆二十年因其侄子案件被撤出賢良祠。

再說張廷玉,清代漢人中唯一配享太廟的。生前封太保。其被重用是在雍正朝,並非電視劇裡那樣在康熙時。康熙六十一年,張廷玉還是個侍郎。雍正三年才授協辦大學士。當然雍正對他是非常信任、重用,也非常好。乾隆即位後,張廷玉多次提出退休要求,並強調雍正答應的政治待遇。惹得乾隆非常生氣,後果很嚴重,撤了配享的承諾,削了伯爵等。實際上,是乾隆變相對張廷玉山頭的打擊而已。乾隆二十年,張廷玉病死,卒年84歲。乾隆仍遵照雍正遺命著其配享太廟。

影視劇紅人、模範總督田文鏡,雍正十病死,卒年已72歲,諡端肅。生前官至河南山東總督兼北河總督,加太子太保。

李衛,乾隆三年病死,年51歲,諡敏達。生前官至兵部尚書、直隸總督,加太子少傅。李衛並不是叫花子出身,而是富二代,官場起步是捐了個副廳級的員外郎。但的確沒讀書,認字不多。

經典電視劇並不等於歷史!正史所載的也未必等於真實!


幾葦渡


張廷玉、田文鏡、李衛、鄂爾泰是雍正朝最受寵的三個大臣,雍正常說他們是“模範督撫”。

在這四人中,河南巡撫田文鏡是累病而死的,因為其死前生病,其向雍正懇請休息,但雍正不準,說河南事只有他才能處理妥當,結果田文鏡只好帶病上崗,結果沒多久就死了。

這也算是繼十三阿哥胤祥之後累死(因累而病)的重臣了。不過,這也沒辦法,誰讓雍正自己也是累死的呢?

至於張廷玉、李衛、鄂爾泰這三人還算正常,最起碼,他們沒有在雍正朝給累死吧?作為被雍正看上的重臣,沒給活活累死、能順利地挺到乾隆朝,不就是極大的勝利麼?

不過,說到善終這話題,張廷玉在死前可謂是飽受挫辱,乾隆一點也沒給他留情面,算是死前很不好看的。

鄂爾泰和李衛還算好,最起碼死前都還分風光。但是,在鄂爾泰死後,被稱為“鄂黨”的鄂爾泰親友親信們被乾隆狠狠打擊,最終一蹶不振。不僅如此,就連鄂爾泰的很多榮譽也被剝奪,也算是死後很不好看的吧?

以此而論,雍正朝的四大重臣,大概就李衛還算比較好看些了。不過也不完全是。

乾隆三年,李衛拜謁泰陵(雍正帝陵)時突發肝病,後請求退職養病,但尚未卸任即病死於任上。

據說,李衛死前“聲震殿瓦,衙內牛馬皆吼應之。同起同止,如是者三晝夜,氣乃絕。年五十三。”

事後,在直隸總督孫嘉淦的請求下,李衛入直隸名宦祠,後又入了京師賢良祠,還算是比較風光的。

不過到後來,乾隆南巡時在西湖花神廟內無意中發現,其中雕像竟然是按李衛及其妻妾所塑,並號“湖山神位”。

乾隆為此大為光火,命撤像毀之,並斥責道,李衛“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

不過乾隆總算給李衛面子,沒有繼續追究。由此,死後的李衛也算是保住了自己的歷史聲名。


坑爹史冊


首先我們來看看,雍正的寵臣有哪些。

縱觀雍正一朝,最受雍正皇帝欣賞和喜愛的必然是和碩怡親王胤祥了,且不說十三爺在世時候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臣,死後更是被雍正將“胤”還了回來,這在雍正的所有兄弟之中是絕無僅有的,同時從雍正對於這位親王弟弟的封賞爵位和怡親王死後的表現來看,最受雍正信任和寵愛的非十三爺、怡親王胤祥莫屬了。

雍正剛剛繼位時,對於年羹堯和隆科多給予了巨大的信任,並且對於他們的封賞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將年羹堯成為“恩人”,並願同他做“千古君臣的榜樣”,而隆科多更是在冠名以“舅舅隆科多”,這是在順治尊稱鄭親王濟爾哈朗為“皇叔父攝政王”後,絕無僅有的皇帝對於臣下的尊稱。並且為了讓這兩位功臣能夠和平共處,在雍正的主持下,將年羹堯的長子年熙過繼給了隆科多,以保持兩人關係的和諧。

