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正史上真實的張遼到底有多厲害?

一個人的歷史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三國時期曹魏的名將。被後世稱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如果和典韋、許褚相比,張遼有勇有謀,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全才。陳壽所做的《三國志》中,對於張遼有如下記載:

顛沛流離,得遇曹操

張遼本是西漢時聶壹的後人,因避禍才改姓為張,也就是說他的祖上很有能力,當時策劃了“馬邑之謀”,但沒有成功,如果成功的話,可能就把匈奴主力徹底消滅了。


張遼年輕時便勇力過人,被幷州刺史丁原派到京城幫助大將軍何進。何進讓張遼去四處招募兵勇,他招募千餘人回到京城時,何進已經被宦官所殺,而董卓亂政。此時張遼及兵士歸附於董卓,後董卓被呂布誅殺,張遼便在呂布手下做了騎兵隊長。


呂布被李傕、郭汜擊敗之後,張遼跟隨呂布東征西討,最後呂布為曹操所敗,張遼率眾投降了曹操。為曹操所用,並和關羽一起解了白馬之圍,擊敗了勢頭正盛的袁紹部隊,立下大功。

恩威並用,勸降昌豨

建安六年,張遼和夏侯淵在東海與昌豨鏖戰數月,糧草即將耗盡,夏侯淵便打算引兵歸還。張遼說現在還不是和班師回去的時候,這幾天我觀察,昌豨並不力戰,他的自信心似乎在動搖。不讓我去和他單獨見面,勸其投降,這樣就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為曹公建立功勳。


張遼對他說,曹公威震四海,四方群雄皆來歸附,你現在歸降的話可以得到厚待。昌豨答應投降曹操,張遼便隻身上三公山,拜會他的家人,昌豨見張遼如此坦誠,心中十分歡喜,便同他一起投降了曹操。

事後曹操怪罪張遼說為大將者,不可孤身犯險,張遼卻說我有主公的威名,天子的聖旨,必然不會有什麼危險。

破敵先鋒,有勇有謀

張遼跟隨曹操討伐袁譚、袁尚,先後攻破了黎陽、鄴城,並安撫了海濱一帶,被封為蕩寇將軍,曹操在鄴城,自出迎,與其同乘一車。張遼攻伐荊州,平定江夏諸縣,功勳卓著,又被封為都亭侯。

曹操討伐柳州的袁尚,張遼進諫道:“不可輕易離開許都,以防劉表用劉備的攻擊許都。”曹操不以為意,認為劉表不會信任劉備,並命張遼做為先鋒,大破烏桓,斬單于蹋頓於陣前。


建安十三年,荊州還有完全平定,曹操令張遼屯兵於長社。軍隊臨出發時,有試圖謀反的人,藉機製造事端,軍心浮動。張遼讓大家不要驚慌,命令不參與謀反的人,都安穩的待在軍營裡。自己領親兵幾十人迅速找到了帶頭的謀反者,並將其繩之以法,穩定了軍心,平定了叛亂。

建安十四年,廬江人陳蘭、梅成佔據氐等六縣作叛,他們佔據了天柱山易守難攻。眾將都說不可強取,張遼說勇字當頭則可,並一鼓作氣,衝上天柱山,斬叛將於馬下,平定叛亂。曹操說能平定二人的叛亂,全仰仗張遼的能力。

駐守合肥,威震東吳

駐守合肥期間,孫權率10萬大軍來攻合肥,而此時張遼手中只有7000餘人。但張遼並沒有被東吳強大的軍力所嚇倒,他親率800餘人突入東吳軍中,險些要了孫權的命。

當突圍而出時,只帶了十餘騎,其餘人陷於東吳陣營,魏軍說:“難道拋棄了我們?”張遼不以為意,反身將他們解救出來。東吳諸將無人敢上前,在這一戰中,東吳的名將陳武也被張遼所殺。


孫權攻合肥十幾日不下,便率軍返回,張遼率軍追擊,險些把孫權抓獲。從此江東人哄小孩的時候,如果小孩一直哭鬧,他們就會說張遼來了,小孩就沒有敢繼續哭泣的了。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孫權曾經說過: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也就是說張遼雖然只有半條殘命了,但還是勇不可當,要慎重對待他。那麼張遼到底有多厲害,讓孫權如此忌憚呢?聽我慢慢分析!

