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周大新《天黑得很慢》,講述不斷被剝奪的老年人生

臺灣作家簡媜寫“老”,說“像腳底厚繭,怎麼避就是避不了那股針刺之感”。

年輕時有多少“竹杖芒鞋輕勝馬”和“玉樓金闕慵歸去”的灑脫和豪情,都不免有一天要“白頭弔古風霜裡,老木滄波無限悲”。與老人告別時,我們總愛說一句:願您身體健康,萬壽無疆。這張鼓囊囊的鴛鴦繡花被把生老病死遮住,給了年輕人一個“來日方長”的藉口,心安理得地鬆開已經顫巍巍的家人,投奔自己的大好前程;給老人吹了一個“老當益壯”的巨大泡泡,以至於他們在走上“老”這條下坡路時,像孩童一般懵懂和恐懼,並時刻想著有一條路為返程。

2020年,中國將有2.48億老年人口,和老有關的一切問題,則應該進入我們考量的範圍。有感於此,周大新最近寫作了新書《天黑得很慢》,以文學為繩索,希望拉一把在“老”這條長河中掙扎的人。

周大新《天黑得很慢》,讲述不断被剥夺的老年人生

《天黑得很慢》

《天黑得很慢》以萬壽公園的七個黃昏串連而成。前四個黃昏為:週一黃昏,陪護機器人薇薇小姐推介會;週二黃昏:靈奇長壽丸發售;週三黃昏:返老還青虛擬世界體驗;週四黃昏:人類未來的壽限講座。這四個故事更像是所有有關養老的資料彙總,“我想把我瞭解到的、大家議論的和能夠引起共鳴的關於老年的話題密集地、像一個炸彈一樣拋出去。之後再慢慢地展開敘述。”周大新說。從週五的黃昏開始,則是一個保姆講述她照顧老人蕭成杉十餘年間老人的生命歷程。期間老人面臨女兒移民、相親未果、後喪女、病痛直到最後失智,周大新以詳盡的講述涵蓋了一個老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可能遇到的各種可能。

最近,澎湃新聞專訪了茅盾文學獎得主周大新。

騙人的“老當益壯”與“來日方長”

關於《天黑得很慢》的寫作緣起,周大新談到兩個故事:“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大概八十多歲的老人提著兩袋洋蔥站在一個有四層樓的單元樓前面,眼裡滿滿的憂慮,我就問她遇到什麼困難,她說:‘這兩個洋蔥太重,我不知道能不能提上去。’我幫她把洋蔥提上去放在她家門口,下樓時看到她扶著樓梯一點點走上去。我第一次感覺到人到了晚年力氣被剝奪以後的深深的無力感。”

周大新也談到張愛玲的逝去,正如張愛玲的生前所預知的“我有時覺得,我是一座孤島”那樣,消瘦的她躺在異國紅色的地毯上,第一個發現她屍體的是一個看管公寓的人,發現張愛玲的屍體時,她已經故去三天之久,就像一座靜默的、無人知曉的孤島。

故事主人公蕭成杉幾次為挽回壽數作出努力,如和費大師學習“拍拍延壽操”,學“龜齡功”,購買“千歲膏”等,而結果卻是,拍拍延壽操自然沒有什麼效果,“龜齡功”導致自己營養不良住院,“千歲膏”被證明白天服用的是加入大量咖啡的、晚上服用的是加入安眠藥的粉末,因而才看起來有白天很精神,晚上睡得香的效果。

周大新將諸如此類的騙局一一揭示,也是一次次地說穿人關於延年益壽的種種嘗試不過是無太多實際效用的自我安慰。我們歌頌一切生命力、歌頌一切蓬勃的、欣欣向榮的東西,哪怕只是一種在無望中向死而生的掙扎。人們不喜歡在席間說:“你這個孩子終究會死去”的人,周大新此舉看似是犯了“看穿不說穿”的大忌。

周大新《天黑得很慢》,讲述不断被剥夺的老年人生

周大新

可是人生必經是一條下坡路啊,漸行漸遠,你會感到“歲月滄桑而日漸衰老的皮膚,被疲憊和歡樂折騰的鬆弛疲塌,各種不同的體毛,眼淚、體液、指甲和頭髮紛紛脫落,掉在地上,就像枯葉和殘枝,讓越來越迷途的心靈經常走在皮膚的容積之外。”會聞到“身上有一股上了年紀的酸味。……這是人發酵後的氣味,聞上去有股兀鷲的味兒。”比起躲避,我們或許更需要一種難能可貴的清醒和對“死亡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的承認。

