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讀書才能做到學以致用?

Manny李文輝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老師說,一個人的人生,如果沒有閱讀,真是難以想象,肯定是一個蒼白的人生。他每年讀100多本書,寫50多萬字,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可見高效閱讀是基礎,如何輸出是關鍵。

曾經我看一本書從頭到尾,一字不落的閱讀,費時費力不說,當看完書的最後一頁最後一個字時,合起書本,完全記不清書中講的內容,看完一本書,收效甚微,這讓我一度很困惑。

如何提高閱讀效率,怎樣通過讀書來獲取知識,通俗的說就是把怎樣把知識輸入到你的大腦,又如何消化理解後再輸出出來提升自我?


一、\t怎樣提高讀書效率

讀書,無論是虛構類還是非虛構類,總會有個目的,為了消遣,為了獲得信息,為了獲取知識,不管為了什麼,你首先要明確你讀這本書的目的,這是大巖俊之告訴你高效閱讀的首要前提。

讀書要有目的性。比如我讀如何高效閱讀類書籍,我想通過這本書學會如何有效閱讀,及如何運用書中知識提升自己,我就會帶著這些問題去讀,下意識的去書裡找問題的答案。

日本著名講師大巖俊之說,一本書的重要內容只佔整本書的20%,這20%最重要的僅有4%。看完這句話,我覺得一本書瞬間變薄了許多,覺得之前從頭讀到尾的習慣簡直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做了許多無用功。讀書之前,瞭解書的結構,章節分配很重要,從序言、目錄和後記完全可以掌握書中的大概內容,相當於對書中的內容瀏覽一遍,這樣就能清楚的知道哪些是自己想要學習的,哪些是不用看的。想了解的部分就可以去精讀,其他部分就可以略讀帶過。這樣你既掌握了書中精華部分,又獲取了自己想要的知識,還節省了大量時間。

最後,當你讀完一本書時,要記得分享出去,無論是口頭轉述,還是筆下記錄,一定要找個人分享,可以給親人講,給朋友講,或者寫在微博、微信等等,總之要與人分享,這樣給自己定下任務,可以從宏觀把握全書,總結措辭,加深印象。

二、讀書筆記的重要性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像吳老師那樣,每年讀上百本書的人,如果不做讀書筆記,當再回過頭來看已讀過的書很難記起書中的內容,如果當時有筆記,作用顯而易見,它能讓你瞬間想起書中內容,在加以鞏固。

《實用性閱讀指南》一書的作者介紹了兩種筆記方法:

1.把握書的結構層次 用圖表把書的章節標題都標出來,細分到每個小標題,一目瞭然,當你看到這個圖表時,就知道這本書的內容是什麼了。也可以摘抄書中的原句作標註,但不宜太多,可以加上自己的觀點。

2.製作思維導圖 這是現在最常用的也是最好用的讀書筆記,它像一個延展的樹枝一樣,把全書的內容用鮮明醒目的彩筆用圖像圖形展示出來。思維導圖包含書(書名、作者、出版社、發售日)、目的(閱讀目的、深入思考目的)、答案(閱讀目的的答案)、總結(讀後所感所悟),這些主幹及分枝一定不是長篇大論,要用關鍵詞。簡單明瞭。

筆記做好了,就可以用聯想記憶的方法或者編成故事,或者把上學是背英語單詞的辦法用上,把各個關鍵詞聯繫起來,記住,這樣全書的內容就牢記於心。


三、如何有效的輸出書中內容

如何將書中內容付諸行動,如何將書中的內容學以致用:

1.給自己設定目標

目標一定要合理,不能遙不可及。比如你看一本關於減肥的書,給自己定目標為一個月成功瘦身10斤,比如你看如何記憶英語單詞類書籍,給自己定目標為每天背單詞50個等等,總之看完書後定一個和所看書籍相關的切實可行的目標激勵自己。然後試想一下自己實現目標後的情景及樣子。

2.找差距

目標定好後,就是實施的過程,這時你要找出目前自己實現這一目標存在哪些不足,差距在哪裡?然後制定出縮小這些差距的具體措施,越細越好,細到每一步,然後就按這個步驟進行,最好是馬上就能行動的步驟。

3.告知

將你要實施的計劃及要達成的目標告訴你身邊的人,讓他們知道這件事,這樣就會對你產生一種壓力,也是一種監督,能督促你很好的實施,不會半途而廢。等到完成的那天,還會有人分享你的喜悅。

如果以上你都做到,恭喜你,成功的運用書中所學,完成了自己的小目標,學有所用。

很多時候我們看書,只是單純的為了看書,大巖俊之說,讀書的關鍵不在“讀了多少書”,而是“有過多少行動”。沒有真正的輸入,不可能帶來輸出。書讀了不少,但沒把書中的知識為已所有,也是一種浪費。所以在忙碌的生活中,縮短時間,高效閱讀,並將書中的知識付諸行動,你一定可以體驗成功的快感。


靜子裡的自己


如何讀書才能做到學以致用?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足以回答你的問題。

只注重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矇蔽;只注重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今譯)

孔子又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讀書不是“死記硬背”

很多人一直不理解讀書怎樣可以讀好,最大的原因是不知道讀書的目的。我讀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

是因為這本書是大學者寫的,我就要去讀一下?

還是這本書大家都在談論,很流行,我也要去讀?

還是老師說了朋友建議了,我就要去讀?

還是因為要學會新的技能,我要去讀?

還是純粹因為看著有趣,我要去讀?

