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 閒話德意志第二帝國(27)一戰爆發,為什麼德意志民眾還很高興

自從20世紀初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後,歐洲就籠罩在戰爭陰雲中。

奇怪的是,當時德國的廣大老百姓,對戰爭並不恐懼,反而充滿期望。大群民族沙文主義者活躍在社會上。他們主張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要聯合世界上所有的日耳曼人建立一個強大的泛日耳曼國家,領土包括德意志帝國以及荷蘭、比利時、奧匈帝國、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等地。

他們認為,這個偉大的德意志國家要佔領大片海外殖民地,而且應該統治全世界。這種目空一切的“民族自豪感”,得到了廣大德國人民的追捧。

由於普魯士時代沿襲下來的軍國主義思想,他們還認為,偉大的國家體現在強大的軍隊身上。所以他們熱烈支持擴張軍隊,並且打一場世界大戰。德國人衷心地認為,正如當初七年戰爭打出了歐洲強國普魯士,普法戰爭打出了世界強國德意志,再打一場世界大戰的話,德意志必將站在人類的頂峰。

在這種思路下,德國瘋狂擴充軍隊。其他各國也不甘示弱,整個歐洲陷入窮兵黷武的大競爭中。

小貼士:瘋子尼采

腓特烈.威廉.尼采(1844-1900)是德意志帝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他否定道德,否定宗教,宣稱“上帝已死”。他主張“強力意志”才是統治世界的本源,具有強力意志的則是“超人”。“超人”的前提是良好的血緣和世家,而造就“超人”則要依靠戰爭。晚年的尼采發瘋了。但尼采這種思想卻部分被德國人所吸收。

閒話德意志第二帝國(27)一戰爆發,為什麼德意志民眾還很高興

(尼采)

就在德國人民滿心渴望戰爭的時候,戰爭的導火索點燃了。導火索是在著名的“歐洲火藥桶”巴爾幹點燃的。

巴爾幹這塊地方,過去長期在奧斯特土耳其帝國統治下。後來土耳其帝國衰敗,原本被土耳其佔領的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門第內哥羅等國紛紛獨立。這些國家一會兒和土耳其打仗,一會兒相互之間又打得死去活來,英法俄奧德等各國也紛紛在當地招攬小弟,謀求自己的利益。整個巴爾幹多年來亂得跟一鍋粥似的,各大國小國利益錯綜複雜,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在當時當地,最尖銳的矛盾是奧匈帝國、塞爾維亞和沙皇俄國之間的矛盾。奧匈帝國之前已經吞併了波黑等地,企圖進一步吞併塞爾維亞。塞爾維亞則反過來想從奧匈帝國口裡奪回波黑,建立一個南斯拉夫國家。沙皇俄國打著“援助斯拉夫兄弟”的旗號,支持塞爾維亞,實則為自己在巴爾幹擴張尋找藉口。三家劍拔弩張,一觸即發。

1914年,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茲.約瑟夫的侄兒費迪南王儲,前往波斯尼亞檢閱軍事演習。這就直接刺激了塞爾維亞人的神經。塞爾維亞激進組織“黑手黨”派出殺手,於6月28日,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市的街頭,將費迪南及其妻子刺死。

閒話德意志第二帝國(27)一戰爆發,為什麼德意志民眾還很高興

黑手黨之所以刺殺費迪南,出於兩方面原因。一是對奧匈帝國威脅塞爾維亞的憤怒,二是因為費迪南曾宣稱要把奧匈帝國從“二元制”變成“三元制”,即把波黑地區變成和匈牙利一樣的半獨立國度。黑手黨擔心這樣一來,就會平息波-黑地區的反奧運動,不利於建立南斯拉夫。在6月28日當天,黑手黨派出了多名殺手,最後是17歲的中學生普林西普用手槍打死了費迪南夫婦。普林西普後來被判處20年徒刑,數年後死在獄中。

客觀來說,薩拉熱窩刺殺王儲,對奧匈帝國而言確實是極為嚴重的挑釁。想象一下假如伊朗人刺殺了美國副總統,美國會採用怎樣的舉動?

第二天,奧匈帝國就此事詢問盟友德國的意見。威廉二世當了20多年太平皇帝,早就盼望找一個藉口發動大戰。他激動得大叫:“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於是極力鼓動奧匈帝國就此事動用武力,吞併塞爾維亞。7月23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提交了最後通牒。英法俄等國一面出面“調停”,一面積極備戰。

閒話德意志第二帝國(27)一戰爆發,為什麼德意志民眾還很高興

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宣佈總動員令。威廉二世一看,老毛子敢威脅我哥們奧匈,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對俄國宣戰。轉過頭,威廉二世又問法國,我跟俄國打仗,你中立不中立?法國不理他,威廉二世就在8月3日又對法國宣戰。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6日,奧匈帝國對俄國宣戰。這樣,幾個主要大國都參加進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大戰爆發後,德國全民上下幾乎萬眾一心地擁護威廉二世。不分階級,不分貧富,不分黨派,甚至包括德國猶太人,都紛紛憤怒地譴責俄國和英國的無恥。柏林街頭舉行了盛大的遊行,“慶祝”戰爭來臨。廣大群眾鬥志昂揚,湧上街頭歡呼雀躍,向整齊行進的德軍投擲鮮花。各黨派達成共識,戰爭期間停止黨爭,全力支持皇帝和政府一致對外。包括以前最跟政府過不去的工人政黨——社會民主黨,也都投票贊成戰爭撥款。大批知名科學家、藝術家、學者聯名鼓吹德國宣戰有理。在軍國主義的激勵下,整個德意志變成了一個充滿狂熱的兵營。這在整個歐洲都是罕見的。

在那個瘋狂的時代,僅有少數人在反對戰爭。其中包括社民黨的左派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等革命者,還有一小綽教授。其中有一位名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出生於德國的猶太人家庭,1900年大學畢業後到專利局工作。1905年提出狹義相對論,1915年提出廣義相對論,1921年因光電效應獲得諾貝爾獎。愛因斯坦一貫反戰,在20年代即參加反法西斯組織,“九一八”事變後曾號召制裁日本,在納粹上臺時則呼籲德國青年團結起來保衛共和國,武裝與納粹鬥爭。他不僅具有天才的科學頭腦,也具有偉大的人格,因為在2003年“最偉大的德國人”評選中名列第十。

歷史不以少數仁人志士的理智為轉移,而是堅定朝著大多數傻帽推動的方向前進。德意志人民被綁在威廉二世的戰車上,隆隆駛向世界大戰的殺場。接下來,他們將經歷最為慘烈的廝殺,和痛苦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