張廷玉、鄂爾泰、田文鏡和李衛,這四位大臣也是雍正非常寵信和支持的,當然也是被雍正為以了重用,其中,鄂爾泰、田文鏡和李衛,更是在雍正年間,被雍正樹立為全國封疆大吏的典範,予以了高度的認可及評價。

張廷玉,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拜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並被雍正下旨死後可以配享太廟。

鄂爾泰,歷任廣西巡撫、雲貴總督,雍正駕崩時被任命為輔政大臣,死後可以配享太廟。

田文鏡,監生出身,雍正年間歷任山西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撫。

李衛,本是富二代,捐資員外郎,隨後入朝為官,歷任戶部郎中、雲南鹽驛道、布政使、浙江巡撫、浙江總督、兵部尚書、署理刑部尚書、直隸總督等職。


再來看看這些功臣最後的結局。

年羹堯和隆科多自然是沒有的到善終的,年羹堯和隆科多居功自傲、結黨營私,受到了雍正的打壓和懲罰,年羹堯被定九十二條大罪,後被賜死;隆科多被定四十一條大罪,後圈禁致死。可以說這二人是結局是身敗名裂,不得善終。


而其他的幾位都是活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可以說是自然死亡,壽終正寢。

怡親王胤祥和田文鏡死在了雍正朝,李衛於乾隆三年去世,並且是死在任上,甚至完全可以說是累死的。

鄂爾泰與乾隆十年去世,諡文端,按照雍正的遺訓,配享太廟。

而張廷玉的晚年則經歷了一些坎坷。乾隆帝即位後,君臣漸生嫌疑,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長子永璜剛去世不久,張廷玉再次請求歸鄉,激怒了乾隆帝,於是命以太廟配享諸臣名示張廷玉,命其自審應否配享。乾隆帝用大學士九卿議,罷配享,免治罪。隨後歸去。後來又因四川學政編修朱筌坐罪,命張廷玉盡繳頒賜諸物。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張廷玉卒於家中,享年八十四歲。乾隆帝最終仍遵清世宗遺詔,命配享太廟。而張廷玉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從他們的結局看,除了張廷玉晚年生活淒涼外,但是死後仍被配享太廟,享受了無上榮光,其餘寵臣均是死在任上,並沒有經歷張廷玉這般,只能說經歷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張廷玉在這一點上是不行的。所以如果從這一點說,只有張廷玉沒有得到善終,怡親王胤祥、鄂爾泰、張廷玉、李衛,都是善終吧。


雍親王府


你有這樣的疑問,很明顯是電視劇看多了。

李衛只是康熙,雍正,乾隆年間辦事很有能力和一個官員而已,根本談不上雍正的寵臣了,他連核心政治圈都算不上,不要說寵臣了。

第一 李衛不是雍正的家奴

第二 李衛從來沒有進入過軍機處

第三 歷史上從來沒有記載李衛參與過什麼核心政治決策。

李衛屬於常年活躍值基層的官員,主要的能力是具體辦事,像是追款,緝捕盜賊,治理河防之類的具體事物,並不怎麼參與政治。

想這樣的幹事實,不玩政治,不觸及皇帝貴族核心利益和人,一般是非常安全的,只要自己不作死,一般是沒有人會動這樣的官員的。

至於小說電視劇,那都是藝術創作,虛構的故事。人家編劇怎麼編,作者怎麼寫是人家的自由,沒有為什麼。


shawn25


一般說,清雍正帝有心腹寵臣李衛、田文鏡、年羹堯、科隆多等4人。其中,年羹堯、科隆多因位高權重、功高震主而不知夾著尾巴做人,最終遭雍正帝猜忌而不得善終。田文鏡是清官與酷吏的結合。行事方剛者易折,且未得民心,雖雍正帝百般袒護得以善終,但死後貶褒不一。李衛家庭背景並無優越,非科舉出身、官是捐來的,文化不高、大字不識幾個。但他機智過人、尊重文人、踏實幹事,重義氣且早逝,因此得以善終。