我要提一句,讀書的目的在於“明理”,最終的目的是“見性”。

所以書本就相當於西瓜,裡面的道理相當於西瓜的瓤和汁,我們要的是西瓜瓤和汁,而不是整個把西瓜皮和瓜子也吃下去。

讀書如果一味死記硬背,只會加重讀書的痛苦,而很難獲得讀書的樂趣。因為從來沒有人覺得西瓜皮生吃起來很好吃!


讀書也不是“背結論”

提問的朋友說:“溝通能力我讀過影響力,溝通的藝術,蔡康永的說話之道,為了提高邏輯能力讀過金字塔原理”

我們讀書,不是要告訴別人我都讀了誰誰誰的什麼書?而是想想看我能總結出來什麼樣的方法和經驗,並且把這些知識運用到我周圍生活的場景中去。

很多人的誤區是把別人的“金句”、“格言”牢背熟記了,就認為學到了知識,這是一種誤區!其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你“無法運用”,因為“金句”、“格言”都是指導性的綱要,而不是具體的操作指南!

很多時候我們讀書,最好看看作者在講述他的大道理的時候,有沒有舉例,有沒有進行剖析,有沒有告訴我他是如何把他的理論和知識運用在這些場景中的。

如果沒有,對不起,這種書只能略做參考,而不適合拿來入門。

很多著名教授的書籍,因為是理論性的概括,很少有實際的剖析性的案例示範,讀起來非常的艱難,因為他的書要配合他的課一起上,才能達到最大的效果!

而很多網紅名人的書籍,因為本身的經歷就不多,為了套現只能注水,或者在書中編造一些理論上可行的場景進行討論,甚至得出非常偏頗的論點,這點希望大家也要引起注意!

如何去用?

我曾經在世界五百強企業裡面接受過類似的培訓,叫做“Train the Trainer(培訓培訓師)”的課程,裡面有幾句非常簡單的要點,我覺得值得每個自學的人再三的熟讀,如果你照著這個方法去做,我想想你以後一定能做到“學以致用”!

記住,“學以致用”的方法就是:用眼看,用耳聽,用筆記,最後用嘴巴講給別人聽!

如果你講不出來,你就是沒學會!

如果你講不出來,你就是沒學會!

如果你講不出來,你就是沒學會!


談者無語


一個心理學教授到瘋人院體驗生活。一天下來獲得了很多第一手資料。想不到準備返回的時侯,發現車子的一個輪胎被人卸走了。

“一定是哪個瘋子乾的!”教授氣憤的自言自語。找了一圈沒找到丟失的輪胎,他只好安裝備胎。可是令他措手無策的是螺絲也被拿走了。

沒有螺絲也按不上備胎啊!教授蹲在地上發愣。

這時候一個瘋子蹦蹦跳跳唱著歌跑來了。他問教授:“你怎麼不按輪胎?”教授:“沒螺絲怎麼按”。

瘋子大笑說:“我有辦法!”於是他從每個輪胎上面卸下了一個螺絲,用三個螺絲將備胎裝了上去。

教授又感激又驚奇:“你是怎麼想到這個辦法的?”瘋子做鬼臉說道:“我雖是隻貓,可不是呆子啊!”(教授丟失的輪胎在哪?謎底請看附1)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此教授對知識的加工存儲肯定沒問題,出問題的是處理這件事時出現了思維障礙。

1、

你是否曾經有這樣的經歷,你急需一個螺絲刀拆卸電器,可一時間就是找不到螺絲刀,這時候你是否能找一些替代品,比如小刀、鑰匙、甚至是一個挖耳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都能幫上你。你之所以不用,是因為你對這幾樣東西只是從解鎖、挖耳朵等思維角度思考,而忽略了其他的功能。這種思維障礙在心理學中叫功能固著。

當我們堅持用過去熟知的模式解決問題時這叫思維定勢,比如下面這幅圖,你能不能在筆不離開紙並且不重複畫線的的前提下,用四條線穿過所有的9個點嗎?

(答案見附2)

《韓非子·說難》中有個智子疑鄰的故事。宋國有個富人,天下大雨家裡的一面圍牆倒了。隔壁的老人和他兒子都說如果不趕快修,一定會有盜賊進來,富人不聽。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富人以為是鄰居偷的,於是看鄰居走路的樣子就像盜賊,說話的樣子也像盜賊。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又一個思維障礙——證實偏見(它是指搜索證明對的證據而忽視證明錯的證據。)

如果你讀書所得知識,只是像一個個磚頭碼在路邊,遇到問題就會受到以上三種思維障礙。這種讀書無疑就是把書讀進了書櫃裡。

讀書是對知識的創新和重構,不如此,讀書是一種偽讀書。

讀死書,你只是一個書櫃!

2、

網絡綁架了知識和思維能力,我們大多數人很少有自己的東西了。

在這碎片化閱讀盛行的時代,只有最打動你的知識爆點才能吸引你停下急促的腳步。

你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的重構,更需要的是靜下心來,學以致用。

問題是,你能順利的解決你的問題嗎?

正如禪師告訴我們:不要怕,不要悔。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解決問題最大的秘訣是嘗試錯誤。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有個試誤實驗:把飢餓的貓放進一個木箱子裡,裡面有一個能打開門的腳踏板,當門開啟後,貓即可逃出箱子,並能得到箱子外的魚。 一開始,餓貓進入箱子只是無目的地亂咬亂撞,後來偶然碰上腳踏板,餓貓打開箱門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 如此多次重複,最後貓一進入箱中就能打開箱門。 由此,桑代克得出了一個結論:貓的學習是經過多次的試誤才得到正確反應的。

人也一樣,解決難題時,我們嘗試一個又一個的方法,才能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

很多人做事,不是沒有能力,也不是沒有方法,而是不敢去嘗試。高手對決,劍氣如虹者,必勝。

然而嘗試錯誤,只能解決一部分實問題,它嘗試的範圍畢竟太廣 ,這需要我們縮小範圍,進一步鎖定目標。

能為你所用,才是有用的知識!