張遼一開始並不起眼,直到遇見曹操。張遼原屬幷州刺史丁原,後呂布殺丁原,張遼歸董卓。董卓死後,張遼歸呂布。呂布和曹操爭奪兗州,呂布敗績,張遼率眾歸降曹操,從此以後,張遼猶如龍歸大海,開啟了他光輝燦爛的一生。

曹操知道張遼勇猛,但是還是沒有料到張遼如此勇猛。那麼曹操什麼時候才真正認識到張遼的厲害呢?白狼山之戰。

曹操打敗袁紹後,袁尚、袁熙逃往烏桓,企圖依靠烏桓的力量捲土重來。於是曹操領兵北征烏桓,快要到達柳城時,在白狼山一帶突然遇到烏桓騎兵。當時曹操的車輛和重兵都在後面,士兵們都很害怕。這時張遼勸曹操儘快衝擊,否則有全軍覆沒的危險。而曹操觀察到烏桓騎兵雜亂無序,認為有機可乘,於是令張遼率領騎兵進行突然襲擊。

為了鼓舞士氣,曹操將自己的帥旗交給張遼,張遼率領曹軍騎兵猛衝下去,瞬間衝散了烏桓騎兵。烏桓隨之大潰,張遼在亂軍中陣斬蹋頓單于,一戰成名。事後,曹操鬆了一口氣。曹操覺得,如果這次不是有張遼在,則曹軍危矣。而從這次戰事曹操也深切的瞭解到張遼那無與倫比的領兵特點,那就是善於突襲,執行斬首行動。

徵袁尚於柳城,卒與虜遇,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斬單于蹋頓。

張遼領兵很大的特點就是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張遼覺得可以。當時陳蘭、梅成叛亂,曹操派于禁、臧霸討伐梅成,派張遼討伐陳蘭。後梅成假裝投降騙過於禁,趁機溜走和陳蘭匯合。陳蘭、梅成堅守在天柱山上,據險自守。

天柱山山高路險,只有一條山路直通山上,而這條山路狹窄崎嶇,異常難行。眾將都勸張遼不宜上山進攻,張遼凜然說道: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隨之在山下安營,然後強攻天柱山,陳蘭、梅成被擊潰,曹軍眾將皆服張遼之勇。

張遼就是這麼一個無敵的存在,而他和曹操兩人的配合可謂是相得益彰,舉天下之人,也只有曹操能用好張遼,那麼曹操是如何最大程度發揮張遼的作用呢?他派張遼去守合肥,而張遼守合肥成了孫權一輩子的噩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公元215年,曹操率領曹軍主力平定關中,隨後又南下征討張魯。這時曹操最怕的就是陷於兩線作戰,東邊的合肥再生戰事。於是為了預防孫權來犯,曹操給護軍薛悌寫了一封很奇怪的信,信封邊上寫著:有敵來犯再打開看(類似於諸葛亮的錦囊妙計)。

後孫權果然率領十萬大軍侵犯合肥,這時薛悌和眾將一起打開信封,只見信中寫著:若孫權來犯,張遼、李典領軍出戰,樂進堅守營盤,不得出戰。眾將都面面相覷,不知道曹操到底是何用意,只有張遼領會了曹操的意圖,於是準備出戰。

張遼召集八百名勇士,宰牛飽食一頓,以準備第二天的大戰。這時孫權的大軍剛剛抵達合肥,於當晚紮營。張遼率領著這八百勇士在凌晨時分突然對吳軍展開襲擊,張遼不顧其他,直衝吳軍的中軍大營,為什麼呢?因為那裡是孫權的營所。

吳軍一片大亂,張遼親斬十數名吳軍和兩名吳將,直接衝到了孫權的軍營前。孫權嚇得親自手執武器退守到一處高坡之上。孫權經過觀察才知道,張遼並沒有帶多少兵。於是下令兵圍張遼,張遼率軍突出重圍,有幾十名騎兵被圍困,張遼又率軍返回,殺入重圍將這些騎兵救出。

從清晨戰鬥到中午,吳軍士氣低落,沒有了剛剛到達合肥時的自信。隨後孫權領兵圍困合肥十多天,沒有一絲進展,於是領兵撤退,這時張遼又出現了。

張遼趁著吳軍撤退,率領騎兵從後面猛衝,還是不顧其他,直接奔著孫權而去。這時孫權騎馬被斷橋所阻,為了逃命他策馬強跳斷橋,被甘寧接應方才保住性命。從此以後,孫權聽到張遼的名字就為之膽寒。

那麼曹操為什麼要派張遼、李典出戰,而派樂進堅守呢?因為曹操知道,此刻曹軍主力遠在漢中,根本來不及救援合肥。而孫權一旦來犯,軍士眾多,惟有出險棋才能出奇制勝。什麼險棋?那就是以攻為守,打擊吳軍的氣勢,最好能實現斬其首領。

曹操深知張遼的領軍特點,於是派張遼先行出擊,打擊吳軍氣勢,然後堅守不戰,拒吳軍于堅城之下,這樣的話合肥之犯自解。令曹操沒有想到的是張遼差點活捉孫權,這算是意外驚喜,

後張遼一直堅守合肥,而合肥只要有張遼在,孫權都不敢進犯。那麼孫權怕張遼怕到什麼程度呢?