其實,鄂爾泰也是清雍正帝的心腹寵臣,且死後諡文端,配享太廟。

佟佳·隆科多(?-1728),字竹筠,滿洲鑲黃旗人,清聖祖康熙孝懿仁皇后之弟,一等公佟國維次子。清大臣,歷康熙、雍正二朝。

隆科多被雍正帝公開稱呼“舅舅”,是康熙、雍正兩朝皇權交替之際最關鍵的核心人物。後位高權重,遭雍正帝猜忌,屢遭打擊,至被圈禁而死。

年羹堯(1679-1726),字亮工,號雙峰,原籍鳳陽府懷遠縣(今屬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後改隸漢軍鑲黃旗。清大臣、名將,歷康熙、雍正二朝。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羹堯中進士,改庶吉士,授職翰林院檢討。曾多次擔任四川、廣東鄉試考官,累遷內閣學士。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任四川巡撫,後升任四川總督;清康熙六十年(1721),任川陝總督。

清雍正帝即位後,倍受倚重,與隆科多並稱左膀右臂。清雍正元年(1723)十月,接任撫遠大將軍,總攬西部一切事務,加封太保、一等公。年羹堯運籌帷幄、馳騁疆場,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功。因此,受到雍正帝特殊寵信,為古來人臣罕能相匹。但是,志得意滿、功高震主年羹堯卻不知夾著尾巴做人,還自恃功高、擅作威福、驕橫跋扈、結黨營私、貪斂財富,終招致雍正帝的警覺和忌恨。


4.年羹堯妹妹清雍正帝敦肅皇貴妃。。網絡配圖

清雍正三年(1725)十二月,年羹堯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92條;清雍正四年(1726),年羹堯被雍正帝賜自盡。

李衛(1687.02.02-1738.12.03),字又玠,江南銅山(今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清大臣,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家境富裕的李衛捐資五品兵部員外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任戶部郎中。由於,李衛為官清廉、不畏權貴,能體察民間疾苦、深受百姓愛戴。因此,深受清雍正帝賞識,雍正屢次教誡。此後平步青雲,歷任雲南鹽驛道、布政使、浙江巡撫、浙江總督、兵部尚書、署理刑部尚書、直隸總督等職。

清乾隆三年(1738),李衛病逝,年51歲,諡敏達。

清雍正帝評價李衛:"嘉許之懷,筆莫能罄。……非深悉朕衷,毫不瞻顧,安肯毅然直陳。"

清乾隆帝評價李衛:"李衛才猷幹練,實心辦事,宣力封疆,無少瞻顧,畿輔重地,正資料理……今聞溘逝,深為悼念。"

田文鏡 (1662-1733),字抑光,清漢軍正藍旗人。清大臣,監生,歷康熙、雍正二朝。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任縣丞,後升知縣、知州、員外郎、郎中等職。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任內閣侍讀學士。

清世宗雍正帝即位後,深受寵待。清雍正元年(1723),署山西布政使;清雍正二年(1724),任河南布政使,擢升巡撫。田文鏡為官清廉、辦事認真幹練、鐵面無私,任地方官20多年,有豐富的基層經驗。他大力推行雍正的改革方針,整飭弊政。在參劾營私舞弊官員,清查積欠、耗羨提解,限制紳衿特權、嚴限交納錢糧,嚴行保甲制度等方面,得罪了朝廷內外許多官員而遭參劾。然而,雍正帝認為其實心任事,稱“模範疆吏”。

清雍正五年(1727),升田文鏡為河南總督,加兵部尚書銜;清雍正六年(1728),任河南山東總督;清雍正七年(1729),加太子太保,曾主持編修《河南通志》;清雍正八年(1730),兼北河總督。因河南水災,田文鏡隱匿不報,朝野竊議,但雍正帝仍予包容。

清雍正十年(1732)十一月二十一,田文鏡病死,享年72歲,諡端肅。

清乾隆帝說:河南地方,自田文鏡為巡撫、總督以來,苛刻搜求,以嚴厲相尚,而屬員又復承其意旨,剝削成風,豫民重受其困。

鄂爾泰(1677-1745),西林覺羅氏,字毅庵,滿洲鑲藍旗人。清大臣,康熙朝舉人,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鄂爾泰中舉,襲佐領世職、充任侍衛。後任內務府員外郎,與田文鏡、李衛併為雍正帝心腹。清雍正三年(1725),鄂爾泰任廣西巡撫。清雍正四年(1726),調任雲貴總督兼轄廣西。鄂爾泰在雲南實行設置州縣、改土歸流,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南地區的統治。