3、很多人談論學問總是頭頭是道,可是真要做起來卻是一事無成,我們困惑——明明我都懂,為什麼就是做不好。

心理學研究認為,細節是心理距離決定的。心理距離會影響到人們對於事物的認知和決策,心理距離的接近會使我們對於事物的解釋水平變得更加具體。說白了就是:細節需要用心做。

懂得多不代表做的好,做得好的關建是細節用心。

眾所周知,德國有著世界上最優秀的建築設計理念,在設計上海一號地鐵線時,德國人是這樣做的:他們注意到上海地勢平均高出海平面只有有限的一點,夏天一些建築物總是被雨水淹。根據這一特點,設計師在地鐵一號線的每一個室外出口都設計了三級臺階。要進入地鐵口,必須踏上三級臺階,然後再往下進入地鐵站。偏偏就是這三級臺階,在下雨天可以阻擋雨水倒灌。而非德國設計的地鐵二號線就因為缺了這幾級臺階,曾被雨水倒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三級臺階,堪稱卓異的細節設計。同樣,我們在事件執行過程中,就是缺少了這種縝密的細節,而敗在了執行力上。

知識又分大用和小用,小用屬常規動作,大用創造新價值,能讓你身價倍增,脫胎換骨。

細節決定執行力!

附一:教授發動車子離開,在後視鏡中,他發現丟失的汽車輪胎正安靜的躺在自己的車位上。

附二:


高太爺


我覺得首先專業很重要,簡單打個比方,如果你學的是工商管理會計等管理類學科,前幾年並不會快速返現,這種專業都是慢慢成長的過程。可是如果你學的是小語種丶計算機學科之類的,很容易學以致用,我有個同學就是學小語種的話,她現在在外國遊戲公司當個客服,當然人在國內,只是翻譯一下外國玩家提出的問題然後耐心的給他答覆就行。這就是學以致用的例子

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的例子,雷軍,雷軍考上武漢大學時僅用兩年時間便修完全部學分,而且大一寫的代碼被當做範例,大學還沒畢業就寫出了一款加密軟件,賣了一百萬,而當時北京的房價才一千多一平。

但無論學什麼專業,只要認真學,努力學,都能夠學以致用!


光影捕手


經常讀書的朋友可能會有這樣的困惑:花了很多時間去閱讀,讀完之後卻沒什麼印象、只是零零碎碎記得一些片段;或者,同樣是讀一本書,有的人能夠釐清作者的思路、增長自己的知識體系,而有的人卻覺得“沒什麼收穫”?

如何讀書,才能做到學以致用?以下分享五條經驗,供你參考。

1.澄清自己的閱讀動機

常常有一些大咖在網上分享自己的書單,其中有不少經典書籍,像什麼《時間簡史》、《影響力》、《薛兆豐經濟學通識》,都非常值得一讀。

但說實話,如果你不是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士,這些書只能給你起到“開闊眼界”的作用,要說讀完之後能記住什麼重要的信息?確實太為難自己了。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從一本書裡面獲取大量專業化的知識(注意,是“獲取大量專業化的知識”,絕不是從頭讀到尾就完成任務),不妨在一開始閱讀的時候,就想清楚這些問題:

這本書講的是什麼?重點內容是哪些?書中的知識跟我的生活、工作有什麼聯繫?它是否提出了相反、甚至顛覆性的觀點?

澄清了閱讀的動機,我們才能進入“深度閱讀”的下一個環節。

如果你說,自己的動機就是“學點東西”?那麼,抱著這種模糊的想法,你就很難獲得有價值的東西。

2.跟過去的知識產生鏈接

一本書的知識量總是有限的,我們不必指望讀完一本書之後、立刻就懂了很多道理。

孔子說:行有餘力,則學以文。

大意是:我們先去行動、去實踐,在生活中學習;有多餘的閒暇,再去讀書。

這樣做的好處是:我們從行動中獲取很多經驗和方法,在讀書的時候,就能有效地將書中的內容跟生活結合起來,把書本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

打個比方:同樣是讀霍金的《時間簡史》,拿給一個普通公司的職員去讀、和拿給一位天文愛好者(或者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去讀,他們倆的收穫,絕對是“天壤之別”。

因為後者可以將書中的內容,跟自己的興趣/工作結合起來,碰撞出更豐富的思想火花;而前者卻只能對著書中的內容感嘆:寫的真好!

(沒有歧視的意思。我也讀過三遍《時間簡史》,但至今不敢跟專業人士聊這本書的內容……)

3.提煉書中的觀點

把一本書讀到最後,並不意味著就“讀完了”。有時候,我們知道這本書講的什麼、知道作者的觀點和邏輯,但就是不知道如何講出來。

當你處於這種狀態的時候,說明你對這本書的理解,還不夠深刻、沒有形成自己的觀點。

嘗試去提煉一本書中的關鍵點,並且用自己的語言轉述一遍,加深自己的理解,才算是一種“主動”的、有深度的學習方式。

4.做讀書筆記,繪出大綱

如果說“提煉書中觀點”是在歸納這本書的“中心思想”,那麼“做讀書筆記”,就是在整理全書的邏輯。那些有經驗的閱讀者,會花大量時間在目錄上,藉助目錄來繪製這本書的大綱,然後一邊閱讀、一邊完善大綱。

思維導圖,也是“大綱”的另一種視覺化呈現方式

5.把你學到的東西分享給別人

美國某高校教授約翰·巴奇(John Bargh)在一次實驗中發現:當學生們願意將自己學到的內容、教給更多的人時,他們就會在特別短的時間內、學會更多的東西。

所以,“以教為學”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學習方式。

打個比方:你讀《薛兆豐經濟學通識》,如果只是出於好奇、或者純粹打發時間,那麼,你的收穫可能非常少;相反,如果你打算下個星期去學校講一門關於經濟學的課程,那麼,你讀這本書的時候,會更加用心、更加在意作者的觀點和邏輯。

並且,你在回答學生問題的時候,對你自己的知識結構,也能夠起到“強化”的作用。

最後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如何讀書才能做到“學以致用”?

