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晉國為什麼要對郤氏和欒氏滅族?

笪駿


郤氏,也稱郄氏,源於晉公室別支。晉獻公時期,在一次伐翟的戰役中,公族子弟叔虎(名豹,字叔虎)奮勇當先,帶領晉軍攻破翟軍營壘。戰後,叔虎被封於郤邑,因以郤為氏。郤氏在晉文公繼位之前,就繁衍成一支極為龐大的宗族。叔虎死後,嫡子郤芮繼其位,但郤芮與郤稱卻在晉獻公晚年的公子之爭中,選擇了公子夷吾(晉惠公,晉文公之弟)。郤芮多智,其與呂省兩人算是公子夷吾的左右手。在晉惠公、懷公在位期間,郤芮、呂省共政,郤芮又被封於冀邑,因又以冀為氏,也稱冀芮。


前636年,晉公子重耳在秦國軍隊的護送之下回國繼位。郤芮、呂省迫於內外的壓力,接納了公子重耳,但此二人自知得罪晉文公已深,恐遭誅殺,便密謀燒燬晉文公的寢宮以謀殺晉文公。不料,事洩,郤芮、呂省最終被秦國誘殺。

但郤氏的庶出一脈,郤榖、郤溱卻與晉文公的關係親善,屢屢為其內應。晉文公始作三軍,謀元帥(中軍將),郤榖受趙衰舉薦而得以為中軍將,郤溱為中軍佐。就這樣,郤榖成了晉國的第一任中軍將。然而,不到一年,郤榖便去世,先軫被擢升為中軍將。按理說,如果不是郤榖過早地離世,就輪不到先氏的表現了,而郤氏庶出一脈也會成為郤氏的宗主。

而胥臣在路過冀地時,見“罪臣”郤芮之子郤缺在耕地,其妻送飯,夫妻倆相敬如賓。胥臣認為郤缺乃賢德之人,便勸晉文公放下仇怨重用郤缺。而後,郤缺以其才能與趙氏的提攜,得以繼趙盾之後,成為晉國執政正卿。郤芮這一支系,便又昌盛了起來。郤缺為執政之時,卻廢黜了胥臣之孫胥克的卿位,而以趙盾之子趙朔替代。據《左傳·宣公八年》記載:晉胥克有蠱疾(精神病),郤缺為政。秋,廢胥克。使趙朔佐下軍。

這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趙氏勢大,趙盾又於自己有提攜之恩。故郤缺踢開沒有什麼根基的胥克,而提拔了趙朔,這也是胥氏與郤氏的怨結所在(史載:胥童以胥克之廢也,怨郤氏)。

郤缺死後,其子郤克,在日後也成為了晉國的執政正卿。郤克在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事件,是出使齊國被羞辱事件。郤克有駝背,其與魯、衛兩國的使臣共同出使齊國,魯國的使臣是跛腳,衛國的使臣又是獨眼龍。齊國的國君齊頃公不愛正經,給晉、魯、衛三國使臣找得導客也分別是駝背、跛腳、獨眼龍。起初,郤克並未發覺,只待齊頃公的母親從帷幕後面笑出聲來。郤克才知道被嘲弄,便留下副使,立即回了國,併發誓必報此辱。

郤克回國之後,便要求晉景公討伐齊國。晉景公卻說道:你怎麼能讓我們晉國為了你私人的羞辱而出兵呢?郤克又請求以其家兵而討伐齊國,也未獲得准許。郤克欲以其家兵而伐齊,可見郤氏之勢力強盛。但當年年底,士會告老讓政(士會對其子說道:“吾聞之,千人之怒,必獲毒焉。夫郤子之怒甚矣,不快心以逞於齊,必發怒於晉國內。不得政,何以逞怒;餘將致仕焉,以成其怒,冀其無以內易外也..)。郤克得以執政,齊國使者至晉,被郤克執殺了四人。

四年之後,郤克終於等到了復仇的機會。齊頃公攻打魯、衛兩國,魯、衛向晉國求救。郤克率晉軍車八百乘討伐齊國,此即“鞌之戰”。齊國戰敗,被迫將和,郤克要求齊國以蕭同叔子(齊頃公之母)為質,便將齊國的田壟全改為東西向(便於晉國兵出齊國)。最終,為魯、衛兩國所勸,也便放棄了。齊國歸還侵佔魯、衛的土地,並承認了晉國的霸權。

