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河南最大地市的南陽人不懂吃?你可別逗了!

河南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非南陽莫屬。很多人都知道,南陽人文薈萃,古代出了很多聖賢先哲,現代各行各業中的精英翹楚都有南陽人的身影,比如南陽作家群。很多人的印象裡,提起文化和歷史,南陽非常牛,但飲食方面卻是乏善可陳。真的是這樣嗎?

真不是,作為河南次區域中心的南陽並不止於大,飲食文化兼收幷蓄、花樣百出,兼併南北口味的南陽吃食從某種方面也代表了南陽人的性格,粗中帶細,有柔情也有傲骨。

河南最大地市的南陽人不懂吃?你可別逗了!

大口口丨文

英雄疊出的臥龍之地

最豪放的是吃肉

一位日本學者曾經這樣說過:“研究唐代文化要去西安,研究宋代文化要去開封,研究元、明、清文化要去北京,而研究漢文化只能去河南南陽。”

南陽人則自豪於家鄉是臥龍之地,作家二月河說:“什麼叫“宛”,你把吃飯的碗掀過來,那樣的形態就叫“宛”,當年劉秀雄踞天下,出現了當時輝耀於世的時勢英雄諸葛亮、張仲景、張衡都是這麼一回事,是世界文化盛地才能湧現的世界名人——出現在這麼個地方。”

把吃飯的碗掀過來,就是“宛”。這話說的真不假,英雄輩出的南陽盆地裡,卻幾乎所有的南陽人都是吃貨。

河南最大地市的南陽人不懂吃?你可別逗了!

而南陽的吃食之多,比起信陽毫不遜色。

比如說,南陽特產炸鵝脖,乍一聽,以為是大鵝的脖子。

非也,炸鵝脖是南陽社旗縣傳統小吃,豆腐皮包著豬肉,鍋裡一炸,由於形似鵝脖而被稱為“炸鵝脖”,色澤金黃,香酥焦嫩。

名字具有欺騙性的還有腳踏肉。聽這名字,似乎不太有胃口。但腳踏肉可不是腳踩出來的,而是深冬時節,選新鮮豬肉,去骨,割成1斤左右的碎塊,掛在通風處,晾一天後,裝入布袋,紮好,外套麻布,製成“肉包”。

然後在屋門內側挖一土坑,把“肉包”放入,用碎土掩埋。人們進出房屋,腳踏其肉,故稱“腳踏肉”。吃的時候將“肉包”扒出,用溫水洗淨,配以新鮮蔬菜炒熟。腳踏肉因部分油質被土吸去,入口即化,香而不膩,又不像臘肉那麼柴。

河南最大地市的南陽人不懂吃?你可別逗了!

傳說腳踏肉還是商聖范蠡發明的。范蠡年輕時窮,常被債主追債。有一年臘月,范蠡給人抄書,換了一小塊豬肉。怕討債人知道,便用布袋包好,藏於門內地下,準備過年吃。過年時,范蠡把藏肉的事兒忘了。第二年春天,猛然記起,取出烹製,香味兒四溢。

吳滅越,范蠡跟隨越王勾踐到吳國服役。為了給勾踐滋補身體,范蠡用此法在馬棚裡藏肉,偷偷煮給他吃。腳踏肉就這樣為越國復興立下了汗馬功勞。越滅吳,范蠡辭官經商,帶著西施回到淅川。自此,腳踏肉便在淅川丹江兩岸廣為流傳。

南陽人的另一種性格就是牛肉湯。

南陽人愛喝牛肉湯,從早餐就喝。和著晨光的腳步,南陽城大大小小的湯館中飄出的肉香湯味,早已開始撩撥人的味覺神經。

河南最大地市的南陽人不懂吃?你可別逗了!