五個方法:

1.澄清自己的閱讀動機,帶著清晰的目標去閱讀;2.跟過去的知識產生鏈接,把書本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3.提煉書中的觀點,並且用自己的語言轉述一遍,加深自己的理解;4.做讀書筆記,繪出大綱;5.把你學到的東西分享給別人,以教為學。

希望能夠給你帶來啟發!

5分鐘讀書


讀書如果不能把書中知識內化成自身能力,那麼讀書是毫無意義的。


就如題主所說,真正有效率的讀書包含三個方面:一是讀書速度,二看你獲取了多少知識,三看你的認知和能力提升了多少。


下面,我就從個人的讀書經驗來說說怎麼提高讀書速度,如何記憶內容,如何應用書中知識吧。


第一,如何高效率讀書?


1、找到你的讀書目的。

在《溝通聖經: 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一書中,作者把讀書目的分成了三類: 消遣、收集信息和判斷。根據讀書的目的的不同,讀書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在讀書之前就想清楚自己想從這本書中獲得什麼,帶著目的去閱讀,你讀書就會更加專注,也會更容易找到你想知道的信息。

2.給自己限定閱讀時間。


往往我們效率最高的時候,就是做一件事情有時間要求的時候。讀書也是一樣的。如果給你一本書,要求你十分鐘內讀完,並將書中的內容講述給他人聽。我們就會自然的快速閱讀,想盡辦法去抓取書中的大概內容。

3. 只讀最重要的20%。


很多人無論讀什麼書,都以為必須從頭看到尾才算讀完。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閱讀要分清主次,在有限的時間內,你要做的不是讀完整本書,而是隻摘取自己需要的內容。如果剩餘的部分也有精彩的內容,你可以通過讀書筆記將它記錄下來,保存到你的素材庫裡。

4. 以“輸出”為前提去閱讀。

根據學習金字塔的理論,吸收知識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轉教給別人,或者是立即應用。

如果以輸出為前提去閱讀的話,你會發現自己會更容易讀進去,而且更容易抓住書中的重點。輸出會倒逼輸入,你能輸出的多少,取決於你讀進去多少。



第二,如何牢記書中內容?


1.做讀書筆記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做讀書筆記,不僅可以幫你整理知識和信息,記錄你的感觸和靈感,還可以串聯你已有的知識,同時加深記憶。關於讀書筆記的方法有很多,每個人的習慣也不同,比如在書上劃線,做標記,折角,摘抄等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堅持下去就好。

2.做思維導圖。


比起純文字,大腦更擅長圖像化記憶。思維導圖就是一種視覺化筆記,畫導圖的過程中也是一種整理和複習。以後你看到這個圖就會自然的記起內容。你可以選擇自己手畫導圖,也可以藉助專門的軟件。


3.主動記憶


很多人讀書時不習慣主動記憶,看過去就過了,或者有不切實際的想法。比如,等回過頭來再記,或者以後用到時就想起來了。


根據艾賓浩斯記憶曲線,我們大腦的記憶主要是短期記憶,如果不去主動記憶,或者是有意識的去重複記憶,不消一天,人們就會忘記大部分的內容。所以,在讀書時,一定要有意識的主動去記憶書中內容。


4.重複閱讀重點內容。


複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讀一遍就有新的理解,也能加深記憶。不過,能把一本書讀兩遍,甚至三遍的人真的不多見了。



第三,把書中的知識用起來


在《微習慣》一書中,作者斯蒂芬·蓋斯提到,想要讓你的行動變得更加容易,那就必須拆解你的行動步驟,分散執行難度,騙過你的習慣惰性。從而,邁出你的第一步。


1.制定行動目標。


根據你書中的內容制定你的行動目標,這個目標一定是要現實可行的,不要妄想一口吃成個胖子。比如你說,我一個月要讀30本書,但你平時一個月只能讀四本書,所以這個目標就有點大了。你可以先從一個月先讀8本書開始,然後逐漸增加你的目標量。

2.想象自己達成目標時的樣子。


這個有點類似吸引力法則,在腦海中想象你成功達到目標時,會看到什麼?會聽到什麼?心裡會產生什麼樣的感受?不斷的給自己正向的心理暗示,讓大腦記住這種感覺,那麼你就會更容易達到自己的目標。

3.明確你現在的位置與目標之間的差距。


假設一個完美的狀態是100%,想一想你現在的狀態是多少?如果再加上10%,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接下來你就可以想,怎麼樣才能增加至10%的可能?