作家簡媜寫她曾遇到一位“繡衣朱履,一身亮麗的長旗袍,頭戴遮陽帽配太陽眼鏡,頸掛數串瓔珞,一手提繡花小包一手拄杖”的九十歲左右的老婦人,她最終猜測,“這一身衣著可能是獨居老人為了提防不可測的變故,預先穿好的壽服:無論何時何地倒下,被何人發現,赴最後一場宴會的時候,一身漂漂亮亮。”

對於人生最後階段的、冷靜的刻寫,並不是恐嚇與殘忍,而正是對生命的尊重和脈脈溫情。是枝裕和在《步履不停》中寫:“我知道,他們遲早有一天會走,但那也只是遲早,我還無法具體地想象失去父母到底是怎樣的狀況。我隱隱約約地感覺到,許多事情已經在水面下悄悄醞釀。但即便如此,我卻故意裝作什麼都不知道。直到我真的搞清楚的時候,我的人生已經往後翻了好幾頁,再也無法回頭挽救什麼。因為,那時,我已經失去了我的父母。”

被“老當益壯”的謊言鼓動的老人和被“來日方長”矇蔽的年輕人,常常在告別時刻來臨時措手不及。

周大新《天黑得很慢》,讲述不断被剥夺的老年人生

玲瓏公園

萬壽公園與玲瓏公園

北京西南方向,地鐵慈壽寺站口出,走幾百米就是玲瓏公園,裡面一座巍然聳立、雕刻精美的塔,是為“永安萬壽塔”。採訪周大新的那天,我在玲瓏公園門口等他,往上看時,塔身嵌在碧空中,沉寂又滄桑,往下看時,塔的基座所在的臺階上,中年人放著歌曲跳廣場舞,老人小孩各自蹣跚,同一空間中有時間的對撞感。

《天黑得很慢》中,故事的主要發生地為“萬壽公園”,而周大新說,萬壽公園的原型,則是這個他一天能去三四趟的玲瓏公園。正如地壇孵化了史鐵生那一片朦朧的溫馨和寂寥以及他對生老病的諸多慨嘆,玲瓏公園除了為周大新提供一個故事發生的舞臺和素材收集的場所,也更深層次地通過耳濡目染,在他心裡發酵出一種關於老的沉鬱的情緒,玲瓏公園作為散落在城市中的一個小的老年人集合之所,也折射出諸多關於養老的問題。

玲瓏公園有幾個門,南門和西門都是柵欄形成迴環,人要側身進入;東北門則有臺階,只有一個北門可以推輪椅進去。這種設置就為坐著輪椅去散步的老人造成不便,他們只能繞很遠從那個寬闊的北門進入。“到2050年,中國人口有三分之一進入老年,但是關於養老的社會文化氛圍卻沒有形成,街道可供休息的座椅很少、沒有老人專用的衛生間,所有的報刊雜誌都以青春為美,音樂廳、劇院等的設計也沒有對老人有太多關注。”周大新談到。

《天黑得很慢》的故事主體部分的講述者為蕭家所僱的保姆鍾笑漾 ,周大新談道:“老人最後這段生活常常兒女不在身邊,他們的狀況護工是最清楚的、看得最真切的。父母有時即便有情況也瞞著兒女說不要操心。”周大新談起他印象很深的一個事情是,他看新聞報道說有一個四十多歲的女人,專門籌劃和八、九十歲的老人結婚,然後想辦法害死老人。關於老人受騙的新聞層出不窮,現在最關心老人的群體反而是各種打著幌子的醫藥公司、商業機構,而他們的“關心”也不過是想從老人身上牟利。

周大新《天黑得很慢》,讲述不断被剥夺的老年人生

《一個叫歐維的老人決定去死》的劇照

公園在城市中有其特殊意義,它構建了一個不同年齡層的共處的空間。這種共處對老人來說很有意義。對於老人的有意的隔絕和孤立或者過分的照顧,都會讓他們心裡產生不適。而就在與年輕人和小孩子同處的時候,這種天倫之樂可以部分消解他們的恐懼和不安,同時,與老人的相處對於年輕人也意義非凡。去年熱映的《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老人幾次最後被救贖,就是因為旁邊搬來一家嘰嘰喳喳的鄰居,他們給老人帶來諸多“麻煩”,而這種溫暖的“牽累”,這種被需要感構建了一個孤獨老人和這個世界最後的聯繫。

關於怎麼去抵抗老,周大新說,他在家裡裝好了投影儀,等很老很老的時候就在家坐著,每天看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