清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駕崩,與張廷玉等同受遺命輔政,任總理事務大臣;後歷任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經筵講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銜太傅,國史館、三禮館、玉牒館總裁,賜號襄勤伯。

清乾隆十年(1745),鄂爾泰病逝,享年66歲。諡文端,配享太廟,入祀賢良祠。清乾隆二十年(1755),被撤出賢良祠。


漢水白石言


雍正的寵臣不只是四個,早期在九子奪嫡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有年羹堯、隆科多,中期執政的時候有李衛,田文鏡,鄂爾泰,張廷玉,以及十三爺允祥。

所有這些人中,所謂善終,結局最好的,還真是隻有李衛。

年羹堯大家都知道,協助雍正順利繼位,平定青海之亂,官至撫遠大將軍、一等公,權傾一時,後來因為功高蓋主,得罪了朝野上下的清流言官,捲入權力鬥爭,做什麼都不對,最後被雍正帝賜死,享年才47歲。

隆科多,康熙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之弟,佟國維之子,佟國綱之侄。因為雍正由孝懿仁皇后撫養了十幾年,視其為養母,所以稱隆科多為舅舅。

康熙末年,隆科多官至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九門提督,康熙去世前,秉遺命,擁雍正登基。受賜襲一等公、吏部尚書、加太保。但還是晚節不保,因為地位太高權力太大,以及和八爺黨不清不楚的關係,被定下50款大罪,妻子入辛者庫,財產充公,軟禁至死。

張廷玉和鄂爾泰是雍正的股肱之臣,一個是皇帝的貼身秘書,一個是封疆大吏,軍事奇才,雍正在世時最欣賞和寵愛的就是李衛、鄂爾泰、田文鏡,準張廷玉配享太廟,準鄂爾泰入賢良祠。但是這兩個人晚年和死後還是遭遇了一些波瀾,那不是因為雍正,而是因為他們活得太長,到了乾隆朝,驕傲而自信的皇二代乾隆又要用這兩個顧命老臣,又忌憚他們,還動不動要挾,壓榨他們,張廷玉幾次想退休退不了,只有和皇帝就工資問題討價還價以求自保,不料乾隆一定要通過打壓他們來為自己樹立權威。所以兩位老臣為清王朝鞠躬盡瘁了一輩子,最後沒能頤養天年,死後子女還難免捲入是非。

田文鏡是貫徹雍正政策最為堅決徹底的酷吏,之所以說他是酷吏,是因為他執行政策不怎麼動腦經,不如李衛靈活,不過因為忠直,深得雍正信任和喜愛。田文鏡死在了雍正朝,這是他的幸運,雍正帝賜葬泰陵附近,諡號端肅,還命河南為其設立專祠。其實田文鏡的執政能力是值得商榷的,特別是他晚年古板嚴苛,頑固不化,匿災不報,在地方上引起的民怨很大,丟給了乾隆一個爛攤子,因此,到了乾隆朝,很多榮譽被拿掉,最陰差陽錯的是,田文鏡墓因佔用乾隆帝西陵掃墓御路三尺,被乾隆帝夷為平地。佔地只是一種說法,真要是喜歡,可以配享太廟,要是不喜歡,找個藉口將你剷平,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乾隆對他的反感。

十三爺允祥,其能力,功勞,貢獻,都是沒有人可以否認,抹黑的。只是因為他身體不好又積勞成疾,英年早逝。

最後就只剩下了李衛。

如果仔細觀察前面不得善終的大臣,其中大多數都是在權力核心走來走去,所謂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就容易被端掉。李衛有個很大的優勢,他基本上是在做地方官,而且專業技術很強,最開始是管理鹽政,後來修海塘,管刑獄,河道等,他做的都是對國家的經濟,稅收,財政,治安有大利的具體的事情,做得好,大家都看得到。而相對來說,參與權力鬥爭的機會較少。而為官一方他又比較注意體察民情,靈活變通,口碑也比較好。遇到這樣有能力的大臣,無論是哪一朝的皇帝,都是捨不得浪費的。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1738年12月3日),李衛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總督例賜予祭葬,諡敏達。能在乾隆手上善終,也是不易了。