4.想想縮短差距的具體方法。


運用5W1H法則,來思考彌補差距的具體行動方案。比如,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應該做些什麼呢?怎麼做?和誰做?在哪裡做?何時做完?按照這個思路,寫下行動方案。從中挑出一項最想做的,優先執行這個行動方案。

5.把你的行動分解成一個個小步驟。

如果你的行動越小,步驟越少,那麼大腦就越容易執行。所以,如果把你的行動分解成明天就能做,短時間內就能完成,毫不費力的一個個小步驟,你的目標很快就能實現了。

綜上,有用的讀書=高效率讀書+讀書筆記+記憶+輸出+行動。


當然了,上面的方法並不適合讀所有的書籍,如果你讀的是文學、藝術類書籍,還是要深入閱讀體會的。還是一開始說的,要先明確你的讀書目的,然後針對性的去閱讀。


清非


如何讀書才能做到學以致用?

讀書要著重培養自學能力,要自己多思考問題,而不是完全依附網絡依賴別人。如何讀書才能做到學以致用這個問題也一樣,你自己想明白了嗎?

1.為什麼要學以致用?

2.怎麼樣才算學以致用?

當你想清楚這個問題,明確了自己讀書的目的,再去尋找方法,效率才最高。


我暫且認為你所說的學以致用指的是可以複述書本,理解書中內容和把書本搬到生活中——在生活中運用。那麼你要做的無非是:確立目的,循序漸進。

確立讀書目的

大一的時候我在南京的大眾書局認識了一名書友L女士,那是2015年的秋天,南京這個號稱大火爐的城市,即便是秋天也能把人活活烤熟,還熱氣騰騰。於是書店成了個好去處,大家都來避暑了,我和書友L女士也是在那裡認識的。(據說這兩天南京室外溫度45度,又有多少書友在書店相識了呢?)

L女士讀書有個特點,不論是什麼書,她拿來來悶頭就讀,我問她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讀書呢?她說她從小就喜歡讀書,喜歡這種安靜的感覺。但是沉浸在這種感覺裡,讓她把很多讀完的書都忘了,就只圖了個讀書時的痛快。

後來我發現,很多人都跟L女士一樣,不明白為什麼要讀書,就拿起書開始啃。所以這才導致知乎、微博、分答、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很多書友開始發問:我們為什麼要讀書?怎麼讀書才有用?

其實不是讀書沒用,而是你沒有確立讀書的目的。當你確立閱讀的目的時,在圖書館拿起一本書,你也會有針對性地閱讀,也更加清楚該怎麼讀書以致用。

把書讀到可以討論的水平

我經常參加一些線下的讀書會,會上大家相互交流自己讀過的書,如果恰好對方也讀過,就可以一起討論書中的內容和各自對這本書的觀點;如果對方沒有讀過,那就向他介紹這本書的內容,和自己的看法。通過和別人討論一本書,可以鞏固自己對內容的記憶。如果連內容都說不出來,讀書的意義也就沒有了。

三點運用

這是行動派日本創始人曹鶯姐姐在21天品牌訓練營裡面講的,這個理論的原型是:當你聽完一堂課,想想有哪三點可以馬上去做的。對於讀書也是如此,讀完一本書,除了要能複述、討論書中內容,還需要在生活中運用。這樣,才算把書讀到骨子裡了。

說了那麼多方法,還是要叮囑一句:最重要的是讀書前的目的,不要讀然並卵的書。

我是大學生讀書達人喵咪愛上魚,閱讀這條路,約嗎?


喵咪愛上魚


拿到一本書,從頭一句一句踏踏實實地把它讀完,這是很多人的讀書方式。然而,這樣做的結果是:一本書一兩個月都讀不完,即使讀完了,再過二個月根本不記得書裡說了什麼。“我讀書太慢,一讀書就打瞌睡”“我讀完一本書,為什麼像沒讀過一樣?”“我也想讀書,可就是提不起興趣來”……身邊的朋友們如是說。那麼,我們拿到一本書,應該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怎樣才能把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學以致用呢?《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可以幫到你。



《實用性閱讀指南》是日本作家大巖俊之的讀書經驗總結。在書中,大巖俊之慷慨地與我們分享了讀書前該做些什麼準備,才能更有效地讀書?讀書中該如何去理解、思考和記憶,才能更好地吸收和消化書中的內容?讀書後又該怎樣將書中的知識付諸行動,使之轉化為能力呢?

1.讀書前的準備

現代人都非常忙碌,選擇一本書讀肯定會有目的,如想學某個技能、想學某種思維、想模仿某種方法等等,當然也不排除消遣性閱讀,如讀小說,不在這本書討論範疇。那麼,有目的的閱讀應該做哪些讀書前的準備呢?

首先是確定閱讀目的。所謂“目的”是指我們內心想要實現的願景和想法,比如我們想要學吉他、學繪畫,想要提高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想要學會理財、投資,想要實現財務自由等等。願景和想法不夠清晰,是因為對此不夠了解,而讀書就是通過借鑑別人的經驗提高對願景和想法的認識。先讀幾本有關的書籍,瞭解一下這件事到底是怎麼回事,作者是通過什麼方法做到的。

其次是找到書中的重點和核心。大巖俊之在書中提到:一本書真正重要的只有20%,而這20%中對目標有用的,也只有20%,因此只需要讀4%(20%x20%)就足夠了。如何從書中找到這4%,拿到一本書後一定要重視序言、目錄和後記的閱讀。序言會介紹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和精華,目錄可以讓你瞭解書的整體骨架,找出哪些章節與目的相關,以此作為重點。後記往往是作者的總結性發言,可以幫助我們再次回顧這本書的全貌。

讀到這裡,你是不是在想:如果一本書只需要讀4%,那我也可以很快看完一本書啦。是的,只要掌握了閱讀技巧,一年讀300本書並不是傳說。

2.讀書時做什麼?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書讀到某個部分的時候,感覺精神振奮,腦袋裡迸發出很多想法。可是,當把書讀完後,興奮點和想法全沒了,這不就是典型的精神自嗨嗎?那麼,在我們讀書的時候該做些什麼,才能留住知識點,學以致用呢?