張遼晚年得了重病,等到病稍微好一點,恰逢孫權復叛,於是曹丕派張遼、曹休佂吳。吳軍上下都輕視張遼,這時孫權提醒眾將道: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也就是說張遼雖然是病殘之軀,但還是要謹慎小心。後果然張遼破吳將呂範,繳獲了大量的舟船物資。

終張遼一生,合肥在張遼的守衛下始終是吳軍難以攻克的一座堅城,而張遼幾乎以一己之力抵抗了吳軍幾十年的進攻,守衛了魏國東南方的平安。張遼如此獨當一面的能力,在魏國是極其罕見的。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張遼很厲害,但是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被曹操所用。張遼在遇見曹操之間並不顯眼,在跟隨曹操後,破烏桓,斬蹋頓單于。強攻天柱山,斬陳蘭、梅成。後更是堅守合肥,屢次挫敗吳軍進攻。還差點活捉孫權,在他的守衛下,合肥始終固若金湯,所以張遼是魏國東南方的一座屏障,更是孫權一輩子都難以逾越的屏障,張遼就是這樣的厲害!


每日趣評


張遼,字文遠,作為五子良將之一(也可以說是之首),是曹魏政權的主要外姓將領。許多人都知道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那麼歷史上的張遼到底多厲害,我來講解一二。

先來看看張遼都先後投奔過哪些人,依次是丁原,董卓,呂布。呂布戰敗後,投奔曹操。此時的張遼才算是遇到了明主,開始逐漸嶄漏頭角。

第一次大方光彩是在東海郡降服昌郗(不知道為什麼正確的xi打不出來,後面簡稱昌)。夏侯淵與張遼攻打昌時,軍糧用盡,打算撤軍。張遼卻發現,每次在營壘前,昌都注視自己,並且射箭一天比一天少。張遼斷定昌猶豫不覺,有投降的可能,於是隻身前往,勸降了昌,於是昌答應投降。張遼通過自己的細心,膽略從而使昌投降。



後來張遼有先後在擊敗袁尚,袁譚,烏丸等戰役中建立了不少功勳。尤其是徵烏丸之時,曹操將令旗交給了張遼,張遼率軍出擊,殺了單于。

要說張遼最耀眼的戰績要屬逍遙津大破孫仲謀。張遼帶領八百士卒直衝孫權指揮所,吳軍不知所措,嚇得趕緊登上高土堆,並用長戟守衛孫權。孫權後來撤退時,張遼率軍主動追擊,幾乎再次俘獲了孫權。



孫權十分害怕張遼,曾表示張遼雖然病了,仍然不可抵擋,應當謹慎行事。張遼晚年在帶病的情況下仍然擊敗了孫權大將呂範。

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張遼也是為數不多進入六十四名將的魏國將領。歡迎補充。


遨遊文史世界


從五子良將說開去

關於歷史上的曹操的五子良將,陳壽《三國志》中有記載:“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張郃、樂進、張遼、徐晃。與之對應的是劉備的五虎上將這在《三國志 蜀書》裡面也有記述,不過順序卻與我們所熟悉的“關張趙馬黃”,有所出入,《三國志》有“關張馬黃趙”列傳。趙雲由於演義的影響,能力被誇大了。關張馬黃都被封為前後左右將軍,趙雲是翊將軍,類似於禁軍將領,大內侍衛的角色。


五虎作戰多為陣前單挑,主將單挑勝則大軍掩殺,敗則鳴金收兵。五虎將的單挑能力我們自不用懷疑,個個都是萬人敵。而五子卻更適合領軍作戰,也都是鎮守一方的將領。

孫子兵法有云:“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從作為將領來說五子良將較之五虎更勝一籌。 張遼作為五子良將之一自然名副其實。

張遼其智。張遼與夏侯淵圍昌豨於東海,好幾月都沒有打下來,張遼通過觀察豨輒的神色和箭矢稀疏,判斷豨輒已有退意。於是隻身上山拜會豨輒及其家人,將其勸降。上將伐謀,可見一斑。