HannibalLecter


一朝天子一朝臣,鐵腕皇帝雍正最信任的大臣,不算絕對鐵桿的十三阿哥胤祥,主要就是那幾個熟臉:年羹堯、隆科多,再加上中後期的張廷玉、鄂爾泰、田文鏡,以及李衛。這些人的結局都不是很好,要麼被累死,比如田文鏡;要麼被罵死,比如張廷玉,可以說死於乾隆的利嘴之下。

而人生結局最好的,是李衛。

《雍正王朝》把李衛演活了,一個小叫化子,為了救發小翠兒,和人販子王三發子在泥水中大戰三百回合。後因風雲際會,成為雍正朝一代名臣。

影視作品為什麼會盯上李衛,很簡單——他不是科舉出身,他的官是花錢買的。他身上有很多江湖習氣,你能想象把正宗科班出身的張廷玉寫成叫化子嗎?那就太出戏了。

《雍正王朝》李衛大放異彩,《李衛當官》又接著演,這時李衛的出身變成了要救老孃,偷十三爺胤祥的寶劍,誤打誤撞,得到十三爺賞識。

可歷史上真實的李衛,壓根不是什麼窮叫花子,人家有的是錢。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正月初一,李衛出生於江蘇豐縣的一戶大家族。當時是可以捐官的,只要你有錢。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家裡什麼都缺就是不缺錢的李衛捐錢,混了個員外郎的名頭。不久,李衛當上了兵部員外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任戶部郎中。

李衛的官是買來的,但他的能力卻比真正科舉出身的還厲害。李衛當官,鐵面無私,十三爺胤祥特別欣賞他。雍正登基後,允祥認為李衛“才品兼優,可當大任”,向皇帝舉薦。雍正特授李衛為副使銜雲南鹽驛道,同年十二月得到監理銅廠的差使。

李衛剛到雲南,就大力整治鹽政,把那些鹽耗子整的暈頭轉向。李衛改革鹽政弊端,當年就從大小鹽耗子手中追繳積欠的11萬兩銀子,把多名鹽官罷了官,回家抱孩子去。

時任雲南總督的高其倬給雍正寫摺子,裡頭盛讚李衛:“李衛在雲南,鹽政煥然一新。”雍正也覺得李衛是個人才,過了一年,李衛升任雲南布政使。

(清朝雲南)

李衛升任浙江巡撫後,更是把一夥庸官摧得魂飛魄喪,政績非常突出。李衛在浙江,主要乾了五件事,一加強鹽政管理;二為浙人爭取科舉權利;三興修水利,造福百姓;四抓捕江湖強盜,保一方安寧;五重視文教,尊崇文化。

浙江的鹽政對朝廷來說是個大問題。清朝劃分了十幾個鹽區,其中就有浙江鹽區,在浙、蘇、皖、贛四省行銷。清朝的鹽政運作很僵化,在浙鹽區靠近兩淮鹽區的地方,由於淮鹽價低,鹽販子跨越鹽區販私,而官鹽運銷又不暢,朝廷收不上錢來。李衛到任後,加強緝私隊伍力量,重點打擊有組織的大鹽梟。

當時有個大鹽梟沈某,手下幾百個兄弟,好幾艘大船,經常把前來圍剿的官兵打得落花落水,走私氣焰非常囂張。李衛與沈某鬥法,最終將其擒獲,穩定了浙江的鹽業市場。李衛還提出在走私出沒的適中孔道設置“巡私隊”,在陸地和水面來回巡查,有效地保障了浙鹽的銷路。

可以這麼說,雍正在位13年,攢了數千萬兩白銀的錢財,有相當一部分是李衛上繳的。

(清朝浙江)

《雍正王朝》裡李衛不識字,錯字連篇。真實的李衛讀書肯定不如科甲出身的進士,但也不至於把“給福晉磕頭”寫成“給福普蓋頭”。李衛從小習武不假,但他家裡有錢,地主家總會請幾位西席先生,教子女讀書。

李衛寫摺子,如果是公事,一般都由師爺代筆,然後念給躺在太師椅上的李衛聽。李衛要是覺得不對,當面提出修改意見,再加上師爺妙筆,也算花團錦簇。如果是李衛單獨上給雍正的密摺,那就必須避開師爺親自寫。李衛如果是個文盲,雍正看成篇的錯字,臉不還都綠了?