第一:做讀書筆記。為了寫出讀書筆記,就必須充分理解書中的內容,這能促使你反覆閱讀和思考,這本身就是一個加強理解和記憶的過程。做讀書筆記的方法有很多,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習慣,用劃線、記號、括號、折書角,或是摘抄、羅列重點、記錄感想、分析書的結構等,都是幫助記憶的好方法,作者強調做這些不要怕把書弄髒,這個代價是值得的。

第二:做思維導圖。這是作者最推崇的模式。思維導圖可以用圖形來表達發散思維,通過放射性思考的方式來整理思路,能夠提高構思的水平,加強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作者介紹了從3個維度製作一本書的思維導圖的方法:

方法一:從讀書目標出發。內容主要包括書籍的信息、閱讀目的、根據閱讀目的尋找到的答案、總結和感悟。 方法二:從書本結構出發。順序總結一本書的整體結構:章節、標題、小標題。選擇這種方法的好處是看到思維導圖就能回想起一本書的主要內容。方法三:從自己整理的要點出發。讀書是為了摘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把自己總結的重點整理出來,一看到思維導圖就能找到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





第三:帶著感情閱讀。大巖俊之在書中提到:"人在感嘆或是驚訝時所產生的情緒波動,大腦會記得特別牢。”比如我們平時的所見、所聞、品嚐時的感官信息,以及高興、歡樂、痛苦、後悔等喜怒哀樂的情感信息,都會比其他事情記憶深刻。這是因為人在情緒波動時,海馬體會接受收到一個口令,認為這是個重要信息,需要將這個記憶儲存起來。

3.讀書後怎麼做?

讀完一本書,掌握其中的知識,去嘗試去反覆解決實際問題,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最終內化成自己的能力,這才是讀書的真正目的,因此實現知識轉化是這本書的一個重點。

首先是在行動前把讀書目的轉化成具體的目標。 “目的”是一些抽象的願景和模糊的想法,而“目標”則要具體描述要做什麼,並且看到它我們就知道怎麼去做,相當於目標是行動的指揮官。具體的可以按照“要做什麼事?”“什麼時間做?““達到什麼程度?”這三個內容設定目標。作者推薦使用SMART原則,把模糊的想法轉化成具體的目標,幫助我們明確行動方向。

其次是找到達成目標的有效方法。作者根據自身的實踐經驗,給出來一系列的方法,如想象自己達成目標的樣子,激發動力; 如果達成目標是100%,目前你在百分之幾?小步前進,每次進步10%;羅列5項以上,可達成這10%的具體行動;選擇其中一項最想做的事;將行動告知他人或公之於眾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自覺地當起了自己的教練,不斷告訴自己下一步該做什麼,只有堅持做下去,目標是不是越來越近了?

最後是行動。制定了目標,找到了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行動了。這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我們經常會忘記去做,或者找各種理由不去做。作者說:"人是個害怕失敗,容易止步不前的動物",比如很多人存在“讀了書卻用不上”的困擾,原因在於讀書是輸入,只有輸入沒有輸出,就像吃多了不運動,我們的大腦只會越來越遲鈍。如果我們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設為讀書目的,努力去克服懶惰的天性,不斷在大腦中加深對知識的記憶,這樣,遇到問題時就無需再浪費時間翻閱筆記了,而是靠大腦快速反應,身體無意識行動起來。這樣的反覆實踐,我們才可以把讀到的知識轉變成能力。

讀到這裡,你是不是有點躍躍欲試了?其實,《實用性閱讀指南》是一本非常薄的小冊子,僅5章內容共160頁,7.2萬字的篇幅,從設定讀書目標,運用讀書筆記、思維導圖等方法梳理知識要點,參考SMART原則明確目標並行動起來,一步步告訴我們如何把知識轉變成能力。我是用2小時完成了閱讀和2個思維導圖。如果你想馬上學會閱讀,又不想耗費太多時間,可以首選這本書。


喬平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八百年前,陸放翁寫下了這千古流傳的詩句,告誡我們知識實踐運用的重要性。

遺憾的是,儘管我們熟念詩句,卻仍然擺脫不了“讀過很多書,忘卻很多書中內容”、“不知道如何才能立即實踐書中的內容”的困境。

熱愛閱讀,卻無法從書中獲取進步的方法。讀書是需要投入時間和金錢的,沒有給自己帶來改變的讀書實在是一種浪費。

因此,閱讀一本書,高效獲取信息,牢記書中的內容,按照書上的方法嘗試,採取下一步行動,讓知識轉化成實戰能力,是現代生活人人都需掌握的技巧。

在《實用性閱讀指南》中,大巖俊之結合自身創業時將書本知識應用到實際行動的案例,講解如何做筆記、如何牢記書中的內容,以及如何將書中內容付諸行動的方法,用3個步驟教你學會閱讀--行動的方法。書中還附有作者的讀書筆記和思維導圖,直觀地展示了高效讀書和知識轉化的效果。

大巖俊之是每年閱讀300本書的培訓講師、職業規劃師,他曾經在電子行業擔任銷售,任職期間銷售額年均增速1.5倍,業績排名第一。2010他正式創業,成為開發讀書法、思維導圖的講師,被邀請為大學客座講師。他的實用性閱讀的方法幫助他創業成功,也影響了許多人。