花個十幾塊錢,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湯加上一個火燒饃,夠味又飽肚,典型南陽人的早餐。

有人說,洛陽牛肉湯好喝,有人說,淮南牛肉湯好喝,南陽人自己說,夜黑喝多了,早晨喝個牛肉湯,醒酒,養胃。

畢竟,用聞名全國的南陽黃牛肉和白河水做的牛肉湯,才是熟悉的味道。一碗湯,不管你喜不喜歡吃薑,都要放上一點,能讓牛肉湯喝起來湯味兒更純正。

除了吃肉很行,南陽人也很擅長吃草。

南陽往西來,吃得很南方

常言道,“南陽往西來,家家有酸菜”。意思就是說,在河南南陽的西峽、淅川和內鄉三縣都吃酸菜。幾乎家家都有,酸味純正,可涼拌,可做湯,做麵條,做包子。

南陽的酸菜不同於四川泡菜,也不同於“酸菜魚”所用的酸菜,其做法獨特,味道獨特。製作時先把菜洗淨(以紅薯葉、蘿蔔秧、雪裡紅、萵苣為上),煮至七八成熟,撈於缸或盆中用石頭壓實,再添上煮菜的水,不讓菜露出水面,然後,泡五到七天,即可食用,如果用前邊的酸菜“透”一下則更快。

奇怪的是,南陽西邊酸菜的這種簡單的泡製方法,一旦離開當地水土,就再也不會變酸。到內鄉做客,不吃上一頓好酸菜,實在遺憾。

河南最大地市的南陽人不懂吃?你可別逗了!

除了特產酸菜,南陽還有一種特殊的樹葉叫槲葉。 端午前幾天,空氣裡就瀰漫著槲葉的味道。五月的槲葉,味道最為濃郁,用它包粽子,格外醇香。

槲葉是慄柞樹的葉子,慄柞樹是商洛山間的尋常樹木,不過也只有陝西商洛以及豫西一帶只有嵩縣 、車村 、盧氏、魯山、欒川、西峽等少數縣的山上才長這種槲葉,因而這些地方的人才包槲葉粽子。

豫西的人吃了槲葉粽子,對平常的三角粽子很是不屑一顧。

在荊紫關鎮,有一種用植物做成的“神仙涼粉”,這種涼粉,製作方法也非常神奇。是用搓衣板做出來!採的猴山上的一種野生灌木樹葉,淘洗水煮,雙手雙復揉搓,直使葉子和熱水成為糊狀,然後用布袋過濾盆中,待冷卻後即成涼粉。

河南最大地市的南陽人不懂吃?你可別逗了!

神仙涼粉用刀片打成小塊,澆上油潑辣子、醋和蒜水,味道涼爽口,是夏天消暑降溫的極好食品。


在整個河南,我一直以為只有信陽人能做好一條魚,其實不然,南陽人也是愛吃魚的。

南陽淅川挨著湖北的地方有個丹江口水庫,是亞洲最大人工淡水湖,許多南陽人都會跑到這兒來買魚,送禮用,或者自己家吃。

而南陽淅川人烹調鮮魚的技術可謂爐火純青。濃湯渭鯉魚、剁椒魚頭、瓦塊魚、香辣黑魚、丹江全魚宴整個宴席都是不同的魚組成的。

南陽各地的酒席上必上魚,不論是桂魚、鯧魚、石斑魚,還是鯉魚,總之必須有魚,無魚不成席。

河南最大地市的南陽人不懂吃?你可別逗了!

乍一看來,南陽吃的似乎有些像南方。

但有“南味”,南陽也有北方的風骨。麵食的五花八門,幾乎可以超越任何一箇中原地方。

南陽人的胃是麵條組成的

鄉愁的味道就是麵條味

南陽面食在老百姓心目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方城燴麵、熗鍋面、羊肉糊湯麵、新野板面、扯麵、鄧州窩子面、鍋貼面,多種多樣,各有千秋。

南陽人對其他地方的燴麵都不感興趣,只愛方城燴麵。與普通定義的燴麵不同的是,方城燴麵要放羊肉臊子,不放海帶絲、豆腐絲、粉絲,面出鍋前丟入新鮮時蔬如菠菜、小白菜等,一滾即撈,決不攪動,所以菜葉碧綠如生,新鮮可口,堪稱一絕。

遠路回來的方城人,好不容易抵達縣城,不是匆匆忙忙往家趕,甚至,在早就安排好的高檔飯店中途開溜,都一股腦的鑽進一個個街頭小店,幹啥?——喝!燴!面!