張遼其信,其仁。孫權十萬大軍圍合肥,張遼親帥八百敢死之士衝入敵陣,“遼被甲持朝,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孫權觀察到張遼兵少,將張遼重重包圍,遼率數十人突圍而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張遼馬上又殺回來,救出了部將。孫權的人馬雖多,沒有能當其鋒者。這一段我們可以看到其勇猛善戰的一面,但更可以看到誠信仁德,作為主將,被敵軍包圍數重,情況本就十分危急,突圍而出本就不易,但為了營救自己的部將再一次殺進重圍。更突顯張遼是愛兵如子的仁義之將。


張遼其勇。張遼其勇自不必說,百八破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張遼率軍討陳蘭,其憑險而守,張遼準備進攻,將領們說:“兵力太少,道路險阻,難以深入。”張遼說:“這正是一對一的拼搏,勇敢者才能搶先一步!”就進至山下安營,隨即進攻,殺掉陳蘭、梅成,全部俘虜了他們的部下。

張遼其嚴。《三國志》記載:張遼駐軍長社,臨行時,軍中有人叛亂,在軍營中四處點火,全軍都受到侵擾。遼謂左右曰:"勿動。乃令軍中,其不反者安坐。遼將親兵數十人,中陣而立。不一會,找到謀反者,處死。張遼以嚴格的軍紀,避免了叛亂。

將領足智多謀,賞罰有信,對部下真心關愛,勇敢果斷,軍紀嚴明。這才是真正為將者。


梧桐6769


談到三國,我們最先想起的是像關羽、張飛這樣的勇士猛將,亦或者是像諸葛亮、龐統這樣的智士謀臣。似乎我們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劉備陣營,對於曹操、孫權陣營的能人異士都不曾關注過。其實就像劉備有五虎將那樣,曹操也有屬於自己的五虎將。

陳壽在《三國志》評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五子良將分別為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後將軍徐晃。五虎將更有所長,正是在五子良將的幫助下曹操才能夠統一北方,與孫劉政權三足鼎立。五子良將中,又以張遼排行居首,可見張遼的有著異於常人之處。


鎮守合肥,孫吳政權從此無北征

要數張遼這一生最輝煌的戰役,當屬鎮守合肥時,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進圍合肥。最終張遼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守住了合肥。久攻不下的孫權下令還軍退師,張遼率諸軍乘勢追擊,幾乎捉住孫權,江東名將陳武亦在此戰中被擊殺,史稱“合肥之戰”。


合肥之戰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最驚險也是最精彩,孫權率兵進犯合肥時,眾將拆開曹操事先留下退敵之計:“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但是此時敵眾我寡,曹魏陣營的諸位將士大都不敢出戰,心想著等待援兵。此時張遼怒斥眾將:“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若疑,吾張遼獨決之”。當夜挑選800名將士,並設宴犒饗,以壯軍威。第二天清晨,張遼帶著這800將士突襲吳營,張遼本人更是接連擊殺數十人,並斬殺了東吳的陳武等兩員大將,直逼孫權帳下,要取其性命。雙方戰至中午,張遼見吳軍傷亡慘重,士氣大挫,達到了出戰目的,方才撤軍。


第二階段曹魏陣營以守城為主,孫權圍城進攻數十日,但卻始終無法破城,於是下令退兵。

第三階段純屬孫權作死,當吳軍紛紛返撤之時,孫權與少數將領在逍遙津北岸巡視,恰被魏軍偵知。張遼即率步騎數眾突襲孫權,在甘寧、呂蒙、淩統的保衛下,孫權才得以突圍。

合肥之戰的勝利,保住了曹魏政權在江淮一帶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張遼也成為了東吳百姓的噩夢。據《魏略》記載,此役之後,江東小兒啼哭不肯止者,其父母只要嚇唬說:“張遼來了,張遼來了!”孩童就沒有敢哭泣的了。


張遼的冷靜,果斷,身先士卒,英勇作戰在此戰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他此戰的對手孫權即使在張遼生病之後,也不敢再輕易出兵並對下屬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煮酒君