一、高效閱讀,獲取目標信息

成年人的世界中,讀書常常帶有功利性的。我們需要解決生活工作的問題去閱讀,為了學習技能和實現夢想去讀書,希望從浩瀚書海中攫取一瓢生活的智慧。可是,有時候目標模糊,反而迷失方向。高效閱讀,獲取目標信息,提高信息收集能力非常重要。

找出最重要的20%

閱讀時放下“全部讀完”的執念

一本書的重要內容只佔整本書的20%,這20%中最重要的僅有4%。 找出最重要的20%讀懂吃透,更容易牢記書本的內容。

確定讀書目的,瞭解書本梗概

閱讀前要先確定“讀書的目的”,知道自己“想要從這本書裡得到什麼”,只摘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當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閱讀的“目的”和“問題”時,才能專注於自己需要的內容。

確定讀書的目的,作者提供了具體的步驟和時間安排:

概覽序言、目錄和後記能夠對書本有框架性的理解,確定重要摘取信息的章節,採取不同的閱讀速度和筆記方式,知道在哪裡停下來慢慢思考,哪裡能找到問題的答案。讀書目的就像航行的指南針,決定著閱讀的廣度和深度。

高效閱讀的小技巧

作者還在書中提供了其他高效閱讀的小技巧,如:

  • 限時閱讀:閱讀時帶著時間意識,內容理解度、注意力集中度以及讀書速度都會有有所提升。限時閱讀前,也要有問題意識。假如你要向別人轉述書本的內容,閱讀前想一想“對方所需要的信息是什麼?”從對方的需求找到答案進行針對性的閱讀,就有可能在10分鐘內閱讀完一本書,並完成轉述。

  • 並列讀書法:同時閱讀好幾本書,在不同的場所閱讀不同的書,在一天的時間內同時閱讀幾本書,讓閱讀更有趣。

  • 實體店”遇見“書:在書店、書吧等地方,遇見心儀的書,常常有新發現。

  • 不借書:書要多讀,不怕髒,多做筆記,閱讀時不借書,就不會有“把書弄髒”的心理負擔了。

通過確定讀書目的,刻意練習從書中找答案的方法,配合限時閱讀、並列讀書法等高效閱讀的小技巧,我們就能從書中摘取到有用的信息,完成一次成功的閱讀之旅。

二、善做筆記,牢記書本內容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閱讀時通過做讀書筆記,鍛鍊獲取重點信息和總結提煉的能力,整理成自己需要的知識庫,幫助記憶書本內容。

思維導圖就是把握書本層次結構、整理思路、視覺效果強的讀書筆記方法。在一張空白的紙上或者思維導圖軟件,從一個個中心主題把書本內容擴充、放大,繪製成一副腦圖,把書就讀薄了。 在《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中,大巖俊至分享瞭如何畫一本書的思維導圖的步驟。

  • 閱讀時,做好標記 在書本上用“劃線”、“標記號”、“註明文字”、“貼標籤”、“書頁折角”等方法劃出重點部分。這些重點部分最好跟閱讀前的“讀書目的”和“書本問題”相契合,有利於自己吸收知識。 如果看到了特別心動的內容,也可以做摘錄,但摘錄的內容不要超過4-5處。閱讀過程中有所思所感也要及時記錄下來,加深理解記憶。

  • 繪製思維導圖的準備 繪圖前準備好空白紙、彩色筆、閱讀過的書。紙張橫放,可以盡情擴充繪畫。從中心開始呈放射狀伸展旁支,分支上只寫一個單詞,不要寫大段文字。多利用圖畫、符號等形式,豐富的顏色也能幫助提高記憶力,增加繪圖的樂趣。


  • 開始製作思維導圖 製作一本書的思維導圖其實沒有成法,可以根據自己對於書本的理解或章節機構繪製。但是如果能固定化自己的讀書思維導圖模版,每次讀書都按照模版寫思維導圖筆記,也能提高閱讀效率。作者平時使用的思維導圖模版挺值得借鑑的。


1.確定中心主題:一般是是書名,也可以是形象的圖標。

2.繪製書籍介紹的旁支:在思維導圖寫上“書名”、“出版社”、“出版時間”、“閱讀日期”、“閱讀用時”等等 。

3.確定讀書目的:根據閱讀前提出的“書本問題”和讀書目的,用關鍵詞表述“閱讀目的”,不要用大段文字。

4.寫下問題的答案:回答閱讀前的問題,提煉關鍵詞寫下答案。

5.空白處寫感想:記錄閱讀時腦海裡湧現的感悟和新發現或者接下來要實踐運用的下一步行動。


思維導圖讀書法是作者閱讀時常用的方法,書中也提供了很多範例幫助讀者理解。從簡潔明瞭的思維導圖中,提煉出一本書的精華,回答閱讀前的疑惑,促使思考接下來要實踐的下一步行動。


除了思維導圖讀書法,作為一名記憶大師,作者還介紹許多記憶書本內容的小技巧:

  • 帶著感情閱讀:對書本傾注了情感,更容易記住書中的內容。

  • 以教為學:把向他人複述作為前提,閱讀時關注對別人有價值的信息,複述時側重表達技巧和講述重點,更加容易抓取關鍵信息,牢記書中內容。

  • 故事記憶:用文字、單詞把內容串聯起來,創造自己的小故事,加深記憶。

  • 首字母記憶法:根據關鍵詞的首字母來記憶多個事物或者有順序的事物。

  • 聯繫記憶法:把想要記憶的內容在腦海裡創建形象,再把形象聯繫起來,畫面感豐富的話更容易記住。

  • 便利貼記憶法:在不同位置上貼上要記住的事物,展開聯動記憶。


三、下一步行動,知識轉化為能力

“知識改變命運”這句口號曾經激勵很多人,隨著獲取書本知識和信息搜索越來越便利,我們發現善用知識,付諸行動,才能真正改變自己,提高生活工作的能力。

很多人看到別人閱讀100本書,也很想嘗試,但是走馬觀花讀完,卻沒有感受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變化,技能也無法提升。有的人參加讀書改變命運,成為開專欄的作者,成為簽約作者,成為文案寫手。這其實是因為,他們缺乏把書中內容付諸行動的能力。閱讀一本書,掌握一點知識,發現行動目標,實施下一步行動,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改變才能一點點發生。