郤剋死後,其子郤錡繼承其卿位。郤錡參與了趙莊姬(趙朔之妻)構陷趙同、趙括謀反之事(史載:晉趙莊姬為趙嬰之亡故,譖之於晉侯,曰:"原(趙同)、屏(趙括)將為亂。"欒、郤為徵)。趙氏因“下宮之難”而元氣大傷,郤氏得以一支獨大。郤錡先安排堂弟郤至(其祖別封於步,也稱步氏,後又封於溫,也稱溫氏)為新軍佐。數年之後,郤錡、郤至又聯手將叔父郤犨拉入八卿(其時擴充為八卿)之列。而郤氏就佔據了三個卿位,被稱之為“三郤”。

郤氏之滅,與趙氏“下宮之難”是同樣的原因,族大多怨。卿族一枝獨大,不但是對公室的最直接威脅,更會引起其他世卿家族的痛恨。最終,晉厲公任命胥童、長魚嬌等親信,殺死了三郤,郤氏家族退出了晉國的政治舞臺。而郤氏還有一旁支因遭到三郤的迫害,先逃到了楚國,其後又逃到了吳國,這便是吳國太宰伯嚭這一支系。

欒氏為晉公室的別支,晉靖侯之庶孫---賓,被封於欒邑,其後世子孫便以欒為氏。欒賓為曲沃桓叔之傅,而曲沃這一支系歷經三世近七十年,最終取代了晉國的大宗,史稱“曲沃代晉”,欒氏因輔佐之功,世為顯赫。

晉文公之後,欒氏在欒枝、欒盾時期,雖也說位列六卿之列。卻遠不如狐、趙、先、郤那麼顯耀,也無傑出的貢獻,時時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欒氏的再興,是在欒書時期,欒書可堪稱是一代權謀大師,為重振家門、提升家門地位,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欒書也是“趙氏孤兒”中的大奸臣“屠岸賈”的原型,趙嬰齊因與侄媳趙莊姬(趙朔之妻)私通,而遭哥哥趙同、趙括驅逐時,便說道:“我在,故欒氏不作(發難),我亡(流放),吾二昆其憂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

欒書勾結趙莊姬構陷趙同、趙括謀反,致使趙氏因“下宮之難”而元氣大傷。然而,欒書此舉雖使欒氏的地位得到穩固與提升。但獲利最大的顯然是郤氏,狐、趙、先、郤是晉文晉襄時期形成了四大卿族,狐、先,早已被淘汰出局,而今趙氏元氣大傷,郤氏的勢力便得以一支獨大,郤氏佔據了三席卿位(其時,共設八卿),時稱“三郤”。

郤氏一枝獨大,引起了晉厲公及其他卿族的不滿與痛恨,欒書又使毒計,偽造了一些“三郤”欲廢掉晉厲公的證據,終使得晉厲公下定決心除掉了郤氏。而後,晉厲公所依靠除掉郤氏的力量(胥氏等)卻與欒書等人的矛盾很大。胥童在朝堂之上劫持了欒書、荀偃(中行氏,中軍佐),想趁機除掉兩人。晉厲公恐動搖晉國的根基,而猶豫不決,最終令胥童釋放了欒書、荀偃。

而欒書、荀偃卻趁晉厲公出遊之際,弒殺了晉厲公,也滅了胥氏。欒書擁立了晉周為君,是為晉悼公。晉悼公雖是一代賢君,但也不敢追究欒書等人的弒君之罪,在其君位穩定之後,提拔荀氏、韓氏、魏氏等卿族。

欒書雖機關算盡、陰狠毒辣,卻有德政於民(《左傳·襄公十四年》:....秦伯問於士(範)鞅曰:晉大夫其誰先亡?對曰:其欒氏乎!秦伯曰:以其汰乎?對曰:然。欒黶汰虐已甚,猶可以免。其在盈(欒書之孫)乎!秦伯曰:何故?對曰:武子(欒書)之德在民,如周人之思召公焉,愛其甘棠,況其子乎?欒黶死,盈之善未能及人,武子所施沒矣,而(欒)黶之怨實章,將於是乎在)。