張遼此人,真可謂是三國時代第一完美戰將了,他德、智、勇兼具,又為人忠厚坦誠,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格典範。三國時代的戰將極多,但每個人多多少少都能挑出點毛病來。如關羽剛而自矜,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張飛暴而無恩,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馬超則勇而不仁,見利忘義,背父棄子有失人倫;魏延又自負矜高,不夠謙遜。呂布更是剛而無禮,輕狡反覆,唯利是圖。魏國方面,于禁貪生怕死,還出賣朋友;樂進又容貌短小、性烈氣狹;徐晃則性格過於嚴厲,常驅使將士不得閒息;夏侯淵又稍嫌莽撞,任勇輕敵,短於總眾。東吳方面,則周瑜過用意氣,甘寧粗猛好殺,潘璋奢侈不法,丁奉恃功而驕,呂蒙失之譎,陸遜失之柔,總之沒有一個是完美的。唯有張遼,他幾乎是個完美的軍人範本。就算是拿了放大鏡在他身上照來照去,也照不出一絲一毫的瑕疵來,特別是合肥之戰他能為救小兵部下而不惜以身犯險,這世上就沒幾位將軍能做到這一點。

那是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孫權趁著曹操西征漢中,率十萬吳軍圍攻合肥,合肥守將張遼、李典、樂進手下只有七千人,合肥危在旦夕。

關鍵時刻,張遼挺身而出,率八百驃勇出城挑戰,打孫權一個立足未穩,以提振士氣,利於堅守。


至天明,張遼便身披鎧甲,手持戰戟,身先士卒,第一個衝進了十萬敵陣之中,身後八百勇士隨後殺至,李典壓陣,全軍如一柄尖刀,直接往孫權中軍捅去。

八百人打敗十萬人,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以局部之戰鬥力與機動性優勢,直接摧毀他的中軍指揮部,這叫做斬首戰術。

孫權坐在麾蓋下,看著張遼飛蛾撲火,心中感覺很好笑:我東吳中軍虎士皆百戰驍銳,豈是當年顏良手下可比?你八百人還想從萬軍中取我孫權頭顱?痴人說夢!

但孫權很快就笑不出來了,只聽得張遼大呼自己的名字,將大量兵力吸引到他身邊,以發動群攻武將技,一路殺過去,轉眼竟有數十虎士死在了他的戟下,另有兩員親衛大將也被其斬殺,搞得孫權向來以為驕傲的中軍虎士竟望風辟易,沒有一個敢上前抵擋。張遼如入無人之境,直接殺到了孫權麾下。

孫權並不是個膽小鬼,他跟西漢名將李廣一樣有個癖好,喜歡親手獵殺獸王老虎,幾次險些喪命而樂此不疲。但看到張遼如此神勇無匹,狂如孫權也被嚇懵了,驚懼不知所措,一時竟忘了指揮作戰,但見身後不遠處有座小土丘,趕緊爬上去避其鋒芒,他手下數千中軍也忙跟上去、手持長戟排成密陣,將土丘圍了十幾圈。孫權這才漸漸冷靜下來,開始指揮各軍對張遼部進行合圍。

張遼也很快帶領八百標兵奔北坡來到了土丘之下,衝上面喊:“雁門張遼在此,孫權小兒敢否下丘與我一戰。”

這一年,張遼四十七歲。孫權三十四歲。

但孫權就是不跟張遼玩兒,並表示自己與漢高祖一樣、寧鬥智不鬥力,於是令旗一揮,東吳大軍四面湧上,將張遼八百勇士重重圍在中間攻打。張遼雖未能直取孫權,但其先聲奪人、挫敵銳氣之戰術目標既已達成,遂不再戀戰,左衝右突,帶著麾下數十親兵殺開一條血路,突出重圍。

但吳兵也不是吃素的,張遼他們剛突出去,缺口立刻被堵住了,其他曹軍被困在圍內,死戰不能出,不由大聲哭喊:“張將軍棄我乎?”

身為“美貌與智慧並重、英雄與俠義的化身”,張遼怎麼能放棄自己的好兄弟?放心吧,我既然把你們帶出來,就能把你們帶回去!於是,感人的一幕發生了,只見已衝出重圍的張遼竟突然撥馬轉身,義無反顧的殺回陣中,吳兵皆大喜,小樣你還敢回來,於是立刻衝上前將張遼圍住,張遼眼見得四周密密麻麻的吳兵,怕有數萬之眾,不由熱血沸騰,全身都被鬥志燃燒,遂奮起暴擊,幾進幾齣,終於救回了所有兄弟,這才殿後殺出。