    • 讀了關於研討會講師的書,將自己的舉止用錄像機錄下來自我檢查;

    • 讀了關於宣傳語的書,修改自己博客的標題

    • 讀了教學方法的書,活用在自己的培訓中;

    • 閱讀關於閱讀的書,改變自己的讀書方法。

這是大巖俊之創業前後閱讀的行動,他活用了書本知識,開始了一次次讀書後的行動。大巖俊之在書中也介紹了他實施下一步目標的方法。


1.設定行動目標要具體可行

讀完書之後具體要做什麼?也許不小心就列下了好多條,但是真正有助於展開行動的目標要具體詳細才行。目標要符合SMART原則, 即specific(具體的) 、measurable(可預見的)、achievable(可達到的),realistic(實際的)、time-bound(有效期限)。目標儘量跟個人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掛鉤。"三個月之內不收取任何費用,以研討會講師的身份出道"的目標,就比“一年後,想以研討師講師身份創業。”

2.想象自己達到目標的樣子

用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方法想象自己達到目標以後的狀態,夢想實現的畫面更清晰,實現的動力越強大。

3.明確現在的位置,思考差距

行動目標足夠清晰以後,要知道“行動目標”與“現狀”之間有多大的差距。如果說目標狀態是100%,現在是多少?從數據層面客觀分析自己的現狀。

4.列下填補差距的具體行動

為了達成加10%以後所在位置的目標,我能做些什麼?列出5個行動方案。

5.選取行動方案,細分成小步驟

從行動方案中選取一個,問自己,為了完成目標,這一週我可以幹什麼?

6.實施行動

寫下了自己的行動之後,就去行動吧。把行動和目標告訴其他人,有監督完成率也許更高哦。


比如,閱讀完《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我希望提高自己做思維導圖的能力,最佳的行動方案就是“讀完一本商務類的書籍,按照書中的思維導圖模版寫讀書筆記,寫一篇書評”,逐步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成年人的世界裡有太多目的性的閱讀。在這個信息指數型爆發的世界,學會高效閱讀,獲取目標信息,善用知識,快速付諸行動的能力非常重要。《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教會你高效閱讀,把知識轉化成實戰能力。


我是南南姜


學以致用最為關鍵的“三個秘訣”

(量叔碼字)

“讀書學習的目的全在於運用”這幾乎成為古今中外讀書人的共識。然而,如何才能做到學以致用?避免成為學而無用的“書呆子”?卻是值得探討的重大現實課題。從量叔近50年的讀書體會來看,最為關鍵的是要找準“三個秘訣”,今天分享給大家,應該對大家或多或少有所啟示。

首先,要解決好“讀什麼書才能學以致用”的問題。那就必須立好“靶子”,找準目標點、增強針對性,切實做到沒有目的不讀書、不達目的不罷休。

學海無涯,人生苦短。任何人都無法用有限的生命讀盡無限的書籍。因此,帶著目的去讀書自然成為人生讀書的一條鐵律。咱中華民族歷來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讀書的目標追求,這是不可失傳的“傳家寶”。因而,每個人都應圍繞這個總目標、大追求,再根據各自不同的實際,明確自己的小目標,制定自己的小規劃,有針對性地、選擇性地去讀書。總的來說,所有人都應重點讀好如何把人做好和如何把事做好這兩類的書,每個人根據所求而有所側重地去選擇。

其次,要解決好“如何將知識儲備庫轉換為思想智囊庫”的問題。那就必須用好“酵母”,找準轉化酶、增強轉換力,切實做到把死知識變成活方法、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

人是有高級思維的高級動物,人腦的最大功能不是儲備知識的“倉庫”,而是將“知識庫”轉化為生產智慧的“加工廠”。說白了,就是將死知識變為活方法、把別人的加工成自己的。這就需要我們將所學知識“發酵”、加工,做到多思考善領悟、多攪拌善整合、多聯繫善融合,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將零散知識轉化為綜合智慧。其中最實用的辦法就是,每次讀書時都要將知識點記錄下來,掌握其內涵精髓,定期不定期地整理,結合自己工作、生活的感悟,尋找最優結合點,融合成自己做人做事的方法論,固定化自己的言行指南,長期堅持必有成效,至少能做個理論上很清醒、有智慧的人。

最後,要解決好“怎樣將思想智慧轉化為指導實踐能力”的問題。那就必須搭好“橋樑”,找準切入點,增強實踐性,切實做到邊學邊用、邊用邊學。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又是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的橋樑。掌握了再多的知識,擁有再多的智慧,都離不開實踐這個橋樑來檢驗,爾後再從實踐中昇華理論,這就需要“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回到理論、再從理論又回到實踐”這樣一個週而復始的過程。因此,學以致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長期地堅持、反覆地實踐、不停地總結提升、修正偏差,而並非學一時管一世、讀一書管一生。

受答題篇幅所限,只能點到為止,若有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歡迎大家評論交流,歡迎條友們關注量叔,以利互幫互學、共同提高。

(文中配圖,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