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清代北京的蒙古王府 — 那王府

那王府,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為清代規模較大的一座蒙古王府。王府亦稱“超勇親王府”;又因最後一代親王名叫那彥圖,王府遂有“那王府”的俗稱。那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清代北京的蒙古王府 — 那王府

那王府

那王那彥圖,是成吉思汗的二十七代子孫。根據清朝的制度,外藩的親王是沒有封號的,官稱就用自己的領地名來冠名,平時稱呼就用名字的第一個字為準。“那王”的官方稱呼就是“喀爾喀蒙古-三音諾顏部-扎薩克-和碩親王-那彥圖”,俗稱“那王”。

按照《王府生活實錄》說法:“那王府,是外蒙古親王在北京僅有的一處王府。”第一代親王策凌的封號為“蒙古喀爾喀大扎薩克和碩賽音諾顏親王”,因有“超勇”賜號,王府亦稱“超勇親王府”;又因最後一代親王名叫那彥圖,王府遂有“那王府”的俗稱。

清代北京的蒙古王府 — 那王府

那彥圖畫像

《燕都叢考》載:“超勇親王府在寶鈔衚衕。案:王諱策凌,尚純愨(que)公主,聖祖十女額附也,諡曰‘襄’,配享太廟。按:今其後人那彥圖襲爵,府曰那王府。”

清代北京的蒙古王府 — 那王府

古建·那王府

  金寄水:

睿親王多爾袞的末代世子金寄水,以自己在清帝遜位后王府生活實踐的切身體會認為:“由於清王朝已喪失了對我國的統治權,事實上已不可能再同往昔一樣,無非苟延殘喘而已。但對當事者來說,卻毫無‘輿圖換稿’之感,依舊昏昏然地醉生夢死,踵事增華。”僅看1923年那王府的一次祝壽堂會的戲碼為例,便可知道當年王府生活的奢華程度。可謂洋洋大觀,千金散盡。

20世紀40年代,那彥圖豪賭,後來無力還款,把那王府抵債,教堂將“那王府”轉給金城銀行、精神病院。

清代北京的蒙古王府 — 那王府

那王府匾額

那王府在寶鈔衚衕西側,坐北朝南,南北貫通國興衚衕和國祥衚衕。原來大致的建築格局是:府門(宮門)三間面南,府門東、西兩側各有角門(阿司門)一座。府門外照例對面是一座影壁,兩側設置石獅、燈柱、拴馬樁和轄禾木。

府門內有一座木質影壁,銀安殿建築宏偉、結構緊湊,殿宇均按皇宮形式建築,只是規模小一些。那王府與京城內的滿洲王府、內蒙古王府相比,蒙古習俗明顯。如:每年臘月二十三,都在府中佛堂院內架設一座蒙古包,中間生一個大火爐,府內的喇嘛和其他人員在親王的率領下,圍著火爐高聲唸經。

國祥衚衕甲2號原來是那王府中路最北面的兩個並排的院落,現在是街門面北的獨立院落。東院南牆是一座一殿一卷式垂花門,北端有7間後罩房;正房5間,為帶廊起脊瓦房,舉架高大、灰筒瓦屋面,兩側各有耳房1間;東、西廂房各3間,西廂房與西院東廂房為兩卷勾連搭過廳;院子四周有迴廊環繞,中間有兩座放置在雕有海水江涯石座上的太湖石。

清代北京的蒙古王府 — 那王府

那王府彩繪

如今,那王府的大部分已經改建,只有國祥衚衕甲2號還保留著當年的風貌。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