這一戰,張遼血染徵袍,從清晨殺到中午,直殺的吳兵人人為之奪氣,無人敢捋其纓,這才玩膩了收兵回城,守將樂進親自來到城門迎接,躬身道:“人皆稱進驍勇果決、膽烈無前,然逢孫賊傾國而來,亦覺難以迎敵;今見將軍挺身陷陣,萬人辟易,進心服口服矣!”合肥全城軍民亦人心大定,無不振奮百倍,再無半點恐懼。張遼雖尚未被曹操提拔,但已成為合肥軍事之實際領導人。

而經此一戰,孫權再也神氣不起來了,主帥一軟,十萬大軍當然也就跟著缺鈣,結果圍攻合肥十餘日,一塊磚頭也沒啃下,丟人哪!加上部隊已感染了疫病,乾脆撤兵南歸吧!大軍便由逍遙津(淝水古渡口,位於今合肥市舊城東北角)過浮橋,一波一波退往津南的廬江。為穩軍心,孫權親自率淩統、甘寧、呂蒙、陳武、徐盛、蔣欽、宋謙、潘璋等大將及千餘“車下虎士”留在津北殿後。

圖:今安徽合肥逍遙津公園

車下虎士是東吳中軍裡,專門負責孫權貼身警衛的部隊,算是吳軍精銳中的精銳,號稱以一敵百;又有江東八大虎臣全明星陣容護駕,孫權覺得應該沒啥問題。

但怎麼能不出問題呢?熱情如火的張遼,可不是那種讓敵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要走也得脫層皮!自從吳軍第一波撤退,他就開始守在城樓上等一個最佳時機,然後趁機率精銳步騎從城中突然殺出,如餓虎撲羊,直撲這支殿後部隊。

張遼把握戰機的能力,真是強到逆天。

圖:逍遙津公園張遼塑像

東吳兵將們嚇壞了,曹軍來的可真是時候,這要是讓主公死在這兒,那真窩囊透頂了,於是拼死反擊,掩護孫權撤退。孫權一面撤退,一面派人速速召回已撤離的部隊,但那些部隊已經走得遠了——看來孫權的指揮水平完全不行,安排個撤退都會讓部隊行軍序列完全脫節,也沒有事先建立梯次掩護預案;好在他騎射水平還不錯,一路撤退還能一路回射,箭無虛發,射得曹軍一時不敢近前。

張遼大怒,我來!於是一手持盾,一手持戟,率所部親衛迎頭逆擊。孫權大窘,又是此人!這張遼莫非是孤命中的剋星麼!趕緊丟了弓箭撥馬就跑,並吩咐偏將軍陳武與中郎將宋謙、徐盛率所部精銳“廬江上甲”衝上去抵擋一陣。

張遼一看這陳武哥兒幾個挺酷,便放過了那個射箭的紫髯將軍(可惜啊),轉身迎戰三人。這陳武也是個極強悍的傢伙,一支長槍上下翻飛,轉眼竟將張遼身邊十餘名親衛殺了個乾乾淨淨,張遼怒極,殺意暴漲,大呼:“鼠輩何敢乃爾也!”縱馬上前,倆三下就結果了陳武;旁邊宋謙一發慌,掉頭就跑;徐盛倒是再撐了幾招,但很快也被張遼一戟打落長矛,刺傷右肩,徐盛痛的大叫一聲,跟上宋謙一起跑。總之先留住性命再說。

東吳名將陳武,字子烈,廬江松滋人,身高七尺七寸(約合1米82),為吳軍精銳部隊“廬江上甲”的總指揮,他十八歲跟隨孫策征戰江東,所向披靡,立功無數,孫權又命其督五校禁軍,拜偏將軍,與呂蒙齊名,不料今日竟輕易死於張遼之手,惜哉!

中郎將徐盛,字文向,琅邪莒人,當年曾以不到兩百人的兵力,大破黃祖數千大軍,於是名震江南。日後他雖屢立戰功,成為東吳名將,拜安東將軍、封蕪湖侯,但每當想起逍遙津敗於張遼的失矛之恨,都不勝憤慨,引為畢生之恥辱。宋謙則從此一蹶不振,每日活在逃兵的心理陰影之中,再無任何建樹。

三將死的死,跑的跑,他們手下的“廬江上甲”們則更是狼狽逃竄,帶動全軍潰退。危機時刻,武威校尉潘璋從後疾馳而上,橫馬斬殺二人,這才止住了潰兵。宋謙徐盛兩位主將卻早跑沒影了,畢竟只有他們直接面對過張遼,那種直接的恐怖已經擊潰了他們。

