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被人忽视的“文坛能臣”曾巩:官场如何求得安稳?

昨天我们讲到北宋时期的文化名人是如何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夺权力的,然而也不全是这样。

唐宋八大家中有一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不但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实干家,在那个诗文贵于粟粒的特殊时代,他行政才干只是被耀眼的文名所掩盖住罢了。

被人忽视的“文坛能臣”曾巩:官场如何求得安稳?

曾巩(1019—1083)

曾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

公元1057年,39岁的曾巩考上进士。在这之后,除了在京城当过几年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外,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浙江、山东、江西、福建等地的基层任职,前后长达10余年,所到之处,打击豪强、抵制兼并、兴修水利、减赋救灾,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成效卓著,颇有政声,是那个时代少有的能臣干吏。

被人忽视的“文坛能臣”曾巩:官场如何求得安稳?

齐州:新官上任惩治地头蛇

祐二年(公元1057年),曾巩以优秀的成绩考中进士,并出任越州通判(越州的二把手),后调任齐州担任一把手——知州。

被人忽视的“文坛能臣”曾巩:官场如何求得安稳?

上任伊始,曾巩就遇到了一件让他的前任都感到非常棘手的事情。当时本地有一恶霸,名叫周高,平日里仗着自己的势力,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成为地方上的一块毒瘤。

时间长了,由于他在当地的势力逐渐强大,就连当地的官府和富豪们都对他避让三分,州府衙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不知道。

曾巩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就采取了行动——你不是势力强大吗?我出台压倒性的地方政策,你再有势力,官府再有人,只要是不符合地方政策的一律处罚,任何人说情都不管用。

被人忽视的“文坛能臣”曾巩:官场如何求得安稳?

难道你还能有我州府衙门的势力大?这样一个恶霸,由于地方条条框框的政策约束了他违法的行为,托什么关系也不好使了,只得在曾巩的铁腕面前,低下了高傲的头。

不久之后,曾巩又得到一个类似的消息——在他治下的章丘乡间,有一伙人聚集在一起成立了一个所谓的“霸王社”,专干打家劫舍、抢劫路人的勾当,让方圆几十里的百姓不得安生。

经过认真研究之后,曾巩并没有直接用强硬手段去打击这帮人,而是让当地的百姓组成了一个更大的团体,在村庄周围安排哨位,一旦发现这帮人出现,立马对村子发出警报。

被人忽视的“文坛能臣”曾巩:官场如何求得安稳?

而一旦村子里收到这种警报,就会发出更大的警报,不仅召集自己村子里面的人,其他村子里的人听到警报后,也会前来帮忙。

如此以来,“霸王社”在接下来的几次行动中,不仅没有得到一点儿好处,自己反倒还折损了不少人手。

很快,“霸王社”就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承受不住政府的这种高压政策了,因为进村抢劫可能会被打死,不抢东西又会被饿死,索性就主动向官府自首了,而“霸王社”的其他人都在观望,想看看官府会如何处理他。

没想到,曾巩不仅没有惩罚他,反而好酒好菜地招待了一番。临走的时候,还专门安排了一辆车送他回家,并且车上还放了一些新买的衣服。

被人忽视的“文坛能臣”曾巩:官场如何求得安稳?

如此一来,“霸王社”的人瞬间就树倒猕猴散了,早晚都是个死,如果向官府自首,不仅不会治罪,而且还有吃有喝,这样的日子谁不喜欢?

几天之后,这个困扰了当地即好长时间的土匪团伙,就被曾巩轻轻松松地给搞垮了。

对于那些只认拳头的人,曾巩用比他更硬的拳头去打击,对于那些可以教育的人,曾巩则会先设法让他们归顺,然后再进行安抚,最后归顺。

被人忽视的“文坛能臣”曾巩:官场如何求得安稳?

其实,曾巩在齐州的政绩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他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刺激了农业生产;修建齐州北水门,解决了困扰齐州城多年的水患问题;疏浚了大明湖,成为了济南的著名景点;等等。

越州:让富户先解决百姓燃眉之急

元1069年,在京城任职数年的曾巩,因在王安石与司马光关于变法的争执中把两边都得罪了,心生不安,向宋神宗请求外调,面上说为躲避麻烦,实则到地方看实情,于是宋神宗便安排曾巩出任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

被人忽视的“文坛能臣”曾巩:官场如何求得安稳?

北宋的通判,虽然是个副职,但在处理政事上,是与知州同享权、共担责的,曾巩当年6月到任,随即察民情、访贫苦、搞调研。

不久,曾巩发现越州这地方有个老习惯——从酒坊征收赋税,供衙门使用。

曾经有一段时间,酒坊钱有限,不够财政开支,州上便想了个法子,不足的部分,分摊到老百姓身上征收,而且一下子就定了7年的期限。

然而,7年后,期限已到,衙门却依然横征暴敛,丝毫没有按规定停征,老百姓怨声载道,曾巩了解情况后,知道这其中必有人贪污老百姓的税钱,于是马上停止了这笔赋税的征收。

被人忽视的“文坛能臣”曾巩:官场如何求得安稳?

曾巩在越州没待多长时间,又碰上当地饥荒,灾情严重。曾巩考虑到常平仓(古代一种调节粮价的方法,建造仓库储备米粮,粮价低时就从外面高价买来,粮价高时就把仓库中的减价出售)的粮食不够救济灾民,而遍布乡野的老百姓又不方便到城里购粮,为解燃眉之急,便安排人广贴告示,要求各县富户如实申报自家粮食的储量。

当曾巩看到富户们申报上来的储量达到15万石时,他的心里踏实了。

他立刻发布政令,要求各地富户以比常平仓粮价略高一点的价格向百姓出售粮食,从而使饥民能就近购买,无异于雪中送炭。同时,他还筹集了5万钱的资金,借给无钱的农户购买种子。

通过这些措施,越州百姓平稳度过了灾年,没有出现大量饿死人的情况,百姓的农事也没有扔下,广袤的田野上又泛起了新绿。

被人忽视的“文坛能臣”曾巩:官场如何求得安稳?

除了这两个地方的例子以外,曾巩还有很多为基层百姓干实事的例子,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我们可以从这两则故事中汲取为官经验,一代文学大家曾巩的行政手段是否让你有收获呢?

纵观曾巩一生经历,他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基层度过的,在王安石和司马光进行变法斗争的时候自己毅然退出高层政治舞台,为基层地方为百姓谋实惠,在那个时代能有这样清醒意识的为官者实在不易了……不禁让编者想到春秋时晋国“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历史典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