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被人忽視的“文壇能臣”曾鞏:官場如何求得安穩?

昨天我們講到北宋時期的文化名人是如何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爭奪權力的,然而也不全是這樣。

唐宋八大家中有一位北宋時期的文學家,他不但是一位文學家,更是一位實幹家,在那個詩文貴於粟粒的特殊時代,他行政才幹只是被耀眼的文名所掩蓋住罷了。

被人忽視的“文壇能臣”曾鞏:官場如何求得安穩?

曾鞏(1019—1083)

曾鞏,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北宋名臣。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

公元1057年,39歲的曾鞏考上進士。在這之後,除了在京城當過幾年集賢校理、實錄檢討官外,他大部分時間都在浙江、山東、江西、福建等地的基層任職,前後長達10餘年,所到之處,打擊豪強、抵制兼併、興修水利、減賦救災,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實事好事,成效卓著,頗有政聲,是那個時代少有的能臣幹吏。

被人忽視的“文壇能臣”曾鞏:官場如何求得安穩?

齊州:新官上任懲治地頭蛇

祐二年(公元1057年),曾鞏以優秀的成績考中進士,並出任越州通判(越州的二把手),後調任齊州擔任一把手——知州。

被人忽視的“文壇能臣”曾鞏:官場如何求得安穩?

上任伊始,曾鞏就遇到了一件讓他的前任都感到非常棘手的事情。當時本地有一惡霸,名叫周高,平日裡仗著自己的勢力,橫行鄉里,魚肉百姓,成為地方上的一塊毒瘤。

時間長了,由於他在當地的勢力逐漸強大,就連當地的官府和富豪們都對他避讓三分,州府衙門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假裝不知道。

曾鞏得知這一情況後,當即就採取了行動——你不是勢力強大嗎?我出臺壓倒性的地方政策,你再有勢力,官府再有人,只要是不符合地方政策的一律處罰,任何人說情都不管用。

被人忽視的“文壇能臣”曾鞏:官場如何求得安穩?

難道你還能有我州府衙門的勢力大?這樣一個惡霸,由於地方條條框框的政策約束了他違法的行為,託什麼關係也不好使了,只得在曾鞏的鐵腕面前,低下了高傲的頭。

不久之後,曾鞏又得到一個類似的消息——在他治下的章丘鄉間,有一夥人聚集在一起成立了一個所謂的“霸王社”,專幹打家劫舍、搶劫路人的勾當,讓方圓幾十裡的百姓不得安生。

經過認真研究之後,曾鞏並沒有直接用強硬手段去打擊這幫人,而是讓當地的百姓組成了一個更大的團體,在村莊周圍安排哨位,一旦發現這幫人出現,立馬對村子發出警報。

被人忽視的“文壇能臣”曾鞏:官場如何求得安穩?

而一旦村子裡收到這種警報,就會發出更大的警報,不僅召集自己村子裡面的人,其他村子裡的人聽到警報後,也會前來幫忙。

如此以來,“霸王社”在接下來的幾次行動中,不僅沒有得到一點兒好處,自己反倒還折損了不少人手。

很快,“霸王社”就有一個名叫葛友的人承受不住政府的這種高壓政策了,因為進村搶劫可能會被打死,不搶東西又會被餓死,索性就主動向官府自首了,而“霸王社”的其他人都在觀望,想看看官府會如何處理他。

沒想到,曾鞏不僅沒有懲罰他,反而好酒好菜地招待了一番。臨走的時候,還專門安排了一輛車送他回家,並且車上還放了一些新買的衣服。

被人忽視的“文壇能臣”曾鞏:官場如何求得安穩?

如此一來,“霸王社”的人瞬間就樹倒獼猴散了,早晚都是個死,如果向官府自首,不僅不會治罪,而且還有吃有喝,這樣的日子誰不喜歡?

幾天之後,這個困擾了當地即好長時間的土匪團伙,就被曾鞏輕輕鬆鬆地給搞垮了。

對於那些只認拳頭的人,曾鞏用比他更硬的拳頭去打擊,對於那些可以教育的人,曾鞏則會先設法讓他們歸順,然後再進行安撫,最後歸順。

被人忽視的“文壇能臣”曾鞏:官場如何求得安穩?

其實,曾鞏在齊州的政績還遠遠不止這些,比如他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刺激了農業生產;修建齊州北水門,解決了困擾齊州城多年的水患問題;疏浚了大明湖,成為了濟南的著名景點;等等。

越州:讓富戶先解決百姓燃眉之急

元1069年,在京城任職數年的曾鞏,因在王安石與司馬光關於變法的爭執中把兩邊都得罪了,心生不安,向宋神宗請求外調,面上說為躲避麻煩,實則到地方看實情,於是宋神宗便安排曾鞏出任越州(今浙江紹興)通判。

被人忽視的“文壇能臣”曾鞏:官場如何求得安穩?

北宋的通判,雖然是個副職,但在處理政事上,是與知州同享權、共擔責的,曾鞏當年6月到任,隨即察民情、訪貧苦、搞調研。

不久,曾鞏發現越州這地方有個老習慣——從酒坊徵收賦稅,供衙門使用。

曾經有一段時間,酒坊錢有限,不夠財政開支,州上便想了個法子,不足的部分,分攤到老百姓身上徵收,而且一下子就定了7年的期限。

然而,7年後,期限已到,衙門卻依然橫徵暴斂,絲毫沒有按規定停徵,老百姓怨聲載道,曾鞏瞭解情況後,知道這其中必有人貪汙老百姓的稅錢,於是馬上停止了這筆賦稅的徵收。

被人忽視的“文壇能臣”曾鞏:官場如何求得安穩?

曾鞏在越州沒待多長時間,又碰上當地饑荒,災情嚴重。曾鞏考慮到常平倉(古代一種調節糧價的方法,建造倉庫儲備米糧,糧價低時就從外面高價買來,糧價高時就把倉庫中的減價出售)的糧食不夠救濟災民,而遍佈鄉野的老百姓又不方便到城裡購糧,為解燃眉之急,便安排人廣貼告示,要求各縣富戶如實申報自家糧食的儲量。

當曾鞏看到富戶們申報上來的儲量達到15萬石時,他的心裡踏實了。

他立刻發佈政令,要求各地富戶以比常平倉糧價略高一點的價格向百姓出售糧食,從而使饑民能就近購買,無異於雪中送炭。同時,他還籌集了5萬錢的資金,借給無錢的農戶購買種子。

通過這些措施,越州百姓平穩度過了災年,沒有出現大量餓死人的情況,百姓的農事也沒有扔下,廣袤的田野上又泛起了新綠。

被人忽視的“文壇能臣”曾鞏:官場如何求得安穩?

除了這兩個地方的例子以外,曾鞏還有很多為基層百姓幹實事的例子,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不過我們可以從這兩則故事中汲取為官經驗,一代文學大家曾鞏的行政手段是否讓你有收穫呢?

縱觀曾鞏一生經歷,他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基層度過的,在王安石和司馬光進行變法鬥爭的時候自己毅然退出高層政治舞臺,為基層地方為百姓謀實惠,在那個時代能有這樣清醒意識的為官者實在不易了……不禁讓編者想到春秋時晉國“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歷史典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