李衛在文事上頭有限,但在武事上,江湖上卻是大名鼎鼎。喜歡看武俠小說的同學,不會不知道甘鳳池吧,著名的“江南大俠”,武功高強,江湖上無人敢惹。可這位江湖地位顯赫的牛人,就是被李衛活捉的。

雍正八年,李衛智擒甘鳳池父子,破獲甘鳳池反清復明大案。關於甘鳳池的下場,說法不一,有說他被斬首的,有說他被釋放還鄉的。但至少他的江湖生涯,被李衛給判了死刑,江湖再也沒有甘鳳池的傳說了。

李衛這麼能幹,不但雍正寵他,乾隆更是把他當成寶。李衛在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去世後,乾隆一句“累任封疆,實心辦事,勇往直前,無所瞻顧”,算是給李衛蓋棺論定,同時入祀賢良祠。

李衛讀書不多,但情商高,沒有張廷玉那樣的迂腐,再加上能力出眾,哪個皇帝不喜歡這樣的大臣呢?


地圖帝


雍正有四大寵臣,分別是李衛、鄂爾泰、張廷玉、田文鏡,題主的說法不大準確,這四個人都得以善終,只是李衛的結局會比較圓滿一點,而其他人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美中不足,那我們來看看他們的結局都是怎麼樣的。

李衛,歷任兵部尚書、加太子少傅、刑部尚書、直隸總督,在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因病去世,終年五十一歲,諡號敏達,乾隆五年,入京師賢良祠。

賢良祠是雍正八年時候建立的,匾額是雍正帝親自書寫的四個大字:崇忠念舊。一共有九十九名,祀對大清朝有功的人,包括王公、大學士、尚書、總督、巡撫、提督等等。

我們比較熟悉的人有怡親王允祥、李光地、施琅、于成龍、張廷玉、劉墉、福安康、阿桂、胡林翼、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鄂爾泰,歷任雲貴總督、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太傅、襄勤伯,乾隆十年病逝,終年六十六歲,諡號文端,配享太廟,入京師賢良祠。但在乾隆二十年,因為受他的侄子鄂其和他的門生胡中藻之案的影響,被撤出了京師賢良祠。

清代配享太廟,分為東西兩殿,各有十三人,東殿為親王,西殿為功臣,西殿裡有鄂爾泰和張廷玉,而張廷玉是唯一的漢臣。

田文鏡歷任河南總督加兵部尚書銜、河南山東總督、加太子太保、北河總督,雍正十年病逝,終年七十二歲,諡號端肅,河道總督上疏奏請將田文鏡入入祀河南賢良祠。乾隆五年,河南巡撫上走河南百姓怨恨田文鏡,要求將田入鏡撤出河南賢良祠,而乾隆帝最終沒同意,將此奏疏退回。

張廷玉,官至禮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雍正臨終的時候,與莊親王允祿、鄂爾泰成為顧命大臣,並且遺詔配享太廟。乾隆二年,進三等伯爵。此時已過七十歲的張廷玉比較固執、激動,漸漸和乾隆生了嫌隙。

張廷玉怕乾隆帝不肯在他死後讓他配享太廟,所以請求乾隆寫一個憑證,乾隆帝很不高興,還是擬了一套詔書,說會遵從雍正帝的遺命,讓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張廷玉就讓自己的兒子張若澄去向乾隆帝謝恩。

乾隆帝又惱火了,他覺得張廷玉竟然不親自來謝恩,就讓軍機大臣擬旨讓他入宮謝恩,但是旨意還沒有發出去,張廷玉就自己來了,乾隆帝更為不快,他覺得是軍機處把消息透露給了張廷玉,最後廷議,削去張廷玉的伯爵。

乾隆十五年,張廷玉請求歸鄉,乾隆帝又生氣了,他拿著配享太廟的諸臣,讓張廷玉自己看,讓他自己說能不能配享,最後乾隆帝召大學士和九卿一起商議,罷了張廷玉的配享。乾隆二十年,張廷玉去世,終年八十四歲,乾隆帝終究還是遵從雍正帝的遺命,讓張廷玉配享太廟。

如果光從結果來看,結局最好的是張廷玉,因為他即配享太廟又入京師賢良祠,而鄂爾泰次之,因為他配享太廟,但被撤京師賢良祠,李衛再次之,進京師賢良祠,而田文鏡最後,進河南賢良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