欒書之子欒黶娶範匄之女為妻(稱欒祁,範源於祁姓),生有欒盈。欒黶雖與範氏結姻,卻與範氏關係不睦。在晉秦的遷延之役中,欒黶之弟欒針與範鞅(範匄之子,欒黶之妻弟)擅自率部攻擊秦軍,結果欒針死於戰陣、範鞅卻得以逃回。欒黶便認為是範鞅慫恿其弟私入秦陣,致其弟枉死,故而欲殺範鞅為其弟報仇。最終,在範匄的勸導之下,採取了折中的方法,驅逐了範鞅,範鞅便逃到秦國。後秦晉修好,秦景公替範鞅言好於晉悼公,而使得範鞅又得以歸國,欒黶因此深恨範氏。

欒黶為人驕橫,而與其他卿族結怨很多,為欒氏的敗亡最直接原因。欒黶死後,其妻欒祁正值壯年卻守了寡,也耐不住寂寞而與家臣州賓私通,並侵吞欒氏的家產。致使欒黶之子欒盈的不快,欒祁也害怕兒子欒盈的征討,便向其父範匄(時為晉國執政)誣告欒盈企圖作亂,欲去諸大夫,而立私黨,而範鞅也為姐姐作證。於是,範匄便下令驅逐自己的外孫欒盈,大肆捕殺欒氏黨羽,並通曉各諸侯,勿接納欒盈,此即歷史上的“禁錮欒氏”。

其後,齊莊公出於自身的目的,接納了欒盈,並將欒盈偷送回晉國。欒盈依靠欒氏殘餘力量殺進晉都絳城,而在晉國的各大卿族中,唯有魏氏與欒盈的關係較好。當魏氏宗主魏舒起兵欲相助欒盈之際,卻遭範鞅劫持,被強拉到範氏的陣營。最終,欒盈寡不敵眾,兵敗被殺,欒氏悉遭屠戮,只逃了欒魴,至此,欒氏退出了晉國的政治舞臺。

參考史籍:《左傳》等等


有知社


晉厲公時期,郤氏家族有三名成員在當時晉國的四軍(中軍、上軍、下軍、新軍)中擔任將軍或將佐,他們分別是中軍將佐郤錡、下軍將佐郤犨、新軍將軍郤至。按照晉國的體制,擔任將軍或將佐即為卿,因此,當時的晉國四軍將佐共八人,就是八卿,郤氏佔了三卿,故稱“三郤”。郤錡是郤芮的曾孫,郤至是郤芮之弟郤義的曾孫,郤犨是郤至的親叔,郤錡的堂叔。三郤勢力的膨脹,引起了晉國其他貴族集團的警覺。

晉厲公對於晉國八卿干政之事介懷很久,他一直在找機會,試圖消滅八卿,建立晉國國君可以直接掌控的軍隊。而晉國的執政卿欒書知道晉厲公的心思,但為了防止自己成為首先被攻擊的對象,於是想方設法讓晉厲公把矛頭先對準三郤。三郤自認為自己是晉國公室的頂樑柱,對於欒書的各種小動作保持中立,維護晉國統治集團內部的團結。但最終晉厲公還是出手了。他於公元前574年命令胥童、長魚矯帶著800人,其中可能包括一些牢獄的囚徒,向三郤的住所發起圍攻。三郤經過商議決定,用家族的集體自殺來表明對君命的服從,於是三郤未作抵抗,集體自殺。

三郤滅亡後,晉厲公試圖消滅欒書,但最終被欒書反攻而亡,於是欒氏又在晉國堅持了一段時間,直到欒書的孫子欒盈的時代,遇到了一件比較尷尬的事情,欒盈的母親欒祁居然與家臣通姦,欒盈本來想內部嚴肅處理此事。不想母親竟不顧母子之情,向自己的父兄範氏求助,構陷兒子。欒盈被迫逃亡齊國,試圖借齊國之力殺回晉國。經過一番混戰,最終失敗,欒氏正式被滅。

郤氏和欒氏的滅亡,主要還是晉國內部權力鬥爭激化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