河南最大地市的南陽人不懂吃?你可別逗了!

何止方城人!周邊的社旗、南召、唐河、桐柏、新野、鄧州、南陽人,也縈繞著這種方城燴麵情結,來來回回經過方城,非要品咂下這個美食不可!

說起臊子,不止是燴麵要加臊子,新野板面也要加臊子,就是有名的新野臊子。

在新野,那算得上是家家戶戶都會做的,每到過年的時候,在外漂泊的遊子,都會讓家裡做上一盆帶走,只求在外拼搏的時候能有一絲家的味道。

新野板面一看面,二看臊子。板面要在案板上摔得“啪啪”巨響,臊子要晶瑩透亮,辣而不燥,香而不膩。

相傳,古城新野“板麵條”始創於東漢末年,桃園兄弟劉、關、張駐守新野之時,那位“豹頭環眼、吼聲如雷”的張飛將軍,總嫌麵條太軟,咬著沒勁,吃著乏味。廚師為了滿足這位“喝斷橋樑、粗中有細”的大將軍,多次琢磨,反覆研製,才製成這種“板麵條”。因此,新野板面又叫“張飛板面”。

河南最大地市的南陽人不懂吃?你可別逗了!

有人說鄧州窩子面是武漢熱乾麵的改良版本,但南陽人卻認為,窩子面比熱乾麵好吃的多。

窩子面的吃法分為“幹吃”和“溼吃”兩種。幹吃,碗內無湯,有面、綠豆芽、芝麻醬、辣椒油等,麻醬的香味口感回味無窮。溼吃,碗內有湯,有面、綠豆芽、芝麻醬、麻辣豆腐等,適合在冬天吃。

後來的窩子面還在上面澆上滷好的牛雜,味道更豐富了。湖北襄陽、河南新野、河南鄧州的窩子麵館開的紅紅火火,是很多人早餐必選之一。

要是身為資深南陽人,鍋貼面那再熟悉不過。回家餓了沒麵條:“媽,給我下一碗鍋貼面”,下館子吃到最後沒吃飽:“老闆,給俺這桌再下份鍋貼面”,老南陽人管這種面片叫“鍋出溜兒”,也有人叫“鍋高升”。

河南最大地市的南陽人不懂吃?你可別逗了!

一邊攪拌半瓢麵糊,懟上雞蛋,等鍋裡水燒開(鍋邊燒熱),弄點油把空出的鍋邊潤一圈,再用大鐵勺把攪好的麵糊順鍋沿兒均勻地倒一圈。然後,蓋上鍋拍子大火燒。等鍋內的水把鍋邊上煎餅一樣的“面片”自然地淤下來,鍋裡一燴,加上醋,鮮香軟糯的鍋出溜兒就成了。

“篩篩,隔隔,大舅來了吃啥飯?打雞蛋,烙油旋,不吃不吃兩大碗”。這句俗語中所說的油旋,就是內鄉的特產,灌漲油旋。

這貨長的像燒餅,但是用油煎出來的,因此更加酥脆,其夾層薄如蟬翼,焦黃酥香,味美可口。據說舊時農村平日無饃,有客人到,發麵蒸饃來不及,就形成了烙油旋待客的習俗。

河南最大地市的南陽人不懂吃?你可別逗了!

而內鄉縣還有一種有名的燒餅就是王店火燒。這火燒有多好吃呢,在南陽,很多人不怕路遠,到王店鎮買上正宗的王店火燒帶回家與親友共享。

王店火燒做工精巧,暢銷不衰,民間還有順口溜:“王店火燒好,八成能吃飽,老人入口酥,小孩不滯消,涼水能泡松,吃多肚不疼”。

據說王店火燒檢驗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掰一塊放在涼水中,能否泡松飄在水面上,人們都說王店火燒與當地水土有關,走出王店鎮就拷不出這樣的效果。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