眼見東吳大軍士氣低沉,孫權手下第一猛將兄、折衝將軍甘寧衝到了最前線,一面引弓射敵,一面厲聲問:“鼓吹何以不作?”鼓手說這不是撤退嘛,應該鳴金才對,甘寧氣的一劍砍翻鼓手,親自擂鼓,以穩定軍心。這時潘璋也帶著宋謙和徐盛的部隊調頭殺了回來,終於暫且遏制住了張遼如潮的攻勢。

但這通通都沒用,張遼反應超快,見我軍攻勢受阻,立即讓部下繞過這些吳軍,一路衝到淝水邊,先把津橋給拆了,堵住敵人的退路,然後四面穿插,將孫權各部分割包圍。

不愧是張遼,攻勢如此迅疾之下竟能如此有條不紊;反觀孫權,除了一路逃跑外毫無部署,連津橋這麼要害的地方都沒派人把守,現在傻了吧,跑又沒跑掉,還被張遼給包圓了,身邊只剩下右部督淩統所率三百虎士,其他甘寧、潘璋、蔣欽、呂蒙等部都被李典率部分割隔開,只能各自為戰。孫權一聲長嘆,難不成今日孤就要魂斷淝水了嗎?

別擔心,不是還有淩統嘛!

淩統在孫權身邊的作用,相當於曹操身邊的許褚,那是相當忠心的。公元203年,淩統才十五歲,父親凌操就為孫權戰死沙場,而淩統又緊接著子承父業,十餘年來為孫權南征北戰,全身披創無數。此時此刻,淩統又帶隊拼死護衛在孫權身前,並指揮親近簇擁著孫權一路衝出重圍直到津橋邊,然後又回身拼死阻擊張遼。俗話說軟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淩統一拼命,就是張遼也感覺有些吃不消了,只好奮起迎戰,先幹掉這位拼命三郎再說。

淩統及三百虎士在用一條一條的傷痕和一條一條的生命在爭取寶貴時間,孫權當然也爭取寶貴時間趕緊過橋,否則怎麼對得起這些死去的忠心虎士。但是很可惜,浮橋早被張遼破壞了,中間有一丈多長沒有橋板,這可怎麼辦?

孫權頓覺冷汗直流,心中又怕,又忍不住大罵:“你媽的張遼算你狠!我跟你拼了!”撥馬就想回去跟張遼拼命,還好旁邊侍衛谷利提醒他:“主公可持鞍緩控,約馬退後,再放馬向前,跳過橋去。”孫權心說這麼寬的河行不行啊,掉下去可不得了,但事已至此也沒轍了,就看命運的安排吧!但願天佑孫吳!於是回馬三丈餘遠,再放馬向前,谷利在馬踏到橋的缺口的剎那,狠狠地抽了馬一鞭子,馬被抽的飛跳起來,一躍半空……

此時此刻,時間彷彿停止,兩岸殺聲化入寂靜,一人一馬,劃過一道彩虹,慢動作,很緊張,待分曉……

下一秒,孫權已飛馬至橋南,正好碰上奮武將軍賀齊率三千人前來接應,多種好運配合,終於倖免於難。

神奇一馬,驚天一跳,跳出了三國百年曆史。

圖:後人便稱這座逍遙橋為飛騎橋。如今原飛騎橋已不復見

孫權過河後,淩統所率三百虎士仍在死戰,以拖延追兵,這是一場毫無希望的死戰,結果,三百東吳虎士全部戰死,淩統自己也受了重傷,他估算孫權應已完全脫險,這才殺出陣去,逃到岸邊,卻發現橋壞路絕,身後追兵眼看追至,情急之下只得披甲跳入淝水之中,拼盡最後一口力氣泅到對岸,然後兩眼一黑昏了過去,幸被賀齊士兵發現抬回。甘寧、蔣欽、呂蒙、徐盛、宋謙、潘璋也各自帶傷逃回津南。

等曹軍追至岸邊,對岸賀齊的三千吳軍已擺好陣勢相距。李典便與張遼商量:這次突襲已取得不錯戰果,如果繼續追過岸去,當然可以擴大戰果,但肯定會增加士兵傷亡,沒必要。張遼表示同意,於是退回城中,樂進早已擺好慶功酒宴,三人開心痛飲,和好如初。張遼說這仗打的真爽,只是不知孫權哪兒去了,打半天還沒跟對方主將交過手,實在可惜,忽又想起剛才有個碧眼紫髯、上身長下身短的怪人(猜測孫權之母可能有胡人血統),騎射極佳,僅次於我,想來也是一個大將,於是召來一個降卒訊問,問那人是誰,東吳降卒說那就是孫權孫會稽本人。

圖:孫權,字十萬,號合肥居士,諡渣

張遼三人面面相覷,這豈不是眼皮子底下溜走的彩票大獎嘛?不由越想越恨,足足石化了十幾分鍾,終於,張遼擲杯苦笑:“不早知之,急追自得,現已失去機會矣!”全城得知,也都大為嘆恨。

一次情報失誤,讓天下統一推遲了百年,也讓歷史失去了一個強盛的王朝,可嘆,可嘆!

