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歷史上有這麼一個人,他做生意喜歡貪小便宜,上戰場打仗逃得最快,做官總是被辭退,舊主失勢立馬投靠新主,那麼我們基本上可以可以斷定,這個人一輩子沒什麼出息了,很難會有什麼大的作為。
然而,歷史總是喜歡令人大跌眼鏡的反轉劇情,就是有這麼一位前半生屢屢失意,屢屢不被看好的人,卻成為歷史上春秋時期一顆最耀眼的明珠。他輔佐了一世豪傑齊桓公,把內亂頻發的齊國一把推上霸主地位,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霸,他就是一代賢相——管仲。
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就都是野蠻人了。連諸葛亮都非常崇拜管仲,曾經把自已比作管仲。
曾經被打上失敗標籤的他到底有什麼魅力,能讓這麼多人推崇至今?
一、抵制外敵的英雄
春秋時期,周室衰微,諸侯國林立,混戰不休,這種混亂的場面給了遊牧民族入侵的機會。他們彪悍勇猛,以戰爭和掠奪為手段,而且“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各諸侯國苦不堪言,尤其是實力弱的小國,更是無法抵禦其騷擾。
這種情況下,一般人很可能會生出“坐山觀虎鬥”的想法,以收取漁翁之利。
然而此時,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
在他看來,縱使各諸侯之間矛盾不斷,時常爆發戰爭,然而在外敵入侵的情況下,他們依舊是兄弟之國,血脈相連,不可棄之不顧。
兄弟鬩牆固然是亟需解決的內亂,然而在面對外敵欺侮的情況下,一致對外無疑是明智之舉。
於是,管仲勸說齊桓公“尊王攘夷”,與周天子盟,並出兵幫助那些被戎狄欺負的諸侯國。
公元前663年,戎攻打燕國,燕向齊求救,齊出兵救燕。公元前661年,戎攻打刑國,齊桓公再次發兵救邢,並在夷儀為邢國建立了新都。第二年,狄攻打衛國,衛國國君衛懿公被殺,齊國替衛國在楚丘另建新都。
此舉不但樹立了齊國大國風範的形象,使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合理合法,得到周王室的承認,更保護了中原的經濟與文化持續發展。
朱熹就曾稱讚管仲此舉:“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
二、以法治國的先驅
周朝法制講究“刑不上大夫”、“刑有等級”,一般來說,不涉及政治的犯罪,官員的犯罪相比庶人平民來說,某種程度上會有減免特權,也就是同罪異罰。
春秋時期“禮樂崩壞”,舊的制度已經遭到破壞,就在此時,管仲提出了新的觀點,“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謂為大治”。
他認為,律法的實施,不能因為貴族錢多權高而進行豁免,不能因為平民地位卑賤而心生憐愛,更不能因為美色當前而色令智昏,而是要一律平等——“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
即使這種前無來者的法制觀念此時尚處於萌芽的階段,並不完善,但是很明顯管仲已經意識到,刑罰等級給社會帶來的弊端和貴族目無法紀帶來的惡果,並開始重視人民。
他用律法來規範臣民的行為,使平民安心發展農業和經濟,官員遵守秩序,以此來建立一個安定和諧的環境,無疑這種和諧的國內氛圍對齊桓公的霸業貢獻頗多。
而後來,韓非子,李斯等人也是繼承了他的思想,而發展出了“法家”學派,成為日後中國歷史皇權發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貿易大戰的鼻祖
兵法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管仲深諳此道。
古來兩國交戰,士兵真刀真槍的幹架,往往會極大地損耗人力,物力,財力。
此時管仲採取了“和平爭霸,以商止戰”的方式,即現代社會中常用的“經濟戰”,並憑藉此種方法兵不血刃地一再使其他國家屈從於齊國。
魯國生產一種叫“魯縞”的絹布,齊桓公想收拾魯國,管仲便給了他出了一個主意,他讓齊桓公帶頭穿用魯縞做的衣服,於是在齊國,興起了穿魯縞的風尚。接著,他禁止齊國人做這種絹布,而要從魯國買。魯國一看十分興奮,有錢不賺是傻子,於是魯國百姓紛紛都跑去織布賺錢了。
之後,他又以重金獎勵那些販賣魯縞的魯國商人,一時之間,魯國人民家家戶戶都跑去織這種絹布了,田地荒蕪,顆粒無收。
此時,管仲下令停止進口魯縞。魯縞積壓,糧食短缺,無奈之下魯國向齊國收購糧食,此時管仲馬上抬高糧價,魯國不得已,只能屈從於齊國。
類似的方式還用在了楚國,代國,衡山國等國家身上,屢試不爽。
管仲發展商業,並在齊國建立了最早的免稅區,給國外商人優待,以此吸引人才,結果“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使都城臨淄成了春秋時候最大最繁榮的商業城市。
而且他治理通貨膨脹,管理稅收與財政,而這些經濟理論領先了西方2000年,所以管仲可以稱得上商業奇才了,“貿易戰”的鼻祖。
就是在這種經濟戰爭的壓力之下,各國都屈從於齊國,公元前656年“召陵之盟”後,齊國霸業達成。
四、以人為本的思想
在管仲看來,齊國的人民才是國家的根本,所以他當上宰相之後,一再反對齊桓公大力發展軍事,窮兵黷武,更在初期,與齊桓公發生了治國理念方面的衝突。
管仲認為,要想使國家安定富強,必須先得民心。要得民心,必須“順民心”、“從民欲”、“去民惡”。如果苛待百姓,導致上下相互怨恨,便會產生臣反君的現象。
因此他鼓勵人們耕作,減少賦稅,發展商業,改善人民生活;他寬減刑罰,救濟貧困,關心人民疾苦,實施“德政”,使人民的願望得到滿足,安居樂業。
管仲在臨死之前,曾經告誡齊桓公要遠離豎刁、易牙等人,桓公毫不在意,他說:“易牙烹煮了自己的兒子讓我吃得更好,豎刁閹割了自己以便能侍奉我,這樣的人我怎麼能夠懷疑?”
管仲回答說:“人的本性就是愛自已,如果一個人連自己和兒子都忍心傷害,怎麼會愛護君王呢?” 管仲死後,齊桓公不聽其生前勸告,仍然任用易牙、豎刁等人,最終死也不得安寧。
在一個講究“捨生取義”的時代,管仲此時提出了一個極具人文關懷的觀點,讓現代人頗為贊同的做法,那就是一個知道愛自已的人才會有可能愛別人,愛國家。可見,在他的內心“以人為本”並不只是使齊國強大的手段,而是他真正信奉的觀念。
《管子》中還提到,“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說明他不但關注人民的生活,還注重發展文化,而這一點,即便在當今社會仍然極具意義。
管仲雖然生於春秋時期,然而他在經濟,文化,治國等方面超前的理念不得不讓我們感嘆,這真是奇人一個。
閱讀更多 我們愛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