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竹刀一響、黃金萬兩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對竹子有極高的贊喻,將竹喻為四君子之一。“村村門外水,處處竹為家”,太行山下的老百姓依山傍竹,世世代代以竹子為生。手編竹器,自古至今,是老百姓日常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與人們的生活息息,在當地更有“竹刀一響、黃金萬兩”的俗語。

河南豫北博愛縣盛產斑竹,名字來源是一篇神話故事。舜死於湘之蒼梧,他的兩個妃子奔喪痛哭,揮淚沾竹,竹盡淚斑。後就用"湘妃斑竹、湘妃竹等"寫憂愁悲傷的相思之情,或指斑竹、竹上水珠。該竹子以質地好、韌性強而馳名。材質緻密,篾性優良,是加工製作各種竹貨的上等材料。

隨著時代的發展,雖然竹筐已漸無用武之地,但是仍有一小部分市場支撐著老手藝人繼續工作下去。

在過去基本家家戶戶都以竹編器為生活主要來源,然而現在只剩下了五、六家還在繼續,而且他們普遍年齡都很大了。

賀元喜74歲,他老伴也已經77歲了。這門老手藝,他們一做就是一輩子。

孩子們不願意做,都紛紛出去打工了。平日裡,老兩口只要有空就做做筐,也可以多掙幾個錢。

家中隨處可見編竹貨的材料。

細細的簚絲毫無規則的鋪在地面,遠遠看來就如一幅抽象畫,就是這些細細的簚絲經過匠人之手,變成了一個個貼近生活的物品。

這樣的手工活,最容易手上扎刺。年輕的時候,用針一挑就好了,現在則是戴上眼鏡也得挑半天。

手藝活靠的就是一雙手!它已經粗糙了、已經變形了,但是這是真正勞動人民的手,是可親可敬的勞動人民本色。

會做竹編的人越來越少了。

衛士周91歲高齡了,他是村子裡的編竹貨第一人,從十四五歲開始學編竹貨了。

這把竹刀陪伴了衛師傅幾十年,使用起來得心應手,甚至可以閉眼削竹簚。

老人做的竹搭,已經是三十年前的老物件了。一共八扇帶門,門頭上編有一個雙喜,特別精細。

這種最簡易的竹貨是小篦,主要用於煤礦。

當地竹編已經被錄入非遺,這不僅僅是一種藝術,更代表當地人民的精神、觀念、性格和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