另外一邊,東吳帥船內,逃出生天的孫權還心有餘悸,檢點兵馬,他心愛的車下虎士幾乎全軍覆沒,親信愛將陳武也戰死了,這真是前所未有的慘敗。

好在,身負重傷的淩統被救了回來,當時他全身是傷,眼見就活不了了,孫權乃親自替他更換衣服,敷上神醫卓氏的金創神藥,這才起死回生。但淩統醒過來第一反應卻是哭,而且悲不自勝,因為他手下弟兄全戰死了,一個都沒活著回來。

孫權引袖給淩統擦淚,說道:“公績,亡者已矣,只要卿尚在,又何患無人呢?”(淩統字公績)遂論功行賞,拜淩統、潘璋為偏將軍,谷利為都亭侯,蔣欽為蕩寇將軍。陳武殉難,最為可哀,孫權親自哭吊,參加他的葬禮,並命陳武的愛妾殉葬。

圖:逍遙津公園湖中島張遼衣冠冢

經此一役,張遼之名,久久的存在於東吳人深深的腦海裡、夢裡和歌聲裡,成為一個傳奇。

(張遼)由是威震江東。兒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遼恐之。

江東小兒啼,恐之曰:‘遼來,遼來!’無不止矣。

——《魏略》


千古名將英雄夢


🐧張遼在白狼山,率輕騎斬烏桓單于蹋頓。

🐧張遼鎮合肥,800勇士擊潰孫權中軍,再七千破江東大軍,幾乎活捉孫權。

🐧張遼病逝當年還重創江東呂範軍。

🐧張遼大名對江東有止哭作用。

🐧張遼被後世推崇為古今64將。


四川達州


從正史的角度看,武將個人能力關羽能夠排第一。斬顏良之戰中是正史中罕見的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而且諸將莫能當。呂布雖然沒有輸過,但是像斬顏良這麼狂拽的行為卻是沒有的,而武將帶兵能力排第一的,張遼當之無愧。

三國能夠單獨鎮守邊疆的人很少。關羽守荊州,魏延守漢中,張遼守合肥。要坐這樣位置的第一是領兵能力要很強很強的。第二還要會做人,讓君主放心你去才可以。張遼在逍遙津之戰中,能夠先發制人率敢死隊突襲敵軍。在部下沒有突圍之際,再度復返。完全的是如同入無人之境。可見張遼之勇武,不是浪得虛名的。更何況東吳猛將陳武都慘死在張遼的刀下。對於張遼的武力,關羽曾經對張飛說過:“此人武藝不在你我之下”一句話說明張遼有勇有謀。在合肥逍遙津之戰,張遼大放異彩,以七千人破十萬,大敗孫權。殺得江南人害怕。聞張遼大名,小兒也不敢夜啼。

張遼是三國時期的名將,他為曹操統一北方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在極端混戰的三國時代,張遼一生中都幾乎在戰爭中度過。他先後跟曹操戰山東,平遼東,結束豪傑並起,使得北方漸趨統一。歡迎留下您的看法,求關注求點贊。


文軒春秋


一體兩面吧!要說最被誇大的是關羽趙雲。個人認為其實張遼也是一個。

曹操曾經批評張遼“此非大將法也”。一生基本上沒指揮上萬人的大仗。三國志—XX傳都是記載從擊XX,一直沒做過主將。

烏桓單于蹋頓並非由張遼所親自斬殺,而是由曹純率領虎豹騎活捉。

逍遙津之戰,孫權退兵主要是疫病,張遼對於孫權造成的損失也就千人左右。且合肥戰役主將是樂進。個人認為合肥戰役最大功勞是李典。

只做討論,請勿見怪


鵲之啾啾


作為一個將軍確實厲害,

威震逍遙津,幹翻孫十萬。

作為一個統帥…很一般…

三國志裡張遼獨自統軍且大獲全勝的戰役幾乎沒有。就連一戰成名的合肥戰役也是協助樂進鎮守,總指揮是樂進。

張遼,徐晃,張郃等降將,在曹老闆哪裡還是不能和于禁,樂進這些從將相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