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稻盛先生:心不喚物,物不至

稻盛先生:心不喚物,物不至

作者稻盛和夫先生,是日本戰後經濟的傳奇,除每一個人的人生活法之外,企業和國家,甚至社會、全人類的生存之道也包括在《活法》所闡述的範圍之內。因為它們都是一個個人的集合體,在應該擁有的“人生活法”這一點上,不存有任何差異性。

——稻盛和夫

心不想,事不成

稻盛先生:心不喚物,物不至

世事難遂人願——對於人生中發生的各種事情,我們無意中就會產生這種看法。然而,正因為我們有“事不遂人願就是人生”的想法,才導致了“事不遂願”的結果。因此,不如意的人生,就產生於你自己消極的想法。

一個人的人生就是他思維的產物,許多成功哲學都這麼強調。從我自己的人生經驗出發,我把“心不喚物,物不至”作為自己堅定的信念。就是說,只有自己內心渴望的事情,才能將它呼喚到可能實現的射程之內。首先要明白“心不想,事不成”。

換句話說,一個人心中描繪的事情或心中的願望,會如願地在其人生中出現。因此想要做成的事情,首先要思考“要這樣、必須這樣”,這種願望比誰都強烈,熱情達到燃燒的程度,這比什麼都重要。

首先你必須這麼想

稻盛先生:心不喚物,物不至

我第一次切身感受這個道理是在40多年前,第一次聽松下幸之助先生的演講。當時的松下先生還沒有像後來那樣被神化,我也剛開始創業,還是一名默默無聞的中小企業的經營者。

當時松下先生談到了著名的“水庫式經營”。未建水庫的河流,遭逢大雨,就會引發洪澇,而連日干旱,河水就會枯竭。因此要建水庫蓄水,使水量保持在一定範圍之內,免受天氣和環境的影響。企業經營也一樣,景氣時要為蕭條期做好儲備,經營應該留有餘裕。

聽松下先生這麼講,擠著幾百名中小企業家的會場裡,不滿的聲音如波紋般傳開。我坐在後面,明白這些牢騷的內容。

“說什麼呢?正因為沒有餘裕,所以大家才每天揮汗如雨、惡戰苦鬥,如果有餘裕,誰願意如此辛苦呢?我們想聽的是怎樣才能建水庫,而你現在強調建水庫的重要性,有什麼用呢?”

在交頭接耳的埋怨聲中演講結束,開始答疑,一位男士站起來,表達了這種不滿:“如果實現水庫式經營,當然很理想,但現實是做不到。怎樣才能做到,如果不教我們具體的方法,說這些有什麼用呢?”

聽到這個問題,松下先生溫和的臉上露出一絲苦笑,沉默片刻,他便自言自語道:“那方法我也不知道,儘管不知道,但必須要建水庫,你必須這麼想。”聽松下如此回答,全場一片譁然。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松下先生答非所問,因而感到失望。

然而,我卻既沒有失笑更沒有失望,不僅如此,我受到了莫大的衝擊,猶如電流通過全身。我一時竟有些茫然失色,因為我感覺到,松下先生的話對我而言,是極為重要的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